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望》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回望》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2 11:1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望》经典读后感有感

  《回望》是一本由金宇澄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望》读后感(一):他们也曾那么激情地年轻过

  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哪有年轻的记忆呢。

  这对父母就是有青春的人。而且过了非常激昂有意义的青春。

  顺带描写的人物都很有趣。他爸爸幼时的朋友同学,妈妈劈腿,爸爸自杀,劈腿的人又劈了同学的媳妇,卷了家产跑了,他同学吸毒败家,二十多岁就死了,都是一样长大的。作者最后也感叹这样一对私奔的人居然帮助收留过共产党。

  《回望》读后感(二):上海

  读到书的后半部分。

  云的文笔显然逊于维德,然而云日记里对生活琐碎的描述,所思所想以及常经受的困扰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我妈妈甚至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日记,但她一样性格坚忍,虽然身体柔弱,也会受一些小病小灾折磨,与人相处时常不会捡好听话说,不会察言观色,会苦于交友时不知什么原因的真心错付而暗自神伤,真被逼急了的时候,也会挺起小身板与人争执。

  《回望》读后感(三):老时光

  《回望》,单纯的两个字却写尽了父母的一生,回顾了中国革命的时代。回望过去,那些老时光历历在目,书中最后作者母亲的照片让所有的老时光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回望》读后感(四):我的父亲母亲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回望几十年的过去,方知今日之触手可及。如书中所言,“人的全部印象,连带记取他的活者本身,全都消失后,才是真正的死亡。人是在周而复始替换这些印象中,最后彻底死去的。”

  正如寻梦环游记描绘的那样,肉体的死亡不是死亡,被人遗忘才是终极的消逝。作者用笔写下父亲母亲的点点滴滴,就像coco中被立起的墓志铭,让过去变换到现在和未来,消逝的人们变成永恒。

  黎里古镇,醉人心脾的田园风光。江南甜点各色小吃让一切都有了味觉。生活本应该如此,甜蜜饱满,令人愉快。

  《回望》读后感(五):回望历史的样本

  

一开始,是冲着繁花的劲头去看的,就像是看完一个很喜欢的电影,然后急于去看电影背后的访谈一样,细细的从书里寻找阿宝的影子,一些喜欢的情节的渊源。但是越看越觉得好像穿过层层迷雾,走到了那段历史。

三个人对同一个时代的叙述,填满了对一个时期的记忆。厉害的是,作者和父亲的文笔、才气都惊人相似,怎么看都是一种延续。说是回望也是起点。

而父母辈的生活、波折,也如此平和,看多了对这段历史的苦大仇深,这种平淡和从容对回忆录真的难得。

  《回望》读后感(六):《回望》

  金宇澄。《繁花》,之后读他的第二本书,上海话语境最好的作者。半截家族史,一生沧桑事。某种角度,所有的未来皆是指向过去,回首望去一代代人的曾经,不就是换层脸皮的当下?祸患踵至,幽明互映,是这代人命运“不胜扼腕”的寻常。而这代人也包括我的祖辈、父辈。渐渐淡忘的过去,如同渐渐衰老的自己,也如同渐渐消散的青春。随波逐流,无从印记。家,始终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情感归集。在《回望》里,我看到了渐渐消散了的规矩,难以复制的家族构建,和依托于共同“信仰”而存在的人际关系。那是个特殊的时代,它并不美好,夺走了许多人的人生,但它不该被遗忘,就像不该遗忘我们的父辈、祖辈在这世界上发生的曾经……

  《回望》读后感(七):回眸时一切已归于平静

  作家金宇澄回望父母人生经历的一部纪实文学,文笔流畅如夏日的涓涓细流,清澈见底而又沁凉心脾。

  父辈在乡村与城市、战乱与和平、顺境与逆境之间的人生际遇,平常之中闪现着变革时代的潮起潮落。在作者心目中,父母那时年轻,多有神采,凝视前方的人生,仿佛无一丝忧愁,他们是热爱生活的一对。

  娓娓道来的笔触中,有隐蔽战线的血雨腥风,也有建设年代的火热激情,但在对往事的回望里,曾经的一切都已归于平静。正如作者所言,记忆与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须,那么鲜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静然生发的同时,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书中故事与文字俱佳,值得一读。

  《回望》读后感(八):读《回望》

  《回望》读后感(九):作者的节制

  

繁花刚出来我就听说了,但实际上开过好几次头,却都读不下去,也许这些年的心境不适合读上海的大部头。这本回望,是凑单买的,然而翻开马上就被吸引,读了又读,爱不释手。金宇澄写他的父亲写他的母亲,落魄公子为地下党工作、渴望进步的富家小姐、黎里水乡的老宅,当然最多的还是上海。我最感兴趣的是里面描写金钱,地下党怎么挣钱生存,监狱里如何以钱维生,解放后政府工作人员如何996,分居的母亲带着孩子在返家路上如何点一份鱼。如此等等,真是有一种动人的美感。

很多时候年纪是无法避免的人生标度,只有到了父母当初的年纪,才有可能理解、写出他们的人生。即使是非虚构写作,即使是写自己的至亲,作者仍然能够保持节制,这真真是作家最重要的美德。

  《回望》读后感(十):还是字数超限的短评

  革-命吞噬自己儿女的故事还能讲出新意来吗?big picture的层面上,好像真的很难。以金宇澄的能力,貌似也只能在气氛与细节的质感上做文章。这或许也可以说是,和传统农业无法在根本上革新技术而只能无限强化精耕细作一样,一种叙事学的内卷化? 然而材料本身的质量(当过记者的父亲晚年和地下党的老战友通信忆往---这在这个习惯性隐形和失语的群体里,本身是一件罕见的事),加上叙述者的能力,细节和气氛还是给人印象深刻。一是孤独感。分明身在“组织”之中,却只能单线联系,平行的同志之间连眼神都不允许确认的,原子化个体的孤独。二是国际化。上海的蝴蝶扇动翅膀,一直波及东京的佐尔格小组。顺便补了一下潘汉年案的功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文本背后是对整个三四十年代东亚共-运的截然另一套叙述,因而对big picture 是有着巨大颠覆力。但是吊诡的是,这种颠覆力,如果不是对那套revisionist的叙述事先有大致的把握,恐怕光读这个文本,又是感觉不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