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代性》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现代性》读后感精选

2021-03-20 00:2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代性》读后感精选

  《现代性》是一本由汪民安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读后感(一):第一遍。

  《人类简史》里说农业革命是一个陷阱,把快乐采摘的原始人变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熬过几千年,迎来人文主义,理性曙光。结果这个陷阱更大,哈哈哈。一切原本的压迫因素从在场的变成不在场了。隐于幕后了。 从宗教信仰变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从自古皇权不下乡,到福柯的现代毛丝血管式的权力,从酷刑变成润物细无声的规训。等等。 康德哲学被比喻为一个水池子,康德之前的水要流进这里,之后的水都是从这个水池子流出来。在看这本现代性时就想到这个水池子的比喻。 对现代性的理解研究是统摄过去和未来的。通过现代性也把过去学过各方面的东西结合成一个系统。也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后现代批判。 总得来说,还能说什么呢,通往地狱的道路是善意铺就的,霍布斯,洛克,卢梭开启了现代的三种政体,但是最终会导向什么呢。可能温水中的青蛙也不算那么贬义词吧。毕竟死亡终止之后一切有就虚无了。清醒过来面对的只是冷酷长夜罢了。 今年来的哲学学习可以看见缓慢的进步,这本书可以看做作者的一个读书笔记,功力深厚,我看起来凑凑合合,过段时间还要翻一遍。书中有些我最近几个月有接触,对吉登斯,波德莱尔等人还了解较少,这本书也可看做未来学习的一份地图。 火车上看书效率还是不错的嘛。

  《现代性》读后感(二):现代性之路

  

“现代性”是一种斩断中世纪气质之后的社会存在状态,其在多个维度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内在方面彼此冲突又齐头并进,一直延续到如今还没有结束。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都市里游荡,沉浸在碎片化的感官刺激中,因孤独而迷失,也早早与故土隔断了联系。这样一种混沌的状态,造就了现代生活,因而也就有了歌颂瞬间的现代美学。

现代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一个层面,韦伯和马克思分别从两个彼此相反的层面加以论述,即新教精神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商品化。尽管出发点不同,他们都赞同现代社会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中解放出来,转向关心世俗事物和眼前的利益。于是,一切关系都被量化,理性主义高歌猛进,奴役了人,产生了现代性的悖论。福柯没有纠结于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转而从权力的角度解释。现代社会抛弃了过去对身体的暴力,采取了一种隐蔽的规训形式束缚住所有人,这种监狱群岛的存在让现代人无处可逃。

资本主义作为经济形态,源于宗教改革,而自由主义作为政治形态,源于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颠倒了德性与政制的关系,使德性为政制服务;霍布斯将自然法则改头换面,即不再是“至善”,而是人的自然权利,开创了契约论的传统,但却将君主推上了神坛;洛克反其道,认为极权保障不了财产私有,奠定了三权分立的雏形。现代国家基于的自由主义就此诞生,但个人私利的无限泛滥终将带来现代性的危机。

人,在马基雅维利的文艺复兴时代被发现,在宗教改革中从教会中解放出来,人、神、自然三者形成的三角很快变为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状态。随着现代科学不断发展,自然规律成为一片密林,等待着人类去探索。无论是笛卡尔推崇的理性主体,还是培根赞成的经验主体,他们都骄傲地宣告自己是自然的主宰。

第一次浪潮由马基雅维利开启,而第二次则始于卢梭提出的自然人性观。他认为,私有制带来了霍布斯所说的欲望本性,构成了不平等的起源,因此,他主张抛弃个人意志,用“普遍意志”加以代替,从而为共产主义绘制了草图。法国大革命结束以来,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大意识形态就一直存在至今。

抛开经济和政治维度,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文化维度自然也在这一过程中显现。盖尔纳认为工业机器生产使得社会流动性加速,以往家庭作坊式的自足自给的封闭内循环被打破,带来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需要的“合格证”需要依靠国家范围内的教育,这给了社会成员共同的文化。而安德森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两股力量的此消彼长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同时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助力打破了知识垄断,全民通过共同的书面语言加深了对民族的想象,而这一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分稳固,不像口头语言转瞬即逝。

“这样,今天的思想事件是,要么像列奥·斯特劳斯那样,以回到古代并且将古代神秘化的方式来拒绝现代;要么像哈贝马斯那样,充满信心在现代性传统中来改造现代,将现代性一分为二,然后去芜取精;要么像福柯和德里达那样,对现代性失去耐心,最终毅然跨过现代性,来到一个全新的蛮荒之地,并承受着飘摇风雨般的打击。现代性,正是在这里,踏上了末路。”

  《现代性》读后感(三):现代·冲突·关怀

  

现代和后现代这样子的字眼,流行很长一段时间了。直到拜读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才大概有了轮廓性的了解。

字越少,事越大,可以说是对《现代性》最恰切的描述。正因如此,没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没有坐得住的准备,是很难读下去的。这就是我最开始的困惑。

现代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那个完全由上帝宰制的中世纪码头。”导论的最后一句话,给现代性划定了界限。也就是说,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现代只是针对于中世纪;从特征上看,首先是理性主义登场,神性与人性开始分道扬镳;以现代人的体验来说,五味杂陈,或者”欢呼雀跃”,或者“沮丧、忧郁、焦虑、呐喊、和反抗”,以致成为“荒原”。

现代性的序曲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吹响的。从此,个人主义的种子开始发芽,世俗生活逐步获得了肯定。

欧洲的文艺复兴将人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开启了人文主义时代。文艺复兴期间,人,开始获得了自身的景观、厚度和物质性,试图在激情和信仰之间获得包容性的平衡:人们推崇希腊和罗马,但并不狂暴的攻击教会;人们反感教会,但并不根绝圣典意识;人们纵情欢快,但并不蔑视表面的宗教习惯。

宗教改革奠定了《圣经》的主导和起源性地位,但同文艺复兴一样,也开启了新的个人主义。不再臣服于教会,不再被律条和标准捆绑,不再负荷累累、顾虑重重。人,开始嗅到了自由和尘世的气息。

人文主义者悄悄的淡化信仰却不猛烈攻击天主教会,新教徒猛烈攻击天主教会但丝毫不淡化信仰。人文主义者是因为淡化信仰而置身于尘世,以娱乐的方式保持个人的自尊;新教徒则是因为解除了教会的束缚而置身于尘世,以苦行僧的方式保持个人的信仰。二者既不能相容又携手并进,常常陷入的是尴尬的境地。

人文主义和清教徒,都是对中古的拒绝式偏离,但人文主义者是要跨过它并重返它的史前时期,新教徒则是要摆脱它并创造一个将来。享乐而自尊的人文主义者——在思想和政治上——成为启蒙运动的先驱,劳作而苦行的新教徒——在经济和生产上——成为工业资产阶级的先驱。

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现代性,高歌凯进。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经济上的资本主义从此势不可挡。乡村生活和小城镇生活渐渐被大都市生活所替代。现代性或者现代生活被大都市生活或者大都市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管是现代还是后现代,首先是欧洲意义上的,是个人主义的也是宗教的,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不是历史阶段,而是人的气质、品格、态度,是社会的存在形式。现代性的高歌凯进,不只表现在现代性的生活上,也表现在社会的变化上。

“文明社会对自然而天真的东西进行摧毁,而不断的向腐化、堕落和冲突迈进;文明社会对自然的平等进行摧毁,而向财产私有制的不平等迈进;对自由加以摧毁,而向奴役和枷锁迈进。这是卢梭去蔽式的历史叙事。”

作者说,现代性,通过工业主义不仅找到了其物资-技术主义的表达,同时找到了某种社会形式的表达。劳动完全被量化,这种清除了人格的物化生产,终将使工人的意识也逐渐被物化。对照今天的“打工人”,我们当作何感想?

当下的频频跳槽、当下的学区房、当下的焦虑感,想必都不陌生。由于职业、技能、角色和身份不断妥协性的变动,工业主义会带来巨大的莫测感和幻灭感——没有一劳永逸的技能和职业,这让人们不停地奔波和焦虑。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成为向上的社会移动的几乎唯一的途径,“海淀妈妈”学区房的现象就一定会、成为必然。活生生的现实,就是现代性的张力和冲突。

现代性的冲突,最为激烈的表现是民族主义。工业主义——文化教育——国家——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逻辑过程。民族主义,是文化意义上的,区别于种族主义。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对立,让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现代以前,没有民族的概念,也没有民族国家的区分。文明的冲突,一般说来,靠现代性去解决和调和,是无济于事的。战狼将会长期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的车轮在现代的轨道上是没法回头的。”

现代的红利来不及共享,不适和焦虑扑面而来。如何消解,怎样关怀?哲学家们在论辩,思想家们在挖空心思,数学家们在计算,政治家们在掩人耳目式的实验。现代,解决不了现代性的问题。先哲们提供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路径,也穷途末路。渴望在场,活在当下,是俗人的俗人之举。看来,现代、后现代之后的症结,只能靠后人的智慧去消解了。

最近在听台湾大学苑举正教授的通识课《怀疑论》,他说,学习哲学是为了冲破道德的限制。这,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现代人必须自己闯出通往真理的道路。自我关怀虽不是一剂猛药,但可以说有疗伤的作用,至少是一副安慰剂。如果没有什么宗教信仰,那么,就学点哲学,读读书吧。

  《现代性》读后感(四):现代性:一种悖论

  有关“现代性”的作品纷繁众多,大多学术晦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面对这个重要话题,欲入其门,不妨阅读汪民安先生的著作《现代性》。

  作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长期致力于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有着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现代性》这部薄薄的小册子是汪民安打通学院围墙、向大众敞开的通识作品,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表现和影响。

1.现代,从萌芽之始就蕴含了断裂

  何为现代性?一般认为,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这个普遍的认识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不过,汪民安援引姚斯的词源学考证,“现代”(modernus)在5世纪时就出现了,用于区别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在历史的发展,在后来的岁月里,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程度不同地发挥作用。

在政治上有“颠覆山海”意义的法国大革命

  无论这个词语在什么时间、地点或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现代”这个词语在它萌芽之时就蕴含了断裂,“现代性”这个术语可以毋庸置疑地表明社会变迁的图景里那些颠覆山海的剧烈变动,这种变动发生在各种层面上——从政治、经济、法律形式出发,贯穿宗教和文化组织,直到家庭结构、性别关系和个体的心理构成。

  汪民安对于时间的抓取并不是为了明确它的刻度,而是为了强调,“现代性”扮演了历史分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双重角色:它把一个时代的当代性指派给了作为分类行为的那个时刻;同时,借助于一个新异的、自我超越的时间性来表明这种当代性。这种时间性明显地把现在与它所认可的最切近的过去拉开了距离,固有的辩证性质使得现代性从一开始及后来的发展中始终具有自相矛盾、自我反思的特征。

2.以识读式的写作,追踪现代性的谱系

  就文本表达而言,汪民安的写作主要是一种识读式的写作。他对经典的思想家及其言说展开了讨论,这些讨论无一例外地被他自己的理解所内化,表现为一种学者式的渊博而收敛的沉思。思想启程于明亮的星辰,途径、停泊、转移,最后会抵达何处呢?

  汪民安所选择的起点之一,是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里,波德莱尔在居伊身上看到了瞬间与整体、运动与形式、现代性与记忆的理想结合。汪民安说,在波德莱尔这里,艺术、现代生活和审美在短暂性、瞬间性和现时性里融为一体。接着,汪民安选择了西美尔、本雅明的都市观察。在这部分,他强调了作家们所发现的都市现代生活的辩证法:一方面,复杂而缤纷的现代生活不断地对个体进行刺激,激发对个性的追逐;另一方面,个性难以为继,它被劳动分工,被物质生活吞噬了。

波德莱尔肖像,库尔贝绘

  为了追踪现代制度的隐秘谱系,汪民安引述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福柯等人的论述。“现代性”像资本主义一样是从欧洲殖民主义与世界市场中诞生的,作为历史意识的结构,它早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它的运作层面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诸概念的层面大相异趣,但是在整体上与它们紧密关联。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有着大量特殊的制度特征的体系。这些思想家都在不断勾勒现代社会的制度格栅。马克思揭示了“就像机器本身一样也是现代的发明的……新型的人”;韦伯指出了以理性为根基的、效率至上的制度和法律如何制造了机器般非人格化的“铁笼”;涂尔干和福柯描述了监督机器对人的身体行为的控制;桑巴特、鲍德里亚和巴塔耶的政治经济学阐述,也被用来作为诊断的依据。这些论述构成了相互的观照。

  笛卡尔、牛顿、休谟、霍布斯、斯密、狄德罗、卢梭、康德……他们的学说奠定了“现代观念”的基础,并引发后人思考。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本质上是宗教的控制与影响的衰落以及相应的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的过程。由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崇尚理性之间的密切关系,过去大多认为,自然观念在区别现代观念与过去的精神状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我们所体会的,社会科学对于现代性的缔造可能更加深刻,因为社会学概念的现代性,恰恰是社会实践不断修正的根据,并且也是各种文化运动反叛的原因所在。

埃菲尔铁塔,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从诞生之时,资本主义在规模上就是国际性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民族国家。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鲜明地呈现了它们是如何成为促进现代性制度加速发展与扩张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在这个问题上,安东尼·吉登斯是有力的分析家。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在集中行政权力、动员社会和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超过前现代体系的能力。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在它与工业主义交汇之后,在积累经济财富和增强军事力量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所有这些的结合极大地推进了现代性的进程。

3.今天为何仍要认识“现代性”

  重新思考现代性,能否帮助生活在现代世界的我们?

  现代性并不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自我立法行动,它的进步感也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幻觉,尽管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与自身作战,不断陷入困境,它依然表征着属于我们自身的境遇。

  比如,汪民安指出,现代生活的断裂性,从历史的角度可以被理解为现代都市生活同传统的乡村民俗生活的断裂;从生活品质的角度可以被理解为现代生活固有的碎片化同前现代生活的总体化的断裂。那么,我们怎么认识以自然意志为主导的礼俗社会性质的乡村与以理性意志为主导的法理社会性质的都市这两者的断裂呢?在今天,都市日益成为权力和经济的中心,并且引导和吞噬乡村的生活方式,不过,断裂仍有修补的机会,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仍然存在着延续,前提是要克服进化论的叙事观点,现代并不一定就是进步,快并一定就是好,单凭“技术的可能性”并不足以实现人类的幸福。

现代性研究的一些著作,我的藏书。

  如果现代性可以被看作产生了它自身的,同时又是反对它自身的独特存在的话,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存在是和一个已经制度化了的工作世界和组织化了的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的。现代性的阴暗面仍在威胁我们:利维坦的机器,那个制造平庸之恶的源头,对于行为与效率的考虑抹杀了人性的良知;资本的统治,逐利的本能对人性的物化和异化;那么多的人类关系与文化都被转化成商品;以及表面多样性而实际上强制统一性的世界。

  “后现代性”发起了对“现代性”的攻击。后现代性在思想、文化、艺术、建筑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运动等方面都企图以新的方式重新确立现代的间距和自我肯定。但是,实际上,自我意识是重要的现代思潮,现代性最重要的主张之一,就是自由的成就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性。后现代性以自我指涉的方式确证了一个朝向多样性的现代性的可能。如果现代性借以描述自身的二分法确实是终极性的悖论,那么,我们在我们的世界之内就能发现对立的方法和不同的空间,导向对许许多多的现代建制和实践的特定目标的质疑。

  现代性已经以根本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它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下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政治权威、道德本性的各种思虑。除非我们观察到是什么因素塑造了我们目前的面目,我们还有什么可能找到走出这些困境的出路呢?

  北京晚报2020.6.26 现代性:一种悖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