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之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养家之人》是一本由[加]黛博拉·艾里斯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018-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家之人》精选点评:
●电影养家之人的原作,不过看完以后觉得立意比电影差了一个档次。女主也不如电影里懂事。
●加拿大作家写的一个阿富汗故事。成长题材新瓶装旧酒。
●感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女性可以同男性一样学习,工作,不用包裹起来得到允许才能上街。
●20年后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就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上见面! 故事很温暖,弱化的战争的残酷。
●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帕瓦娜坐在爸爸旁边,在卡车后面。她把一个干杏仁扔进嘴里,用舌尖感受着它的香甜。尽管前面的挡风玻璃满是灰尘,但她仍能看见那座名为帕瓦娜的山,山顶的积雪在太阳下正闪烁着光芒。
●阿富汗的花木兰
●好看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一个小时多的阅读量,与电影时长差不多,总体上感觉电影还是优于小说。不知是译者的问题,还是原著的问题,文学性不算很大,可是其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巨大无比。 小说与电影一样,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发生在阿富汗的一切。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波澜。
《养家之人》读后感(一):一点儿感想
当我拿到《养家之人》的第一时间就被封面上的那双直抵人心的大眼睛所震撼,我一下子想到的是希望工程宣传海报上那个大眼睛女孩。整本书我是分了好几段时间读完的,不是因为情节不够引人入胜,而是每每读起心中总隐隐作痛。
经历过战争的民族是异常刚毅的,在阿富汗这样一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地方,一个女孩子用她的坚毅和果敢谱写了自己的美丽。塔利班粗暴掌权,非但不准女孩上学,更规定女性必须男性陪同才可外出,违者可遭毒打。父亲本是学者,在暴政下失业,由十一岁女儿帕瓦娜陪伴,到市集代人写信。有日父亲被士兵强行带走,被关入狱。帕瓦娜为维持家计,决定剪短头发,化身小木兰,偷偷以男装打扮上街,打水买食粮,代父开档赚钱,亦因此眼界大开,更有同学萧希亚教她街头生存之道。乱世催促成长,置身强权下,却仍能抓住希望。身处和平国度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份艰辛,但女孩那双深邃的眼睛却道出了她的内心。《养家之人》的动画片电影获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有评论说书比电影更加惊艳,或许这也是书的魅力之处吧,文字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了人们更多地空间,让人对这个异国他乡的“花木兰”更心怀好感。女子本该柔弱,但在特殊的环境逼迫下,本来柔弱如水的女孩,却变得坚毅如钢,让人钦佩的同时,也让人心疼。其实无论战争下还是和平盛世,女子越来越多的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女汉子应运而生,曾经有句玩笑话,说是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细想来其实现在因为性别造成的差异真的越来越小了,女人温柔的外表下所爆发出来的能力真的让人刮目相看。虽然这部电影最终没能在奥斯卡摘得桂冠,但故事传递给人们的正能量还是满满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值得好好看看。虽然在读的过程中总是感觉有些沉重,对于更大的国际话题,作为一介草民更多的只是无能为力,但即使只能作为那一点星星之火,也要有信心有决心照亮眼前的路,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个人来说这就足够了,这就是全部了。读完全篇我反而释然。
《养家之人》读后感(二):小说和电影比同样惊艳
一直想看这个动画片来着,结果拖延症福分不浅,有幸先看到了书。故事在一个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家庭展开,主角是家里唯一一个年龄处在可以女扮男装上街的女孩子帕瓦娜。由于父亲被塔利班逮捕,女性不得在没有男性同意的情况下单独出门,让帕瓦娜装扮成男孩子,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成了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不得不说这样的题材更容易获得国际关注,不过惊艳的是作者的故事叙述能力十分强大,即使除去战争母题,甚至去除性别、宗教、文化诉求,单独观察帕瓦娜具有普世意义的成长之路,《养家之人》依然称得上是十分优秀的小说作品。
帕瓦娜远远望着矗立在街那头的山,那是她最喜爱的一座山。 “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全家搬来时,帕瓦娜就问过爸爸了。 “叫帕瓦娜山。” “你干吗骗小孩子?”妈妈说。 “山的名字是人起的,我是人,我就把这座山命名为帕瓦娜山。”爸爸说。 听了这话,妈妈让步了,笑了起来。爸爸也跟着笑了。帕瓦娜当然也笑了。玛利亚姆不明就里,也跟着大家笑了起来。就连一向最爱生气的努莉亚也展开笑颜。全家人清脆的笑声仿佛爬上了帕瓦娜山,接着又飘回街道上。一段关于山的名字的简单对话,一段同样简单的笑声,已经把一家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而其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笑容又透露着饱满的情绪,感染着读者。开头这一段,确实很惊艳,从描写的方法,到传达的氛围,配合大背景的渲染,是很美好的,也是功底深厚的。
与此类似,妈妈因为失去爸爸而陷入突发抑郁,一连四天躺在沙发上不动弹,成了帕瓦娜出门养家的契机。结尾帕瓦娜听闻妈妈和姐姐去的北部同样被塔利班占领,帕瓦娜也躺到了沙发上,跟妈妈一模一样。她的回答同样有趣。她说:“我们家的女人,伤心起来都是这样的。”前后的呼应,强化了一家人不断失去却不断加强纽带的联系。这句话写得真的很妙。
最后,文中借爸爸之口对妈妈(也是对所有读者)说的话:建立一个好政权是要靠所有人努力的,你是一个作家,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此深有感触,也许留下来,也是为了践行作点滴微光的努力。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普世性很强的精神文明建设,谁说选择这条路的人,没有选择另一种形式的沉重十字架呢?
再次确认肩头的分量,再次前行吧。
《养家之人》读后感(三):愿所有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想到这句话。惊鸿一瞥,就被封面上的那双直抵人心的大眼睛所震撼。看到过一篇报道, 巴勒斯坦的摄影记者娜迪亚‧阿布‧沙班(Nadia Abu Shaban)曾在推特上分享一张照片,画面中的女孩把相机当成武器,看到男摄影「瞄准」自己,立刻高举双手投降,脸上的的忧愁恐惧让人心疼。试想一下,一个孩子该有多恐惧,才会在下意识下有这样的举动。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为这个世界没有战争。但是其实在很多遥远,我们不曾知道的地方,有许多这样的孩子。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位。
经历过战争的民族是往往是异常刚毅的,而生活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孩子也是异常坚强。在阿富汗这样一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地方,一个叫帕瓦那的女孩用她的坚毅和果敢谱写了自己的美丽。
塔利班粗暴掌权,非但不准女孩上学,更规定女性必须男性陪同才可外出,违者可遭毒打。帕瓦那的父亲本是学者,在暴政下失业,由十一岁女儿帕瓦娜陪伴,到市集代人写信。父亲被士兵强行带走,被关入狱。帕瓦娜为维持家计,决定剪短头发,偷偷以男装打扮上街,打水买粮食,代父开档赚钱,也因此眼界大开,更有同学萧希亚教她街头生存之道。
乱世中被迫成长,置身在强权下,却仍然能抓住希望。身处和平国度的孩子甚至是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份艰辛,但女孩那双深邃的眼睛却道出了她坚强的内心。
《养家之人》动画电影获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在我看来文字的力量似乎比电影更加惊艳,或许这就是属于书的独特魅力。文字总是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让人对这个坚强勇敢的小姑娘更加心疼。
中国人养女儿,喜欢娇养富养。而这个出生在阿富汗的女孩,在特殊的环境逼迫下,却过早地学会了坚强,学会一个人扛起一个家的重担。看着本来柔弱如水的女孩,变得如此的坚毅,让人钦佩的同时,也无限的心疼。
其实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盛世,女孩子越来越多的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面对越来越多的女汉子,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是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仔细想想其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因为性别造成的男女之间的差异真的越来越小了,很多女孩子温柔的外表下所爆发出来的能力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虽然《养家之人》最终没能在奥斯卡摘得桂冠,但故事传递给人们的正能量依旧给了我们很多感动。诚然书的内容有些沉重,但是她想要向我们传达的却是光明的力量。
不管你是否勇敢,你迟早都要打开这本书。
因为那是对所有生命的了解与关照。
《养家之人》读后感(四):真正的伟大是什么?
18年3月的时候,好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当时太忙只是把书名收藏起来。
后来不能时常聊天了,万籁俱寂之时就翻翻以往的聊天记录,看到这本书名,找来读读吧!
往往一部以战争之下的平民为视角的文学作品读起来都是悲痛的,战争之下的小孩儿更是能牵动读者的神经。战争能改变一个人,多数情况下看到亲人的伤亡与炮火下的废墟,人这时能变为魔鬼,尤其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大多数在其幼小的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主角帕瓦娜是一个在塔利班统治下的十一岁小女孩。在塔利班到来之前,帕瓦娜有着幸福的家庭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后来一切都改变了,哥哥被炸死,父亲被炸掉了一条腿。在塔利班原教旨主义之下,女性的地位不言而喻。
此时帕瓦娜的父母并没有绝望,依就在苦难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连绵地战火将繁华的喀布尔变为废墟,帕瓦娜一家不得不经常搬家。帕瓦娜有次问父亲,家附近的有座山叫什么名字,父亲回答叫帕瓦娜山。帕瓦娜当然不信,母亲也制止道干嘛要骗小孩子;父亲就说:“山的名字是人起的,我是人,我就把这山命名为帕瓦娜山。”说要全家都笑了,短短几行就能体会到什么是阖家欢乐,战争中的笑容太过昂贵。此时的父亲刚经丧子之痛,他没有倒下,想着法的给家人带来欢乐。
父亲因为接受过英国的教育就被逮捕,塔利班规定没有男性的陪同女性是不能单独出门的,帕瓦娜被打扮为男生的模样,外出赚钱、给家人带来口粮,担任养家之人的角色。
人的伟大或许就是能在绝望之中依旧心怀感恩与希望。战争没有让帕瓦娜变得冷漠,她冒着生命危险带回了逃难的荷玛;帕瓦娜的同学肖齐亚在恐怖统治之下仍然渴望着巴黎的铁塔。
阿富汗人在苦难之中的互帮互助也彰显着人性的伟大。薇拉夫人对于帕瓦娜一家的帮助;帕瓦娜摆摊时,好心人一直接济她东西;塔利班行刑时有人提醒她们不要观看;货盘上的香烟、口香糖掉了,周围的人没有哄抢,而是把东西捡起来还给她们。战争与贫穷没有使他们变得贪婪,流血没有使他们麻木。或许这就是阿富汗人能将带枪的英国人、苏联人赶走的原因。
以前看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纳闷为什么在集中营的犹太小朋友不画刀、枪、大炮,长大后与法西斯战斗。现在逐渐懂了,仇恨与绝望有关,希望与美共存。
帕瓦娜遇到过会流泪的塔利班,这让她很惊讶。塔利班是苏联入侵的产物,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被带到巴基斯坦接受军事训练,然后又杀了回来……
战争下的孩童应该有多种选择。
帕瓦娜在集市小心的挖出几株银莲花,围观者都表示不解,有个老人说道:“难道你们就没人能欣赏一下自然之美吗?”
我有时在想,真正的伟大是什么?在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管经历怎样的生死考验,却仍然有着生命之初的善意与美好,这足以让我敬畏。
——作者 黛博拉·艾里斯
《养家之人》读后感(五):《养家之人》内容简介与简单感悟
帕瓦娜和父亲踏上寻找母亲和家人的旅程,可父亲却在旅途中不幸病逝,瓦帕娜勇敢地也是别无选择地继续这段旅程。
旅程的前期,帕瓦娜怀着对父亲的缅怀,对找到活着的家人的期待,乐观而坚强地前行。
在一个刚刚被轰炸机轮番轰炸的村庄,帕瓦娜从一个去世妇人的怀中捡到了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帕瓦娜给孩子取名为哈塞,从此哪怕多了一张嘴,多了一个不能随意丢拿的“笨重行李”,帕瓦娜仍旧毫不犹豫地带着这个婴儿继续前行。
从此,帕瓦娜的旅程不再孤单。
后来她还遇见了瘸了腿的“怪物”男孩——阿斯夫,在雷区里等待猎物自投罗网的女孩莱拉……
在莱拉的家里停留的那段日子,是梦想构建又破灭的过程。莱拉的奶奶在家人相继离开之后,变得一言不发,一个人躲着角落,过着活“死人”的生活。而莱拉变成了一家之主,主持着家里的各项事宜,但是她还太小,很多事情都不会,把家里管得一团糟,连自己的伤口上居然长着蛆虫都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她每天都笑容满面,因为她在等待着妈妈找回爸爸和哥哥们,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帕瓦娜和阿斯夫来到之后,帮着莱拉重建家园。他俩和哈塞也在这段日子里过上了睡在软垫子上、不被饿肚子的生活。帕瓦娜给肖齐亚写信说,这里是绿茵谷——不受战争的影响,一个快乐、自由的地方。帕瓦娜差点儿就不想离开了,但是为了家人,她决定继续上路。在告别那个狂欢夜,一个从天而降的炮弹把她们辛苦重建的家园炸成了一个大坑,包括在家里的奶奶……
她们捡起地上散落的米粒,带着仅剩的一张毛毯继续上路了。“绿茵谷”的一切就像一个梦,帕瓦娜感到有些绝望。这一路,她遇到的都是被炮弹摧毁的家园,听到的都是失去家人的痛苦与哀嚎,可她还天真地带着爸爸留下来的书,向往着快乐和自由,向往着文明社会!
她们在绝望和希望的交替中,跋涉到了难民营。那里是所有像帕瓦娜一样的难民旅途的理想终结点,帕瓦娜到了!但是这里延绵无边,怎么看都不想一个理想的终点,连逗号都算不上!这里,每一个撺掇的人头都是饱经苦难、十里挑一的幸存者,他们都在这里寻找、等待救援。
就这样,日子在排队领救济品、躲避轰炸机的轰鸣中悄然流逝,她有空就到难民营里去找妈妈,可这里那么多人,根本忘不到头……她眼里的光渐渐淡了,渐渐变得和这里的其他大人一般。
救济粮也领不到之后,他们等来了一次空投救济品,可难民营里的包裹都被一抢而光,饥肠辘辘的人们都奔向地雷区,警卫根本拦不住。这时候“不会被地雷伤害”的莱拉冲了上去,结果被地雷严重炸伤了。
这时,一个妇女上前询问,帕瓦娜听到了她那夜思梦想的声音——妈妈!
一次离别,换来一次重逢。
感受:
打开这部橙色封面的书,好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书中战争的尘土仿佛都扬到了我的脸上。我难以相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怎么能承受得了这样多的身体之苦,这样多的内心摧残。但我又庆幸她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正因她“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才得以走完这一段旅程。
合上这本以走向光明的背影作为封面的书,怜悯、失落、仇恨战争等等复杂的感情涌上心头,但它们就像涌向眼眶的泪水一样,尚不足湿润眼眶就已消散,那留下的、那填满整个内心的是敬佩、坚强与感恩。
愿我“合上这本书,心中充满感佩和勇气”,继续自己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