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100字
《野生作家访谈录》是一本由界面文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生作家访谈录》精选点评:
●原初抑或新生,都应是“野生”的!无论蓬勃兴起,还是荒芜以终,文学既是这个群体界定其与生活和自我关系的方式,也是个人意识与时代精神相互投射的镜像。在风格各异、趋向多元的众生相中,依然满地皆是相逢的记忆、细微的触动和我们自身那长长的身影……
●礼失求诸野,体制外有不苟且的性灵存焉。面对当下,本作未提供直接解答,却好像交叉网错的公路网,它们出现之本身,自然牵动出答案,明晰了当下处境。乌云压城,不如保留几点星火,静待燎原之日罢。
●采编文字挺扎实,有生活,有态度,有看头,够真诚。
●很多篇之前在界面文化公号上读过,这次又重读了几篇。对赵松、朱岳、刘天昭、袁凌、顾前还是很感兴趣的。
●常青说的那个“一人分饰两角”的比喻蛮适切的,卡夫卡、艾略特、赫拉巴尔过得都是这种“一人分饰两角”的生活。文学和职业无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很有意思,了解到了野生作家真实写作、生活的一面,特别是前面赵松、朱岳、于是几篇,很有启发性
●虽然这书讲的是野生作家,但是心理状态和我好像。半路出家做视觉的东西,最初会对比体制内的规矩,然后突然意识到我如果在体制外还拿体制的标准过日子那不是浪费人生吗?再意识到我一路人也不可能完全生活在权力机构规则之外。生活就是自洽的过程啦。
●感兴趣的不多,不过了解一下这些写作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还是挺有趣的,同题异答好多个烂问题
●有趣。虽然是视奸软弱人士的那种恶意有趣。
●把认识的都挑着看了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一):感想
1-不同人对生活与创作的平衡很有趣
2-更喜欢那些作着与写作毫无关系工作的人的经历
3-袁凌“我没有一边书写苦难,一边遛着狗住豪宅。”让人更认同
4-可以配合着反向流行“上班摸鱼码字的野生作家”语音节目看。
5-康赫的经历最有意思,但可能因为他的经历太丰富了,写他的这篇文章显得最散。
6-如果结尾加篇总结性的文章就好了。现在这本书结束的太突兀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二):读人
早上打开这本书,就一口气读了下去,不知不觉读到了下午。
一直喜欢这种访谈类的书,尤其是访谈作家。究其原因,作家最敏感,关于时间、生命、世界,他们说的话总有点近乎玄学,但他们却是真诚的。
这点子几乎是说不清的东西落实到他们的作品中,不免又隔了一层,读起来就更不清不楚,莫名其妙了。但在谈话中说出来,就容易理解,且,容易共情。
说到底,谁活着,都会有恍惚不知所以的时候。想,我为什么会存在,我为什么要继续。然后,使劲晃晃脑袋,把水甩出去。
这本书里的作者,我大多不知道,可见我离开文学的世界多久了。虽然我学的还是当代文学。
但我喜欢他们边生活边写作的状态。
工作不止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手段,也是拽着他们的风筝线,让他们不至于陷入彻底的虚空与自我怀疑。我学了很多年文学,却一直不喜欢很多作家和作品,因为太自我的文字让我难以陷入,这些作者就很好。
像开头的赵松,左手写彻底淹没自我的公文,右手写只属于自己的纯文学,哪边都不讨厌,甚至还形成了奇妙的平衡。蛮好。
还有我很喜欢的作者朱岳,书里写他会在维特根斯坦的生日拽同事去吃烤鸭庆祝。这句话让我笑得很开心。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三):摘
为了玩,顾前经常向工厂里“请病假”。有时候“病假”时间太长了,请病假就变成了“泡病假”。他把朋友的肝炎血液报告伪造成自己的,从单位批下来了几个月的假期,这几个月里,他跟着养蜂人去山里养蜜蜂了。
他养蜜蜂不是为了挣钱——事实上一分钱不挣,只是觉得在深山老林里很好,“我当时想,山里多好玩啊,多安静,养蜜蜂多有趣啊。听说我要去,养蜂人挺高兴的,白干活不拿钱嘛。”顾前在山里跟养蜂人住在一起。白天要给养蜂人烧饭,没别的饭菜,只有黄豆加酱油,实在想吃蔬菜了,就用蜂蜜跟农家人以物易物换点儿;晚上睡在帐篷里,这帐篷是用一根竹竿搭在两棵树上,上面再搭块帆布构成的。睡在这样的帐篷里,头可以摆在外面,还可以看看星星。养蜜蜂久了,他经常被蜜蜂蜇伤,蜂毒又引起各种风疹过敏,最厉害的时候,头和身子都肿了起来。
但对怎么采蜂蜜,他讲得就比做电工活细致多了。“蜜蜂把蜜采回来就放在那个蜂房里,蜜在里面怎么把它取出来呢?你要把蜂框拿出来。有一个蜜桶,你把蜂框卡在里面、卡满。外面有一个把手,一摇里面就在转,利用离心力就可以把蜂巢里面的蜜甩出来了。等摇蜜桶里面的蜜多了,再把蜜倒到塑料桶里。
追着花期的时候最忙。养蜂人听说滁州槐花开了,又没有雨,就要搬家了,他负责去找人拼车,顾前就在家里钉蜂箱。“蜂是一筐一筐的,卡车上、火车上一碰撞,蜜蜂会撞死的,所以我要拿小木头塞子钉在每个蜂筐之间。那么多蜂箱,要慢慢钉。”养蜂人找了另外一个养蜂的老头拼了一辆卡车,老头和养蜂人坐在车前头,顾前跟老头的两个女儿就待在车后头,为了不被车甩出去,他们三个一起被高高地绑在蜂箱上面。
后来,集体工厂愈发不景气,混日子也逐新到头了——工厂在偏远的地方成立了一个分厂,要分配一部分工人去农村上班,顾前因为整日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当然也在发配的行伍之中。他实在受不了这么偏远的环境,索性辞了职。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四):一群可爱的大孩子
算是我第一本正儿八经读完的访谈类型的书籍,我还蛮喜欢的。在这样的访谈书中,我可以见识到不同性格的作家,静静地听他们聊各自的生活,也许丰富多彩,可能平淡无奇。而我是现场唯一那个不用发言的人,我既不用担心的他们讲的内容深刻难懂,也不用分心应该如何接过话题,才不把天聊死。我唯一的任务就是倾听,这样的阅读体验是享受的。
书中对14个野生作家,对他们一些奇特的经历进行介绍,并对每个作家都设有回答相同问题的环节。了解了他们的人生,感觉作家这群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冷,他们其实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一样的爱玩,不喜欢束缚自己的工作,同样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可能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玩具是打游戏和刷剧,他们的玩具是写作。看了很多作家,很少有人说写作是为了传播知识之类的信念,基本上作者之所以写作最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喜欢写作,享受写作这个过程。
有的作家会因为写作而放弃自己的工作,比如赵松,以前看成功学文章,老是说这种人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后面再加一个这个作家因为写作月入上万的美好结局,让看的人很澎湃,恨不得立马辞掉工作,在家轻松写作也能月入过万。而成功学文章没提到的是多数作家其实挣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什么名气,放弃工作的原因其实就是图一个高兴。
所以我会说作家其实就是大孩子,孩子气很重,他们经常换着方式的折腾,书中的几个野生作家中很少有人,每天固定时间写作的,什么时候写作仅凭自己的心情,不写作的日子当然换着方式的去玩,我们年轻人会觉得这样多好啊,逍遥自在,生活丰富多彩,可在大人们的眼里这不就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嘛,免不了要受到闲言蜚语。
就算是写作,他们也是凭自己开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们才不管读者到底喜不喜欢,随缘,你要不喜欢别看。我喜欢的就是他们的孩子气,虽然有些作家的喜好我不是很懂,比如我不喜欢吴青,但孙智正像信徒一样喜欢他,我不理解,但我会觉得这样不一样的人很有趣。
本书我想吐槽的地方是每个作家回答相同问题的环节,原因在于答案基本是相似的,问道关不关心政治,基本都关心。问到创作的时候会不会考虑读者,基本都不考虑。那既然要很多不同的作家回答,不就是想获得一些不同有趣的答案嘛,如果都一样,为什么要让读者看那么多遍呢?
我觉得如果可以,针对不同作家问一些比较个性化的问题,相同的问题可以留一半,其他的换成不一样的问题,这样这本书可以带给大家的东西就会更丰富。
总之,阅读的体验还是很不错的,不需要动脑筋,很适合消遣。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五):游离在体制之外
小时候喜欢读家里的《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以及茅盾、巴金 blahblah,后来才知道这些书和这些作家都属于体制——一个神奇的词,仿佛有了它就有了金饭碗。那游离在体制之外,就算是野生作家咯,挺贴切。
这本书是界面文化的访谈合集,里面写朱岳的那篇我去年在界面的官网读过,再读发现朱岳说他喜欢的中国作家是孙甘露,恰好有位 99 的编辑大佬也推荐了孙甘露,果然大佬所见略同。
书的每篇都分为介绍部分和同题问答部分,说实在的,同题问答里有些题挺无聊,譬如那个“你混圈子吗”,在中国特色偏儒家文化里,很少有人不混圈子吧,但是他们面对问题总会回答说“sort of 不混圈子”,谁会承认自己抱团取暖呢……
书的封皮挺有特色的,分黄绿两版,随机发售(不知道为啥想起青黄不接)。我手头这版是绿色。看完书后发现做的相关豆列里居然有 87 本书,所以每本作家访谈都是行走的种草书单。
世纪文景好像很擅长发掘本土小众作家;好像很多作家喜欢鲁迅和《金瓶梅》;法国新小说影响了不少作家;学过哲学的谈起问题来就很形而上;好些作家表示“不读当代中国文学”,但是自己又写当代中国文学;里面有不少作家是理工科背景,不乏名校——譬如协和八年制常青、清华建筑系刘天昭、清华建筑系叶杨(独眼);大部分作家都不靠写作吃饭;神他么这十四位作家里面居然有我校校友。
看于是的那篇看哭。
看史杰鹏那篇超感动,喜欢坦诚,“孔融、祢衡这些人,难道就不懂祸从口出的道理吗?其实就是性格使然,一时激愤,把命丢了。我知道很多道理,但我做不到。”
看盛文强那篇看得超级种草他的海洋志怪小说系列。
看康赫那篇,他把老婆孩子扔下,自己在北京打游戏一个多月;让读者读完在微博@他,他给他们 assign 编号……行为主义真有趣啊。
其实这种访谈,如果纯谈文学,经验性的东西居多,倒不如这样,多一些每个人的生活故事,生动活泼。警惕经验,小马过河。
认同史杰鹏说的,历史里百姓崇拜的英雄人物多是残害百姓的人渣——这也是我不喜欢读满是大人物的历史的一个原因吧。所以接下来,应该要把去年就“在读”的史杰鹏自传体小说《户口本》读完——该书出版导致他堂姐痛骂他把她父母和他自己都写猥琐了,痛骂三次。
这个是整理的豆列:《野生作家访谈录》里提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