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鼠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鼠疫读后感10篇

2018-08-10 05:3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鼠疫读后感10篇

  《鼠疫》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34,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鼠疫》读后感(一):当灾难来临时

  一个由于感染鼠疫被世界所遗弃的城市,在这里物资越来越匮乏,每天都有上百人死于鼠疫,墓地不停地被拓展,鼠疫初期一个人一个墓坑,随着死亡人数攀升,好几十人共同葬在一个大墓坑里,到最后没有更多土地用于埋葬时,成堆的尸体被装上电车运往焚尸炉变成了浓烟

  学校被改成了隔离营和医疗站,在夜间救护车响彻整个城市,患者被带进医院进行治疗亲人则被送进简陋的隔离营,死去的患者还没来得及家人进行吊唁就已被装上送往焚尸炉的电车。

  人们处于极度的恐惧当中,说不定下一个鼠疫患者就会是自己。人们与亲人都隔离开来,人们处于孤独焦虑当中,人们既想要热闹,又怕别人传染给自己鼠疫。人们想逃离城市,但城门已被警卫关闭。街道变得越来越冷清,只有晚上酒吧咖啡馆才会聚集不多的人群

  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医生里厄与他的朋友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生一起共同抵抗鼠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唯一能够拯救自己的也就是共同去面对鼠疫并与之斗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鼠疫》读后感(二):伟大是否值得

  这个题目,看似很荒谬。伟大从来都是褒义词,怎么会存在是否一问。刚看完奇葩说引起争议的“米博士与东博士”那集,似乎黄执中关于“伟大”阴暗面言论引发了一大波反驳。今天正好读完《鼠疫》,借着某些相似之处,很不自量力地想来谈谈伟大这个一听就无比崇高名词

  《鼠疫》中,奥兰这座城市突然遭受鼠疫袭击事态愈演愈烈人人自危。里厄作为一名普通医生明知这是一场不断与失败进行抗争战斗,却从不丧失信念,每天恪尽职守忍受着超负荷工作,与灾难勇敢对抗,用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守住了胜利的希望。相比于一场鼠疫,你会说奇葩说的辩题更残酷,因为不论选择“无后米”还是“有后东”,他们都必定一去不复返,至少鼠疫里面里厄医生还是活了下来。但仔细想想,到底哪个更残酷,是牺牲我一人,拯救全世界悲壮,还是每日与死神周旋,不知灭亡与胜利哪一个先来的惴惴不安

  恐怕还是后者吧。

  人类从不怕死,你见过哪一个奔赴刑场的革命烈士有过一丝的退缩?令人不安的从来都是未知本身。

  当希望和恐惧同时降临,却又此消彼长,人类意志力所受到的挑战远非从容赴死那般决然。与未知抗争,一向都是最难的。

  里厄医生一面周旋于被鼠疫折磨成千上万病人,一面还要照顾母亲担心相隔两地重病妻子,甚至都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了。这是否能够成为伟大的另一种诠释

  回到奇葩说的辩题,重看这样的观点

  伟大之后必有阴影后人也许并不能承担得了伟大的光环责任

  作为一种辩论论点,这样的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但作为一种言论,我个人无法接受

  前两年风靡的一部偶像剧说得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伟大创造惊天动地壮举,也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压力,但绝不是阴影。试问,题中的那个世界除了可能“变坏”的人类之子,就没有人会走上歧途、会肆意妄为了吗?因为爸爸伟大到无法超越,我就必须坏到无以复加吗?

  伟大,从来都是不是堕落的理由,更不是软弱借口

  伟大当然值得,伟大也必须值得。若失去了里厄这样的医生,充斥着囤积居奇不良商贩和掩饰诿过的狂妄政客的奥兰根本就不可能迎来重生机会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句老话透出的是超越舍身取义的苍凉胆识

  全书我最喜欢的一段是鼠疫病情好转后,里厄与塔鲁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跑到城外海边洗澡的情节。在城里与鼠疫奋斗的几个月里,他们是同一战线战友,而当他们奔跑在海滩边、尽情地在大海嬉戏时,他们更是惺惺相惜挚友。这一刻,里厄忘记了隔离城外的妻子、忘记了城中依然焦灼的病人,塔鲁也放下内心对于正义与杀戮的执念,他们只是两个不守规矩追求刺激孩子

  当最后,里厄一人独立来到海边,身后的城市终于逆火重生,但塔鲁却与那些无法计算数字的牺牲者一道,被鼠疫永远地带走了。

  讲的是鼠疫,说的却是每一个人。

  《鼠疫》读后感(三):鼠疫面前,反抗与妥协

  读《鼠疫》的过程中,一直在想“鼠疫”到底代表什么。可以代表战争,也可以代表艺术化的生活,但是总觉得不够妥当。加缪如此细致入微描写鼠疫,其令人叹为观止细节恰恰限制了它的象征性。所以最终觉得还是将鼠疫仅当作鼠疫理解,能更好地体会小说。因为重要的不是鼠疫本身,而是鼠疫中挣扎的人。

  加缪在小说中刻画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特点鲜明,有自己的过去,有自己的执念。而在鼠疫这样的绝境中,这些东西全都放大了。对于此前只读过加缪的《局外人》的我来说,读这本小说实在奇妙体验。和生活在世界之外的莫尔索完全相反,因为鼠疫这一灾难,《鼠疫》中的每个人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被流放之人,而这一共同体验却使他们更加相依。

  通过鼠疫,加缪赞扬了人与人的真情,赞扬了人们美好愿望,也赞扬了与疾病搏斗的英勇精神。可是我觉得小说最伟大的不是这些积极情感,而是他切实刻画了人们在鼠疫中的七情六欲。其细腻一语中的常让我顶礼膜拜。他们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一言以蔽之,往往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的反抗与妥协。这反抗是勇敢的,这妥协是温柔的。

  可无论如何,妥协总夹杂着无奈。小说中最后妥协的是里厄医生。他问自己人与人的团聚和重逢到底有什么意义。在鼠疫终于结束后,他看着满街欢闹的人,终于不再追问意义,认为只要人们的愿望得到满足,就已经很好。而小说中唯一一个到最后也没妥协的人,科塔尔,他的下场是疯了。

  由此,在充斥着小说的反抗与英勇中,加缪暗暗表达了荒谬和无奈。我们要想好好活下去,就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放弃对意义的追寻,不得不依赖人与人的情感。这是加缪对于形而下世界的一种妥协,也是他作为写作这本书的人的无奈,和对生活给出的答案

  顺带一提,去百度百科查这本书时,简介洪亮震耳欲聋

  这哪里是小说简介,这分明高中政治课本。活该我国青少年看到经典就怕,活该他们不爱读书,怪谁?

  最后,我一定要表达对加缪的敬意。一个能同时写出《局外人》和《鼠疫》的作家,是多么伟大、多么牛逼

  《鼠疫》读后感(四):鼠疫

  最后仓促地读完结局,得再看。学到个英语单词liberal,第一反应就是里厄。早上起床想到里厄与塔鲁会感动?可能因为里厄有我所没有的那种在他疲惫于鼠疫的工作后对于他人的依旧平和温柔。故事开始没想到塔鲁是个如此令我喜爱的人,是个多数派里的孤独少数派,嗯,坚持着不做个杀人犯。喜欢此书,或许是同主角有些许的感同身受,同时他们的存在在告诉我总有人在做自己认为应该这么做且值得的事,并坚持着,即便在大多数人看起来不理解且荒谬的。这会给我力量也。且他们之间的友情,是不是就是这种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惺惺相惜的友谊?着实让我喜欢( •̀∀•́ )。塔鲁的离去时,真是让我内心紧张起来。 先这样。

  《鼠疫》读后感(五):仅仅作为故事

  看着不如局外人那么流畅,又像个典型的欧洲作家,大段的讨论。不过自然这不是由情节推动的故事,鼠疫城中人们的精神感受才是重点

  若改编成电影,里厄会是那个温厚可靠男主角,话不多,默默承受疫病折磨和对妻子的挂念。而到后半段,塔鲁会迸发出耀眼光芒,作为主流社会叛逆者,履行他认为是正确的事。而胜利之际,被自己内心背负的黑暗击溃。他是自己这个信仰的殉道者。

  预审法官小孩病倒那一段前,我才真正陷入这故事里。大段的议论总会搞的我心不在焉,虽然知道,那些语句都是有存在价值的。

  孩子的临死挣扎几乎压垮了在场每一个人。厄运也到了它最深最黑暗的时刻。人们都听说过黎明之前最黑暗,却无法在身处黑暗时希冀黎明的到来:哪怕一点点的希望破灭,都会将人推下更深的深渊。只有毫不报希望的忍受下去,只能死盯着眼前的浓雾

  朗贝尔一定是个帅小伙。长得好看的人往往自私,把自己看的很重。他站在路口犹豫着,欢愉人道主义,他选了后者,还好,没牺牲。

  抱歉我还无法脱离具体的情节,上升到加缪的存在主义系统当中去。看了那些个哲学,只能模糊感知到我对加缪萨特的一些认同,但是小说首先是故事,情节将长久被记住,直到面目模糊,脉络被忘记,它所代表的隐喻的才会融进思想里,不经意间冒出来,敲打你。

  《鼠疫》读后感(六):鼠疫

  如果说鼠疫是一种象征,是一种以事寓事的手法,那么它所想要指代的事物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着?鼠疫之下的城市从物欲泛滥到沉郁苍白千疮百孔,这也不过是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其实人性在鼠疫前后并没有翻覆的变化,不过是一种转换,麻木淡漠置身事外以及无奈的臣服一直存在,不过是隐藏于相安无事的生活之下,一旦灾难降临,就像一颗火球落入庸碌的蚁穴炸开了锅。人们始料未及惊慌失措,从最初的侥幸、不可置信、到无力愤怒,虽然无可奈何心怀一丝希望,然后是无休止的等待,直至绝望有意思的是鼠疫的势力式微,不少人开始挣脱它的魔爪的时候,希望再次降临这座被遗弃的孤城,而内心枯竭的人们却不敢表现出一丝相信神情,他们谨慎的伸出柔软的触手去试图触碰事实发展。尽管表面镇定,内心却是无比小心翼翼的紧张。鼠疫来了,然后走了。如同一道狂风呼啸而过,留下一片狼藉战场和面目疮痍的生活。

  鼠疫的叙事手法平淡而自然, 一切都恰到好处。没有悲天悯人生离死别,没有感人肺腑英雄情怀,没有过多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文字平静而布满隐忍克制,带着一种关于事件记录探索生活的写实感。真实得如同与作者共同经历,这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开始时使人淬不及防,结束得了无声息。关于鼠疫还有许多值得记忆思考之处,其中所暗示的人性包含深远,人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又很复杂。我们能在鼠疫中领略医生的正直无私,他的恪尽职守,许许多多的人纵然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无所顾忌的投入这场危险的战争,他们不是为了高尚的情怀,不是为了成为圣人,仅仅因为这是应该做的,他们明白这是必要措施,比起懦弱的臣服至少他们在做着对抗的努力。若是有真正的英雄那么非他们莫属。其中也能瞥见许多胆怯,自私,以及趁机大肆谋取私利的人。这不算完全的落井下石,然而也有悖于道义。当然这只是一种选择,一种灾难发生后所选择的面对方式。鼠疫是一种生活,我们都是身患鼠疫的人。鼠疫一直存在,如同书中结尾的预言:鼠疫潜伏着,无处不在,也许有朝一日,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

  《鼠疫》读后感(七):可是谁又逃得了生活?

  作为读者本身,我尽量不让自己掉入书中,简单来剖析一下几个人物形象

  里厄,从视角上看,既是主人翁也是笔者本身,他时而进入故事角色时而又努力抽离出身,在“鼠疫”的环境里,他如同圣人般解救世人,虽然这注定是力量悬殊较量,照他的话说,这是一场无休无止的失败,但他却靠着别无选择的信念“赢了”鼠疫。可哪怕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我们也知道,这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得到的不过是记忆和回忆,但这就像停留在镜片上的雾气始终都会褪去。无论如何,我认为一切不过是虚无。

  朗贝尔,就在离被“释放”只有短短几小时时间,他决定留下来同这里的人们一起战斗。有那么一瞬间,我认为他的品格得到了无限的升华。这看起来像是好莱坞式的英雄,为了人类的理想,牺牲了自我的幸福。后文中里厄有说过那样一种观点,人们是可以为打败这场鼠疫进行战斗,可如果没有其他(诸如爱)的支撑,这场战斗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实际在朗贝尔身上,爱超越了所有得以打败肆意伤害人的“鼠疫”。

  格鲁,在“鼠疫”中无比矛盾而又笃定。如果阿赫兰里的人不懂“鼠疫”存在的意义,那么格鲁绝对是一个聪明人并且参透了“鼠疫”本身,也正因为他明白自己不愿被其制服,所以他极力追求解脱,在挣扎中他想要获得安宁,我不知道他的结果到底算是在自己的真理中取胜还是如同所有人一样输给了现实。可我始终为他死去的感到难过。因为他是我所敬佩的那类人。

  格朗,可以说是本书最幸运抑或是最不幸的人了,在残酷无情的“鼠疫”中始终对自我的理想执着的驻守。如同千千万万理想主义者,哪怕生活再艰难,他们也要热爱自己认定的东西。如果对这种情感坚贞不渝,那么他就是伟大且幸运无比的,可最后,格朗似乎也还是放弃了那份坚守,在经历了“鼠疫”残忍的苦难之后,格朗们学会了与世界握手言和。

  柯卡尔,一个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从表面看,他如格鲁所说,早就经历过“鼠疫”赋予人们的绝望,因此当他处在条件本身,似乎也就不那么痛苦了,对柯卡尔来说,把个人从集体的痛苦频道中抽离,如同把自我的孤独放大到极致,他这类人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宁愿麻痹自己融入“鼠疫”,也不愿回到内心真实的处境。所以最后,他疯了,合情合理。

  至于“鼠疫”本身,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生活,如此而已。

  《鼠疫》读后感(八):The Plague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其实毫无意义,意义需要人自己赋予。高尚的或卑鄙的,在于人自己选择。前者如舍己救人的塔鲁和无私奉献的医生,后者如科塔尔,在鼠疫期间,倒卖物资,大发横财。最后因为鼠疫的结束,失去财路发了疯。不过作者在最后乐观的认为,人类骨子里还是令人赞赏的东西多一点。 当然,鼠疫从未彻底离去,它不过是蛰伏待出而已。 正如这本书的前言所言,把鼠疫换作战争也是相当契合。在鼠疫期间发生的众生百态在战争中完全可以再现。 在危机面前,真正的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境中坚持真理。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早听说加缪是存在主义的大师,这本书200多页,花了三天才看完。读了不长就得停下思考,作者描写的细节很不错,结局和评论意味深长。)

  《鼠疫》读后感(九):有脆弱,又有强大,这才是有血肉之温的 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难,好像一块猛然被掀起来的罩布,残忍地暴露出了人们内心的脆弱和痛苦。与亲人的分离,对爱人的思念,对灾难的无力,对死亡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一切面对现实的微不足道的情感,在那座小城里,在那段难熬的岁月里,人类的力量太渺小了,渺小到连控制自己的脉搏的能力都没有了。

  但是,这毕竟是人间,总有暖人心腹的温情,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站在一线,愿意不顾自己生命的危机去帮助别人。医生本着职业的责任感,他的朋友出于热心的辅助,一位一直想逃出的记者体会到了社会责任,擅长运用宗教力量的神甫宣讲给予人心力量……灾难唯一能让人感到欣慰的,可能就是这些人的行为所留下的馥郁香味。

  这本书最让人赞叹的不仅是清晰结构,流畅表达,真挚情感……还有从头到位尾对人们心理微妙变化的精确捕捉和真实表现,惊奇、怀疑、恐惧、痛苦、逃避、盼望、反抗、无奈、欣慰、希望、谨慎、欣喜……每一阶段的小小转折都被作者捕捉到了,对人性和心理的剖析深刻到让读者也住在了那座小城,自己亲厉了这样一场可怕的鼠疫。

  一些藏在暗地里的人性的弱点,会被偶然的事件激发出来,但脆弱与坚强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依相生的。在经历过鼠疫的那座城市里,人们再面对天灾人祸时,表现出来的情感里一定还多了些什么东西……

  《鼠疫》读后感(十):摘抄

  见格朗显得很吃惊,柯塔尔嗫嗫嚅嚅地说,当艺术家恐怕可以顺利解决许多问题吧。“为什么这样说?”格朗问他。“唔,因为艺术家的权利比别的人多,谁都知道这点。大家能容忍他更多的事情。”

  在这方面,我们的同胞和大家一样,他们想的是他们自己,换句话说,他们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不相信天灾。天灾怎能和人相比!因此大家想,这灾祸不是现实,它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然而,噩梦不一定会消逝,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其间逝去的却是人,首先是那些人文主义者,因为那些人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同胞的过失并非比别人严重,他们忘记了人应当谦虚,如此而已,他们认为他们还有可能对付一切,这就意味着天灾没有可能发生。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就是一种理念,一种短暂的理念,从他背离爱情那一刻就开始变成理念了。确切地说,我们再也不能够爱了。咱们认命吧,大夫。等待变得能爱的那一天吧,如果真的没有那一天,咱们就等待全面解脱,但别扮演英雄。对我而言,也就到此为止了。”

  有时,到了午夜,冷清的城市寂静无声,里厄大夫在上床作短暂睡眠时拧开收音机。从万里之外的天涯海角传来陌生而友好的声音,域外之人笨拙地试图表达他们休戚与共的感情,他们的确这样说了,但同时也表明他们处在可怕的无能为力的境地,任何人处于这种境地都不可能真正分担自己看不见的痛苦。

  外界通过空运和陆运发来了救援物资,与此同时,每晚还在无线电波里或报纸上向这座孤城发出大量表示怜悯或赞扬的评论。大夫每次一听到那念史诗或演讲竞赛般的腔调就感到心烦。诚然,他也知道这种关怀并非假装出来的,但这样的关怀只能用表示人与人唇齿相依之类的套语表示。而这种语言并不适用于诸如格朗日复一日做出的那份微小努力,也不能道出在鼠疫横行时格朗意味着什么。

  你们以为只要星期天来朝拜上帝就够了,别的日子就可以自由自在。你们曾想用几次跪拜来抵偿你们罪恶的满不在乎的态度。但上帝并不喜欢冷淡,这种隔三岔五的联系不能满足他对你们无限的关爱之情。如今你们明白了什么是罪孽,就像该隐父子、洪水灭世之前的人们、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居民、法老和约伯,以及所有受诅咒的人们明白了什么是罪孽一样。从本城把你们和灾祸一起关在城墙之内那天起,你们和适才提到的那些人一样,正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生命和事物。如今你们终于明白,必须谈到根本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和邪恶妥协的时间太长了,它依靠神的慈悲而生存的时间太久了。人们只需后悔,就可以无所不为。提起后悔,人人都感到那是轻车熟路。时候一到,肯定会有悔恨之情。在悔恨之前,最简便的办法是放任自己,其余的事仁慈的上帝自会安排。

  里厄这才悟出,他再也不必费力压抑自己的怜悯心了,因为在怜悯已起不了作用时,人们对怜悯会感到厌倦。在这些负担沉重的日子里,大夫找到了惟一使他宽慰的东西,那就是慢慢闭锁情感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他明白这样做有助于他完成任务。

  我们当中已不再有人满怀豪情,谁的感觉都同样平淡。“这一切该结束了,”同胞们说,因为在灾害肆虐时期,希望集体的痛苦早日结束是很正常的,也因为他们的确在希望苦尽甘来。然而,谈论这一切既没有热情,也没有最初那种激烈的愤懑情绪,只有大家还保持着的一点儿清醒的头脑,而这清醒的头脑也很贫乏。头几个礼拜那种猛烈的激情被一种沮丧的情绪替代,把这种沮丧情绪看成逆来顺受可能犯错误,但它却真是一种临时性的认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鼠疫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