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黎明降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黎明降临读后感摘抄

2021-04-02 00:2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黎明降临读后感摘抄

  《黎明降临》是一本由杨林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明降临》读后感(一):活色生香的科幻小说

  对科幻小说一直颇有偏见,认为太过天马行空,距离生活太远。这次机缘巧合,顶着三伏酷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把这本《黎明降临》给看完了。跟我想象中科幻小说模式还真不一样,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写得活色生香。而且逻辑性很强,把一些看似离散的事件有机地串了起来,读完好似一块冰镇西瓜下肚——爽快无比!

  《黎明降临》读后感(二):披着科幻外衣的悬疑小说

  科幻的成份不多, 总体来说是个悬疑故事. 整体不算差, 悬念设计也能丝丝入扣. 有些情节, 人设, 能看到日本推理小说影子. 人物就显得要单薄一些, 有一些细节经不起推敲. 总之, 作为处女作, 已经很不错. 作者说要写成一个系列. 希望下一部能再多一些科幻元素, 把几个主要人物再写得活一些.

  《黎明降临》读后感(三):交大理科生的逻辑加上了文科生的想象力

  一本很值得期待的科幻小说,叙述结构很巧妙,前后逻辑关系很强。几乎是在高铁和地铁中把整本书看完的。主人公生活写的很真实,感觉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在你身边走过,可能我在地铁里看这本书的时候,他就在地铁里赶往下一个现场。我很崇拜和佩服作者能在这么浮夸的一个社会里,能是静心写书。PS:完全没有预料到最后的结局。

  《黎明降临》读后感(四):写的不错,再接再厉

  一书一世界 看到了熟悉的"上海闵南理工大学",闵行物理楼,食堂,博士楼,思源湖。。。 读完第一感觉情节以探案悬疑为主,科幻戏份虽然贯穿前后,偏少,有点意犹未尽, 全书架构设计花了很大心思构思和完善,贴近生活,可以看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滴。 作者观察细致,感情丰富,貌似不应该是电院理工男,而是管院文学院出身。 不知道后面科幻的戏码是不是会大些,等下一本吧[强]

  《黎明降临》读后感(五):中国科幻需要这样的种子

  一个三十来岁的新人,靠工作之余写出这样一部处女佳作,确实不易,中国科幻需要这样的种子,鼓励!回到小说本身,通过市井小民的“软”故事,去探究宇宙终极的“硬”道理,确实“科幻”的有点炫,立意不可谓不妙;情节入胜、环环紧逼,看完一节放不下想得空就去追赶下节,有点东野圭吾推理、附带单田芳评书的味道。唯一不如吾意的,是人物的名字,貌似随意了些(也许有深意但我不清楚),反正不如东方不败、风清扬、任我行那么带劲。

  《黎明降临》读后感(六):真实的市井生活和擅长自黑的交大人

  小时候看了十多年的《科幻世界》,一直幻想着有一天能去投个稿,没想到身边有人不但去投了稿,还由于写太长《科幻世界》放不下决定直接给他出书....大写的服。等了一个多月终于买到书,果然属于看了个开头就要一口气看到结尾那种故事,以做私人侦探跟踪出轨为生的前情色小说作者一不小心接了个扑朔迷离的案子,为了一本笔记里的隐藏秘密把闵行理工大学闹得天翻地覆死了好多天才物理学家,最后终于侦破谜底发现世界与毁灭擦肩而过,嗯。对警察和律师生活的描写很好玩,原来当律师还要吃遍政法圈子才能靠帮人查信息挣点外块...看到@ssss.edu.cn和食堂的吐槽还有把某另一同学名字作为书里第一大反派名字时忍不住笑了,果然是时刻不忘自黑的交大人。还有这位同学笔法这么熟练,真怀疑以前是不是真写过情色小说挣钱 :)

  《黎明降临》读后感(七):披着科幻外壳的侦探悬念小说

  本书的故事以一个私家侦探的视角,讲述了杨进开无意中卷入了一个“宇宙那么大”的阴谋里面,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小说。全书95%以上的部分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世界观和生活,可将这95%的部分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侦探悬念小说。而剩下的那很小的一个部分,才是所谓的科幻内核“自然智能原理”三定律:

  1、 智能是所有物质的天然属性

  2、 智能的程度由物质的总质量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总量决定

  3、 所有智能都不是孤立的,智能将自然万物联系到了一起

  更深刻的解释在93页,比如宇宙的熵增是智能总量的增加等等,其实对剧情最重要的设定是“自然智能对观察者有反馈作用”,任何对自然智能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被自然智能所抹平。正是这个设定最终推动整个剧情的走向。

  本书其他的故事都是典型的都市侦探小说的风格,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而结尾虽然巧妙的将这个故事同马航飞机失事联系在了一起,算是我意料之外的事。

  现在我更能理解了大刘说的那个科幻的内核应该是科学,这个科幻设定其实挺棒的,但是由这个设定引出了这么错综复杂又漫长的故事,感觉有点过了。由于除了这个定律式的设定之外,并没有更多的科幻内核,所以我读到 最后有点不过瘾的感觉,如果精简这个故事,我估计三五万字足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完。

  这是一篇更加接近主流文学的科幻,至少对于我来说,不能算是硬科幻,虽然很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并不怎么喜欢。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本书更适合女性读者,我比较喜欢刘慈欣风格的作品。

  《黎明降临》读后感(八):近年来读过最好的边缘科幻

  首先,边缘科幻不是一个贬义词,它等同于大众理解当中的软科幻——不直接使用大众印象中的概念,是为了接下来的表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硬科幻可以理解为以自然科学作为科幻核的幻想小说,软科幻则以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幻核的幻想小说,这两类属于科幻小说中的精英文学;而边缘科幻则是以科幻作为元素的类型小说,属于科幻小说中的通俗文学。

  在国外,边缘科幻经历过一个阶段的兴盛(如今漫威和DC的宇宙世界依旧可以视作影视作品中的边缘科幻),为软硬科幻源源不断地输送受众,也为软硬科幻打下了基础;而在国内,科幻从一开始就作为精英文学被国人所吸收和学习,所以一直缺乏边缘科幻的创作者,这也造就了一批国内的读者,甚至是圈子里的意见领袖,对边缘科幻有一种天然的瞧不起。

  因此,在《黎明降临》的评价里看到有人说此书“无论如何,这不应该成为‘中国科幻基石’的一部分”,我实在忍不住跳出来说上一句——像《黎明降临》这样的书,非但配得上“中国科幻基石”的名号,而且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作为一个从小学开始被边缘科幻吸引进来,成为一名科幻迷的读者,倪匡的“卫斯理”系列满足了我小学初中的阅读体验;稍大些时候,“那多手记”系列和石田衣良的《西袋池口公园》系列(这个系列不是科幻)过渡了我的高中生活;此外,黄易的“凌渡宇”系列和何夕系列一度让我以为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但他们对作为边缘科幻核心的故事的失败处理,令我大感失望。

  第一眼看到《黎明降临》的书名,我是没有太多的阅读欲望的;而“杨进开探案”系列的名称,更让人产生一种80年代儿童探案故事的错觉。但当书到手,一口气读完,顿觉酣畅淋漓,这是我这些年来读过最好的边缘科幻(悬疑科幻)。

  从杨进开的设定上我看到了卫斯理和写浪子高达(颜色小说)的倪匡的影子,但从小说的文笔、逻辑和风格上,却远胜前者;邪教、气功热、马航……诸如此类的元素在魔宙徐浪般半虚构写作方式的处理下,小说独具一格;“宇宙像人一样能够思考,并且知道这件事情真相的人都会死”这样的饭后遐想,因为作者的科学素养被处理成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甚至让人感到真实的科学幻想;而作者在文中对每个细节的交待,也充分展示了他强大的逻辑思维,既为小说增加了真实感,也令小说中的人物显得丰满;除此之外,文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平日里的阅读量(此处想要作者的书单)和生活经历,这些东西,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在某些小点上被触动,在阅读结束之后怅然若失。

  当然,小说也并非无可挑剔,开头几章的文笔稍显生涩,到后来便慢慢游刃有余(作者大大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麻烦再回过头来稍微润色一下呗),这样的进步好过虎头蛇尾。

  此外,文中有那么几处买下的伏笔都太过明显,一下子就能猜到(这种类型的小说好像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类型所限),不过所幸“钩子”还算抓人,依旧能带给人阅读欲望。

  最后,四星好评,一星鼓励。希望作者接下来的“杨进开探案”系列,出现越来越多、也真正五星的好作品,期待你封神的那一天。

  《黎明降临》读后感(九):马航去哪了?

  作者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36岁,有自己的专职工作,业余时间创作。可以说,杨林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科幻作家的状态。看这本书的目的很简单——他们的水平在哪里?

  一、题材

  用科学猜想去解释现实生活中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很多科幻作品的源泉,比如本书所选择的点——MH370。MH370在由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途中,失联,至今还未找到。整个故事,就建立在对MH370的猜测上。这个猜测,诞生于两个理论:

  第一个:费米悖论。从宇宙尺度和年龄,以及概率上看,高等地外文明,没有理由不存在,但是至今我们都没有看见过他们,为什么?第二个:大过滤。大过滤是对费米悖论的一种解释。一旦有文明发展超过了某个界限,就会被过滤掉,也就是清除。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所有的科学家、科幻作家都在有意无意的碰触这个问题,但是没人能对其作出猜想。用本文的概念来讲,能解释这个问题的人都被清理了。从科幻的设定以及取材上说。本文是合格的。

  二、故事

  本文初看起来,人物、情节、内容各个元素都有。但总是让人觉得欠缺了点什么。仔细想来就是格局小。主要就是没有把故事的发展写出来,没有让人物更有代表性。

  故事的发展,并不是互相之间的争斗,而是矛盾的转移。举个例子来说,《机械战警》。

  1、墨菲只剩下半条命,他要活下去,这时候的矛盾是伤病与科技的;

  2、机械化成功,他用新的技能打击犯罪,这时候的矛盾是警察与罪犯之间的;

  3、紧接着,墨菲发现他的上级参与了犯罪,这时候的矛盾是正义和官职;

  4、墨菲选择了正义,却发现他必须遵守秩序,这时候矛盾是程序和意志。

  仔细看下,就能发现,《机械战警》的矛盾是一步一步转移、一步一步递进的(由个人问题,转向社会问题,再转向制度问题),也就是通常说的张力。本文这方面很差。矛盾点,非常直接,持续续航。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故事简单,却拉的很长的感觉。故事里面,大量篇幅围绕教授、博士生、科研项目展开,显示了作者生活经历的单一。故事里面的人物,没有某一类群体的共性,也就是没有代表性。文章里面,只有单一的某个人,而不是写出某一群人来。

  作为一部小说,以及文章所讲述的东西来说,过长。

  三、文笔

  琐碎,是阅读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觉。事无巨细。有关无关的细节,全部呈现出来。比如第八章、57页。一页纸,描写了主角起床后的所有情景:被子、笔记本、打印材料、他头有点疼、他想自己身体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差劲、自己踢球时候什么表现、自己的性能力有点下滑,然后他慢慢起身,用酸奶、冷牛奶充了一碗麦片,用了微波炉,去了洗手间。然后打开电视看体育新闻,新闻里面放的是巴西公开赛……

  但是,Who care!故事呢?生活的细节的描写有两个目的。1、展示主人公的生活状态。2、与读者产生共鸣。但无论要达到哪种目的,都要力求简洁,可以说对文字和取材的要求都非常高。很多作者明显低估了读者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总想把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写出来,实际上,这样做适得其反。相信我,写作水平读者确实要与作者有些差距,但阅读欣赏水平,并不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大。

  整个如果是一个中篇小说,可能会更精彩一些。毕竟里面可以舍弃的东西有点多。

  本文与我想得没有相差很多。从多年的编辑职业经验上看,这基本上就是一大批非职业创科幻作者的水平。他们有高等教育背景,有扎实的教育基础,有各种奇思妙想,但这与文字处理水平、故事的构建能力是两码事。

  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可以摘录

  文章需要一些画龙点睛的句子、观点。但本书居然找不到有价值的句子。。。

  这篇稿子落在我手上,妥妥退稿。

  《黎明降临》读后感(十):后记

  很高兴看到本书终于出版了。 本书开始动笔大概是在2015年的1月底或者2月初,初稿在2015年5月2日完成,随后立刻投给了科幻世界杂志社。那个时候,这个故事还只是一个十一万字的长中篇。2015年11月,科幻世界决定要在杂志增刊上发表,但那时我已经把后半部扩写了一大半,于是又几经周折,终于在2016年2月得到本书决定作为长篇小说直接出版的消息,后面又是几经修改,以及漫长而又没有着落感的等待,直到今天。这种没有把握的感觉对一个新人作者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可以说从开始写到最终可以跟大家见面,纠结就自始至终缠绕在本书内外的故事里。 这是我第一部小说,也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某些碎片漂在脑海里已经很长的时间了,几年,甚至更久。进入某个昏暗电梯间时的闪念,或者某个带着熟悉香水味的陌生人从身边走过,或者早晨拉开窗帘感到的阴天,这些念头不知不觉间杂乱无章地沉积在池塘里,直到在某个合适的时候,被一条冒失的鲶鱼搅了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得到了这个机会。 本书的动笔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准备的机缘,对此我永远充满感激。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写作的经历非常难以描述。一开始的时候我完全手足无措,故事似乎就在脑袋里,但我对把故事描述出来的最基本的技术一无所知,比如如何记录一段对话,如何描写一个动作,甚至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等。故事进入中段之后,整个过程变得不同了,所有的人物已经完全活了过来。他们任性地生活着,任性地出现和消失在那个世界里,并对故事的发展做着完全自我的选择,有的时候甚至我自己也无法猜到他们这么做的原因,直到再后面的某个地方,“扣子”被他们自己揭开。这个过程,与其说是我在编一个故事,倒不如说是我经历了一次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本书后面三分之二的内容几乎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 于是写作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我每天的习惯是白天去图书馆从一早写到下午,晚上再去咖啡馆写到十点。后来,大概是从“崇明农场化肥仓库”这一段开始,在咖啡馆关门后,我会再去旁边的酒吧写到两点打烊。然而即便这样,很多时候杨进开们还是会在头脑里继续兴奋地生活着,直到黎明降临。那段时间我压力很大,睡眠很差(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写作),每天抽很多雪茄,晚上则会喝一到两瓶啤酒。我不得不坚持让自己每天跑三公里,隔几天就扔下电脑彻底休息一下。我的家人付出了很多,我对他们亏欠了很多。所以总的说来,我很享受写作,但却并不非常享受作为作家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里,非常感谢科幻世界杂志社几位编辑对本书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名初次涉足创作的超纯新人,能由科幻世界出版这本书,我感到无比荣幸。在科幻世界出版一本书是我从初二以来的人生梦想之一,但在本书动笔的时候我就预料到,针对这个故事的讨论也许会非常坎坷。从杨进开必需的情色作家背景、很多主要人物涉及的敏感公职身份,到故事本身,以及科幻元素在这个侦探悬疑故事中的表现形式,而且很多地方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的定义。这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小说最终可以见到大家,离不开科幻世界和出版社多位编辑的奋力推动,由衷地感谢。 幸运的是,我似乎慢慢找到了比较适合我、比较可以平衡生活各方面的写作习惯。一直到现在,如果没有其他安排的话,我每晚依旧会抽出三个小时待在咖啡馆里,工作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留给写作。目前“杨进开探案”第二部的故事即将完成初稿了。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杨进开的故事应该是一个系列故事,是一个关于上海,关于我们生活着的现在,关于我们每天都可以迎面遇见的普通人的故事。它站立的位置一定是每个人每天的日常,但它眼望的方向永远是最远的远方。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的最前沿,一直是我永远着迷的地方,那是真正的未来,一切真正的意义只能存在于那里。可惜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已经远远超过我个人的头脑的最大想象,相信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天才之外,对于其他人来说,那里的一切都已经类似于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所有的理解和逻辑都消失了,完全不可认知。 我曾经试图从科普读物里理解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但量子力学和弦论让我彻底失去了尝试理解的勇气。延迟选择波函数塌缩十一维空间……你们在逗我吗?三十岁那年我列给自己的下一段人生目标里,曾经包括用十年的时间学习理解量子力学,幸好后来被我理智地划去了(当然这不是唯一被划掉的部分,原来那个表太长,以至于不像是三十岁而像是三百岁时的目标,我需要过好几辈子才真正有可能把那上面的事项全部完成),否则这必将预示一个悲惨困惑伤感的人生。我决定接受这是我进入科学领域的极限,然后把时间踏实地留在我真正可以理解的不会因为观察而崩溃的世界里。 但这显然不是杨进开的选择,或者说,这不是杨进开所在世界的选择。他将身不由己地(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真正只有一般科学素养的普通人代表、一个把全上海一千五百万各色男人搅在一起再平均一切挤出来的样板,从拖鞋、便利店和早晨八点的地铁四号线这些纯世俗的生活,卷入到一个又一个与人类最前沿科学相关的悬疑事件里。这就是杨进开探案系列所要讲的故事。 这也必将是最大的现实,因为那里发生的一切都必将从根本上影响每一个人。当然,会以一种完全没有戏剧性的、巨大的、压倒性的方式。科学不是人类的选择,宇宙的意义和人类无关。 感谢蔡文赋小姐,陈蒙先生提供生活。 感谢张芳医生、尚丹丹教授、钟怡律师和蒋晨曦律师的帮助。 感谢直总。 感谢庄玉辉师姐。 Special thanks to Art, for opening the window. 献给我的家人。 2016年9月20日 于上海某咖啡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