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部小说及其作者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6 01:4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的读后感大全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精选点评:

  ●毛姆真的是既毒舌又八卦。 太可爱了叭。

  ●这本书又名,听毛姆讲各大名人的八卦

  ●有趣。

  ●借新的译本再读一遍。

  ●我永远都爱毛姆!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只想看到月亮。在这本书里,毛姆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评论家。通过剖析十部著作和十名作家的私人生活,他将故事背后的复杂人性娓娓道来。但在顺手拈来地介绍作家生涯的同时,他又坚持小说的目的是娱乐大众,大家不需要太过严肃。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真的喜欢。

  ●毛姆的书,统统都要入。

  ●毛姆八卦十作家生平系列。打破作家光环,基本把他们私生活扒了个底朝天。写作是为了钱。拖稿成为家常便饭,情感肯定是混乱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家庭大多贫困,生活多数奢靡。总之,我们引以为傲的巨著,出发点可能只是养家糊口混稿费。

  ●毛姆的书真是很好读啊!!

  ●毛姆!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读后感(一):毛姆你才不是二流作家

  

  毛姆这个名字在我眼前已经晃来晃去过无数次了,但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只看过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

  印象中的他,是那种嘴皮子很毒,自带一种冷冷的幽默,同时对人性洞察力强到发止的那种人,每次提起毛姆,我总会想起阿加莎的波洛侦探。如果问我一个典型的作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我第一反应就是像毛姆这样。

  毛姆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他自己认为最佳的十本小说,也顺便八卦那些名著的作者们。那些作家每一个都是赫赫有名,但与此同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太多让人受不了的人格缺陷。某种程度上,毛姆还真是不会为尊者隐,不愧是他啊。

  他选的那十本书,除了《汤姆琼斯》和《白鲸》在中国稍微冷门外,其他八本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名著了(但具体有没有看过就另说了,笑)。

  由于毛姆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吸引读者去阅读其中感兴趣的小说,虽然没有过分透露剧情,但由于毛姆对待自己手头的这份委托十分认真,所以他将自己对每本小说的真实感受与评价都十分直白的说了出来。

  即使是举世闻名的著作,他也在其中挑出了很多瑕疵来,就如同他对那些作品的作者的私生活与人格毫不留情的揭露一样。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小说阅读感受那么畅快的原因,因为他一直是个很直白的人,直白到自认为是个二流小说家。

  有趣的是他也没有将小说上升到所谓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境界。

  在他眼中,小说的阅读在于乐趣,如果读者没有乐趣,那对于读者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不应该只吸引某个小圈子,小说应该有恒久的趣味(不要蹭热度),剧情合理,人物应独具个性且行为举止不能脱离角色身份(不能ooc)……

  所以估计毛姆要是活到现在,估计会对现今绝大部分所谓的纯文学们掩鼻而走吧。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要算是书的结语部分了,因为前面作者已经八卦了那群小说大家们的种种,当读者读到那里时对每个作家都有了个大致的印象,这时作者再模拟了一个十名作家穿越时空团聚在一起的聚会,读起来既不会感到陌生,同时又乐趣斐然。

  毛姆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读后感(二):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1945年,毛姆应美国《红书》(Red Book)杂志编辑的要求,为读者开具一份书单,列出他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附上一份周到的推荐理由。他没有多想就照做了,结果书单出刊后不久,便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反响。毛姆作为当时红遍欧美的畅销书作家,对粉丝的影响力不亚于顶级流量的李佳琦卖口红。之后,毛姆就这个书单创作了一本书《十部小说及其作者》(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书中除了剖析这十部小说的成败利钝以外,还顺带把十位作者的生平都挖了出来。

  毛姆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抛弃成见、无所偏袒的写作方式,虽在无意中极大满足了读者们的窥私欲,却也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才华与人品毫无无关。

  书中这些作家的才华毋庸置疑,他们的作品历经了时间的考验,超越不同文化的差异,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不朽经典,这绝不是单靠努力和运气就能实现的,其中包括了《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红与黑》《呼啸山庄》等十部如雷贯耳的著作。

  毛姆也在书中直言不讳地盛赞作家们的才华,比如说到巴尔扎克,“他是唯一一个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称之为天才的人”;再比如托尔斯泰,“伟大的小说或许还会出现,但绝没有一部能像《战争与和平》这样。”

  但与他们的才华和名声不对等的是,这些大文豪们在性格及道德上有着极大的缺陷,其中堪称人渣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本人是个彻彻底底的败家子,终日沉迷于女色与赌博之中。当自己的妻子得重病奄奄一息之时,他却和情人在赌场挥霍原本就不多的财产,直到把钱输光为止,结果妻子在六个月后便不幸离世了。他甚至会为自己的赌博立下誓言:“展现意志力的机会只有这么一次,一个钟头之内,我的命运将发生改变,意志力是最伟大的。记得七个月前在罗滕堡发生的事吧。这足以说明决心有多么重要!我当时输光了所有的钱,一分不剩。我走出赌场,发现马甲口袋里还有一个金基尔德。我心里想:还得吃东西呢。但走出去一百步,念头一转,又跑回去了。我押上这个基尔德……当时就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孤零零一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远离家人朋友,担心今天还能不能吃上饭——就这样,我押上了全部赌注。我赢了,二十分钟后离开赌场时,口袋里装着一百七十基尔德。这就是事实。这就是能用最后一点钱做到的事。如果当时我失去信心了呢?如果我不敢冒这险呢?”这样的奇葩在现实社会也不多见,谁也不愿跟这样的人有任何牵扯,但他确实写出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巨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假装看不见他的卑劣,还是本着内心的道德感再也不看他的作品呢?

  当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人渣确实是个特例,不能代表作家们的普遍水准,那就再聊聊书中人品马马虎虎、普普通通的司汤达好了。司汤达因为身体有隐疾——阳痿的毛病,所以他喜欢靠征服女性来彰显自己的阳刚之气与独特魅力,钟爱人妻(别人家的)。有一次他与伯爵夫人偷情,结果对方老公提前回家,匆忙之中司汤达只好藏在了屋里的地窖中,结果整整待了三天才得以脱身。期间全靠伯爵夫人才解决了吃喝拉撒的生存问题,但正因为这段刺激的经历,让他每每想起,都觉得分外浪漫,充满激情。于是,他在著作中也设计了一段类似的情节,以表怀念。就像毛姆说的那样,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跟他是个怎样的人,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司汤达可谓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推论。

  在毛姆的书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德艺双馨的小说家,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道德感比普通人低,而是真实生活中的他们其实就跟普通人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甚至更多的诱惑,作家们同样会被人性中的缺陷所把控,他们只是恰巧比普通人多了一份写作的才华和热情,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真的应该要求他们有更高的道德规范吗?

  毛姆对这些作家的生平只有冷静客观地陈述,他更关心的是他们写了什么!毕竟读者是冲着书来的,并不是为了跟作者交朋友。除了作品的价值以外,一个艺术家也不该被其他任何东西来衡量,这既是一种特权,也同样是种责任。

  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每一位名人的私德都被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之下,大家天然地会对他的道德标准无限提高,任何与传统价值观有悖的言行都将引来键盘侠们的冲锋陷阵。原本觉得天经地义的道理,在读完毛姆的这本书后,你还能这样肯定吗?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读后感(三):这本书既是文学经典的索骥图,又是大师名家的八卦宝典

  “安利”这种行为自古就有。有的人觉得,接受过来人的推荐是件事半功倍的捷径,但有的人却觉得,这种推荐并不能满足每个人千差万别的需求喜好。尽管“安利”是个众口难调的活儿,我仍然推荐大家读一读毛姆这本《十部小说及其作者》。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是圈内人的书单汇总。1945年,毛姆应《红书》杂志的请求,列举了他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给出了详细的推荐理由。这本书自诞生起距今已有近80年,但他书单中的作品仍然长居经典畅销榜首,成千上万的读者从这些比自己年龄还大的作品中,读出了新知,发现了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成了寻找“诗和远方”的象征,《面纱》则说尽了爱情中的起伏曲折。作为作家,毛姆以他的坦率个性而闻名。在《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这本书中,毛姆发挥了他一贯的“毒舌”功力,狠辣犀利地点评了这十部小说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而且还夹带了不少“八卦私货”,完全打破了读者心目中大文豪们被神化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和作品背后的秘密。

  01 童年,绕不开的那条河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童年就像走不出的那条河,许多人穷尽一生也找不到出口,只能像无法通关的游戏角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闯关!

  司汤达:反对所有讨厌的人和他们的一切

  司汤达总是念叨自己的童年非常悲惨。母亲死后,他由父亲和姨妈照顾。可这两人平时都不苟言笑,让年幼的司汤达感受不到温情的关爱,因此他越来越讨厌他们。司汤达童年所遭受的委屈并没有随着时间被淡忘。

  直到他53岁的时候,仍然对昔日的经历记忆犹新,凡是他痛恨的人喜欢的事物,司汤达统统反对。自小的生活经历让司汤达的心里住进了一个敏感又自卑的小男孩,而他一辈子都没有摆脱这个小男孩的影子。

  查尔斯·狄更斯:养家糊口是被父母抛弃的残酷证明

  查尔斯·狄更斯是家中的长子,在多子女的家庭中,长子总是承担更多,也牺牲更多。面对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狄更斯只好留在家照顾弟弟妹妹,干点儿擦鞋、洗衣服的零活或者给家里的女仆打下手。后来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12岁的狄更斯就被父母送到涂料厂当工人,这样每周就能有6先令的收入。这一切都让狄更斯厌恶,想摆脱想逃离。

  不少人认为正是得益于童年的这段经历,狄更斯才能在自己的小说中把平民阶层的人物和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可到了当事人这里只剩下痛苦和难以启齿。“我从未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不能忘记我的母亲曾迫切想把我送回去做童工。”狄更斯曾这样写道。在成人眼中那些微不足道、迫不得已的选择,到了孩子眼中就成了摧毁世界的打击,并且永久地潜伏在他的生活当中。

  02 “我”笔下的人物,都是“我”

  与专门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不同,毛姆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介绍分析作者们的生平历史。他始终认为,看作品前,要先看作者的生平,作者是什么样,他的作品就是什么样。

  艾米莉·勃朗特:“我”的身体里藏着一头野兽

  艾米莉·勃朗特在这一众作者中是个另类:囿于乡村却写出了激荡暴虐,只创作了《呼啸山庄》这一部作品,却在传世经典中占有一席之位。

  毛姆评论说:“我想艾米莉把自己全情投入到希斯科里夫这个人物中了。她给予他狂暴的怒火,冲动而无果的性欲,渴望却不得的爱情,还包括她的嫉妒和仇恨、残忍和虐害,以及对全人类的轻蔑。”读者和评论家们都无法把这个充满毁灭性的人物和充满毁灭感的爱情,和那个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艾米莉·勃朗特联系在一起。但细翻艾米莉的过往,还是能窥见其中的端倪。

  村里人说艾米莉·勃朗特“更像个男孩子”、“喜欢动物多于喜欢人”。有人曾送给她一只叫“基珀”的斗牛犬,她非常喜欢这只狗。但基珀总喜欢跑到干净的床上捣乱,而且被人攻击的时候,会变得十分残暴。有一次艾米莉发现基珀又跑到了床上,她二话不说就把基珀拖下床,一拳打在它眼睛上,还没等它回击,就骂骂咧咧地连击几拳,把它眼睛都打肿了。然后艾米莉又亲自精心照料这只被打的小狗。

  这种阴晴不定、冷酷残暴的野兽本性,完全被艾米莉写进了她的小说中。现实生活中她或许有所遮掩,但在小说中,她却任由内心汹涌起伏的情绪驰骋在字里行间,无所顾忌。

  03 伟大不等于完美,伟大不必完美

  “我并不奇怪为何最伟大的小说也是不完美的,我只震惊于它们的不完美之处竟然不多。”

  当我们把一部小说推上圣坛时,总是会被它所发出的璀璨亮光遮住双眼,下意识地认为它:结构布局合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遣词造句美妙富有节奏,人物塑造真实丰满,是完美的化身。

  但等我们冷静下来再看,就会发现伟大的小说作品离完美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问题百出:

  因生活圈子受限,简·奥斯汀的小说里从没出现过男人之间的直接对话,因为她肯定从未亲耳听过;

  为了不让于连最终得逞,获得婚姻和地位,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不顾人物性格和逻辑的合理性,用种种失常的行为把于连送上了绞刑架;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写尽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却改不了语言啰嗦的毛病……

  即使面对伟大作品的不完美,我们仍然会发自肺腑地说:“这本书写得真好!”因为它写出了我们的渴望、挣扎、后悔还有矛盾;写出了我们每个人想说却不知如何去说、想说却难以启齿的一切。

  曾在网上看到有人问:同样是写爱情,为什么那些经典作品能够历久弥新,而普通言情小说则泯于岁月?有网友这么回答:经典作品中爱情只是载体,通过爱情道出的是复杂人性、世间百态;而普通言情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是为了“爱情”服务的。

  就像毛姆在《十部小说及其作者》书末提到,好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并被认可,技巧这些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描写和深入探讨。通过故事,看到自己。

  《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读后感(四):看毛姆读小说,而不是读毛姆的小说

  

看小说家评论别人的小说,能更全面地了解他。而毛姆除了出了名的毒舌外,还有洞悉他人闪光点的敏锐。开篇第一章介绍了“小说的艺术”,信息量很大,比如小说有两种写法,以及优秀的小说应具有哪些品质。算是一堂大师收徒的入门课吧,但他并不想真的收徒,于是直接把心中认为的十部好的作品呈现出来,还贴心地告诫:期待不剧透的可以移步走开。

第二章,亨利·菲尔丁与《汤姆·琼斯》。毛姆说任何一个端庄的女人都该在结婚前读读这本书,它能告诉你所有一个女人需要知道的人生真相,能在你进入那方险境之前就明白男人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如果女人过于天真,那在恋爱中必会对人性失望。

第三章,简·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在那个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都不能冠以真名的年代,简用笔记录了生活中的烟火气。经毛姆提醒,才发现她的作品里从未出现过男人之间的直接对话,可能是因为从未亲耳听到过。但在记忆里这本陪伴我整个青少年时期的书里应该有宾利先生问达西是否支持他娶贝家大女儿的对白,虽然很简短。不过,简确实拥有一个小说家能拥有的最高天资:当你读到每一页最后一行时,都迫不及待地想翻过来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四章,司汤达与《红与黑》。又是一个基于自身体验进行写作的故事,毛姆似乎在有意强调这一点。很久以前读过一次,情节都快忘了,只记得是一个长相好看的少年想靠勾引富家女跻身贵族圈的故事。这故事有点像电影《赛末点》,书中的男主人公跟电影里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形象高度吻合,悲剧人物总是有点帅,也有点坏。

第五章,巴尔扎克与《高老头》,我想毛姆一定很喜欢他,称之为天才。他还说他是个浪漫主义者,是对古典主义的反抗,却与现实主义形成对比。不知道是不是越是喜欢谁,越说不清为什么喜欢。这一章感觉逻辑比较混沌,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语言也不够犀利,称赞之词比贬损之词难写多了。但如果只看一本巴尔扎克的话,《高老头》无疑是最佳选择。

第六章,查尔斯·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终于有一个毛姆觉得长相说得过去的作家了,之前都是矮胖矮胖的,比如巴尔扎克,比如司汤达。狄更斯童年有些悲惨,但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甚至可以同时创作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功底了得。跟妻子的感情生活不顺,却有十个孩子。先后跟两位小姨子关系走得很近,甚至替代妻子来安排家里的事情,很奇怪的组合。他有点像现在的流量博主,每月更新小说,受人追捧,但在美国遭遇到了滑铁卢。他很愿意迎合读者,愿意成为流行的一部分,算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吧。

第七章,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原来福楼拜是个高大英俊的人,只不过身体不好,否则绝对是个万人迷。毛姆称之为是以写作为生命主线的人,应该是比之前几位都更投入吧。“伟大的小说家,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都富有我们所谓的灵感。而在福楼拜的作品里,灵感只是偶尔闪现,其他部分似乎都只来自于他辛苦的工作、布耶的提点和建议,以及他自己的一丝不苟和敏锐观察。”福楼拜说自己还是个处子,从未真正拥有过一个女人。

第八章,赫尔曼·梅尔维尔与《白鲸》。在“我的天才女友”里提到的一本书,很想窥探一下。但作者没有描述太多情节,相反好像对梅尔维尔更感兴趣:他的创作动机别具一格,而且有多次的航海经历,甚至在食人岛上待过几个月,虽然想靠写作为生,却不怎么理想。也许不像之前的作家那样把写作当成全部或部分的人生吧,读《白鲸》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而不是反过来。他像一个天生注定要写作的人一样,是一次巧合与幸运。

第九章,艾米莉与《呼啸山庄》。才得知勃朗特几姐妹的生活如此艰辛,爸爸是个暴戾且乖张的人,而他们的男主人公多少有一些父亲的影子。根据作者的经历,毛姆推断这本小说“完全”是想象力的产物,是处女座也是独作,却不是自身的情感经历或听来的动人故事。

第十章,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拉马佐夫兄弟》。很多作者是在人世间寻找各种各样的素材,而这一位却是在自己身上寻找无穷无尽的素材。他丰富的经历恰巧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嗜赌如命,也让起伏转折都颇有张力。不知道香港作家马家辉早年的赌博经历,是否也成就了一点点《龙头凤尾》?

第十一章,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书中唯一出身贵族的作家,写了史诗级的作品。虽然毛姆说他来自于不像是会出作家的阶层,但经历足以补足这一身份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居然有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企图变身为那些饥寒交迫人们中的一员,去体会人间冷暖。

第十二章,毛姆把大家汇聚一堂,让他们有了一次“会面”。这次会面显得生硬异常,也许毛姆认为一本书该有个总结和高潮,但此章是本书最大的败笔。这种尝试,让小说家们抽离了时代和命运,人物刻画立刻就干瘪下去了。离开了社会,还谈什么人性呢?

最后,还是很推荐大家读一读此书,一本胜十本,这买卖多划算?

文中图片均来自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感谢雨枫书店组织的十四天读书打卡活动,体验了一次精读的好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