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

2021-03-26 04:1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是一本由萨孟武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一):透过《水浒》,看社会万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古老的封建社会,多少人梦想着成为英雄豪杰,名扬天下;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依然挡不住大众对英雄的神往。中国有快意恩仇的侠客,西方有牛仔和骑士,单从影视作品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英雄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水浒传》这部颇受争议的中国古典小说依然闪烁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

  一谈起《水浒传》,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小说中那些性格各异的英雄们,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拥有一个神奇的共同点,那就是讲义气!不过若是你只从这部经典名著中感受到这一点,那么就不算真正读懂它。因为《水浒传》虽然在小说类型上讲述的是水泊梁山好汉们的英雄传奇,但它更表达的是北宋末年人们的整体生活状态。

  透过《水浒传》,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社会其实存在很多问题,而想要深入了解就不能不读一读中西兼通的社会学家萨孟武老先生的著作——《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是一部由小说“闲”看中国社会的书籍,换句话说,就是“借题发挥”。不过萨孟武老先生剖析的如此入情入理,恰到好处,不得不让人拍手称快。

  研究中国小说,需要针对历史和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很考验研究者的功底。当然,对于博古通今的萨孟武老先生,自然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在本书中,他引证诸多历史材料阐发其社会学理论,针对政治、经济、伦理、军队制度、士人、宗教信仰、婚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来诉说中国古代的社会万象。比如,“梁山伯的社会基础”、“杀猪的郑屠何以能在延安府称霸”、“由潘金莲与西门庆谈到古代的婚姻问题”、“由宋江的家族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吴用何以只能做第三把交椅”......这些内容清晰透彻,用词巧妙,且见解独到,切切实实地做到了有趣有料,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看得懂。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很讲究忠君爱国,也很看重孝道和朋友之义。在这里,萨孟武老先生就提出了一个比较犀利的观点,即敬畏皇权和祖先的都是豪门贵族,因为君可以让他们享有权势,祖先则可以让他们拥有大量财富;而对于贫苦百姓来说,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游历,因此结识越多的朋友未来的路越能走的更通顺。义薄云天的梁山好汉们正是因为一个“义”是聚集起来的,只不过最终却因为宋江等人的错误领导走上了悲剧的末路。

  说到底,水泊梁山的起义之所以失败是诸多原因导致的,它与当时的社会状态、梁山好汉们的性格以及做出的重大抉择都有很大关系,这点在读过“《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之后,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水浒传》就是整个古代社会的缩影,透过它,你就能看懂社会万象!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二):通过《水浒传》了解北宋社会

  近来发现网上的各种标题党是也来越多了。以往点进去所看到的这些标题党文中的内容大多是和娱乐八卦有关。可是进来发现一些影视剧和古典名著也成了被标题的对象。像什么“某某中你所不知道的隐藏结局”,“谁谁谁至死也不明白的事情”,“为什么谁要做什么”……总之就是题目起的各种博眼球无下限,点进去一看其实是满篇的胡说八道。当下的一些热门流行剧拿来忽悠一下读者也就罢了,为了收视率、点击率你拼一拼也勉强理解。但是若是拿一些古典文学名著来做这些标题文的内容就实在是有些过分了,看内容就知道有些小编怕是连四大名著还没读全呢就敢在这里胡说八道的进行什么所谓的解读。结果讲的是狗屁不通,看的人真的是哭笑不得啊!

  名著之所以被称之为名著,除了表面上的热闹好看之外,更多能够吸引人的还是在于它的内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背景,透过这些文字内容往往能够引申了解到许多在书中看起来表现的不经意,实则非常有料的东西。民俗、社会、政治、风气……这些看起来似乎和小说没有关系的内容,其实在一些小说中都会有所体现。但是我们往往在阅读的时候只是流于表面,总是忽视这些内容或者说是以我们的知识水平还不能够去看清楚这些内容。不过好在总有一些博学的人是能够在这些著作中发现些奥妙的。当然他们可不像是那些装模做样的标题党那般只会满篇的胡说八道。就像是这本《水浒传与中国社会》的作者萨孟武先生。那可是学识贯古通今的,有着一双看透社会与政治的火眼金睛,所写文字看似信手拈来,但实则分析的是有理有据,深入精当。

  小时看《水浒传》,看的是梁山好汉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银的逍遥自在与快意恩仇,长大后看《水浒传》,感受到的却是那种英雄末路的无奈与悲凉。读完萨孟武先生所著的这本《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之后再看《水浒传》才惊觉原来除了上面所讲述的那些东西之外,还有诸多其他新奇的东西隐藏于其中。

  初中时所学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精彩相信还在诸位有所记忆,但是细细想来郑屠不过是一个杀猪的,如何能在延安府称霸,罪大恶极然官府却不敢过问?看完萨孟武先生在书中的讲解分析,才明白这里的社会学关系学问大了。从中国的农业发展到民间放贷再到官僚支配,所有种种原来都是有关联的。当年施耐庵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也不是随便而作,而是确实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宗教、婚姻、军队、家族关系等等诸多北宋时期的社会学问题,原来在《水浒传》中均有所体现,只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少个明白人来为我们指点。《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本书虽只是小小的一册,但其中的干货还真的是不少,且每一篇章所写精简干练,读起来清晰明了易懂。想要了解《水浒传》之外的北宋社会,此书还真的是必不可少啊!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三):《水浒传》中的中国社会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是最为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不仅因其塑造的梁山好汉形象鲜明,也因为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但是却可能也是争议最多的四大名著之一,因为其中许多好汉们的行径大异常理为人所诟病,但是今天读了萨孟武先生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却豁然开朗。原来并不是书不好,是我们读的方式不对而已。

  萨孟武先生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却花心思写这样的一本小书,在他的自序中,作者趣言,这本书是由友人敦促写就的轻松文章,且是“姨太太式”的副刊文字,很多人会诟病这样的方式不够学术离题太远,但是个人却觉得这样的文字令众位“太太们”汗颜。

  首先这本书会为读者阅读《水浒传》提供社会学角度,不吝为作品一个最精彩的导读,作者所分析的古代中国社会,犀利而又精彩,作者将水浒传中的人物特点与行为方式讲解得清晰透彻,许多之前觉得不合逻辑之事都有了答案,为什么非要赚卢俊义上山,为什么吴用只能坐梁山的第三把交椅,宋江与李逵的交情,梁山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作者都有精妙的讲解,原来《水浒传》并非只是讲农民起义,与英雄相惜,而是整个宋代社会真实的记录,一个微缩王朝的由盛而衰的复杂过程,这是一本会令人重新喜爱上《水浒传》的书,也是令人发现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同样,这本书也是一本社会政治学的入门之作,阅读这本书,会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趣味,萨孟武先生不仅是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好先生,他的文字精彩,切入点别出心裁,又能将典故与历史文献信手拈来,盖因作者本身深厚的社会学政治学基础,才能旁征博引,为了说明统治者加诸自身的神性,文中还附有历代创业之主神话表,更添趣味。

  序言中白化文先生所说,本书的“戏说”与“游离”,似不敢苟同,作者选取了《水浒传》必定有其原因,但是《水浒传》也只是一个引子,借用《水浒传》的故事增加了趣味,作者的野心不小,观点以小见大,其实想要分析的还是中国社会中阶级之间的流徙转变,社会经济的特点,政治斗争的实质,军队制度的变迁,朝代的更迭,乃至于古代社会的婚配制度、女性地位,,以及对于宗教、文化的观点,都异常犀利一针见血,文中很多见地都非常有趣,比如起首的那句:“在中国历史上,有争夺帝位的野心者不外两种人,一是豪族,二是流氓。”以及对于知识分子阶级的分析都很有趣,也有见地,这又不仅仅也是对于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深入研究那样简单了。

  籍着这一本书,对于《水浒传》的阅读有了更多角度,看完这一本书,或许该是重读《水浒传》的时候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四):你想不到的水浒

  最近读了大家小书系列的几本书,从这些“大家”的字里行间里深深被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萨孟武先生倒是我第一次接触的“大家”比起其他耳熟的大师而言,对萨先生的了解并不多,会选择看这本书,一开始完全是因为“水浒”二字,以及对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的信赖。看完了这本《《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一书,让我切实的明白到了为什么说学史使人明智,我们读水浒学历史的时候,其中的收获可能就是增添一种知识,可是通过这本书的讲解后,你会发现那才叫读书的智慧。

  查阅过相关资料后才方知萨孟武是著名社会学家,萨氏家族属福州八大家族之一,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都是他家族里面的著名人物。萨孟武先生的著作很多,如《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洋政治思想史》、《儒家政论衍义》、《中国宪政新论》等,另外还有《学生时代》、《中年时代》等自传体著述。当然,他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和《<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这三本与中国四大名著相关的著作。

  我读了其中的这本《<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深受启发,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正如余秋雨先生对于文化给出的定义一般:“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化价值更不必多说,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必会因其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真实状况,描述了生活在其中的各类人群的状态,得到了读者的共鸣,以文学的手段解释了一个社会的矛盾和变迁,以及一种文学美感征服了世界,而萨孟武先生正是把小说里虚构的情节,与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一些史料进行对比,加以引申和发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社会生态、政治生态以及政治文化等,进行非常精到的解读,三言两语就把中国传统政治的特征说出来了。

  例如,他说到梁山泊的社会基础,萨孟武从多个方面讨论了梁山泊的组织性质,首先,在人员构成方面,他认为以“流氓”为主,何为流氓,便是那些不依靠社会而存在,又依靠社会生活的人,简单说就是不劳而获的人。因为农业生产的幼稚以及豪族对于土地的兼并,在此书后面《杀猪的郑屠何以能在延安府称霸》这一章中有讲到,因高利贷的剥削而使他们无奈投身于土匪之中,萨先生在书中提到说:梁山泊的好汉大率出身于流氓,没有正当的职业,或在山林‘剪径’,或在湖里‘揩油’,我们虽然佩服他们的义气,而对于他们‘逼上梁山’的环境,也该予以相当的同情,但不宜因佩服与同情,而讳言他们的出身。”

  在经济生活方面他又提到了为什么梁山好汉重义而轻孝,他提到伦理观念随生活方式而不同,而生活方式又随阶级而不同,绅士家族蒙受祖上的荫蔽而享受现实的安稳,所以忠孝便是他们感恩戴德的体现,但是农民阶层不一样,祖上没有留给他们一丝的温暖,他们生来就是在这世间受苦受累的,他们唯一的温暖来源于一起干活解闷的伙伴,讲义气便是他们所信奉的宗旨。在此书中讲到了很多中国社会上所固有的不良风气,包括贪污的缘由等,你通篇看下来,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更是对智慧的一种体会和认识。读来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H1��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五):“小”水浒,“大”世界

  “四大名著”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但每一本究竟应该如何去读,才能把其中的“味”给真正地读出来,却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而在“大家小书”系列中,曾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的萨孟武对《水浒传》的解读却给人以启发。一部一般会被认为是讲农民起义——实际上如今已经有很多人认为梁山泊不很难称得上是农民起义,但至少可以称作是讲“造反”——的小说,等到扒下那层造反的皮之后,却发现,原来,《水浒传》中就是在讲中国社会,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中国社会啊!这样一想,确实也是,《水浒传》里边,不是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小吏、渔民也都应有尽有嘛!

  所以,读《水浒传》,不是说不能有看热闹的心态,但至少要把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一些,能够通过其中一个个鲜活人物的故事,读出自己的别样收获来!

  虽然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法,但小学课本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篇,就节选自《水浒传》。学生读这一篇,不仅仅是要看到鲁智深的仗义、智慧,更要汲取其中足够绘声绘色、非常有味的描写,这样对自己写好作文有好处。没有哪一个人是一开始就会写作文的,都需要借鉴。如何借鉴,向名著学习,把其中好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一种高明的借鉴。

  在社会学家那里,比如萨孟武,他就从中看出了小说与中国社会的诸种关系,他就认为梁山泊诸英雄是“过剩人口”,认为“纵令他们全部灭亡,也不妨害社会的存在”。看似说得尖刻,但细细思量,却也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比如以前一直认为梁山泊是农民起义,而且对他们后来替朝廷去镇压方腊起义颇有微词——但108个“英雄”中,能找得出一个种地的农民来吗?!体会和认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除了查阅史书中的记载,除了欣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其实还可以通过《水浒传》来达到“深入”到北宋社会方方面面的目的。这是完全不在话下的。

  而在一些人那里,读《水浒传》,也可以读出人生的路到底应该如何走。水浒英雄们上梁山泊的原因各不相同、上之前的社会地位、身份也各有不同,为什么能够走到一起,宋江的个人魅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水浒英雄们最后走向没路,令人不胜唏嘘,又岂不是跟宋江的个人造反有很大的关系呢!只不过不是108个人都那样,其中总有几个脑瓜子更好使一些的,最终的归宿也还不错罢了。

  所以,其实不是萨孟武从《水浒传》中感觉到了可以借此来方便地观察中国社会,而是小说本来就很接地气——正是当时社会生活不少侧面的一个写照。除了萨孟武在这本书里体会到的这些方面,还可以再去读一遍《水浒传》,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再察觉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比如在语言学上有什么新发现,比如看看如果最后如果不是原著中的悲剧,而是皆大欢喜的话,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光景……所有这些,其实也都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阅读,比单纯地看热闹要好得多。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六):林冲、吴用和燕青的排名

  四大名著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不同人总能从各种角度领略到各自的感悟。比如《水浒传》,有人赞赏江湖义气,有人感叹老百姓生活艰难。作为政治学家的萨孟武,却借《水浒传》来剖析古代社会问题。

  《水浒传》的故事,对宋代社会内部各层面的矛盾都有所涉及。萨孟武先生不局限在故事本身,而是由点及面,力求从专业角度挖掘出问题的内在逻辑。在《〈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本书中,他借着故事中的事例,不但点透了社会现象背后的问题,更借题发挥,把宋代的官民矛盾、军队制度、婚姻问题的社会学本质一一道来。虽然作者本人也偶尔调侃“闲话愈多,离题愈远了”,但他对问题精髓的精彩论述,能启发读者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同类问题,可以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就说这一百单八将的排名,就很值得玩味。

  “豹子头”林冲,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武艺高强,何等威武,在梁山大小各战役里也功劳不小。个人觉得,凭武艺,关胜不是林冲的对手。可是最终,林冲排位第六,还在大刀关胜之下。

  萨孟武把林冲和关胜的排位问题,归结为宋江拘泥于门第观念。在民间,关公的威望超高,被奉为义气的化身。梁山泊的主体都是下层阶级,聚集在一起讲究的就是一个义字。关胜作为关公的嫡系子孙,对团体更有号召力。除此以外,我觉得他们政治意见的分歧也是可能的原因。比如在后期诏安的问题上,关胜支持宋江,林冲是反对的。

  军师吴用,是梁山泊的“大脑”,为什么只能排第三呢?萨孟武是从阶级关系层面来分析的。我国古代能当上皇帝的,要么是地主要么是流氓。知识阶层一般是做官,辅佐皇帝进行统治的。

  梁山泊恰好是个流氓集团。宋江是个小地主,但他代表的是流氓团体,受下层阶级的欢迎,但是社会地位不高。吴用属于知识阶层,会谋划、懂韬略,能辅佐宋江,但是流氓集团不会允许知识阶层当老大。那当老二行不行?也不行。梁山集团的社会地位不高,需要拉拢地主阶层,所以大地主出身的卢俊义要排在第二位,以此来显示梁山泊得到了绅士阶层的支持。所以吴用只能排在卢俊义后面,当第三。

  在拉拢卢俊义入伙之前,宋江特意把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厅。这个“忠”字,可不是随便改的。流氓集团聚集在一起,靠得就是义。若要拉地主阶级入伙,少不了这个“忠”字,因为地主绅士阶层讲究为臣尽忠。只讲义气的时候,还可以说梁山好汉之间都是朋友,是平等的。加了忠字,梁山集团就有了阶级的意味,要有君臣上下之分,要求下级臣属必须对上级忠心不二。

  梁山集团发展的越来越大,队伍大了不好带。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宋江需要梁山集团对他的忠诚,服从他的领导。这时候,“忠”的重要性要排在“义”的前面。而宋江也要把“忠”的观念灌输到原来平等的兄弟们的头脑中。

  这也解释了原来身为仆人的燕青为什么能排在三十六天罡之内,就因为他的忠心。燕青原是卢俊义的家仆,在卢俊义受陷害时,努力挽救卢俊义,对主人尽忠。忠臣救主,正是后期的梁山集团需要树立的道德观,而燕青就是“忠”字的活招牌。

  梁山那么多兄弟,各有武艺和功劳,有些人之间不相上下,怎么排名,真是个技术活。萨孟武从社会政治角度来分析,还是很让人信服的。当然,排名只是水浒一角。萨孟武看的问题不仅限于此,在《〈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中,他对婚姻关系、地方恶霸、佛教迷信、阶级关系等问题的剖析,直中要害,擅于从古今中西交叉对比,短小的文章含有丰富的信息,很见功力。

  2018.10.12雾凇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七):从点到面,政治学家眼里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形象鲜活的人物早已深入人心,多年来人们对水浒传的研究和解读也是层出不穷。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与其说是解读水浒,倒不如说是披着水浒故事和人物的外衣,去讲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制度的书。本书的作者是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国民党方面任职,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其后的履历不详,直到1984年去世。

  萨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制度和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研究,本书曾经在抗战前出版,由作者陆续写的一些水浒相关文章组成,抗战之后就不见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才再次整理出版,据说本书和萨先生的另外两本著作《西游记与中国政治》、《红楼梦与中国就家庭》在祖国大陆以外畅销数十年而不衰,但在内地很少见到,直到本世纪初才在内地出版。

  互联网时代,水浒传作为一个超级大IP,早已被开发的淋漓尽致,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本书相关人物和故事衍生的作品出现,但这些也都只能作为娱乐和消遣,如果想通过其了解中国的古代社会,那是丝毫没有价值的。

  初看《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书中罗列的文章标题,也很有几分戏说的味道,比如“杀猪的郑屠何以能在延安府称霸”,“宋江得到天下之后李逵的命运如何”,“林冲的地位何以在关胜之下”,这些随便拿出来一个发在论坛和社交平台中,都会引发一片讨论和争议。

  但翻开文章细读之下,就会不禁佩服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成果的博大精深,讲郑屠其实说的是小农经济的货币和贷款制度,讲林冲说的是中国古代的门阀士族,讲李逵说的是打天下坐稳江山后如何对待功臣。作者对每个观点的论述,都是从商周甚至更早的源头讲起,并引申到明清之后又发展成为了什么样子。

  在梁山的社会基础这篇文章里,作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有争夺地位野心的不外两种人,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和刘秀皆出自名门,另一种就是地痞流氓,像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如此。豪族有凭借有势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豪族占有了大量土地,一旦天下有变退可以拥兵据城自卫,进则可以逐鹿中原参与天下之争。而流氓则由于一无所有,所以勇于冒险无所顾忌,他们个人虽然没有势力,但成群结队之后,就可以横行江湖,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士大夫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作者眼里这句话有其深刻的道理,萨先生认为士大夫阶层大多都是“穷则发奋,舒则苟安”的,就拿王伦来说,贫穷的时候就发奋图强,一个秀才就敢到梁山泊占山为王;但到了梁山安定下来之后,就觉得这样已经很舒服,不愿意去做改变,所以要拒绝林冲和晁盖他们的加盟,并因此而引来杀身之祸。

  作者眼里流氓出身的宋江为何他也注定做不了皇帝?萨先生指出,流氓地德性是豁达开朗,地主的德性是礼贤下士,这都是由于他们的出身决定的。而要做皇帝,地主就要学会流氓豁达开朗的德性,而流氓则要学会礼贤下士的德性。

  书中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豁达开朗是没有问题的,但礼贤下士就很难,不过好在他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听到萧何推荐韩信,就拜韩信为大将,听到张良耳语和暗示,就立韩信为齐王,礼贤下士的作风是可以培养的,并且刘邦在打江山时,极少任用亲人。反观项羽,就很难听得进去别人意见,礼贤下士没问题,但豁达开朗就没办法学会,并且在打江山的时候也是任人唯亲。

  刘邦曾和关中父老乡亲约法三章,一举收获了民心,反观宋江他们在江州劫法场时,管他是官兵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排排的杀将过去,这样不但得不了民心反而让老百姓很恐惧。并且从祝家庄和曾头市对梁山好汉的态度来看,整个士绅阶层也是不支持梁山的,礼贤下士这一点梁山好汉们就无法做到。

  当然梁山的政治基础只是开篇作者论述的一小部分。本书以《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作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豪族、士人、农民、土地、户口、水旱、钱币、商业资本、官僚组织以及军队制度等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个大致的了解。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八):煮“水浒”,论英雄

  对于《水浒传》的评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就看完本书之后,对于林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本书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水浒里面的人物特点。

  《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上山走的也是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是跟人物的性格有关系的,性格又是跟人物的家庭出身、生活境遇有关系的。在书中,李逵的上山道路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李逵是最痛快,鲁智深是非常爽朗,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鲁智深,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那种情景一点没有,非常爽朗、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动地向统治阶级出击。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相比之下,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

  在本书之中,作者分析了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在写林冲的转变的时候,是有很多伏笔的,不容忽略。譬如说,林冲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林冲曾经跟陆谦讲过,他说“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是说,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充满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这就是作者塑造林冲这个人物的精妙之处,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又特别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林冲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伴随那个对立面、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他奋起反抗。相比较其他人物,林冲虽说也是一个英雄好汉,但是他有时的容忍与软弱,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这也是作者塑造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而不是每一位英雄都是十分完美的。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所谓上山就是造反的意思,就是反叛统治阶级,就是敢于起来抗争。林冲的上山道路就是十分艰辛的。

  作为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军官,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是不能忍受的。所以林冲非常气愤地去,把这个人、把调戏他妻子的人肩胛扳过来。这个地方有一句描写非常精彩——“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去算帐,扳那个混蛋过来,看到那个混蛋是谁之后,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的表现,他忍下了这口气。

  看完书,我明白了,林冲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主要是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救弱扶贫的侠义气概、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这就是书中从社会这个大背景去分析的《水浒传》。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九):即是述志亦是救世

  萨孟武先生的人生经历其实是中国的近现代史的缩影,五十二岁之前在中国大陆以文立世,五十二岁(1949年后)在台湾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萨孟武先生的著作以直言率真为其显著特色。《〈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 全书选取十七篇字字珠玑之文,其中涉入的敏感社会政治问题,想和萨孟武先生写出来也是需冒诸多莫名的攻击与指责,对于读者都是难得的精神食粮,百花齐放方能姹紫嫣红,各花入各眼,不一而论。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一本将《水浒传》的故事情节与现代社会生活政治现实相联系并著述成文,引发读者探寻真相。萨孟武先生确然起到指路人的积极作用。分析清晰条理明确循证严所言无懈可击,即便观点你可能觉得言语犀利,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治学精神也是令读者钦佩之处,而从大师身上所学到的严谨与人文情怀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敢说梁山泊是流氓集团将组织型态如此露骨通过文字写出,这份率真确实值得褒扬——一句一言要不肯定斩钉截铁,要不就黑白分明,含含糊糊成什么事,连立场都不能不敢表明自己的一点态度,又哪有什么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一言一语观其人,在当今社会浮躁虚幻,人云亦云,随大流,随波逐流相当严重的今天,少了的便是这份肯定自我,勇于表达自我的真诚。意识形态的局限也导致了日后梁山泊众多好汉的悲惨结局。

  燕清的乱世之生存哲学,在著者萨孟武先生眼里实在堪称“楷模”,正名知遇总有时,何须苛责废已身?萨先生在这十七篇文章中的诸多见解虽犀利却闪耀着文明之光。政治经济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使得读者对此书爱不释手,即是述志亦是救世。抛却狭隘的小集团主义,看得深远,成大事者唯商鞅之言: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利。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唯此方能长治长安,源远流长。

  萨孟武先生虽是蜂名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家,但必定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思维上的偏颇一面,这也是读者阅读此书时面要加以明辩之处,博采从长方能成就顶峰。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十):萨孟武:中国的小说只有报应,没有真正的悲剧

  

社会愈黑暗,果报思想愈流行。

中国的小说不管怎样地诲淫,或怎样地诲盗,其结局无非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应篇》《科场异闻录》《阅微草堂笔记》固不必言,甚而至于正史里面,也含有果报的思想。看吧!“殷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因其致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人家托他寄信,是何等郑重的事,殷羡竟投在江中。但是报应不远,其子殷浩竟以空函,不能出仕了。

浩有虚誉,朝廷拜为将军,将兵北征,然师徒屡败,粮械都尽,桓温上疏数浩之罪,遂坐废为庶人。“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这不是果报,是什么?

《水浒传》也有不少的果报的话,比方林冲无辜受刑,充军沧州,高太尉又派陆谦设法陷害,这个时候,林冲生命危险极了。然而“天理昭然,佑护善人善士”,一场大雪不但救了林冲的生命,且使林冲手刃了卖友求荣的陆谦(《水浒传》第九回)。痛快!痛快!

不但小说,就是正史也有果报之言,司马懿受两世托孤之命,就友谊言,亦应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而乃欺凌幼主,诛戮大臣,子师废齐王而立高贵乡公,昭弑高贵乡公而立陈留王,每乘废置,窃取威权,三世秉政,卒迁魏鼎,其创业之本异于前代。“晋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之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宣帝(司马懿)创业之始及文帝(司马昭)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前此,“欺他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得天下”,现在生儿(惠帝)愚暗,而又为其后(贾后)所制;前此,杀害曹爽,使曹家兄弟不能屏藩王室,现在则八王作乱,骨肉自相残杀,而亡国之日,“宋受晋终,司马氏遂为废姓”,可谓惨矣。而“齐受宋禅,刘宗尽见诛夷”,报应又不爽了。隋夺宇文(北周)天下,而弑隋炀帝的便是宇文兄弟(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唐夺杨(隋)之天下,而乱唐之政治的则为杨家兄妹(杨国忠、杨贵妃)。冥冥之中似有安排;这个安排似非出自神的自由意志,而是基于因果法则。

中国古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处处有土豪劣绅的压迫,处处有奸官恶吏的鱼肉,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历受摧残,已经失去勇气,毫无抵抗的能力了。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抵抗,要求社会同情么?“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中国的格言,谁肯出来代抱不平。何况中国社会既然黑暗,一举一动稍不留心,就有家破身亡的危险,则各人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当然“危行言逊”,不欲多管闲事了。要求官厅援助么?中国古代有一种最高的政治原则,叫做“无为而治”,因此,在中国做官,最紧要的,不在于“做事”,而在于“对付人”,你能够应酬周到,与上大夫言,“ 訚訚如也”拍马,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吹牛,则大家将推许你,而你的官运也亨通了。中国人称才为“人才”,其意就是指“才”也者,是“对人的才”,不是“做事的才”,“人才”太多,“事才”太少,这是中国政界腐化的原因。“才”既然不在于做事,而在于对付人,那么,发生一个问题,当然要看对方是何种人物,本“不得罪于巨室”的宗旨,宁愿坐看被压迫者之被压迫了。

社会不敢援助,官厅不肯援助,中国的被压迫阶级将永久没有出路么?因此,中国社会遂流行一种侠义小说,希望有侠客出来,替天行道,扶弱锄强。在政治修明的国家,侠义小说绝对得不到人家的欢迎,因为一面有健全的舆论,监督政府,同时又有贤明的法律,保护人民。无辜的人受了压迫,法律自能保护,万一法律不能保护,则舆论必攻击政府,使政府无从逃避。因此之故,侠客毫无用处;不但没有用处,并且侠客之“越俎代庖”,亦为法律所不容。由此可知侠义小说的流行,乃是暗示社会的黑暗。在黑暗社会,有了一位侠客,扶弱锄强,当然容易得到群众的信仰,而被尊为无冠的皇帝。

但是侠客是不能强求的,一部二十四史共有几位侠客?黄天霸、白玉堂只是小说家的寓言,哪里有这样的人物?侠客既不可得,群众的思想就不能不转变了。他们受了压迫和剥削,既不敢希望政府制裁,又不敢希望侠客援助,他们只希望冥冥之中,有一个万能的神,代他们申冤,于是就发生了果报的思想。所以果报思想的流行,也不过表示社会黑暗到了极点罢了。

但是中国的果报思想又和别国的果报思想,稍有不同之点。耶稣教的最后审判,乃在于遥遥的将来,佛教的轮回也放在来生。反之,中国的果报则在现世。看吧!《科场异闻录》、《太上感应篇》无不说明现世的报应。报应不放在来生,而必放在现世,实因中国人民受难已久,来生之事既不可知,而最后审判又复遥遥无期,倘若没有现世报应,则不但不能威吓压迫者作恶之念,且又不能减少被压迫者愤愤不平之气。民众们,镇静吧!报应就在眼前!《红楼梦》上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实与《新约圣经》上说:

尔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尔们的。尔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尔们将要饱足。尔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尔们将要喜笑。……但是尔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尔们受过安慰。尔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尔们将要饥饿。尔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尔们将要哀恸哭泣。

有异曲同工之巧。报应既然这样威灵,民众们何必出来做反动运动呢?宗教的作用在此,支配阶级提倡宗教的理由也在此。

然而因此,却救了林冲的命,所以有人说,中国小说没有真正的悲剧。

大家小书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萨孟武 北京出版社

大家小书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萨孟武 北京出版社

目 录 自序 梁山泊的社会基础 “替天行道”的意义 杀猪的郑屠何以能在延安府称霸 由五台山文殊院说到佛教流行的原因 小霸王劫婚与中国社会之“性”的缺点 何以草料场的火烧不死林冲 十万贯生辰纲之社会学的意义 王伦何以不配做梁山泊领袖 由潘金莲与西门庆谈到古代的婚姻问题 快活林酒店的所有权问题 九天玄女与三卷天书的来源由宋江的家族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 宋江得到天下之后李逵的命运如何 由祝家村与曾头市说到中国的军队与官僚 林冲的地位何以在关胜之下 吴用何以只能坐第三把交椅 燕青何以能列在三十六天罡星之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