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是枝裕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是枝裕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1 04:4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是枝裕和》经典读后感有感

  《是枝裕和》是一本由[日]是枝裕和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枝裕和》精选点评:

  ●从自身角度来说是挺 难 看的,对谈不是常规着手理解的方式。现世真人电影最了解的日本导演了,每次看他的文字,都会感受他谦逊真诚又有点逗趣的可爱。他的切入角度,描述事物的敏感度,太对味了。可能是他纪录片的经验,带给他与众不同的触感。看他的作品,一直一直很幸福。

  ●他是我想象里的是枝裕和,又不是我想象里的是枝裕和。

  ●做过电视导演的是枝裕和在汲取着其中养分的同时,又能理性批判节目中大肆挥霍“努力、友情”等廉价的感动套路。 成为电影导演的是枝裕和,初期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尖锐锋利的表达社会现实;而后通过一个又一个家庭题材电影将生活的细碎融进生命的长河中,克制表达残酷,温暖闪现其中。 《小偷家族》后的是枝裕和更加老练入世,人性残酷之余依然不失治愈。生命依然向阳而生! 书中,我最爱的韩国导演奉俊昊对是枝裕和的强势吹捧也算是尽显真性情了。

  ●这本比较水 以对谈和大家给导演的彩虹屁为主。比较有意思的是跟利利·弗兰克谈AV,以及大家讲导演的小趣事。是枝导演真是可爱的人啊。2019.10.1

  ●莲实重彦的影评就写这样?

  ●前面多篇访谈非常有料,也很有趣。导演访谈中提到的新作的要点,一般都会表现在成品上,尤其让人佩服,说明他对作品拥有极强的控制力。后面几篇比较零碎,水分较多,有一点点失望。

  ●非常喜欢的日本电影导演~

  ●请尽情感受能够活着看电影的那种幸福吧。

  ●断断续续看完已经是七月底了,很喜欢书中对谈的部分,对于任何一个爱电影或者从事跟电影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都会得到很多启发。世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说辞;有多少件事发生,就会有多少个故事。是枝裕和永远都是残酷温柔的作家。

  ●#大杂烩#不过,他跟法兰克的对谈实在太有劲了,边看边笑…

  《是枝裕和》读后感(一):责任

  航一和龙之介两兄弟因为父母的离异不得不分开,哥哥航一跟着妈妈住在了外公外婆家,龙之介则跟着搞音乐的爸爸。 航一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让一家四口团聚,甚至希望外公家附近的火山爆发,这样家人就能团圆了;而龙之介则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态度。 事情随着九州新干线列车的开通迎来了契机,因为据说两列新开通的新干线在交错而过的那一瞬间,许下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而这时龙之介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和哥哥的步伐一致了。 于是航一和龙之介分别带上自己要好的小伙伴、以及想要实现的奇迹,向着熊本——两列新干线交错的地方出发了。 贯穿影片的除了两兄弟的生活外,还出现了一系列意象符号,火山灰、轻羹、小狗弹子、蚕豆苗······这些意象和他们的童年产生了联系,也丰富着他们的生活。

  《是枝裕和》读后感(二):听是枝闲谈

  晚间读物,花了几天时间读完。最有意思的还是是枝访谈,到后面的影评或者同人文,就兴趣不大了,特别看到“...心里油然而生...”这样的高考作文式文字(或许该归于翻译),果断翻过,大概就在是枝日记前的几十页吧。

  当初因为学琴,看了《步履不停》,又看了《比海更深》,因为有阿部宽和夏川结衣,当然还有希林阿姨,觉得特别对味。除此之外,是枝的作品没有认真看过第三部。但看完这本书后,觉得可以把早年的一些作品翻出来看看。

  面相上,是枝敦厚,但并不缺少犀利,所以归结到他的表达方式上,平淡中所揭示的,往往是更深层次的生活体会。如果沉不下去,是难以体会其用意的。《新京报》引了希林奶奶说的是枝,我以为并没在点子上。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枝的丰富性,也正在这样被人多维度解读的过程中,揭示出来。只是不要认为这就是单向度的是枝就好。另外对书本体的感想:一是版式太过花哨;二是书中有一部分整页重复,这样的问题能过了编辑和审稿以及校对的眼,也真是不可思议。不过话说回来,是本好看的书,有时间,翻一翻挺好。

  《是枝裕和》读后感(三):是枝裕和

  

再次从这里开始

不知怎的,真的好喜欢是枝的这种电影拍摄手法。安安静静的,没有刻意的悲伤或者喜悦,电影中的镜头都是发生了我们身边中很平常的事件,那么真,又那么近。是枝电影所带来的那种美感,缓缓的,流淌,滋润;所表达的情感填补了我们急躁的不安的灵魂,深入内心。

或许,是枝电影中表达的那种安静平和是深处物欲时代的我们可望不可即的。或许,是枝电影中表达的那种生命的张力是我们渴望却做不到的感性流露。或许,我们都忙于工作学习,忽略了平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自然的情感外化的物件,而是枝恰好通过他的温和电影,向我们柔柔地展现出了我们从未失去却难以发现的爱的物的细腻。所以的所以,才会引起这么多人灵魂深处的共鸣。

毛姆曾经在《人性的枷锁》中说:人生,生而受难,久难而终。我们短暂的一生能够经历太多太多的或悲或喜。或许,比起那些轰轰烈烈抛洒热血的人生,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也未必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幸福。

  《是枝裕和》读后感(四):《是枝裕和-再从这里出发》

  很偶然的机会在“光”图书店,买到这本书。巧的是,只剩一本“样本”了。

  “偶遇”是枝裕和,源于去年很火的一部电影--“小偷家族”。非常喜欢这类淡淡的叙事风格,哀而不伤,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化为自发式的温暖,哪怕点滴微光也彼此照亮。再之后,又陆续看了“步履不前”、“海街日记”,和正在看的“无人知晓”。一脉相承,镜头语言的细腻,日本民族的坚忍内敛,化在电影中的分屏镜头里,感受到的是亲情里的黑洞和温暖,人性中的凉薄和光辉。这二元的价值呈现,如此巧妙又真实的呈现在导演的电影里。干净而又自然,一部电影接驳一部电影,既有宽恕与容忍,又有无奈与不舍。

  如同书中的文章,有同业之间的访谈,也有对于电影的评论,一些导演本人的书信、和日记,乃至于“是枝”家族内部的探讨。特别的是,在我所涉猎到的电影中,并没有接触到导演的政治主见,而在书中导演的形象更加立体了。不仅限于开始从事影视工作的纪录片生涯,导演内在的人文关怀、政治见解,乃在对于宪法第九条的的解读(以纪录片的形式),读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更有内在的人。

  再回归电影,“比海更深”、“如父父子”,是我列在片单中接下来会去追的电影,而在书中提到的更多的日本导演的电影,也是相当有兴趣去追看。所以的知识,信息是从一个点,连成一条线,从一条线画成一个圆,然后随着圆的面积越来越大,转换成个人的认知,和输出。这是一本蛮有意思的书,让读者认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是枝裕和》读后感(五):人文主义导演,是枝裕和

  对这些构成日常生活的、最具体而微的每一样事物,我们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仔细想想自己为何要选择它们。 今后再对现代社会进行刻画时,会把自己对“日常”这一概念的认知变化反映在作品当中。 ——《是枝裕和·再次从这里出发》 原本是以“周末读物”的定位入的这本书,不知不觉却认真地读进去了——因为是枝裕和的人文主义。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媒体职责的自觉性,尤其强调了电视影像不能仅仅只是让观众止步于“好感动好感动”的表面情感活动中,更应该激发观众去思考。 其实这点我是很赞同的。如果看电影或电视,我们得到的体验仅是眼泪,其实是非常单薄的。是枝裕和拍过一部悬疑片《第三度嫌疑人》,也被诟病过说失去他惯有的感动,但他在拍家庭剧时也不是为了要感动,而是在启发摸索亲情的状态,可如果专注是否感动,就根本无法体会《第三度嫌疑人》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司法的意义,它不能是单纯的惩罚机制,而必须是能促使深层问题被发现的法务关怀。 诚如他自己针对日本宪法第九条的看法,并不是简单地用要不要护宪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被问到日本为何不发动战争,答案仅仅是因为宪法第9条这么规定了,那并不是真正在为历史反省。他这样的觉悟,甚至让人感动。 以拍摄纪录片起步的是枝裕和,对作品始终保持着真诚,尽管他的电影都不曾给人特别大起大落的感觉,但也正是这份专注于照见生活的片段细节的方式,一次又一次让观看其电影的我们也持续在思考和测量着人性的宽窄与人际的深浅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