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朝话》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朝话》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5 03:2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朝话》的读后感大全

  《朝话》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话》精选点评:

  ●后此不知如何,终恐草草负此生耳

  ●梁老师的晨会讲话,和现在的老师们讲话相比,学问和话语水平真是高太多了。其中关于承认和婚姻的一些观点拿到现在来看也是醍醐灌顶。篇幅不长,也很适合作为地铁读物。

  ●所言的是健全的人生观,要郑重,就是此时、此地、此身,无论社会种种,就是要挑起自己身上的那责任。所谈的治学方法也很超前,说的是要条理,有系统,高屋建瓴,归入体系内。这样便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单拿一篇,实良覃而有味,但是成集便嫌琐屑,犹如祖母唠叨。三星半。

  ●梁簌溟。

  ●朝话,类似于经历过的初高中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是一本记录了先生发表过的一些讲话和约稿的集册。比较零碎而不成体系,但其中也有很多灵感乍现和引发共鸣的地方,先生赤诚之心由此可见,随手翻翻倒也开卷有益。

  ●太絮叨了,如果是高中时候的我一定逐字看下去,现在我浮躁了,草草翻完了事。

  ●梁老先生说的话针针见血,我才明白鸡汤之所以为鸡汤,原在于自身没有足够的经历与思考。几点记录:一要摆脱机械化,建立自己作为人的思想;二要发愿和自省,时时提醒自己区分欲望和志气;三是自律生活,将外在规则内在化;四是保持接触艺术和哲学,且要有以自乐。

  ●听爷爷的话

  ●读完之后,愈发觉得自己学识浅陋。也感谢有这样一本书,能够与自己对话,循循教导、娓娓道来。

  ●有些观点较为僵化,对现代年轻人借鉴意义不是很大,其他部分皆为精华,很值得在迷茫无措时看一下

  《朝话》读后感(一):可读之书

  这本书是很难推介的。这是一本梁先生在晨会的演讲录,也没有什么具体情节,难以概括。豆瓣这的评分蛮高,不过里面大量的书评都是单纯对原书的节选摘抄,大概就是他们认为本书说的中肯且精炼,不知道怎么概括或改动,导致出现了一大批复读机。 对于现代人来说,“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现代人种种欲望繁多,有欲望并非坏事,不过单凭欲望恐怕也难以致远,“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发心立志也总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了这些,似乎有些鸡汤味道。但梁先生演讲的易读性和深度都非一般鸡汤可比,如果非要说大概是凤凰汤吧。可惜以我的能力,我是无法把汤中精华撷出,展现诸君面前了。 梁先生努力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坚定而温和,内心定如磐石却又有蓬勃力量的生命道路。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在批斗会间隙安然地练太极拳即是明证。这本书也可与他晚年的访谈录对读,又是别有一番滋味。读其书,知其人。虽然梁先生的许多具体说法现在看来不合时宜,但在近现代的背景下,依然可以让我们感觉去古未远,大人仍在眼前。 如果你真的辛苦看到这里了,仍然没有想读这本书的欲望,其实也正常。但我仍希望读到这里的大家,能够给自己的生活以思考的空间,不过糊涂的生活。

  《朝话》读后感(二):“知行合一”的大家之言,相隔快百年,越发隽永深刻!

  2019#阅读记#《朝话》 这本小书首次出版于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梁漱溟先生口述集结。 “朝话”,即为朝会上的讲话。梁漱溟先生办学多年,每每率学生作朝会。无论冬夏,很早就起来,大家聚在一起冥想、谈话,对“朝话”这种形式的喜爱,先生自己所感受如下: “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惟间闻更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 在我们团坐时,都静默着,一点声息皆无。 静默真是如何有意思啊!这样的静默有时很长,最后亦不一定要讲话,即讲话也讲得很少。 无论说话与否,都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就在这时候反省自己,只要能兴奋反省,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 看到此,我就感叹,为何民国人才大家辈出,看看当年老师的水平、用心和立身处世之道!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如果先生再世,他绝对会将这些那些家的称号都推却,他自己从来不觉得是什么家,他只是不断认识自己,保持生命力的活泼,去做一个纯粹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近代知行合一做得最好的一位大家,他的声名不是因为值得称道的小事而长久不衰,而是因为他一生的风骨不堕,就算1953年与毛意见相左,被雪藏并批判了20几年,他仍旧只有一句话:“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先生面对各种困境,还能保持持续活泼的独立思考能力,仅仅这一点,就让我由心佩服。 这本小集子有66篇短文,都是朝会的谈话内容,有:言志、发心与之气、谈习气、谈修养……主题皆围绕如何修身、养性、学习、反省~虽然才10万字左右,我却阅读了半个月。 先生一生坦荡纯粹,他的志向和标准都十分之高,我等普通人要做到是困难的。 书中看似简单但意义深隽的文字,传达出为人处事、学习反省的正确方向和方式方法。对于行至中年的我而言,很多方面都可以和自己的经验加以对照。 所以一天只能看几篇,读完要慢慢印证和消化,这些言语已经距离现今快百年了,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所以,人生的很多问题的基点都是相对恒定的,和时间无关。 其实到现在,我也有和先生一样的问题未解:“这个世界会好吗?” 推荐阅读:⭐⭐⭐⭐⭐

  《朝话》读后感(三):“我说社会太死,是指私意太深。”

  

谈罪恶

一切罪恶,都不在个人,而在社会。其故有二:

  (一)武力统治者不以理性待人;

  (二)财产私有,生存竞争,人民生活,在社会中没有整个的安排。

  此两原因,实为一切罪恶之总因。罗素以为:罪恶是人的生命冲动得不到正当的出路而使然,有如水流受了妨碍,则激越而横流。此意与我意相合。武力是直接妨碍生命之流,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是间接妨碍生命之流的。现在社会一切都是不对,到处都是罪恶,大家应当发愿:“监狱是人类的病态!”应该将其摒弃于社会之外。改良监狱固是必要,但并非根本办法。根本办法应当将整个社会制度改造,形成一个完全是教育的环境,使一切罪恶消灭于无形。

没有勇气不行

  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也不行。我不敢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气;但短于智慧的人,大约也没有勇气,或者其勇气亦是不足取的。怎样是有勇气?不为外面威力所慑,视任何强大势力若无物,担荷任何艰巨工作而无所怯。譬如:军阀问题, 有的人激于义愤要打倒他;但同时更有许多人看成是无可奈何局面,只有迁就他,只有随顺而利用他,自觉我们无拳无勇的人,对他有什么办法呢?此即没勇气。没勇气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面,往往把既成的局面看成是一不可改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他真是一个有大勇的人。他以一个匹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国的统治。没有疯狂似的野心巨胆,是不能作此想的。然而没有智慧,则此想亦不能发生。他何以不为强大无比的清朝所慑服呢?他并非不知其强大;但同时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变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晓得是可以增长起来的。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观察理解,则其勇气更大。而正唯其有勇气,心思乃益活泼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伟大高强处,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气慑,则思呆也。所以说没有勇气不行。无论什么事,你总要看他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无论若何艰难巨大的工程,你总要“气吞事”,而不要被事慑着你。

启发社会的力量

  我们的运动,就在启发社会的力量;使殆死的散漫的社会, 变成活的团聚的社会; 从社会没有力量, 变成社会有力量。要让社会有力量,须打通地方上有力量的人的心。现在最不得了的是大家缺乏公共意识;要社会大家有公共意识,须先在一地方上树立大家的公共意识(从小范围下手)。

  我们要拿好意待一切人,什么人都是有心做好人的。我们要消除种种险阻; 人家和我作对,我不与人作对。只要是肯出力替社会负责的人,我们都尽量帮助他。

  我说社会太死,是指私意太深。要想社会不死,诚然很难;非有很大的志愿、勇气、信心,不能把这垂死的人心活起来。人的天性是公的,绝不是一生下就是私的。老拿这种大公无私的心来点醒他们,不管他们是怎样诡诈,终不能毫无所得。

  再有一层,便是做事不要有求急效的心,急着要有成绩,反会成绩毫无。人能常常看见他人的长处, 而动佩服之心,自己就会常常向长进里去。

  《朝话》读后感(四):理想的生活态度需要久而持之地去追寻

  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

  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梁先生通过朝话的短篇小集子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与观点传达给我们,看完之后,不得不感叹,大家就是大家,风范、气度乃至格局就是与我等凡人高下立见,他所有的观点与态度都是基于人性本善的论断,于是认为无论是合作还是交友抑或信任,只要秉持人心向好,自然可以达成目标。

  一、关于人生的论断

  梁先生对于人本身的论断在于:人类与动物是一样的,具有机械性,比如吃喝拉撒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又在于如何设法摆脱自身的机械性,即自觉性。自觉的途径唯一,即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两方面,一则对外界世界的创造,二则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改造。人类的可贵之处就在清明自觉,但当今社会能够清明自觉者,实在太少了。我倒是觉得在现代社会,能够清明自觉者就更是少而又少了。

  如何做到清明自觉。即对内心世界的改造。在本书看来,对内心的改造首先需要发心,需要自新,得结合佛家和儒家的态度,对于众生机械的生命,能有深厚的了解原谅与悲悯,从而要求一个不机械的生命。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自控与自律吧。其次,调整自己得从心思与心情两方面进行,心思方面最重要的是条理清晰,这个就涉及到学问,能将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统化、深刻化,学的目的在于得,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心情方面,也要做到不散懈,不暴乱,要使心情平和有力,这个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书中说的是,人类智慧最大的体现地方在于:冷静。

  二、关于欲望的观点

  本书认为人的一生都是与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若是资质平庸的人,其内心矛盾或许会少一点,但若是天资聪颖的人,矛盾则更为剧烈,因为其内里想的更多,想要的更多,换言之,欲望更盛。对此,我深以为然。但书中告诫说,越是聪明的人,越应该把心搁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聪明人应当有长远的目标,应该把心放在远方,但脚踏实地还是必须,不能手脚、眼睛和心思都在远方,那时好高骛远,但是手脚、眼睛和心思都在当下,那与一般普通人则也并无二致了。换句话说,聪明人都应该志存高远但是着眼当下。不要嫌弃事情小,梁先生告知,表面上只有大小之殊,却并没有精细之分。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即所有的事干好干精,所想所悟其实都是相通的。

  三、关于心胸态度

  本书认为人当初的动机都是好的,可以与天下人做朋友,包括信任都是可以互相发展的。这些论断都是基于作者“人性本善”的假设。我本身没有那种胸怀,亦缺少那种气度,我似乎对于性本恶的理论愈加笃信,加之现在的人似乎越来越麻木,对于环境的死气沉沉也似乎越来越听之任之。不知在当时梁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青年人是否会更热血与更有使命感一些。我想持性本善想法的人,本身应就是善良之人,同时最大的优点应该在于不计较,正由于自己的不锱铢必较,才会对于自己受到的各种不公、伤害都会认为施加方并不是出于本心,而是被环境所迫,他们的恶不是他们本意,也正是因为不计较,才会认为只要自己持之以恒地以包容、信任与爱去和对方相处,总有一天可感化。哎呀妈,这个气节我想只能作为一生奋斗之目标,至于是否达成,顺其自然啦。

  最后说一句作者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什么呢?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这个态度简直太牛了,有这个态度何愁不成功,忽然想到了羽生结弦同学,他貌似就是这样的,拿冠军从来觉得是侥幸,有失误问题都在自己。得以这样的态度鞭策自己啊,才能不断进步啊。

  《朝话》读后感(五):梁漱溟熬了一碗心灵鸡汤?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当中,我是特别喜欢早晨的。工作不忙的时候,我四五点钟就起床,来到西湖边晨跑。平日里熙熙攘攘的苏堤一派寂静,只有零星几个老人在锻炼,偶尔有年轻人穿着荧光色的运动服从身边飞速跑过,轻快得像只燕子。太阳从孤山后面升起来,照得水面红艳艳的,间或有婉转的鸟鸣从林间传来。我站在桥上,望着潋滟的湖水,常常觉得身心被这霞光映照得内外明澈,每每这时,我就会想起八十多年前的1925年,梁漱溟在北京什刹海与追随他的几名山东六中的学生做“朝会”时的所思所感:

  “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惟间闻更鸡喔喔作啼,最易令人兴起,特别感觉心底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

  几年后,梁漱溟到山东邹平筹建乡村建设研究院,将朝会这一形式带到了乡村建设当中。乡村建设研究院下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乡村服务指导处、社会调查部等机构,起初,梁漱溟自任研究部的主任,后继任院长。研究部开设的目的是探讨理论和制定政策,招生对象为社会上的大专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乡村建设研究院自1931年6月始,到1937年山东沦陷终,六年间为“乡建”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当中,研究部共开设三期,培养学生千余人。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时,做朝会最勤。朝会上所讲的话即是“朝话”,由同学记录下来,整理发表在《乡村建设》半月刊上,后编辑成册,这就是《朝话》一书的由来。

  因是对着青年的讲话,针对性很强,加上语言明白晓畅,娓娓道来,使得这本书很像是一部写给青年的人生指南。但梁漱溟在为“乡建”青年指点道路的时候,总是责己甚严,没有丝毫人生导师居高临下的姿态。正如他在《忏悔——自新》一篇里说的:“因为我对人类生命有了解,觉得实在可悯,可同情,所以对人的过错,口里虽然责备,而心里责备的意思很少。他所犯的毛病,我也容易有。”建立在严格自省的基础之上,他对青年弊端的发现也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在《欲望与志气》一篇的开端,梁漱溟上来就给了年轻人如老僧喝道般的当头一棒:“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为什么呢?现代社会,青年更容易把欲望错当志气。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而自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之后,反对欲望的话没人讲了,而恰恰在这里,青年容易自我欺骗,把躯壳动念当成真志气。倘若从这个标准出发,而今在选秀舞台上的选手们发誓要实现的梦想,到底属于志气还是欲望,恐怕很多都是可以存疑的。在21世纪,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比起梁漱溟讲学的时代不知严峻了多少倍。现代人高度依赖电子产品,除了睡觉的几个小时之外,声光电简直无孔不入,消费文化如同一只贪得无厌的猛兽,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撕开人类欲望的黑洞。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重读梁漱溟的一番告诫,不能不说有振聋发聩之感。

  立志之后,如何求学、做学问、调整自己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安顿身心,如何对待朋友、师长乃至异己……诸多事宜,梁漱溟都一一道来,循循善诱。如此良师益友,也难怪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受到人们的欢迎,多次再版。浏览一下网上对该书的评价,两个截然相反的说法映入眼帘,一个网友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国心灵鸡汤”。另一个网友则写道:“浅显而坦诚,只是在如今名言鸡汤的时代里这些话很容易被湮没”。那么,《朝话》究竟是不是梁漱溟精心熬制的一碗鸡汤呢?

  今人喜欢用流行词来为前人乱贴标签,早已不是新鲜事。课堂上,常常有学生发言,说鲁迅不够正能量,阿城在《棋王》里熬鸡汤,真让人啼笑皆非。网络与媒体当中,不乏这种乱炖一气的“胡来”。频繁使用那些很快就被淘汰的流行词,除了所谓的活跃气氛、制造出一种廉价的年轻感觉之外,还标志着语言表达的简化和思维的雷同。当然,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社会的意识形态补丁,心灵鸡汤对某些人的确能起到短暂而轻微的抚慰作用,这不难理解,也无可厚非。但梁漱溟在《朝话》里所谈到的身心修养与精神境界,却绝非一支迷幻剂。他在《朝话》里谈到的种种修养工夫,最终都要落实到“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即乡村建设这个大本源之上,而乡建运动的目的又不是仅仅局限在乡村,而是建国运动,因为在梁漱溟看来,真的力量只有在内地乡村社会中慢慢酝酿,而后再影响城市。因此,在梁漱溟和他的谈话对象——乡建研究部的青年那里,知与行是合一的,而他所心心念念要安顿合适的“自己”,恰恰是相当有承当的主体。

  几年前,我有幸在福建邵武,聆听了承续梁漱溟、晏阳初传统的当代乡建青年所作的朝话,那样一种在艰苦环境里所展现出来的蓬勃朝气,至今令我赞叹、羡慕。后来,我亲身参与的几次青年夏令营也学习了“乡建”的朝话形式。无论是在北方结满累累硕果的桃树下,还是在南方绿油油的稻田里,年轻的大学生做朝话时的投入、认真与沉静,都是最让我难忘的场景。我们常常感到遗憾,如果当时能够把他们的讲话及时记录下来,肯定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而梁漱溟先生倘若知道自己的主张在数十年后仍有人践行,也肯定会感到欣慰吧!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17年6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