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鼠疫》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鼠疫》读后感1000字

2021-03-15 04:4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鼠疫》读后感1000字

  《鼠疫》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鼠疫》读后感(一):极端环境中不同人的不同选择

  看到神父选择坚信上帝,朗贝尔不再相信主义,只愿忠于爱,“国际主义者”塔鲁,想追求全然的善但是又承认只要存在于世你就永远无法中立,只好拧巴又坚定的追求无限趋于成圣……

  看到这种种不同的选择,自己也有点放下了对于一些理念的执着。

  因为真理或者真相大概是真的不存在,只是残存我们自我投射的概念,所以不想再追求外界恒定不变的真理了,只需要探查内心的安宁

  《鼠疫》读后感(二):精彩啊

  我想及时写,担心看完之后,会忘掉很多感觉

  加缪真的是很有才华,写得很是细腻,无论是宏观的疫情描述,还是个人的心理轨迹,真的是很赞

  这是我每周一书的第七本,看得很艰难,但争取今天要看完,毕竟这周的书还在等着昵

  动笔的这个时间里,新冠疫情还没有褪去的意思。希望也正如现在看到的章节一样,尽快褪去吧

  我昨天去接母亲,看到的都是民生凋敝。

  希望春天早点到来

  《鼠疫》读后感(三):没有希望,就谈不上安宁

  “没有希望,就谈不上安宁”,正是有人,像塔鲁那样,渴望同某种东西相聚合,而这种东西,他们又无法界定,但似乎是他们唯一渴望的福运,他们有时也就称之为安宁。 正是有人渴望安宁,所以他们坚定不移。就像里厄医生坚定的为受害者斗争!在我们的周围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我相信有无数像里厄医生一样信念的人。 “苦乐全有,才算得上一个世界。”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鼠疫》读后感(四):读《鼠疫》后不严谨预言

  今年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一切东西都火热起来,数年前诺奖作品《鼠疫》也被推上热榜。跟那本《大流感》和电影《传染病》一样,不管是在欧洲美国还是中国,人类面临瘟疫的反应永远都是大同小异。封锁消息不行就辟谣,辟谣不管用就抓人,实在不行就整几个替罪羊换一批人上台。这过程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无知群众要么恐慌,要么无畏,要么自我催眠,要么自我放纵;投机分子趁机宣扬奇效药和奇效物;宗教狂热者趁机把圣经扒出来宣扬因果宿命和超自然意志;医疗人士被质疑、求情、滥竽充数、神化、戴高帽;浑水摸鱼的人不计其数,有的一夜暴富财富自由赢得好名声,有的网红一时名利双收被秋后算账。我相信下一次瘟疫小丑还是小丑,国士依然是国士。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利益,瘟疫之神虽客观助力他的对手——人类的科技发展强壮骨肉,但他们心理上似乎却永远不会长大。

  《鼠疫》读后感(五):“From Nothing to Nothing”(超了点字数故改书评)

  反抗虚无、寻找希望,即此书主旨。

  神父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所以加缪写死他。塔鲁想成为圣人,到底却发现没有人能当圣人的,只能尽力通过服务别人以获得安宁。像塔鲁这样只求安宁的人,是靠过去美好记忆与温情活下来的,他没有幻想的未来,没有希望,所以,加缪把他写死。医生里厄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所以,加缪写死他在城外的老婆,让他们在疫情终于结束的时候无法相聚。起初自杀未遂,后来靠这场瘟疫发财的科塔尔,本身就是个极度胆小、消沉的人,所以,加缪让他在最后发疯。加缪太狠了。把灵魂最高尚的两个人物写死还没完,鼠疫结束时的狂欢又以作者一笔带过的讽刺作为结尾——鼠疫结束了,人们都快乐了,而这些人现在之所以能这么快乐,是因为他们活在世上只是为了那一点可怜的爱。

  终于一本书都写完了,也没说清楚答案到底是什么,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哪里。但我不怪作者,是我期望太高了。

  《鼠疫》读后感(六):鼠疫

  我一直以为里厄医生在鼠疫爆发后期已经对生死看淡,麻木无感了。可在看着被当做血清试验者的小女孩惨死时,在得知塔鲁和妻子死讯时,他依然为生命流逝,失去友情和爱人而痛苦不堪。医者仁心。医生在对抗疫情时承受的痛苦和压力远比普通人大。 鼠疫给市民们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流放之感(封城),不是妄想时光倒流就是相反地妄想时间飞逝,回到鼠疫爆发前遏制疫情的发生,或是冲破时间的阻碍走向未来逃离疫情爆发期。市民们从开始的恐慌到后来不得不接受现实,在封城时寻找情感宣泄处,如何排遣市民的负面情绪在此时格外重要。这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个大考验,一方面迫切的需要人们团结一心的热情,一方面人们又由于存有戒心而逐渐疏远,因为谁也不知道在不知不觉地情况下,乘你毫无防备,把鼠疫传染给你。 鼠疫结束了。鼠疫真的结束了吗?对失去亲人的人来说,鼠疫还在。 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总有一天还会卷土重来。

  《鼠疫》读后感(七):加缪关于这一段信仰的论述有些震撼

  【神父不会那么做,依然停留在墙脚,面对着一个孩子的痛苦,坚守这种十字架便是象征的极痛深表。他可以无所畏惧地对那天听他讲道的人说“我的弟兄们,时刻到了。不是相信一切,就是否定一切。可是在你们中间,谁又敢否定一切呢?”】

  这一段论述很有些震撼,即在面对无端的宿命式苦难时,仍然坚守十字架就是信仰本质中的极致痛苦,这种痛苦和耶稣的痛苦或许是相似的,即他的痛苦并不来自于苦难本身,而是来于面对宿命的苦难仍然相信上帝——宿命般的苦难与信仰之间有巨大的鸿沟让人痛苦,而更痛苦的是你发现必须要承担跨过这道悬崖的痛苦才能达到完全的信。

  在明了现实的无端残酷的同时仍然相信上帝的良善,这所造成的痛苦才是真正的信仰之苦,但一旦品味到这种痛苦那么你就更接近信仰本身,也即完全的信。

  而后面一句话更推进一步,甚至可以说既是绝望又是希望,因为对于神父,他无法否定,所以其实除了完全相信也别无他路

  《鼠疫》读后感(八):《鼠疫》——这一切与英雄主义无关,而是诚挚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一座突发鼠疫的小城,本以为本书会着重描写鼠疫的肆虐与惨象并歌颂英雄主义,但发现书中和灾难直接联系的仅仅是轻描淡写的每日死亡人数。笔墨都用在了主人公们的经历上。鼠疫当头,无论身世贵贱,所有人的命运都被连在一起。每个人的结局都富有荒诞色彩,令人唏嘘不已。后两章一口气读完,屏住呼吸身上一股股电流窜过酥酥麻麻...... 书中除了歌颂平凡人秉持的英雄主义,还涉及了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神父是不能看医生的。最后还提到了死刑存废问题 法学生眼前一亮。

  《鼠疫》读后感(九):我们的身体是生与死的战场,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的烈士

  自觉的意识明确了我们面对现实人生时的具体方式,但患者的免疫系统与病魔殊死搏斗的惨烈景象或许比在萦绕在脑海中那明晰的意识更能体现生命意志。 求生本能构成了生命的时时刻刻。如果没有病痛侵扰,无论是积极乐观的人,还是消极悲观的人,每分每秒都依靠呼吸维持生命的运转,呼吸因为太过于平常而被人置若罔闻,但人正是在一次次的呼吸中实现着继续活下去的可能。 与健康人的呼吸相比,饱受病痛折磨的人则更直面于彼岸死亡的狰狞。我们那笨拙的双眼,只会看到病人的脸部从苍白到恢复红润的粗略表象,加缪却用细腻的文字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病魔肆虐时肉体深处不甘屈服的嘶吼和竭力的挣扎。 原本以为生活在平庸俗世的我们已然臣服于世界的荒谬与混乱,却不知我们的身体一直都在以生的无意识冲动超越了意识的消极怠惰,并以此践行着永不妥协的存在主义精神。我们的身体就是生与死的战场,虽然每一个躯体终将凝固如雕像,但也因此预示着,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场上的烈士与英雄。

  《鼠疫》读后感(十):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读这本书,非常有代入感。 看书的过程中脑子里面不自觉地把新冠肺炎从发现到全面爆发的过程回忆了一遍。

  写在二战时期的《鼠疫》可能不仅仅是一场瘟疫,当时的法国人也可能会理解为纳粹、法西斯主义、维希政府。但处在武汉新冠肺炎这个时期,我的体会就是一场真实的疫情。

  里厄医生太惨了吧,抗争鼠疫成功了,然而公同战斗的朋友塔鲁死了,接着收到了妻子一周前也去世的电报。太悲伤太痛苦了。

  “余下的时间,朗贝尔就沿着房间墙壁转悠,粗糙的灰泥墙光秃秃的,只能抚摩钉在上面的一把把扇子,再不就数数台毯垂下来的流苏有多少羊毛球。”

  幸好现在有很多科技产品,全国物流发展很好,就算封城,至少国家可以保障食物的供应,而在1946年的奥兰,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物流没有这么发达,封城以后人们还是不得不出门正常工作,成为这座城市的“流放者”,因为如果不工作,就会饿死。

  写自2月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