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小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楼小讲》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4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小讲》读后感精选10篇

  《红楼小讲》是一本由周汝昌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小讲》读后感(一):喜欢和懂之间距离很远

  喜欢红楼梦,初中时开始读它,反复读了不知几遍。找不到书看时,便取出红楼梦,随意翻开一页就能读起来。然而只是喜欢,为什么喜欢,却说不太清楚也没认真想过。直到上周读完周老的红楼小讲,才明白,喜欢和懂之间距离很远,懂了以后会更喜欢,喜欢得透彻和淋漓尽致,然后似乎自己的境界也得了升华,增加思想的力量。

  在小讲里读到一句话:红楼梦是有教养的中国人的生活。然后想到,以前自己的喜欢似乎就在这层次,对大观园的人、景、生活起居入迷。原来中国人也可以这样诗意地生活,于是仿佛得到安慰,暂时忘却身边日子的平淡乏味。

  继续读下去,跟着周老慢慢悟,一个个鲜活生命,在那样的美丽繁华中抗争,在无奈中被扼杀。最真的情,最美的善,逐渐远离和消亡。大观园是如此无情、冷漠和残酷,仿佛作者所处现实社会。然而曹雪芹不放弃,用笔控诉,嘲讽那令人憎恨的纲常法纪,八股功名;热烈赞美真情真性。然而社会怎能容下这样的文字,于是用尽贾雨村言,弯曲伏笔,只让常人读出它的繁华有趣。却只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隐在最深处,只为懂的人,知道自己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悲剧给人坚持的力量。于是知道,原来高鹗不懂曹雪芹,那四十回续得不通,兰桂齐芳,宝玉中举再遁入佛门,贾家中兴,这与曹雪芹浑不相干,这更衬出雪芹的立意高远,红楼梦的伟大。

  虽然小讲中对红楼梦的各种伏笔写法的仔细分析,似乎有揭秘和猎奇的手法,只是一看而已,但对雪芹与程高立意区别的分析非常赞同。感谢小讲!

  《红楼小讲》读后感(二):《大家小书》系列里较差的一本

  据专家统计,1949年以来,文学研究界每发表两篇论文中,即有一篇是关于红楼梦的。这一方面,见出了红楼梦作为伟大经典的博大之处,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许多的研究者,穷极无聊。

  应当承认,周汝昌是个颇为不错的专家,他对于红学的贡献,学术界自有定论。只是,《红楼小讲》让我颇为困惑。

  首先,他对曹雪芹、脂砚斋的过度崇拜,让他变得可笑且愚顽。对程伟元、高鹗又过份刻薄了。

  其次,他的目光为红楼梦所囿。于是,凡是夸红楼梦好的,或和红楼梦有暗合之处的,他都感激涕零,谬托知己,如对张爱玲即是。而凡批评红楼梦的,在他看来,不是无知,便是狂悖。

  再次,他的眼中只剩下红楼梦了,于是对红楼梦的评价极高,高到以为除红楼梦之外,天下便无可称书者。对于红楼梦的各种缺点,他也视而不见。这就未免有嗜痂成癖之嫌了。

  而且,《红楼小讲》的语言,多有不堪卒读之处,文气枯槁,生造词语,使他的文章读起来极不通畅。

  我以为,在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中,这一本书,是属于比较差的。

  《红楼小讲》读后感(三):小讲《红楼小讲》

  《红楼小讲》周汝昌著。

  按理说,一本书只读一遍最多写个读书笔记,要讲便是狂妄之举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我绝不是要写一篇读书笔记的。

  当代中国自以为著名的作家比著名作家多太多了,那个圈子里的许多人的许多书翻了五页便丢掉了——孔子曾经说,一本书看五页还不能吸引人这么书就不吸引人了,实在和获了多大奖没关,书写的不好就是不好。周老先生大概不算在这些人里面,以至于我半年前听闻他去世,就又读了一遍《红楼梦》,聊以祭奠——这也是我想到的对一位红学家最大的敬重了。

  是不是我就成了周公千古之音第一人了呢?非也,直到今日才读了他第一本书《红楼小讲》。看官要笑我便笑罢。

  第二讲提到了张爱玲及她的《红楼梦魇》,这本书我读了一半就丢下了,说来惭愧的很,书里种种考证实是我所不知道的,种种引用信手拈来也是我万万不及的,不过读起来仍不乏新意,论证方式貌似不严谨但很周密,就感觉作者无论说什么都要信了她去的样子——众人论红楼,或从人物说气,或从诗文出发,偏她一概不提,非要从大观园一众女子都是“天足”(即大脚,当然是相对于裹的小脚而言)说起,真让人扶额称奇。

  到第六讲《两大主角》,说王熙凤同贾宝玉是两大主角,我是不同意的。文中论及了王熙凤在贾府盛衰中的独特角色和重要作用,的确令人信服,但就此说她是主角了,怕是牵强了吧——《西游记》中观音大士重要吧?没她就没取经,没她也完不成取经,但要说大士是西游主角,你信服么?宝玉男一自然没问题的。非要论个女一,从所用笔墨多少,从与男一关系,从正本书的脉络,还是应推黛玉吧。

  本来万人眼中万般红楼,其说不一自然容得下任何一家之言。只是第九讲列出的情榜,直接标上了“《红楼梦》一百零八钗情榜“,这样似乎会让人误以为这就是雪芹先生本意了,实为不妥;推测终归是推测,纵然有些道理和依据,终归还不是事实。在十九讲副篇中对《飞鸟各投林》中所代指的十二钗人物,就写上了”鄙意如下“几个字,这才是文学研究者应该有的态度,否则随便用自己的意思说是原作者的意思,与高鹗等辈又有什么区别?

  前二十五讲,对《红楼梦》,从版本的甄别到故事的起源分析,到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判定及其悲惨结局的推论,再到整书精密严整的章法及“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艺术手法,引论解析,详实周密,精准独到,在这些小讲中小文字大手笔,就仿佛把你带到了大观园的门口,虽有一座假山挡住了后面万种风情,但只要你肯,下一步就踏了进去了。这绝不是我们这些读了三五遍就能讲的出来的东西。

  二十五讲以后我就呵呵了。“红楼梦原本的结局,是宝玉与湘云二人最后重逢,结为夫妻。“呵呵。我倒更愿相信宝玉因黛玉之死而出家呢。当年读刘心武的文字也是到这一点对其评价急转直下,以至于恨不得处处寻他的不是去,看来世人再怎么非议,他俩师徒情谊还是那么的深,“最后也会重新聚合”吧。

  再说贾宝玉是那块石头袭取了神瑛侍者的身体相貌所化,神瑛投胎是为甄(真)宝玉,又说湘云会和真宝玉发生情节联系,先错嫁甄宝玉后贾宝玉,而绛珠草所化黛玉认错了人,还错了泪。不就是因为那句“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么,湘云定是个苦命的,且另外说去,你为什么不让真假宝玉“白首”呢。我都懒得去说了,就借《红楼梦》中五十六回湘云对宝玉说的一句话,“你放心闹吧。”

  壬辰年冬月廿七

  《红楼小讲》读后感(四):周汝昌的“奇妙观点”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周汝昌在本书中列举(而没有实证)的种种“新奇”论点。

  1、 贾府破败以后,赵姨娘和贾环是欲置贾宝玉于死地的超级大BOSS,而贾芸和小红则是搭救宝玉出危难的侠义之士。为什么呢?因为在两次葬花之间出现了这两拨人物的情节。

  3、 知道为什么王熙凤看上去像是个玩弄权术心狠手辣的坏女人吗?那是伪续作者妄加修改的!

  4、 举例说某段某段写得真是不好,隐隐约约反映出歧视女性的思想,和曹雪芹的思想真是背道而驰!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那是伪续作者肆意添加上去的!曹雪芹为啥要写红楼梦呢?就是要同情女性的悲惨遭遇!

  5、 贾府因何获罪呢?因为贾赦把人害死了。把谁害死了呢?鸳鸯。除此之外,贾赦还跟贾琏父子反目,因为觉得鸳鸯喜欢贾琏,因为贾琏夫妇帮着二房当家。

  6、 告诉你吧,贾宝玉根本就不爱林黛玉!贾宝玉的梦中情人那可是史湘云呀!为什么呢?第一,如果说芙蓉象征着晴雯,那海棠就象征着史湘云!而海棠花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花!第二,史湘云出场特别晚,这就表明她是后半部的主要人物。第三,贾宝玉和林黛玉根本不相爱,他们是“真诚的相敬而互怜的关系”。第四,因为曹公写女孩的外貌装束唯独写史湘云写得最详细。

  7、 史湘云刚一出场,就写她过去女扮男装的故事,这有什么含义呢?这说明,日后史湘云会在苦难中因假扮男子而得脱某种危险(此等想象力实非我等俗人所能及)。

  8、 林黛玉是不是绛珠草?是。贾宝玉是不是神瑛侍者?很遗憾,不是。那神瑛侍者是谁呢?嘿嘿,是甄宝玉。所以说,林黛玉认错人了。所以说,贾宝玉根本就不爱林黛玉。

  9、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呢?是投水死的。为什么呢?因为大观园里有沁芳溪、沁芳亭之类之诶,“芳”是谁,当然是林黛玉了!

  列举到这里,我已经觉得有点恶心了。

  怎么说呢,很遗憾,我没有读过周老爷子的《红楼梦新证》。因为这些论点吧,如果没有详细的举证,很容易会让人觉得作者有妄想症。

  我一定尽快借一下《红楼梦新证》,来看看周汝昌是不是真的有妄想症。

  不过在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些比较偏激的话。

  周汝昌在书中说,中国文学史上最人神共愤、天诛地灭的事情就是程高伪续;可我觉得,中国文学史上最人神共愤、天诛地灭的事情应该是周汝昌的“伪证”。

  《红楼小讲》读后感(五):浅析红楼人物的服饰

  最近读老师推荐的《大家小书》系列书目,读完了王昆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以及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讲》。两位“大家”都对《红楼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解读了《红楼梦》,读完让人受益匪浅。

  两位先生虽说是较为全面的详解了《红楼梦》,但不知道是受限于“小书”的篇幅限制,还是无暇顾及,好像两位都极少谈到《红楼梦》里面人物的服饰。就算是有些篇章略有涉及,都是一笔带过,所说的不过是些“服饰雍容华贵如何如何”,却没有再深究下去,今天我就谈一谈自己对《红楼梦》里面人物服饰的一点看法。

  服饰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比如,皇帝多用黄颜色的服饰,并将其垄断为自己的专用颜色,除非是“龙颜大悦”,特别赏赐,否则他人是禁用皇家专用颜色的,不然就有生命危险。而皇帝的下属臣民,则会根据自己的品级、尊卑等来进行服饰的分配,比如,文官服饰多用飞禽为图案,而武将就多以走兽为自己的服饰图案。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士工农商里面的商人地位下贱,既不能科举,连服饰都要禁用华丽多彩的,只能穿一些灰布土衣。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首先,就来看一看,《红楼梦》里面主人公贾宝玉的服饰,看看从他的穿戴中,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来。虽说《红楼梦》是写红楼里面的女人的,但曹雪芹也刻画了不少男性的形象,若有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红楼梦》里面那么多男性形象,若说到男人的衣饰,可谓是一字不屑,严格之至。“宝玉虽为男性,却写他的衣饰,而且是重笔叠笔”周汝昌《红楼小讲》。

  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是怎样一个“重笔叠笔”。贾宝玉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借着黛玉进贾府,描述了出来: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确实是一位人才风流的公子哥。但若我们细究一下这位公子哥的服饰,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里面大有文章。先说宝玉戴着的“束发嵌宝紫金冠”和“二龙抢珠金抹额”,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这两件东西,“紫金”和“二龙”,区区一个宝玉,如何“消受得了”,这可都是正儿八经的“皇家用品”,你一个靠着先祖的荫功而勉强混饭吃的家庭,如何能犯皇家忌讳,而用超阶层的物品呢?而且,贾府的家长贾政可是一位言行谨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卫道士,一板一眼的人物,他怎么会允许宝玉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呢?那就只能说明在当时,封建礼法已经遭到了破坏,人们已经无视所谓的“礼”的约束,封建君主看似高高在上,其实他的所谓臣民,贾家早已僭越阶级,私用皇家用品。封建王朝看似日益强盛,可实际上已经从内部开始土崩瓦解了,朝纲崩坏,家国混乱了。

  看完宝玉的服饰,我们就再看一位女主角的服饰情况。王熙凤的第一回出场也是和宝玉一样,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借着黛玉的眼睛将其描述了出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可真是好一个雍容华贵的封建贵妇人。

  “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要比宝玉更加厉害了,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她的打扮:金丝、五凤、赤金、盘螭、缕金,可谓是招招致命啊!先不说这些个金,犯了皇家忌讳。单说这“五凤”,可是个大忌讳啊!古代贵族妇女往往以凤凰为冠饰。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看清楚没有,只有皇后才是有资格“四凤”,但王熙凤却有“五凤”,这可是大不敬。封建王朝靠什么来维护其专制统治,就是这些,所谓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可现在王熙凤却可以僭越国母的阶层,一下子来到“五凤”,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了吧!封建王朝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再说一下王熙凤头上的盘螭,螭(chī )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盘螭,则是他两两盘卷的样子,曹植《桂之树行》即有上有栖鸾,下有盘螭的句子。

  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已经忍不住要大笑起来了,王熙凤可真是太搞笑了,螭,是龙生九子里面的一子,是雄性,是男性的佩戴物,而王熙凤却男女不分,将男女的配饰混用,这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眼里,可谓是莫大的羞耻,简直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侮辱。讲完王熙凤的笑话,再说一下螭本身,它是龙生九子里面的其中一条龙,将其映射到我们的世俗社会中来就是皇帝的儿子,因为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还有什么龙脉的说法,所以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东宫太子或者其他皇子的配饰物,王熙凤所说是出自名门望族,但大也大不过皇帝,你再怎么有功劳,皇帝也不会让你僭越阶级,私自使用皇家禁物。否则你私藏或是私用那就是有了不臣之心,有了谋逆之心。皇帝肯定是不会容你的。封建礼法、等级制度的被破坏,这一切无不预示着贾家其实也就是封建专制王朝的走向毁灭。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不免会起疑心,既然他们用的都是一些皇家禁用之物,那问题是这些东西都从何而来呀?既然是皇家用物,肯定不会在大街上叫卖吧!难不成是贾家自己成批的生产?那是自然不会的,这我们就又要引出一位人物来了,一位在《红楼梦》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却又对贾家关系重大,甚至是直接关系了贾家存亡的一位人物,那就是贾府的大小姐元春,第2回便已入宫做女史,第十六回加封贤德妃。元春在皇宫中做皇帝的妃子,那在贾家出现的皇家用品也就可以有出处了。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在好几个地方都描写了贾家与皇宫的往来,文中也多处出现了皇宫里面的内监也就是太监。这些往来多半都由王熙凤处理,作者虽没有详细描写其中几处往来的具体事情,但我们也大体可以推测出来,作者是很隐晦的描写了这段非法的勾当。

  按理来说,皇帝或者是后宫妃子们想要给皇亲国戚们一些赏赐,本来是情有可原的,也是礼法所允许的,但贾元春却将皇室的用品也偷偷拿出来,“补贴”家用,可谓是“胆大包天”了。

  《红楼小讲》读后感(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全书充斥着以下内容:

  1、谈到高鹗,就像仇人一样,恨不得把他鞭尸,一口一个“伪续”,好像还有个真续似的。关于续书还有人说就是曹公的原作呢,本是可讨论之事,为何好像真理在握的样子,“希望读者再不要看那个旧版”了呢?连基本的学术讨论态度都没有。

  2、动不动就说“单打一”的读者,好像只有作者能读懂红楼似的。好,就算你真读懂了,你倒是说怎么读懂的啊,几乎每篇都说“这只是非常简单的一作粗解,‘小讲’是包不下这个内容的”等类似的话,说了半天,等于没说。厚厚一本书,9.75个印张,17万字,完全可以就书中人物等做一个很好的概括,结果呢,像一首歌似的光吼叫“就是好,就是好”。同样是这个系列的书,《<金瓶梅>人物》只用9万字就把里面的人物介绍的很好,很完整。

  3、混淆时间,糊弄读者。书中完全没有一点时间暗示来说明这书成于哪个时期,看《自序》以为是50年代或者更早,可是看正文又冒出了刘心武,就知道肯定是近几年的“大作”。结合文中内容,作者真是很善于推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4、作者还分什么副篇,无非是凑字而已,没有任何的新内容。

  综述:这是一本很让我恶心的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不看周汝昌的书了,也知道了“大家小书”这个系列里面也有鱼目混珠的作品存在。

  《红楼小讲》读后感(七):论开脑洞的重要性

  挺有意思的小老头,脑洞开得无比大,虽然大都不能让我信服,但还是看得很哈皮。看他跟个NC粉一样大捧曹公,对程高发指,只觉得可爱,不是爱之深,想也不会这般“顽固不化”吧。

  其实不止一次地怀疑过,曹公果真留了那么多伏笔,隐了那么多深意在书中?惹得各路红学家们纷纷跳出来“揭秘”?虽然抱着猎奇地心理,会喜欢看这些“揭秘”,有时也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子!但这本书让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还是太少了,多数的时候我会发出类似“不会吧”这种质疑声,无他,只因作者有些考证、索引、揭秘我并不认同。过于肯定湘云是早就听说过的,没想到他这般“魔怔”,抓着所谓的“蛛丝马迹”,就急忙证明宝玉的真爱是湘云,甚至YY脂砚斋就是湘云,看来他不仅是曹公的狂热粉,也是湘云的~

  一部作品真正是该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所以对各种解读还是抱着很宽容地态度(要你宽容啥——),基本都能接受,权作一观,至于我眼中的,还是由我自己来解读。我偏爱黛玉,若我有发声地机会,大概也会跟这作者一样,摇旗为黛玉呐喊,可不就是没机会么。一发声,或者碰到同好,或者被批,都是必然的。文学赏析评点这种事,向来没个统一。说出“我”的看法,也没错,更不必在意这个“我”脑洞是不是开得太大。

  说来也巧,看这本时,一好友与我说,他最近在读脂砚斋评点版的红楼,称赞曹公为千古奇才。对其顶礼膜拜之情与本书作者差不了多少了。他还道,等我们快挂时,也学曹公与脂砚斋,一个写,一个评。哈哈,虽是戏言,吾心亦大悦。此等风雅大概是学不来了,但曹公与脂砚斋的高谊,或还可比拟一二。

  《红楼小讲》读后感(八):一点感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429853/answer/144530999

  《红楼小讲》读后感(九):谁解痴汉味

  枕边书很多,翻翻这本看看那本,都开个头却结不了尾。这样下去如何了得,虎头蛇尾的事儿我是再不要干了。好吧,耐下性子一本本看过来吧,看完一本便写点什么,不算什么书评,只为给自己心里有数:哈,这本是看过了的。

  “大家小书”这个系列的书深入浅出,篇幅不大,却易有启发,且盈盈一握,尺寸不大但拿在手里很舒服,先拿这样的书来“开刀”最合适不过了。周老先生的这本《红楼小讲》很早就买了,那时的朋友是红迷,在她的影响下买了不少有关红楼的书,比如这本小讲,比如曹雪芹传,以及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原书,我们还特意到北京植物园内曹雪芹的故居转悠了几次,梦想着也能从故居的墙上发现作者遗漏的珠玑。我喜欢红楼,但到底没有像她那样痴迷,甚至作为一个轻微社交焦虑症患者一度还很反感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无处不在的斗心眼,我看了头大啊!毕业后时整理行囊,把那本脂评本红楼梦送给了她,朋友喜形于色,书寻到真正的主人,我也高兴。

  翻出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正在听蒋勋的细说红楼。蒋勋先生的娓娓道来,细细品读,恰如一位蔼如春风的忘年交领着我游走在大观园,指给我看园里的一草一木,讲给我听那一朵不起眼的小花里藏着的故事,果然令人着迷。我上学时的语文课,从来没有一位老师如蒋勋般真正从文学的角度带我们剖读一篇文章,印象很深,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老师重点讲读的是批判封建贵族子弟宝玉的纨绔,留下的作业是为这段选文按中心意思分段,并总结中心思想。

  红楼一书,内容深广,探究者众多,也许是因为其书的内容的繁浩,背景的隐秘,结尾的未明,一众研究者无论是索隐还是考据,似乎都朝着探秘的路子上走着。你说宝玉是雪芹自画,我考证雪芹只是整理者;你说脂砚斋是红袖添香,我偏证给你看脂砚是个爷们。我还看过有篇研究说红楼的真正作者是康熙不成器的废太子,圈禁无聊时作此书,黛钗是陪他的两位妃子。我孤陋寡闻,看哪篇分析都觉得有理。初时看这些探佚的文章,还抱着猎奇的心态,觉得能从中多了解红楼的背景;后来看多了便有些烦,都是后人在这里猜来猜去,还都说自己才是最真的,不明白这些人不是无聊么,有这掘地三尺的精力,还不如多念两遍原文,也许反倒咀嚼出不同的味道来了。

  再后来,蒋勋的细说红楼风靡一时,我每晚关了灯都要听上一会儿,当做睡前故事。蒋勋的讲述真正回归了文本,虽然是最本初的,在红楼却是极不易的。藉由他的讲述,我们终于领略了红楼的精彩,我方稍稍明了鲁迅先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此语的真义了。

  然而也正是蒋勋不同角度的讲解,却实在勾起了我阅读红楼小讲的欲望。在这本小书里,周老先生虽然没有细讲红楼的精妙,但作为红楼的一个大粉丝,他却为我们从宏观勾勒了红楼的构架,这对于我们读红楼确有提纲挈领、指路灯塔的作用。诚然周老先生对高鹗的指摘激烈了一些,但他出于对原著的心爱之情也跃然纸上,读来并不觉偏激,反令人莞尔一笑:这个可爱至诚的小老头。古人说读书有三个境界,如今我方有所领悟。细读与探究,对于任何一本书来说,都应该是相辅的。就说我读红楼,以前不太明白的小儿女勾心斗角,蒋勋一讲我才恍然大悟;而以前读红楼总说不上来哪里有些别扭,周汝昌老先生一解释,我也才明白原来是高鹗这厮在捣鬼。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讲也好,细读也好,都不失为读书的好道路,怎样走,每个人心中自有主张,走的人多了,所读的书也便精彩了起来。说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痴迷红楼的同学,脂砚斋评本红楼她百看不厌,她也想知道作者未完的八十回后发生了什么故事,但听说刘心武先生出来续红楼,她的反应却是白眼向青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