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家的视角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国家的视角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30 03: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家的视角的读后感大全

  《国家视角》是一本由[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5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的视角》精选点评:

  ●读过作者的逃避统治的艺术,2019年版,不知与2004年版删节了多少。洋洋洒洒500多页,有意思的关于独/裁/主义的极端现代主义下的的农业与农村与农民。作者认为,乌托邦式的农业集体化和农民集中居住,只是为了满足政府官僚的方便管理和美学,扩大了国家区别干预的能力、征收赋税和政治控制。这种大型的集体化建设的理念,就是要创造一个从上而来的秩序、训练和纪律的惊人展示,所展示的纪律力量使参加者和观众都感到敬畏。作者举了前苏联和坦桑尼亚的强制村庄化的例子,认为这些花费巨大迫使数万人迁移的巨大工程,只有那些不依靠选/举的唯一最高权威才能完成。作者认为农业集体化不可能成功,因为农业太复杂,依赖农民个人的经验,并且可以合法怠工。二十世纪囯家造成的许多大灾难都是统/治-者进行其社会巨大乌托邦计划的结果。

  ● 令人好奇的是,柯布西耶招谁惹谁了? 后半部分谈什么米提斯,有点神棍了

  ●本书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如何给予古代史研究方法论、观念和逻辑上的提示。第一章讨论西欧前现代社会的土地清丈、度量衡统一、创设户籍制度、推行姓名制等内容,颇佳。总体来说,国家为了更简单、更直接地实现自己的某些统治目标,为了更为有效地征调资源,相应地推行了某些简单、统一的制度,而不在乎原本的地方特性。当然,实践中国家制度与地方特性谁胜谁负,未定。扣一分的原因在于,给国家推行的大型项目找缺点和疏漏是很容易的,差不多不可能有完美的项目。因此作者其实可以随意举例。可如果不做大型项目,或者在做大型项目的时候完全倒向地方和既有的习惯,国家的作用在许多层面上就消解了。如果作者总是强调“极端现代主义”存在问题,而不讨论那些相对而言成功的大型国家项目(或继续找茬),他在逻辑上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名文科生,哦,不,社会学专业的人,需要通过这样的书来获取对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看法~以后还需要再读。

  ●米提斯!

  ●一方面作者批评简单化的政府政策造成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作者又简单化地将政策的失败归因于政府简单化的政策。作者似乎想实践老子的无为而治。不可否认本书中列举的失败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但是看到作者每一章的结论,觉得本书还有更多讨论空间。翻译还有待改进。

  ●其他都还好,就是太啰嗦了,篇幅砍一半合适

  ●真是个宏大又贴近中国疑难的巨型提问:那些国家强制性权力推进的,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项目为何失败?简单提炼一下:对复杂性多样性的简单化;极端的现代主义意识,及其建立的美学信仰和乐观主义;国家权力的滥用;公民社会的软弱与驯服。在此四点的基础上,作者列举了当代很多失败案例,如近代德国林业标准化问题、柯布西耶流派在城市规划留下的后遗症、苏联集体农场、非洲的强制村庄等等。作者提出米提斯(非正式知识、民间智慧、地方性实践经验)与现代性知识秩序的含糊关系,似乎不太认为现代性知识秩序具有细化演进的能力,而对权力滥用的鄙夷、对权力利用下的现代性知识秩序的不信任则明显缘于无政府主义的信仰。放在中国来看,全能对号入座,很显然极端现代主义和权力XX在中国已成为主流思潮,而对米提斯的不信任和消灭,早从近代就开始了。

  ●决定把作者的东西都收齐

  ●中后段实例部分有些冗长。最重要的是:人如何看待其他人、人组成的社会、其他社会的问题。无人机总是做出一些非人决策,误将视觉上的美观理解为理性。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一):有待改进的一些细节

  较之2012年版,2019版更定了部分译名,例如,“勒库布西耶”更定为 “柯布西耶”,“雅各布”更定为“雅各布斯”,“米尔”更定为“密尔”,“阿伦德”更定为“阿伦特”,等等。不过,“马奎斯·德·沃邦”没有趁此机会更正为“沃邦侯爵”,“本杰明·康斯坦”更定为“本杰明·康斯坦特”而不是根据法语读音(以及新华社译名室编辑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更定为“邦雅曼·贡斯当”,“柑橘除草剂”(Agent Orange)没有更正为通用译名“橙剂”,“丹尼尔·迪弗”(《瘟疫年纪事》、《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更定为“丹尼尔·迪福”而不是“丹尼尔·笛福”(奇怪的是,在两个版本中,这个人名在同一段文字中再次出现时,都正确地写成了“笛福”),凡此种种,看起来有点扎眼,然无关宏旨,不影响阅读。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二):“无知的只是我们这帮读书人”

  先从从林业、赋税、土地制度、度量衡、姓氏、城市规划、革命、集体农业的具体案例谈大型规划中的极端现代主义,然后回到认识论谈地方性知识/实践知识。

  如书名所说,确实是“国家的视角”,主要从剖析规划者为什么以及如何执迷于清晰化和规整化,但Scott其实也有讲不少来自“规划里的人”的博弈,尤其在谈到“米提斯”的时候。译后记有提到Scott带有一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但在我看来Scott并不想突出二元,而是想调和二元,尝试表达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尤其是后两章里。我想对这本书提出的一大问题是,其实规划者本身也曾是生活在城市或田间的“普通人”,他们应该也在各种程度上体验过地方性知识或地方多样性的活力,为什么后来他们还是沉迷于单一而分隔清晰的设想呢?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反映出Scott的博学,也反映出了农夫、船员、工人的多知,当我们怀疑所谓“传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它们基于特定时空下的内在逻辑?我认为“尊重知识”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主题,知识无分贵贱高低,知识无分现代传统,知识可以解决问题但不是万能,乡间野民也是知识丰富的,“无知的只是我们这帮读书人”。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四):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 一书谈城市生活选择

  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 一书谈城市生活选择 书中讲了很多国家为了方便管理而将人口,土地,林地,城市简单化,数据化的例子,为了实现单一的目的而把一个复杂生态抽象为一个核心数字。有些确实提高了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有些则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关于极端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讨论很好的激发了我对近些年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的再次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大城市生活觉得不舒服?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旁普遮首府,以及极端现代主义城市代表巴西利亚两个城市的分析上也许可以得到答案。 一 ,城市功能分区单一化,消灭了街区。 城市是复杂的有机体,中央商务区,居住区,等设计规划实质上割裂了内在联系,极大的增加了城市居民的通勤成本。原有的街区社会荡然无存,居民就近获取便利商业服务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新建小区楼下根本没有商铺,甚至不开车区商业区就根本无法生活)同小区的居民很少有交集,(较高程度的居民自治为什么主要发生在邻里熟悉的老小区?)社区治理退步。 二,居住区建筑物外科手术化,排除个性化。 几乎每个人心目中的家都是独立的个性化空间,但是单元化、复制粘贴式的小区设计以及统一的外立面排斥个性化。当我们在谈个人独立思考的时候,为什么不谈一谈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否具有个性化?千篇一律的鸽子笼,如何安放独立的人性? 三,公共空间行政化。 从巴西利亚的三权广场到中国每个县城的人民广场,都带有鲜明的行政彩色。权利排斥一切有趣的活动以及商贩,因为这些都有权威格格不入 。过大,过于强调政府权威的广场矗立在城市中央,并未发挥足够的价值。而另一方面确是每个居民区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这样一来,放学后孩子在哪里与其他孩子玩耍,社交?孩子内向,不喜欢体育活动,更多的借助网络社交岂不是很正常嘛?现在的小学生还有几个有青梅竹马的玩伴?社区居民在哪里认识彼此?十年不识邻居岂不是很正常嘛。 四,交通割裂。 城市中轴线与主干线为了效率排斥机动车外的其他参与者通行无可厚非,但目前很多支流街道都在变的越来越宽,甚至宽到一个红绿灯的时间都无法步行通过。更多的道路设计在侵占行人的路权,把人赶到车上或者室内去。(你如果在北京的街头走一走就知道,大城市没有散步这么奢侈的事,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可以散步逛街的路线。)绝大多数人从居住的地方,到最近的商业中心或者公园,都需要开车或者乘坐地铁。大量街道,由于所在区域功能单一导致人流量不足,商家无法生存。留给我们的只有空荡荡的宽阔街道与极其拥挤的交通干线。 如果可以选择,我会居住在那些大城市市中心自然生长的老城区,这里普遍街道弯弯曲曲,狭窄,却极其方便,步行十分钟可以获取绝大部分服务和物资。邻里更熟悉且亲近,没有大城市里特有的焦虑感和孤岛一般的生活体验。走在这里的街道,无数小餐馆的饭菜香气,新鲜蔬果的生活气息,常去的商家或小区门口的大爷大妈跟你点头打招呼,令人倍感亲切,踏实和安心。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五):2021#阅读记#《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

  这本书应该是2020年被各位读书人推荐阅读次数最多的书。将热辣新书熬成婆是我拿手技术,幸好,2021开年,还是选择了读它。 首先介绍作者:詹姆斯•C. 斯科特,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斯特林教授、人类学教授,农业研究项目联合负责人,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成员,也是一位普通农民。 他的研究关注政治经济学、比较农业社会、霸权和反抗理论、农民政治学、革命、东南亚、阶级关系和无政府主义理论。(资料来自网络)。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好的读书推荐莫过于作者自己写的导言。 我是读完正文再回头读导言,这样起到一个总结归纳性,而且,也只有这样的阅读顺序,才能体会出导言的总结性非常好。 按作者的说法,这本书起源于作者试图理解“为什么国家看起来似乎总是将四处流动的人群当成敌人”。 游牧民和放牧人(如柏柏尔人和贝都因人)、狩猎和采集者、吉普赛人、流浪汉、无家可归者、巡游的工匠、逃跑的奴隶、农奴,往往被国家看作眼中钉。 让这些流动的人口定居下来(定居化)往往成为长期的国家项目—之所以是长期的,部分原因也在于这些项目很少有成功的。 作者越研究为这些定居化所做出的努力,越感觉到这是国家试图使社会更为清晰、重新安排人口从而使传统的国家职能(如税收、征兵和防止暴乱)更为简单所做的努力。 书分四部分十章节,作者描述了好几个特别突出的典型案例来阐述这本书的中心问题:那些具有良好用意的领袖是如何为使其人民的生活和景观能够现代化而设计出种种项目的。 这些被人为设计出来的项目是如此巨大,如此忽略生态和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甚至当致命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后仍旧不顾一切的继续推动?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国兴起的现代科学林业项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非洲强制村庄化的几个案例。 这本书的三分之一篇幅用于描写这些规模和影响范围巨大的国家级项目的前因后果,造成了50世纪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悲剧。 其实,读这些很容易理解,因为我国也曾经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社会项目实践中,比如“人民公社”“大跃进”“破四旧”“除四害”……所以,这本书的案例读起来很是心有戚戚焉的感慨。 作者总结出,造成这种悲剧需要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1、社会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规模开展社会工程的可行性。 2、极端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愿望。 3、独裁的国家则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 4、软弱的公民社会则提供了等级社会作为其实现的基础。 从现代社会工程项目失败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危险项目既适用于市场化推动的标准也适用于科层制的同质化。 这本书10年前就出版过一次,这是第二版。很神奇的是,两次出版都在中国掀起了话题。记得某一读书人说,如果2020年只能推荐一本书,那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国家的视角》。 本来很想为这本书写一篇长书评~但写长书评自己相关基础知识太差,写出来的东西可读性也不好,遂放弃,还是花时间多读几本好书划算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