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10篇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一):古有花木兰,今有帕瓦娜

  男扮女装,首先让人想起的还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帕瓦娜装扮成男孩代替父亲外出谋生的故事与此颇为类同。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苦难,哪里就有迫于无奈的等待,当真是“古有花木兰,今有帕瓦娜。”

  与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战火纷飞的中国历史相比,阿富汗似乎是一个带有禁忌的神秘国度——全民化的虔诚宗教信仰,层层包裹的宗教式服饰,艰苦卓绝的生活条件,残暴冷酷的塔利班暴徒,这样的至真至诚与苦难暴虐交织,造就了这个民族长时间不为人知的凄惨生活现状。

  帕瓦娜家族的生活际遇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是这个民族的一个典型缩影。我们以为塔利班让他们谨言慎行,却不知塔利班统治下莫须有的抓捕与杀戮早已令民生支离破碎;我们以为伊斯兰教规让女性足不出户,却不知扭曲的教义教条已让很多在战火中失去男丁的家庭无以为生;我们以为铁蹄下的人们等待着最后的灭亡,却不知帕瓦娜们在守候中用行动如何默默坚持着抵抗。当一个民族遭遇倾覆之灾,女性不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奋起反抗,我几乎想说那句俗语了——这真是妇女也顶半边天呐!但是面对这个民族,我不敢唐突,还是默默的崇敬她们毫无畏惧的守候的勇气吧!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花木兰盼来了功成身退的那一天,据传甚至因此收获了一份不错的爱情。但帕瓦娜所在的国度对待女人却残酷过中国历朝历代,当然断不会有这样的福利了。这样的悲情之下,帕瓦娜的守候,更像是一个民族无声的呐喊,于微光中探寻光明的方向,守候家园的绿洲。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二):信念是座山

  《帕瓦娜的守候》

  ——黛博拉•艾里斯

  帕瓦娜是一座山,叫帕瓦娜山;爸爸要这样来命名自己的喜好和热爱,没有人能反对的了的,帕瓦娜心里默默的想着,有了一丝开心。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如焉》,不同的过境和不同的时代,是不是也有某种程度的可比性呢?季羡林大师在《牛棚杂记》里写的“喷气式”和各种文雅又让人看得泪流满面的通俗说法,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有相同的心情——忍着不去流泪,忍着不去发出任何哽咽的声音,他们受过的苦,我早已心悦诚服。为了所谓的半真不假的某些主义,失去上苍赋予你的一切人应该享受的幸福、快乐、痛苦、迷茫、失落、兴奋的权利,变成一个“跟着旗子跑,心儿随处飘”的“人不成人样、鬼不成鬼状”的物种游离世间,到底是为的什么?站在今天的角度去批判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显得非常不厚道;但内心模拟了千百次回归到那十年里去,是否能有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亲朋好友的“伺候”?

  帕瓦拉没有什么伟大的事迹,更不是勇敢的剪掉自己的头发、承担家庭的重担,而是朴实的、被逼无奈的去完成这个看似艰巨却有不得不做的事情——当然,她自己内心还是接受的。这个心理描写和阿信的故事不太相同,阿信那么小就已经有了一个善良的、成熟的思考已经过人的表现,而帕瓦拉是真实的、不屈服、有抗拒的选择。是她命运选择他罢,是她主动承担也好,她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勇敢、坚信爸爸说的那些幸福的场景会到来——全本小说里只有她坚信爸爸一定回回来。在恶劣环境下支撑这个小女孩坚持信念的,是童真、是期望。她期望和全家人一起,看宽阔的大马路上,人来人往;她能自由自在的去读书、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改变。

  我其实知道,阿富汗一直处在战乱中,人民生活很艰苦;也看过一些关于塔利班的报道,电视上爆炸的场景也让人触目惊心。可在我内心深处,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那可能是某些大的战略要地才会这样,大多数地方的人民应该能平安地生活吧。

  可这本《帕瓦娜的守候》彻底打碎了我最后一丝残存的幼稚的想法,并给我内心重重的一击。是啊,“覆巢之下无完卵”,当整个国家都陷入战争的漩涡,又怎么能奢望人民能平安幸福呢!

  作者在书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而是通过一个名叫帕瓦娜的十一岁小女孩的眼睛和嘴巴描述了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

  战争爆发前,帕瓦娜有一个幸福的家: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妈妈是作家,爸爸是历史老师。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人住在一栋有院子的大房子里,家里还有两个仆人。可当战争来临,先是哥哥被地雷炸死,然后家被炸毁,爸爸的腿也也在战火中失去了健康,一家人被迫一次次搬家,家也一次比一次小。

  而这还不是最坏的,塔利班还颁布了严苛的法令,学校被关闭,爸爸妈妈失去了工作,孩子不能上学,书籍被焚毁。帕瓦娜的爸爸因为留过学被塔利班抓走,家里一下子失去了支柱也失去了经济来源。妈妈和姐姐不能出门,帕瓦娜必须顶替爸爸的位置来养活一家人。

  当严峻的生活摆在面前,帕瓦娜来不及想,就必须要承担。她女扮男装到集市上去给人读信、写信,把家里的东西拿去卖,和同是女扮男装的同班女同学肖齐亚一起去轰炸后的坟场挖人骨头;在运动场目睹塔利班士兵砍下小偷的手臂-------

  一个本来是如花般绽放的小女孩,一个本应该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小女孩,在战争和生活面前不得不让自己坚强起来。“如果我不勇敢,谁替我坚强”。小小的孩子,独自去集市不是不紧张;去布满地雷和充满腐臭味的坟场挖人骨头不是不害怕。可如果不这样,一家人就无法生活,所以,再苦再累,她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在一次次的磨炼中,帕瓦娜变得勇敢、坚强!

  有时候,血淋淋的场景,庞大的伤亡数字虽然能让人见识到战争的危害程度,却很难让人有心灵的震颤,反倒是那些“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的那滴水更能让人感动。作者深知“以小见大”的道理,用平实、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很多让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震的细节:不能拿照片;妇女不能出门,甚至不能开窗户;小孩子一年半没出过家门,连鞋子小了都不知道;上厕所也要提防地雷。当生命安全都不能保障,其他所有的权利都变成了虚妄。

  小妹妹第一次接触到水的那种无措和惊喜;能把脸沐浴在阳光中的幸福,这些我们在和平环境中每一天都觉得平淡无奇,甚至寡淡无味的生活,在帕瓦娜一家看来已经是很奢侈的享受了。此时的生活就像一块重重的大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而帕瓦娜就像一株柔弱却坚韧的小草,顽强、勇敢地支着身子,努力寻找着阳光和养料,不断成长。因为她知道,她已经无路可退,抱怨和哭泣不能让情况有丝毫改观,所以,她选择了面对,其勇敢和乐观让我们大人都觉得敬佩。

  文章的最后,帕瓦娜的爸爸从监狱中放出来了,但妈妈和姐姐、弟弟、妹妹却在塔利班占领的马扎里,生死不明;薇拉夫人和从马扎里逃出来的荷玛以及肖齐亚一起要到巴基斯坦去,而帕瓦娜和爸爸要去马扎里找妈妈她们。不论结果如果,帕瓦娜都觉得自己做好了准备,并畅想了20年后和肖齐亚相聚的情形。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四):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

  阿富汗,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

  年少时的我,对于这个国家,所知甚少。

  曾看过《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到现在的这本《帕瓦纳的守候》,在当代以和平为主的地球的另一个角落,居然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想反抗不公平的生活,抵制战争,但却无能为力。我的心灵第一次受到如此大的冲击!

  生活中,我们总有许多的不如意,亦或者我的孩子总有诸多的不满足:生活不够完美,家庭生活繁重,孩子的零食不够丰富,电视时间太少……看到书中帕瓦纳,一个11岁的小女孩,在和平时代里的乱世中,依然坚强独立,追逐梦想、怀抱勇气!可我们的孩子,甚至包括自己,回忆一下我的童年,我的11岁在干什么呢?可能为了一个玩具、一件衣服,依然在爸爸妈妈怀中撒娇;寒冷的冬日,可能还在同妈妈共享一个温暖的被窝;11岁的我,更多的活动是上课外班、和朋友们玩耍,是一个充满欢乐、纯真的童年……而帕瓦纳,却承载起更多,面临的不是繁重的课业、无聊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巨变,爸爸的莫名被捕、妈妈姐姐生死不明,让她直面死亡,被迫成长,小小的身躯承载着巨大压力,也压得让我难以呼吸,泪流满面。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五):守得云开见月明

  帕瓦娜的守候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妈妈带着姐姐出嫁的日子里,帕瓦娜自己独自生活着,并且救下了一名逃难的小女孩,这名小女孩整理来自妈妈刚去的地方,那个地方也被塔利班武装占领了,不再安全,但是她相信妈妈和姐姐们一定会想办法渡过难关。帕瓦娜留下来没有跟随妈妈一起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等待爸爸回来,她的守候终于等来了爸爸,爸爸被两名好心人搀扶着回家了,浑身是伤,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回来了,她精心照顾爸爸,等待妈妈的平安归来。

  这一切的根源,是让人沉重的一个词“战争”。它让无数人埋尸家乡,也让数不清的人流离失所。但比战争更可怕的是黑暗的统治,妇女不能随意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有男人陪伴并且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百姓没有娱乐,不能看电视,不能听音乐,书籍是要被销毁的,学校早就被迫关闭,食不果腹的人民随时处于死亡的阴影下面......这是在塔利班占领下的阿富汗的状况。

  这样一个朴实却震撼人心的故事,其所承载的意义厚重非凡,每一个读着这个故事的人,也许都会被帕瓦娜那种坚韧所打动吧,也会怀着美好的愿望,相信她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和其他的亲人,因为她的守候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就是一个小小的勇士,披荆斩棘最后获得一定会获得光明!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七):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

  看完书稿的那一刻,五味杂陈,也许,我们曾经瞻仰划时代的风云人物乔布斯,我们曾经膜拜球技绝佳的贝克汉姆,把无数赞叹给了一代歌王帕瓦罗蒂, 甚至是奥巴马、克林顿、比尔•盖茨……然而,那一刻,我的内心中盈满了对一个11岁小孩子所有的钦佩和敬意。我的脑海里,不知为何,竟然有这样一幅画面,一棵纤细的小苗,正从巨石下奋不顾身地钻出。它穿过重重罅隙,即便,只为了那一缕薄光,那一缕别人看不见的微光。

  “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泰戈尔这样说。你微小,然而你的内心比谁都要强大!我敬佩这个女孩,也敬佩在这样的乱世中怀抱勇气的人们。也许,在战争背后,我们要记住人性中葆有的那份美好,生命之初原本的那种纯真,可以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所有不堪和困苦。

  帕瓦娜,是伊朗古语里的“蝴蝶”。蝴蝶,有“大自然的舞姬”之称。已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先秦散文名著《庄子》中就有“栩栩然蝴蝶”的描述。然而,纵然“庄周梦蝶”千古传颂,也抵不过战火纷飞的摧毁。自1978 年起,素有“帝国的坟场”之称的阿富汗就陷入了炮火轰炸和互相厮杀之中,普通的阿富汗人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在劫难逃的悲惨命运。塔利班屠杀了上万名反对者,很多人也因此锒铛入狱。还有的人莫名失踪,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帕瓦娜的守候》,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惊人秘密。在战火纷飞之中,塔利班登场了。1996 年9 月,塔利班武装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掌控了全国的塔利班颁布了极其严厉的法律,对女性的要求尤其令人咋舌。女子学校被关闭,女性也不允许从事任何工作,即便是女性的衣着也有严格的规定。战争和恐怖主义的蔓延,让许多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不幸之中。书籍被烧毁,电视被砸坏,音乐也被禁止播放,任何形式的出版行为都被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11岁的女孩帕瓦娜曾目睹过塔利班军人是如何鞭笞所谓的“有罪之人”,尤其是女人

  帕瓦娜,一个怀抱勇气的追梦女孩。帕瓦娜的父母都是出生于受人尊敬的古老的阿富汗家族,受过的高等教育也给他们带来了收入颇丰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帕瓦娜又是阿富汗人中的少数的幸运者。上过大学、会说英语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即便女孩亦是如此。”但是,炸弹将他们赶出家园,赶出了校园,无辜的阿富汗人民成了战争的最大牺牲品。在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白沙瓦喧闹的街市上,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衣衫褴褛、沿路乞讨的阿富汗人,他们大部分是为躲避战火逃到巴基斯坦来的难民。

  父亲最大的愿望是,“我宁愿看到你在学校的操场里跑来跑去。”但是,女孩帕瓦娜所能作的、也“所需要做的就是把爸爸扶到集市上,待爸爸工作结束了,再搀扶着他回家”。帕瓦娜的故事,每天都在阿富汗真实的发生着。“因为所在的地方总是遭到炮击,他们也被迫经常搬家……”即便生存的环境如此恶劣,爸爸还是坚决的留守在自己的国家里,即便被无辜的打断了腿,他也没有后悔和动摇过。父亲用坚守诠释了爱国,“散居在地球上的阿富汗人,就像星星一样,遍布天空。”爸爸常这这么说。朴素的信念,支撑着父亲选择了坚守,守护着国家,守护着家庭。

  《文汇读书周报》10月31日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4-10/31/content_194830.htm

  阿富汗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战乱纷飞的国家。有关阿富汗的书只看过卡勒德·胡赛尼写的《追风筝的人》,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国家,特别是她的首都喀布尔。

  帕瓦娜是个美丽坚强的姑娘,一如她的名字那般,第一次读起来就让人喜欢。在伊朗古语里,她代表“蝴蝶”的意思。在充满战乱的阿富汗,帕瓦娜失了学,和妈妈、姐姐弟弟们一起被困在家中,除了偶尔能陪着爸爸上街或者外出打水,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

  后来爸爸被士兵带走后一去不回,妈妈也因此一蹶不振,而姐姐年纪太大无法外出,弟弟又太小,于是帕瓦娜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本是个美丽的姑娘,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被剪去了漂亮的长发,收起了长裙子,穿上早年夭折哥哥的衣服,当起了假小子。

  当她第一次成功以男孩子的身份上街买完吃的喝的回到家,她知道自己从此变得不一样了。她不仅是换了名字,换上了男儿装,她也不再是那个爱和姐姐生气,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姑娘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帕瓦娜代替了父亲去集市替人写信看信,兼卖一些零碎的物件。后来她遇见了另一个“男孩”肖齐亚,那是她的女同学,也是被生活所迫出来工作养家。往后的日子里,两人一块做起了生意,还去过荒凉的郊外捡人骨,为了生活,两人一起努力着。

  肖齐亚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物,她没有了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在爷爷奶奶家,可是两个老人并不喜欢她,巴不得她能早点嫁出去换点钱财。要不是她能出去挣钱养活他们,或许早就被赶出去了。可是她并没有对此妥协,她坚强的生活着,她努力工作攒钱,为着有一天能从阿富汗逃离。在她的身上,你能看到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这本书中,没有大人物大事件的发生。作者通过刻画的小人物形象,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为我们写就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故事。她告诉我们,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的,永远不要放弃对生活的期待。

  文/颜先生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十):勇气与爱

  中东,这个世界离我们这样的近有那样的远。我们同属于亚洲这片土地,甚至与很多国家都有着密切的外交关系,比如中国的兄弟巴基斯坦。但是,因为宗教信仰、地域差异让这个地方对于我们又是那样的神秘。

  这本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神秘的地方——战火燎原的阿富汗。小主人公帕瓦娜所处的阿富汗当时正被塔利班政权控制。这个极端的宗教组织让阿富汗承受的不只是炮火,还有极大的人权侵害,受害最深的就是妇女。像小帕瓦娜一样,很多女人不允许单独上街,必须身边有男人陪同,万不得已也要让男人写一张允许外出的纸条带在身上。在帕瓦娜的父亲被逮捕之后,她的母亲想要去监狱,帕瓦娜让姐姐给她们写了纸条以防止路上被塔利班盘查。女人就算外出,也必须穿着厚厚的,只能露出两只眼睛布卡。

  以前有个笑话,说是脸书对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解禁了,于是有人八了八一些中东姑娘的头像,排排坐发现长得都一样,因为她们都带着厚厚的面纱露着一双眼睛。当时笑一笑现在觉得好心酸。

  在塔利班统治之前,女孩们不仅可以露出脸,甚至可以坐在教室里与男孩一同接受教育。而现在女人不得不被禁足家中。在故事里,除了年幼的帕瓦娜之外,家里的其他女人几乎再有没出过门,阳光在这个世界的女人看来却变成了奢侈品。

  在父亲被捕之后,因为帕瓦娜还没有到发育的年龄,所以她被母亲打扮成了男孩,肩负起了家庭生存的重任。她背上父亲的装备成为后继的读信人。一开始当阳光照耀在她的脸上时,她感到的不是欣喜而是焦虑不安和恐惧,生怕别人认出她女孩的身份。在逐渐适应了自己新的身份后,她以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之心成为了家里的支柱。为了赚钱,她与同伴去挖死人骨头,去端着盘子做小买卖。甚至成为带着母亲出去的家里的那个“男人“。

  很多人都提到了隐喻。那是帕瓦娜在准备离开家乡踏上寻找亲人的旅途前,在她以前工作的墙角下埋下的那株银莲花。这段的描写是本书的升华。很多人对于帕瓦娜把花种在这种贫瘠的地方不以为然,当别人怀疑花是否能存活时,一位老人出现了,他说这些花并没有死,等到时机成熟它们的根就会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正像阿富汗一样,这个热爱美丽事物的民族,虽然现在看起来如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它的内心充满了对生的渴求,总有一天它会重现昔日的繁荣。帕瓦娜的坚强也是整个阿富汗的坚强,这种炙热的感情在故事结束后一直留在我的胸中不能散逸。

  这本书的作家是一位致力于女权运动与反战运动的加拿大人。她亲历阿富汗多次,写出他们的故事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关心这个世界。如果可能伸出自己的援手给这个世界以关爱和救助。

  他们有阿富汗的图书计划 www.w4wafghan.c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