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摘抄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一本由[日]是枝裕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的我,想好好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哪些东西之上的,不再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而是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
●导演的创作所思,一如既往的真诚和温柔。1.珍贵之物不在日常之外,而在日常的细枝末节之中;2.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是枝电影中始终横贯的两大主题在书中有细致阐述。
●有两点印象深刻:(1)《无人知晓》里的事情毫无疑问是非常悲惨的,但“被遗弃的六个月内,孩子们看到的并非都是灰色的地狱般的景象。他们的生活中,有与物质上的富足不同的‘丰富性’。兄妹间共同分享喜悦和悲伤,也拥有只属于他们的成长与希望。”(2)“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设计一个坏蛋可能会令故事(世界)更易于理解,但是不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人生总是有点来不及」
●看完了,表示失望,是枝裕和很真诚,但是确实就是自己的感悟笔记,和装帧体现出来割裂,不是我想看到的内容
●这本内容很丰富,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大量的篇幅是通过自己从前拍的一些纪录片思考日本的电视。有很多想法很让人敬佩,但作为读者,对日本电视毫无了解,还是更爱看讲述一个电影是怎么逐渐出来的部分。是枝的电影我看得其实不多,最喜欢的是《步履不停》和《奇迹》,《海街日记》反而有些失望,《如父如子》感觉平平,《无人知晓》一直不敢去看,说来可能会被笑,《小偷家族》上映时,也是因为害怕有悲惨的情节而不敢去看。但看了这本书之后,产生了想重看他的电影的期望,想要去发现一些之前没发现的东西。
●1.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正义和邪恶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加害者也是被害者。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生活中去思考。 2.电视是爵士乐 3.影像是自我表现还是传达信息 4.自身正是因为感到缺失,才想与他人建立联系。 5.与其说是记录死去的人,不如说是在记录被留下的人。
●演员的自我表现会妨碍创作者。 优秀的创作者即使不依靠演员的即兴表演,也能当场写出想要的剧本。如果写不出来,就没有资格成为编剧。 我一直认为,虚构作品要令观众沉醉,而纪录片则要让观众清醒。 比起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却丰富的生。 电影并非高喊口号的东西,它就是为了表达生命真实丰富的感受而存在的。 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一):电影人的良知
第一次接触是枝裕和,没想到竟是以为有良知、有才华的优秀导演。
对电影行业了解确实不是很多,在朋友的影响下喜欢去影院看电影,电影在影院观看和在电脑屏幕上观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影院,有那么多人陪着你一起看,一起开心,一起大笑或者一起揪心。漆黑的环境里很有氛围。
是枝裕和先生非常有良知,作为一名媒体工作人员,他知道要把真实展现给大众,这真实不仅仅是甜蜜,还有苦涩,或者说苦涩占得比重更大。他关注为福利奔走半生、选择自杀的政府官员,关注山村里的孩子们,“人在服丧的时,也可以具有创造力”,对伊那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这样的,对政府官员的遗孀山内知子女士来说也是这样的,“伴随服丧的并非只有悲伤与痛苦,人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
作为一名导演,是枝裕和先生对电影除了热爱,还有精神寄托,他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回归日常的时候,对生活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希望观众能从电影中收获些什么,或许除了乐观活下去的力量还有对日常生活的批判。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二):是枝裕和
其实书才看了2/3就有想写书评的冲动了,太多共鸣了。作者对于自身职业的严谨和热爱超过了我的想象。其中许多作品在观看时并未体会到其用意,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才逐渐的走入作者的创作立意与人生认知。
●《距离》中作者将焦点对准的是“加害者亲属”,从一个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媒体和舆论一直在放大受害者和加害者这一对立群体,但是似乎却已经忘了这个社会是产生加害者的地方。这并不是为加害者进行辩解,而是对于这种加害行为进行的反思,对于社会,媒体,舆论的反思。现今我们社会不也是处在一种偏执的状态吗?网络上随处可见的键盘侠和偏激舆论早已侵占了整个社会。
●平静的表达事件的真实,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大众所说的看点,成为了节目的异类。而今电视节目日趋保守,重复着一复一日的廉价娱乐一个劲的去挖掘那些毫无意义的看点,缺失了对事件的思考。到底电视节目应该在哪方面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呢?看到书中写到做“异端”,电视节目的异端,或许是勇于在电视的叙事,拍摄手法,思考角度创新。在做电视节目的时候,尤其是作者在采访那位失去丈夫的妻子的行为中,看到了作为一个人的善良,对采访者的尊重和对自己职业的尊重。
:作者的分镜画得超可爱
(考试期间,下次再补)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三):真的是拍电影的时候想的事
买过一本《知日·是枝裕和》,我认为要想了解他,看那本也就差不多了。为了凑单,看到高分评价,我就顺手买了这本《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没想到,真的都是在说如何拍摄的事。当然后面有一些关于写作、关于家庭、关于成长的,但是,一部一部的剧集描述,真是让我没有耐心啦,没有我想看的东西呀?
那么我到底想看到什么呢?好像自己也没有个具体的期待,所以就随便翻翻,也算找到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吧。比如作曲家陈明章,比如演员雅山,还有对他的记忆力深感敬佩,很多在拍摄时的小细节都记忆犹新,还能描述清楚,能花8年时间记录下来,真有耐力呀。
还有两点收获是:
一、外国影评人对他和小津安二郎的对比,一开始他觉得是不对的,他没有刻意的模仿或者传承,但是外媒认为他们如出一辙,后来他也想明白了,在外国人的时空观念里,是直线型的发展,而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是四季轮回的,最后要回到了开始的季节,但是主人公的心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在这一点上,是枝裕和承认他和小津安二郎确实是观念一致的。
二、关于影评人提出的,他的电影中总是有一个“不存在的逝者”,他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是枝裕和后来在一场采访对谈中想明白了,日本人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神的观念,但是逝者非常的敬重,就像尊为神者一样,活下来的人不能活得对不起逝去的人。
以上是我在今天上午翻看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心得,作为本书的第一印象,记录一下。
我的脑子,只能依靠外挂存储设备了。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四):是枝裕和的创作之路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设想着这是一本随笔集,像北野武的书《北野武的小酒馆》一样分几个方面,谈谈教育、谈谈人生与电影,但看到第一章便发现不是如此。 在这本书中,是枝裕和很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拍摄经过。我甚至很惊讶,他为什么可以将细节记得如此清楚。但是,更令我震惊与敬佩的是他在拍摄每一部作品之前的想法。他可以将对轰动事件的想法通过电影来表达,可以将对纪录片的思考通过拍摄纪录片来不断探讨。通过他自己的表述,我了解到他对每一部作品的思考与探究。即使是无目的的拍摄或是主编室交给他的任务,他也会在拍摄中不断寻找角度与立意。我很佩服他的这种用脑、用心的创作过程和他的这种思考能力。 虽然是枝裕和作为导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在提到这些荣誉时总是保持着极其谦虚的态度。并且他批判着日本对历史的忘记,批判着二十一世纪初首相贸然决定出兵的行为,批判着东京电影节和日本电影与电视行业。其中,他对日本电影、电视行业的批评让我感觉同时适用于中国的影视行业。在我的认知中,日本的文化产业比我国的要用心与精致,是枝裕和还如此批判、如此地不断警告,那我国呢?我们有这样的有地位的导演来反省与思考吗? 读了他的书,我深感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与想法。是枝裕和在刚入行时就有着对纪录片与电视节目好坏的判断,这是源于他的审美也影响着他的审美。他有尊敬并喜欢的导演和喜欢的纪录片,有想拍的内容,想表达的想法,这才能拍出好的作品。而不是被安排地被动拍摄。 电影与电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是枝裕和做到了很好的两栖。我本觉得电影是比电视高级的艺术,是枝裕和其实也这么认为,所以他也只是称自己为电视人,但是同时他也表达了电视也有独特的趣味性与创造力。也因此有大量的有才华的人投身电视行业。 是枝裕和真的是一个很细腻的人,也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拍出有洞察力有深度的作品。虽然他的作品很多是有关于死亡与失去,但其中寓意也不仅于此,值得一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五):创作者的自述,是一种自传式影评
大冬天的,舍友像个寄居在我床上的冬眠生物,一到休息日就长在我床上不走了。有点轻微“亲密恐惧症”的我,只好暂时舍弃对床的依赖,退而求其次地蜗居在一旁的木凳子上,靠着拿自己的枕头当坐垫,东倒西歪地把书读完。
第一次知道是枝裕和是因为电影《步履不停》,从那开始,就被这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直击灵魂的电影艺术迷住了,于是当时也一连搜出了他的《比海更深》来看。那段时间,正是我困在家庭变故的阴影走不出来的时候。就像伤心的人都偏爱听情歌一样,工作日我不动声色地做个勤勤恳恳的上班族,休息日则躲进自己的精神部落,到处找情绪的宣泄口,基本是逮着悲剧就看。然后,带着破碎灵魂的我,在擅长讲述“缺失”与“死亡”的是枝裕和这里,找到了让心灵停靠的理由。
在之后的有一天,大学学中文的同事在群里说起他买了这本书,并表示可以传阅。我遂借了来,可惜我是个读书很慢的人,终于在我的书架上,它从去年等到今年,累了好几个月的灰之后,终于才被我取下,翻开。
在翻开目录的那一瞬间,我就决定不按书籍本身章节编排的顺序来读了,因为其中一章的名字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失去亲人,生活何以为继”。
当我按照目录翻开这一章的第一页,发现《步履不停》这部电影是这个段落的代表,俨然又给了我一个细读这一章的理由。
事实证明,比起看影评,看创作者对作品的自述,可以从“第一视角”了解到更多背后的故事。当我了解到导演将这部电影称为“服丧”的电影,并在剧本中融入了亲身经历后,我就愈发明白,为啥电影里那些家常式、静默的、几乎无太多戏剧冲突的叙事手法,会让我频频落泪。正如这本书的语言一样,乍一读有点流水账,导演常常花很大的篇幅叙说电影筹备前后的琐事,甚至事无巨细记得清清楚楚,但对于不参与创作的读者来说,这些过程冗长乏味,且因为身份的不同难以引发共鸣。可正是在这些漫不经心的叙说中,导演慢慢带出了他的创作背景、意图、心境和波折,于是连接就产生了,是观影之后的再一次连接。当我忍不住钦佩导演,能够化悲痛为灵感,通过创作来救赎自己的时候,我也在内心倍感宽慰,因为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通过文字的方式来安放自己的这些情绪呢。
所以说,艺术的美妙便在于,它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