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探玉》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红楼探玉》读后感精选

2021-03-19 02:4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探玉》读后感精选

  《红楼探玉》是一本由王一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探玉》读后感(一):当《红楼梦》遇见阿加莎

  四大名著里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近代以来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等大家都对《红楼梦》潜心研究并有着不同程度的解读,更有百家讲坛专题。

  现在有一位名叫王一的金融学者横空出世,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布局逻辑,偏偏对《红楼梦》这座巨型迷宫的蛛丝马迹进行侦探推理。

  当《红楼梦》遇见阿加莎会是擦出怎样的火花?

  《红楼探玉》读后感(二):这不是我以为的《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开篇一句话,带我们走入一个亦真亦假的世界,《红楼梦》作为一直很大热的一本书,“红学”专家还有“曹学”专家,各有各的一套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云作者痴,不解其中意”,都做后来人,有人是狗尾续貂犹如跗骨之蛆,有人在百年后,读懂痴儿梦,像这种书,在当时,应该是要列为“禁书”。

这不是你以为的“钗黛”

  草木之人:薛宝钗的薛是草字头,林黛玉的林是木字旁,“草木之人”一草一木,脂砚斋提示“草木之人”就是“绛珠草”。薛住在蘅芜苑,也是草,薛谐音血,红色、绛色暗合绛珠草的绛。

  金钗石斛:《神农本草经》记载,金钗石斛和绛珠仙草生活环境,形状都比较像,钗也暗合宝钗。

  潇湘妃子:林黛玉别称潇湘妃子,因为湘水女神的典故,林黛玉爱哭,所以取这个别号,潇湘妃子是娥皇和女英,也证实了绛珠仙草有可能是两个人的可能性。

  仙草还泪之说:黛玉多泪人尽皆知,宝钗为了贾宝玉挨了贾政的揍,因为哥哥薛蟠怼她,“金玉良缘”一说,哭了一整夜。

  天生有病:两个人天生有病,病症相似,癞头和尚都为两人瞧过病。

  两个人的类似点还有很多,如果细细研究一一对比,或许还有更多其他的发现。

  《红楼探玉》读后感(三):品读别样《红楼梦》之《红楼探玉》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读过曹雪芹老师的《红楼梦》,更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知晓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常常为林妹妹的红颜薄命,感到惋惜。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她们,确实是非常无奈的。一个大家庭,阴盛阳衰的格局,看似风光无限,却暗藏玄机。多少女子爱上红楼故事,喜欢林黛玉,喜欢贾宝玉,喜欢薛宝钗,等等。唯独没有读过《红楼探玉》,故而开始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红楼故事,我也是这样的好奇。

  王一老师笔下的《红楼探玉》并非我们猜测的红楼故事,而是他的案件分析。在他看来,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甄宝玉、史湘云的命运,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想要知道她们那些可怜的命运来由,必须一步步的深入去探究,才能知道什么导致了她们的命运。这就是非同一般的《红楼探玉》,只有你读了他的分解,就会明白。仿佛这就像是侦探在调查一桩密室杀人案,整个过程新奇有趣而扣人心弦。也许他笔下的红楼人物命运会出现非同寻常的改变,当他拆解其中的玄机,你会感到很欣慰,也就不会在为林黛玉的命运感动惋惜了。

  王一老师敢于探索不一样的红楼故事,他的思维不同与其他作者,感觉特别的天马行空,真的是想象力丰富。这是我翻开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奇。读后可谓是题材新颖,内容有趣,带给我们很多特别的内容,真正的结局竟和以往红学家说的都不同!这就是王一老师带给我们的《红楼探玉》最理想的结局吧!

  他书中破解了五大悬案,悬案一“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悬案二: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悬案三:《枉凝眉》讲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吗?悬案四:脂砚斋说的“甄宝玉送玉”,是全书四大过节、大关键之一。“甄宝玉送玉”到底说的是什么情节?悬案五:甄宝玉到底是什么人?曹雪芹设计这个人物的深意究竟何在?想要读懂这五大悬案的初衷,也许只有翻开王一老师的《红楼探玉》方知其意境所在。他的观点,是非常独特的。非一般人能读解,我也是细细品读才方知其中的一二而已。

  对于红楼故事里的很多玄妙含义,也许只有王一老师才能给我们一一点破吧!光看其内容还是有点玄妙的,也许我也是似懂非懂而已。无法一下子全部都明白,因为《红楼梦》这部著作,带给我们很多瞎想,可以花上很多时间才能读懂。

  《红楼探玉》读后感(四):红楼梦中人,梦醒时分

  我自小就很喜欢《红楼梦》,也没有个所以然,就是没由来的喜欢。喜欢里面人物的千姿百态,喜欢感情的错综复杂,也喜欢大观园的碌碌日常。

  《红楼梦》里的那一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到底唱出了多少人的共鸣,到底有没有唱出宝玉和黛玉的一生。

  但是总觉得自己并没有看懂,不同的年龄段看,也会有不同的感想。所以也翻看了许多讲《红楼梦》的书,里面会帮忙解析一些片段和人物。这么多种的解说,总有我所认同的,也终归有我所不认同的。

  偏偏这本书,最为与众不同。

  它里面的观点让人膛目结舌,却又是合情合理的。福尔摩斯说过“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那个即使再不可思议,那也是事实”,这位金融学者就将那些不可思议变为了事实,把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找到大把的证据,然后自圆其说的讲给我们听。

  作者最厉害的地方便是,他能让你在看的过程中完全被他带入,然后跟着他的思路去理解《红楼梦》,让你深以为然他的红学思想。暂且不论他的观点对与否(我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我很佩服他的文笔,这般有感染力。

  看着这么久的《红楼梦》,也不会认为性格不同的宝钗和黛玉会是一个人,同为降珠仙草的分身,同是红尘之中走一遭来还神瑛侍者的恩情。即使有红学学者提过,也只是了解一二,并未多想深究。但是这位作者就很地道的扒了一大堆的证据来告诉你,她们俩就是一个人,毋庸置疑。

  说实在话,我消化了好久才接受了这一观点。

  另外还有刘姥姥的身份。在看《红楼梦》时就有在琢磨她是不是不是什么普通人,性格与大观园中的所有人都截然不同,总是傻笑,总觉得是在装傻充愣。游离在故事之外,却又对故事中的人物们了如指掌。

  作者这里就表明立场了,刘姥姥她就是在装傻。什么叫做大智若愚,这就是了。

  书里还有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观点,作者用他清奇的脑洞还原了一个诡异的、却又合情合理的世界,将大观园的生活放入其中,将宝玉、黛玉和宝钗放入其中。他构造一个让人更容易理解的次元。

  他让我重新理解了《红楼梦》,重新正视了红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没必要去纠结于谁的观点对、谁的观点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你认为在正确的观点,可能也不是曹雪芹想表达的红楼中的梦一场。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独到的思维方式,独到的见解,也感受到了《红楼梦》不同往常的魅力。红学向来是文学学者最喜爱探讨的话题,大把大把的红学学者倾其一生也并没有弄懂一二,偏偏一位外行人讲得头头是道。

  红楼梦中人,梦没醒时,谁都可以是谁。而梦醒时分,谁又能知道自己是谁吗?

  《红楼探玉》读后感(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我唯一读过三遍以上的只有《红楼梦》一部。其写作手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被誉为是一部奇书。而在我看来,此书之所以几百年以来能够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未完”二字。

  目前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不过这一百二十回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面的部分到底是未完成还是因故遗失我们不得而知。现在所看到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虽然使故事有了一个结局,但是原作者曹雪芹自己所创的结局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明确的得知了。

  正是因为“未完”,所以留下了诸多的谜团,也正是因为谜团重重,所以引发的众多《红楼梦》的书迷纷纷的探寻研究,逐段逐句甚至恨不得将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拆开来分析到底其中所蕴含的真相是什么。久而久之还因此产生了“红学”这一研究学派。恐怕曹雪芹当初写作《红楼梦》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他所写的一部未完的小说,竟会引发出如此之多的文学研究作品。

  说起来我也算是《红楼梦》的书迷,对于每一本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书籍都很好奇,忍不住想要翻阅来看看不同作者的不同研究结果究竟是什么。倒还是真的应了那句“评论永远比正文精彩”的话。各种五花八门的研究结果看的是你眼花缭乱,只有你想不到绝没有你看不到的结论。每一个人似乎都讲的有些道理,可似乎每一个人的结论也都存有牵强之感。一时间倒也不知道谁是谁非,只恨不能将曹雪芹复活唤醒,问问他到底书的结局是什么。

  《红楼探玉》是众多研究《红楼梦》的书籍之一。作者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可谓是琢磨了个遍。仿佛一位破案的侦探将案发现场所留下个各种线索进行了细致收集,层层进行梳理,抽丝剥茧般的对于其中几个重要的谜团进行了解读。

  林黛玉最终的命运自然是泪干离世,这一点不容置疑的,但是她最终是因何种原因何种方式而离开人世的呢?薛宝钗放在过去的大家之中可以说的上是一个相当完美的贵族女性,那么她最后的命运又是什么呢?与宝钗、黛玉命运情感纠缠不清的贾宝玉,他的最终结局又将是什么呢?还有贾宝玉的原型究竟是不是曹雪芹,一直存在于暗处没有正面出场的甄宝玉在《红楼梦》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作者在这本书中都将就自己的研究结果为读者道来,其中倒也不乏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以及惊世骇俗之语。我们经常说,“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在每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我们无法判断究竟谁的观点更接近真相,毕竟这是个争论不出结果的问题。不过多看看不同人发出的不同声音,终究对自己还是有些益处的。

  《红楼探玉》读后感(六):红楼梦的另一种解读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而且这种热情虽历经百年而毫无衰退,到了近代,更是衍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红学。诸多学者专家们围绕着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红楼梦的成书历史及散佚、红楼梦中所涉及的各种用典等等展开了各种的研究探讨,慢慢的也形成了诸多的流派。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似乎都对红楼梦有着盲目的狂热与热情,就如同《红楼探玉》的作者王一一般。

  在见到本书之前,王一此人名不见经传,在诸多红楼大家中也见不到此人的影子,但是在看完《红楼探玉》之后,对于此人则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其在本书中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似乎又在红学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对于我们了解红楼梦及曹雪芹又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本书的前言中,王一极为霸气的宣称自己已经破解了红楼梦流传已久的五大谜案,什么是钗黛一身,为什么说薛宝钗是隐士,红楼梦曲因何不工整,甄宝玉送玉是什么情节以及甄宝玉到底是谁?至于是不是真如王一所说的那样他确实破解了这些谜团暂且不表,他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倒是颇堪捉摸。

  在王一破解红楼谜团的过程中,有两个思路始终贯穿了全文,一个是利用谐音字来推敲曹雪芹写作的真实意图,另一个利用剧作?《牡丹亭》中的人物情境故事来影射红楼人物的命运发展。关于利用谐音字来对红楼人物进行推敲,自近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也曾经被猛烈的批判过,到如今王一也利用谐音字来破解红楼,实话实说,并无多少新意,甚至还有些拾人牙慧的意思。通翻全书,我们发现,有关于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刘姥姥等人的解密里,王一都大量的运用了谐音字,比如蘅芜苑对恨无缘,比如母蝗虫谐音王母等等,有些王一是可以自圆其说,但是有些读起来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之意,有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往上靠的嫌疑,也就是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的感觉。至于《牡丹亭》的出现则贯穿了全书,王一的依据大抵是在元妃省亲那一章节里,脂砚斋批注的那一句所点之四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关节大关键。在本书里,王一很明显的将这一句脂砚斋的批语奉为了金科玉律,以至于在王一的眼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都像是极大的借鉴了《牡丹亭》了,在讨论有关于林黛玉的生前身后事时,更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将杜丽娘与林黛玉的命运做类比,以期得到一个黛玉还魂的真相。偶尔为之,尚不觉得,着墨太多,反显得刻意了些。

  其实,如果你不把《红楼探玉》当做一本考据的文章来读的话,本书还是相当的有趣。尤其是王一的文字并不像正儿八经的学术文字那样呆板沉默,而是像网络语言一样轻松明快,因此不会用觉得枯燥的感觉,再加上王一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大量典故故事,大部分都可以自圆其说,足见其考证细腻严谨,逻辑清晰。在《红楼梦》开篇,曹先生有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罢此书,聊以自慰!

  《红楼探玉》读后感(七):另一种红楼的意味

  一部《红楼梦》,养活多少后来人,简单地百度了一下,发现研究红楼的作品很多,既有大家,也有小品,既有正说,也有戏讲,如果曹雪芹在世,他或许也会为自己留下的梦而叹为观止。

  王一的《红楼探玉》是我看过的至今最好的解读,之前我读过白先勇、蒋勋,觉得他们太索隐,太做作,没有接地气的自说自话,看似很高明,但是却让读者望而生畏。

  本书先入为主地将红楼这部巨著的解读分为小草篇、花匠篇、石头篇、真玉篇以及仙缘篇,作为读者如果对于红楼没有一定的熟悉,就很容易易感觉王一在给我们布下了迷魂阵。

  玉,欲也,如果用古汉语的知识,二者是通假的,整部《红楼梦》中以玉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并不多,突出的当然是贾宝玉,林黛玉,其它的还有红玉。就是木石前缘是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至今还没有定论,正因为没有定论,所以让很多人置言。

  想必,贾宝玉那个年纪,欲望是强烈的,对于外界他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不然在姥姥进大观园时就不会每句话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少男少女的好奇,面对着峰涌而至的欲望,王一不能说没有觉察,他却旁敲侧击地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探”字。本来是很浅显的欲望,无非是吃好穿暖,娶亲成家,为什么还要“探”呢?原来《红楼梦》是一部正话反说,无话不说的书,所以我们探知的不仅仅是生理需求,还是自我实现的欲望,贾政固然是官迷、官油子,但是在那个封闭的王朝,唯一的功名晋级不就是读破万卷书,一朝天子臣吗?无可厚非,那些工商、农民也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哪怕是重复无聊的劳动去获得其生活资料的,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否定“欲”。

  说真的,在之前我并不了解《牡丹亭》《邯郸梦》,只是读了王一的大作之后,才发觉自己不能太孤陋寡闻,割裂时代与社会的背景去寻找《红楼梦》字里行间的联系,而应该知道中国自明清之后,是世风日下江河不古的阵痛,从羞于谈情说爱到大胆甚至露骨地谈及自我的欲望,从马列主义的观点这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但具体到文艺的潮流,表明了我们思想的演进和行动的丰裕。

  作为刘姥姥是不是西王母,我从王一的叙述中略感意外,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刘姥姥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在她身上那些特点恰恰是公主小姐们所不具备的,他可以装疯卖傻,但实际上是很有心计的。从表面上看,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是为了调节故事的气氛,或者按照其表面意义是通过走亲戚的形式来求施舍,要银子的,但是我们却在王一的分析下,知道了她是来点醒梦中人的,她就是要通过文字背后的惊悚,来让读者看到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动荡将倾。也许,只有西王母这样的定位,才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红楼梦》从来就不是一部才子佳人的自传体小说。

  《红楼探玉》读后感(八):帮助你读完纸质《红楼梦》的神器

  在大学读书社团,有一个很明显的阶级分界线,那就是你读没读过纸质版《红楼梦》。

  为了成为社团中的“精英”,我曾经好几次硬着头皮去读纸质的《红楼梦》,但每次都因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感觉很有用但就是读不明白的一大堆诗词,而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只能去看87版的红楼梦。相对于纸质书,电视剧版的红楼梦确实更好理解,而且林黛玉的飘然若仙和薛宝钗的风华绝代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看完电视剧,终于勉强可以厚着脸皮说自己读过《红楼梦》了。虽然谈不上自己对内容有多少独到的见解,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还是了解了,至少可以同他人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了。

  我一直以为此生对《红楼梦》的理解也就仅限于电视剧水平了,直到我遇见了王一先生写的这本《红楼探玉》。

  这是一本解密红楼梦的书,但与同类书不同的是,它对基础要求不是很高,电视剧水平就能看懂。同时行文流畅,语言幽默,阅读感极佳。最重要的是,它对整部红楼梦的故事线进行了梳理,还对书中的诗词进行了系统的解读。

  先不谈其中观点的对错,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你阅读纸质版的《红楼梦》,让你可以不再迷惑于乱七八糟一大堆的名字。还可以让你即使读不懂诗词,但也可以理解它们的含义、所起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可以让你对整个故事有大体的把握,这样在阅读时,就不会再对书中叙述的一大堆生活琐事感到茫然。

  就我个人来说,读完《红楼探玉》后再读纸质版《红楼梦》,虽说不可能如砍瓜切菜般容易,但至少不会有很严重的阅读障碍,这大大的提升了阅读体验,不会再产生一见到这本书就打怵的心理。《红楼探玉》,堪称帮助我读完纸质《红楼梦》的神器。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就这样认为这本书中说的所有东西就是对的,毕竟曹雪芹后四十回没写完,那么就有无数种可能性,当今中国也没有谁敢说自己完全弄懂了《红楼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工具去了解《红楼梦》中的世界,毕竟产生独特观点的基础,是了解整个故事,也就是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好歹得读过纸质《红楼梦》才行。

  所以,对于那些对《红楼梦》感兴趣,但确实读不下去的朋友们,我强烈推荐《红楼探玉》这款神器,而整个套餐的顺序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红楼探玉》,纸质版《红楼梦》。

  最后,我由衷的期望这本书可以引起红楼梦学者们的关注,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好能得到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曹雪芹的本意。我不爱赏花也不爱吃鱼,只有《红楼梦》未完,是人生一大遗憾。

  《红楼探玉》读后感(九):红楼新解密

  不得不说,我拿到这本书是惊奇的,因为我看过各种版本的解读红楼梦,或者是说分析红楼梦的,很少有从作者的角度去探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一先生他在这本书中归纳了对红楼梦的主要探索成果,他将书中的典故,进行了推理,最终解决了代拆代医生之谜,红楼梦曲不工整之谜,以及甄宝玉送玉之谜等等红学悬案,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红学爱好者或者是红楼梦的热衷读者来说,真的是一本超级好的书。

  在此也不得不佩服制作者都要博览群书的能力,最这本书的研究中,很多典故和诗词,作者都找到了出处,真的是太牛了。作者说,红楼梦之所以很多人看不懂,就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典故,不为人熟知。典故多,也是红楼梦不容易被解读的原因。我最初喜欢读红楼梦的原因,是因为他讲的是爱情故事,而且是有一点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但后来慢慢的知道,这个故事也显示着一个家族,或者是说一个朝代的衰落,从兴旺到衰落,而且还记录了一些历史文化名情,这本书的意义就变得重大。或者说看红楼梦应该有三个阶段,看到第一层表面意思的反应是有点儿意思,第二层意思的时候会反应出来,原来如此,等发现第三层意思的时候,应该是太精妙了。只有把细节背后的经典故事都搞清楚了,才能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

  作者说,红楼梦中的典故到处都是,比如说贾家人喜欢看戏里演的,每出戏其实都是典故,宝玉和女孩子们喜欢写诗,诗里的每个词也都是典故,人物对话里面有典故,对联里有里典顾,谜语里有典故,打牌邻里有典故,占花名有典故,人民路有典故,地名里有典故,官职上有典故,佳句有典故,甚至是喝的茶,用的茶具,里面全都是典故。作者在这本书中将这些典故都做了分析,并且诠释的人物特点,预示的人物命运都做了,层层叠叠的剖析,让人读完之后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同时又惊叹不已。

  所以我说这本书是一点儿难得的好书,因为我们平时看书未必看这么透,但是有人将他的笔记借给了我们,岂不是一大幸事?作者,会熟知红楼梦中的典故,并且帮这些典故的浴室都一一作了分析,所以他也顺手破解了红楼梦的五大悬案。一是钗黛一身,二是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三是,枉凝眉到底是讲林黛玉和,贾宝玉吗,四是,甄宝玉送玉,五是甄宝玉是谁?

  作者甚至还说,上世纪50年代的红学就已经死了?这么说是不是有点不妥?这本书的知识点和信息量真的是超级大,写书评确实不太好写,但是我图还是推荐大家看一下,因为有很多新意,是跟我们遗忘,对红楼梦的解读不同的,而且很多典故的解释也确实很有道理,总之推荐喜欢红楼梦的大家阅读这本书,读起来可能会有点慢,但是绝对长知识 。

  《红楼探玉》读后感(十):红楼探秘

  喜欢经典名著《红楼梦》的读者很多,在阅读中自然地对某些观点也会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因此而深入研究,深入探讨,在原有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成书不过200多年的历史,因书内拥有着众多的疑问,它的研究热潮,无疑会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几千年。从学术角度出发,研究者对《红楼梦》提出新观点时,语气应该柔和些,有意义的观点,自然会被后来者引用并得以探讨,无需要将其他学者提出的观点彻底打倒。

  图书对作者介绍时,提到其并非专业学者的身份。身为成功的投资人,在空闲时间内,认真细致的研究众多的红学著作之后,对《红楼梦》里的疑问,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作者完全否认其他学者的不同看法,极度赞和脂砚斋的观点。

  陈述过程中极度口气话,如:背后不禁有点发凉,等等。初次阅读,这些文字或许感觉有趣,但再次阅读时,这些会不会成为无聊的文字。再有,同样的文字内容前后多次出现,且引用大段的红楼梦原文,如:元春省亲所点的四出戏《豪宴》《乞巧》《离魂》《仙缘》等等,感觉这部分是否多了些?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至于其分析的是否正确,是否有其他学者承认,这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对于读者来说,在作者使用各种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无疑扩大了对《红楼梦》的认识。

  如对于《红楼梦》里的情节设置,曹雪芹无疑参考了《牡丹亭》和《邯郸记》,因为这两部图书的男女主角,及其酷似贾宝玉和林黛玉等等,且《红楼梦》里的许多戏剧内容,有些就是《牡丹亭》里的文学片段。再有甄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史湘云的原型是脂砚斋,刘姥姥是“神仙”的观点,读来有趣。小说中,穿插有金陵十二钗的插图,图文并茂的样式,让枯燥的理论增加了些情调,阅读起来更增加了兴趣。

  书中,作者将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并一位的观点,也挺有新意。从绛珠仙子(林黛玉)来到贾府,为神瑛使者(贾宝玉)流泪,直至将泪流完,以完成当初的“绛珠仙子誓要以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初衷。在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仍流年人间,于是绛珠仙子附体薛宝钗,继续完成“流泪”的任务。

  这评论写着写着,忽然感觉,绛珠仙子的泪已流完,有必要继续要完成额外的流泪任务么?

  话说日本也有部名著《源氏物语》,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虽然书中的主角来源氏也和贾宝玉相仿,拥有着众多的女人,不过细细品味,并没有《红楼梦》的情节复杂。或许正由于《红楼梦》原著后几十回内容的丢失,更让小说情节悬念顿生,书中各种人物的结局值得阅读者为之担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