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蒙新说红楼》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王蒙新说红楼》读后感摘抄

2021-03-17 01:0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蒙新说红楼》读后感摘抄

  《王蒙新说红楼》是一本由王蒙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蒙新说红楼》读后感(一):与细微之处洞察《红楼梦》

  

一部奇书,总引后人品读,也总引发无数的评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注定有一千本《红楼梦》,作为古典四大名著,其名气不虚传。王蒙作为一名红学研究者,对其已经有多部书问世。

《王蒙新说红楼》,所谓之“新”,大概存在于细节,细微,在于从小小的情节,洞察到人世的逻辑,堪称个人点评的佳作。比如从书名,缘何成了《红楼梦》而不是《石头记》说起,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点到面地串联起来,毫不费力,颇为生动。

古往今来,品读《红楼梦》者,莫不是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悲戚万分,在书中,其实更能看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纠葛关系。一个是宝字,联系着宝玉和宝钗。一个是玉字,联系着宝玉和宝钗,堪称绝伦。

曹雪芹的安排,高鹗的续写,更有无数作者的尝试。在原本和续写上,让经典流传,让后人也有无限遐想。在王蒙的世界里,这次侧重的乃是细节的洞悉,这种洞悉是建立在无数次翻阅的基础上,结合着现代话语体系,将传奇的书,赋予现代的价值。

越是细节,越能够发人深省,越能够让读者思考。秦可卿的死,到底是什么病,为何讳莫如深,是否与性相关连。这些作者并没有交代,而交代后,留给的空间,却是读者去思考的。她的死,可以是疾病,可以是抑郁,更可以是别的。

但这个细节,却告诉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也道出了整个从盛到衰的过程。可谓是点题之死。而整部书中,类似这样的小细节,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小说家的世界,是臆想的世界,也是创造的世界。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更是一个难题。宝玉性格的女性化,到底是压抑的结果,还是宿命使然。黛玉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在爱情的世界里,为何少有善终的,这些都是王蒙老先生在一一解答的。

每个人物,都是定数。通灵宝玉的来去匆匆,丫鬟们的身份标签,奴才们的争风吃醋,从繁华到落寞,从偷鸡摸狗到假装正经,一切的来往,一切的过去,都成为云烟。而整部书的解读,却是成为浮华一种的瞬间,走到了王蒙的解说之中。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话不仅是道给曹雪芹的,也是道给王蒙的。

  《王蒙新说红楼》读后感(二):王蒙带你读红楼

  

一本随笔集。名著一般读起来都不太省力气,能坚持读完就很不容易了,而读完还能随意写上三十万字,那真非常人所能做到。王老是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真乃当之无愧。

王老爷子在多年研究红楼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见解、思考、探索,历时三年多写成此书。起初是应报纸的约稿,但也足见王老对《红楼梦》的喜爱和读的细致认真。绝非为交稿完成任务的应付之举。书中没有大段大段的引用原文,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王老对红楼的真知灼见。语言随意而不华丽浮夸,看起来不像红楼原文那么多生僻字,易于理解。何况解读的角度还往往能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如果你看过《红楼梦》,却有很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兴许能在本书中找到王老爷子为你准备的他的定论。或者你还没有看过正打算要看,也可以将本书置于手边。因为大多数称得上是“名著”的文学作品,我们一般芸芸众生在看的时候总会出现很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者你感觉摸到了头脑却还是一知半解的地方,这个时候,能有个大佬为你指点迷津,的确能节省很多时间,也能让我们把名著读的更透彻。

比如本书的第一篇“关于书名”,就对“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和“金玉缘”等众多名字进行了一番点到为止的评述。虽然说的很浅,但这种浅析却对我们的理解增益很多。全书共选取192个类似的小切入点,语言精练,寥寥数句就能拨云开雾,不得不佩服王老渊博的知识、广博的阅读量和功底深厚的文笔。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宝玉举荐凤姐”和“管理的潜暴力实质”这两篇。王老能从红楼里的家长里短儿女风情中将宁国府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归因于“人员的管理不当”和“财务的管理不当”这两点上。然后,凤姐出马三下五除二解决的利利索索。由此引开,凤姐的“人治”还是要落后于探春、李纨和宝钗三套马车的“法治”一点点。然后,再引申出管理学理论,从“拨拉得开”到“时间管理”再到“危重令行”的管理潜暴力。文人王老在企事业管理上的积淀也深厚的让人叹服。

书中有时又仿佛咬文嚼字般为我们拆解某个词语的用法为何恰当,比如元妃省亲时林之孝家“采访聘买”了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中的“采访聘买”。王老称这四个字是“只有汉字玩的出来的花活”。四个字拆开来,一个一个娓娓道来,让你不得不佩服原来一闪而过的四个字,竟藏有这么深远的意境和巧妙。

不过,本书起名“新说”,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新?时间上新,还是内容上新?好像二者皆不是。倒更像是新瓶装旧酒,一种出版发行中常用的营销方式。新瓶也好,旧酒也罢,只要对我们理解红楼之书有益处,有又何妨呢!

  《王蒙新说红楼》读后感(三):小说家眼里的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在研究原著的基础上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红学门派,从而诞生出很多红学家。对于80后来说87版《红楼梦》电视剧更是为这部著作锦上添花,使《红楼梦》成为我们一生中都难以忘却的文学作品。 王蒙老师的这本有关《红楼梦》的随笔读起来让人感觉特别舒服。因为他的初衷是将《红楼梦》单纯作为一部小说来读,从文学性及人生感悟的方面来对其进行品鉴。这与胡适、周汝昌、刘心武等红学名家非常不一样,他们将《红楼梦》作为历史作品来研读深挖,期待从中发现这部小说背后可能关联的真实历史及人物。而王蒙老师认为,既然这部作品是小说,那么它的“本事”不会完全是某个人的真实经历,当然其中也可能有真实成分,但是“过分解释”、穿凿附会就太过了。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王蒙老师的观点,不要去猜测,这部作品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 在本书中,王蒙老师按照原著的章节顺序,共写了将近两百篇随笔。起先这些随笔都发表在报纸上,后来集结成书。在这些随笔当中王蒙老师或分析人物性格、或发表自身感悟、或结合文学概念予以解析……跟随着王蒙老师平易近人、幽默可爱的笔触,读者仿佛又重新读了一遍《红楼梦》,并且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感悟及更多的喜爱。

网图,侵删

  首先从《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方面,王蒙认为还是以贵族的盛衰及年轻人的爱情为主线。至于其中所蕴含的反封建反阶级思想未必是曹雪芹有意的表达。对于文学性方面,王蒙认为曹雪芹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人物性格塑造立体,不偏激,不绝对,不搞二元对立。比如贾宝玉既有怜惜女性、心地善良这样的优点,又有不敢担当(比如在金钏跳井一事)这样懦弱的一面。在人物方面,王蒙先生坦承他最喜欢的人物是任性天真的芳官,有意思。此外他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从性别上来说是女清男浊、女忙男闲、阴盛阳衰这样的局面。男性从贾政、贾赦到贾宝玉、贾琏,都是昏聩无能、无所作为,而女性以王熙凤、惜春、平儿为代表都是管理能手。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其中包括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古代人文思想以及爱情态度。正如王蒙先生所说:“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另外还有一部《红楼梦》”。这部作品人物众多、人物性格丰富多样,这就导致一千个中国人心中可能会有一千部不一样的《红楼梦》。王蒙老师在本书中讲解了他心中的《红楼梦》,虽然跟我心中的那个可能也不尽相同,但是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认识。

书内附赠人物关系图及大观园布局图

  《王蒙新说红楼》读后感(四):如果你没看过《红楼梦》原著,请不要轻易看这本书。

  

一打开《王蒙新说红楼》,里面配有贾府的人物关系图和大观园的地图,虽然书中也有介绍,但通过地图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大观园里每一个屋苑的地理位置。

比如,潇湘馆和怡红院就是一个在正门的左边,一个在右边,莫名地让人一阵酸楚,又带着一丝感动。酸楚是一左一右,看似在一起实则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感动是想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原来缘早就定了。

这本书是不是按回数来挨个讲解,而是从整本书中挑出不同的细节和片段,给读者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感觉,但整体还是按照故事顺序的。就是你看了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这里还有这个深意!”“对对对,这里的确是这样”。

比如平日我们看宝玉初次见黛玉,得知黛玉没有玉而怒摔玉这个片段,只是感觉这宝玉傻、喜怒不定。可作者在说这个片段时,却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宝玉除了因为黛玉没有玉而生气以外,并没有因为其他女子没有玉而发火生气。可见“摔玉的情分与痴狂不是每一个接触过宝玉的少女都能得到的。”

这是书里第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带你看了不一样的细节。

第二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从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上升到一些人生哲理,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他在写袭人时,就很深刻地分析了袭人从最初的服务者,到之后逐渐自我感觉良好,把自己当成姨太太的原因,这是从服务者变成控制者的必然过程。

好比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的小保姆,从一开始的服务者,次次用钱都像东家汇报,到后来苏大强想叫别人顺道买菜,都敢提出质疑。这就是典型地从服务者转变为控制者的过程,她觉得我服务你服务那么好,你就离不开我,进而我就可以控制你。

历史上很多宦官最后当权就是这个心态。

第三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会抛出一些梗,让大家在剥丝抽茧地看到一些真相。比如,作者提到香菱时,就产生疑问,既然香菱时甄士隐的女儿,甄士隐又有些通灵的本事,怎么不救自己孩子出水火呢?

这是我之前看红楼时忽略掉的细节,因为红楼里的主角太多太多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主角。

第四个推荐大家读的地方是:我们看书一看故事情节,二看情节背后的细节和深意,而作者看的还有这本书哪里哪里文笔写得不好,并且敢于公开说出来,比如,他在说宝玉的玉正反两面的题字,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是“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我们一般人看没啥感觉,可王蒙先生却直批:“这个背面写得太低俗直露了,应属败笔”。

再比如,书中有个片段是张道士拿了宝玉的玉给他的徒儿徒孙看,作者批评这段“纯属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笔”

这是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个水平看到,也不敢妄自评价的地方,毕竟人是四大名著啊!但这的确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让我们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红楼梦》,而不是一味愚昧地认为:“四大名著就是好,不然怎么成为四大名著?”

当然,也有一些和作者不谋而合的观点,比如,很多人觉得宝玉很喜欢女孩子,但“真正女儿们有难的时候,宝玉其实是一个屁也不放的。”看了让人特别爽快,自己也有成就感,“呀,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看待这个问题!”

另外,因为作者是男性,他坦言自己无法理解黛玉每天梨花带雨、对爱情患得患失的感情,不能体会黛玉的苦心。可是我作为女性而言,太懂了——情感懵懂期,就想通过虐对方来证明对方对自己的深情和爱,那出自于内心极深的不安全感和对感情的不确定性。当宝玉表白黛玉后,之后的黛玉已经是个正常姑娘了,因为她已经确定了对方的心,确定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所以不会瞎想更不会瞎吃醋。

总体而言,这本书更加适合已经对红楼已经有了大致了解的读者阅读,如果没有读过红楼,千万不要读这本,否则所有思维都被作者带着走,那就太无趣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