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脑使用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脑使用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5 02:3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脑使用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脑使用指南》是一本由赵思家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一):期待未来更专业的著作

  觉得本书好看不光是又接触到一些新奇的冷知识,更在于感觉到作者身为学术研修者端正的态度,对一切都要抱持怀疑,但又不要因为会被以后的理论推翻而放弃学习和研究。虽然为了让读者觉得更好玩更想了解科学知识,用了非常互联网和活泼的写作用语,但是关键知识的解释其实是非常专业的,相对于很多更加标题党且为了博众的书籍来说这位还未毕业的小博士让我感受到了她非常诚恳负责的态度,期待以后能看到作者在神经科学领域大放光彩,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加专业的书籍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二):原来你是这样的大脑

  现在是下午16点20分零9秒。

  我的大脑让我给大家推荐这本《大脑使用指南》。

  一直不是很明白,我们是大脑的宿主,还是大脑的控制者。

  此时此刻,我盯着电脑屏幕敲下这些字,艰难的思考很多问题。

  时间不停的流失,生命也在不停的流逝。此时此刻,我在干什么,我又应该干什么,果然是好复杂!

  人生能有多少的此时此刻,可谁又真正在乎?

  这本书仿佛一本关于大脑的产品手册,每看一章都有种开启一重大脑封印的感觉。

  满天星推荐给大家。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三):摘录

  1.我们为什么长两只眼睛:一方面可以有更宽广的视野,可以起到警醒作用。

  被捕者双眼距离较大,是为了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捕猎者双眼距离较近,可以知道一个物体离我们多远,更加精准的判断眼睛与目标物体的距离。

  2.薄荷和冷他们的原理是不一样的。

  3.似曾相识的感觉叫既视感,是大脑的记忆出现了问题,一般会在人压力大和疲惫的时候出现。如果长时间出现是一种病,叫颞叶癫痫

  4.孩子7岁前学习音乐可以提高空间感

  5.怀孕呕吐是为了自我保护,防止误食有毒的东西。

  6.卫生条件差的人更喜欢man一点的配偶。这个可能和睾酮这种雄性激素有关。环境差的男性睾酮素低,所以更倾向于与找 睾酮素高的女性。

  7.做梦很可能是神经系统闲下来了,无聊产生了一些信号,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强行解读就成了梦。

  8.注意力是影响时间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你的注意力在时间上的时候,时间就会变慢。

  这本书里提到的电影《少数派报告》 书《都是大脑搞的鬼》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四):你真的了解你的Mr.Brain吗?

  为什么要用Mr.Brain呢?因为在我看来大脑就是理智的代表,而Mr. 就是比Mrs更理智的物种。

  刚收到这本书时,光看封皮我就已经很开心了,对于我这种颜即正义的人来说,封面设计决定了我的第一印象和感觉。迫不及待的打开塑膜包装之后,磨砂的哑光质感瞬间收买了我,封面排版杂而不乱,黄色的使用方位恰恰好,不会让人感觉到烦,拆开外封皮之后是一个全靛青色的设计加上黄色的三维图镶嵌,真的是深深的喜欢,挑不出一点瑕疵的感觉。目录的设计和介绍大脑的“大脑地图”部分,让我这个门外汉有了一种Penny终于能听懂Sheldon和Leonard讨论量子物理学的即视感。让我有了一种“啊,这才是一般人都能看懂的科普类书籍呀。”

  左边是书,右边是随书附赠的笔记本,让你每天记录你大脑使用效率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五):大脑-人体中央处理器

  你能用理性思维控制你的大脑什么都不想吗?应该很难做到吧。

  作为调控人类身体的中央处理器,大脑不能有一刻休息。处理植物神经的单元必须时刻保持高效运转,时刻监控身体的温度、尿感、光感、触觉等等各种指标,并且大部分的处理过程是完全自动化的,控制心跳、肠胃的蠕动、脏器汁液的分泌、蛋白质的合成等等过程。如果这些海量的信息都需要理性思维进行处理,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会瞬间崩溃。

  这么精密的器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神经细胞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交换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开展实验研究的呢?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作者更是从神经学的角度出发,回答了许多网络上人们存在疑惑的现实问题,文中运用了时下很流行的网络词语,十分接地气,讲解起理论知识来一点都不枯燥,可谓既有深度又十分有趣。

  近年来,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炒得十分火热,行业巨头纷纷投入巨大财力精力研究,与之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也非常多,人工智能到底会怎样影响我们的世界?带着这个问题,我发现了这本书,通过阅读,了解到许多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方向,获益匪浅。

  就像现代科学发展的两端,一端是大到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另一端是小到测不准的量子。生命科学也是如此,一端是研究大脑乃至基因的底层逻辑,另一端就是人工智能。我们的世界还充满了各种未知,不管它的真相是一个巨大的阴谋,还是眷顾着我们的神,让我们充满希望,去解答现实问题,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六):大脑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工具

  作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神经科学与大脑之类的话题对于我似乎是很遥远的。然而在阅读赵思家的这本《大脑使用指南》时,我却感受不到对一个未知领域的任何陌生感,这当然得益于作者用亲切、温柔且幽默的笔触将一门范畴极为广泛的学科娓娓道来。这本小书也许是我读过的话题最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让我联想起了童年求知欲爆棚时捧着《十万个为什么》如饥似渴地阅读的年代。然而我想神经科学就是这样的一门科学:面对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种种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事,我们是如何将它们用统一的方法收纳进我们小小的头脑里的?

  阅读这本书除了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之外,也同样对我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了启发。比如,几乎所有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在四、五岁时就开始学习乐器,这真的科学吗?而在本书中,作者明确地告诉读者,7岁之前正好是开始学习乐器的黄金年龄,既有大量实际证据,也得到了神经科学家们的理论支持。在另一篇与音乐有关的文章中,作者介绍了长期大量聆听音乐与听力衰退之间的关系,并介绍说虽然大量听音乐会加快毛细胞的消耗,却可以让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更强,这也是与我作为音乐产业从业者的实际观察相符合的。

  所以我想,这本书对于任何阅读到它的人来说都会是具有启发性的,因为不论科学还是艺术,政治还是商业,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运用大脑的智慧所作的创造性工作,所以我们对大脑了解得越多,就越可以更好地利用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工具。很多在专业人士眼中习以为常的定理或结论,其实在神经科学的视角下都是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的,这是阅读《大脑漫游指南》以及与本书作者赵思家的交流中带给我的最重要的启发,我也相信每一位阅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蓦然回首中产生新的灵感。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好有趣的大脑 ——评《大脑使用指南》

  没想到我们自己的人类的大脑这么有趣。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脑,没有大脑我们真的无法生存,就和行尸走肉一样,说不定我们真的会变成僵尸。大脑也是人类最秘密的一个器官,现在好多谜底还没揭开。在爱因斯坦去世后,有“邪恶”科学家把他的大脑取出来,研究他的大脑,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比普通人的大脑沟回多一些,好像沟回多一些,这个人就从聪明些之外,什么也没发现。

  以前总以为大脑就是人体的总司令,向人体发号施令的地方,简单的思考的器官,当读完《大脑使用指南》这本书后发现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大脑不仅仅是思考,还会使我们看书、写字、说话,重要的是大脑有想象力,会把我们想象出来的东西浮现在脑子里,其实是在现实生活里不会发生的。大脑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还可以让我们有味觉,嗅觉,以前,总以为这是鼻子和舌头的功劳。没想到这都是大脑给我们的,没有大脑还真的不行。

  大脑是大家最重要的器官,一定要保护好大脑,不能让她受一点伤害。大脑最大的功能就是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好好的生存下去,它会帮助我们,告诉我们有意识,会思考,会闻味道,会告诉我们怎么做。

  通过这本书,学到了不少有关大脑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加保护爱护自己的大脑,更多的对科学感兴趣,和对我们人类自身感兴趣,更加的热爱科学,喜爱科学,科学真的了不起,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趣的我们不了解的,尤其是我们的大脑,大脑真有趣。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八):【拾光书屋(书评)】大脑,我们最重要也最陌生的器官

  可以说,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科普读物,大脑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最为重要的器官,而我们真的了解大脑吗?或许很多人都不了解,而这本书就会是你了解大脑的重要途径,放心,没有严肃的科学研究和枯燥难懂的专有名词,也没有复杂的原理定律,这就是一本轻松有趣的科普指南而已。作者赵思家是知乎网的神经科学领域问题的优秀回答者,现在正在攻读伦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的一名硕士生。可以说,早期知乎吸引了大批各领域的大牛去分享知识与经验,而赵思家作为一名专研神经科学的学生,同样也是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水平才能在知乎站稳脚跟的,这本书全文读下来一气呵成3小时,没有任何停顿,可以说,像我这样的文科生都能全部看懂还不觉得枯燥的神经科学类的科普书籍,这是第一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带我们探索大脑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是什么结构组成的,以及大脑各个部分的作用还有关于大脑的十大流言,之后第二章节,作者为我们讲解大脑与我们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关系与故事,之后作者开始大开脑洞地为我们搜罗那些千奇百怪的与大脑相关的奇葩问题并加以科学解答,让我们在轻松休闲的氛围内了解关于大脑的知识,懂得关于大脑的事情,“大脑使用指南”名副其实。

  看完作者的这本书之后,我们能发现,大脑对我们的审美观、失恋时的心痛、对我们额。。。性爱、甚至对于我们常说的“一孕傻三年”的说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中我们的意识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做梦?睡觉与学习真的可以不冲突吗?还有我们的“恐惧”从何而来?上瘾是怎么一回事?还有似曾相识的预知未来能力、读心术真的存在吗?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看完这本书后你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可以说,这本书是大脑科普的最佳读物,如果你想了解大脑这个对我们最重要却又是我们最陌生的器官,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九):受益匪浅的好书

  大脑使用指南

  《大脑使用指南》的作者是赵思家,科普作家兼知乎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本科,计算机科学硕士,现于同校攻读神经科学博士。知乎神经科学话题优秀答题者,因此获得2015年「知乎盐Club」荣誉会员。2015年出版电子书《日常神经科学》和《换头术 2017?》。以前,我对大脑不太关注,尤其是这类书,觉得总是一些炒作的,但是在上了一门选修课之后,我就开始注意关注这些相当不错的书籍,真是受益匪浅,并且看完之后送给了我的学生,期许大家共同开发大脑,相当不错的主意。

  我比较喜欢看书的目录,可能是多写论文的缘故吧。

  尤其是喜欢的段落,总是喜欢摘抄,比如这本书:

  FOUR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意识从哪里来?

  思考时,脑海里的那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H.M.是谁?

  你脑海里能浮现出初恋的模样吗?

  睡着时,大脑在做什么?

  为什么会做梦?

  真的可以睡觉时学习吗?

  贫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大脑里的GPS:2014年诺贝尔医学奖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上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恐惧”从何而来?

  FIVE 加上神经科学的光环,是科幻,还是未来?

  读心术真的可以实现吗?

  人真的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吗?为什么有时感觉“似曾相识”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有时感觉“似曾相似”。这本书给了一些解答,我在课堂上也和学生讨论,真的不错。感觉很棒的一本书,我还将它作为了课堂的推荐阅读读物。我也有恐惧,比如我上的课没有人喜欢怎么办,但是这种事情似乎没有发生,因为有这本好书,我设计了一堂课作为自己的游戏实践课。《大脑使用指南》是一本让我在课堂上使用,且在课程下推荐的书。很不错,我给满分。

  《大脑使用指南》读后感(十):该深的地方不深,改浅的地方不浅

  科普的东西不好写,因为读者的知识结构差异太大,就算国内的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严重,但主要是文科方面,理工科方面差别太大了,这让科普写作肯定不会成为大众读物,不管你写什么。读了这本讲神经科学的科普作品,第一感觉就是:该深的地方不深,改浅的地方不浅。但我并不否认这本书的价值,只是觉得科普写作的度太难把握了。

  该深的地方不深,就是想深入了解的,希望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作者可能限于专业化的术语,没有办法深度解读,结果无法付诸实践。比如大家都喜欢的两性关系,这本书也有涉及,作者很敏感的把握了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什么国民老公一换再换?”“心痛是矫情还是真痛?失恋真的和被热咖啡泼到差不多疼吗?”“劈腿还是不劈,是个问题”“大脑是最大的性器官”,这些问题,你敢说自己不感兴趣??但你指望读了本书有所启发,那你就想多了,作者捕捉到了问题和兴奋点,但是在这方面并没有深入分析,你读了他的文章,如“为什么国民老公一换再换?”照样不知道如何增加自身魅力,“劈腿还是不劈,是个问题”其实你该劈还是劈,关键却在于你能不能找到劈腿的对象。

  所以说,如果你指望通过本书获得实战能力,那么我建议你不要读这本书了,你肯定会失望的。所以,建议以后的科普作者,要尽量增加敏感问题的实战性,不然真是浪费读者的时间,而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如果你真的具有了实战性,那么是可以很快抓到眼球的。这也就相伴而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该浅的地方不浅。在诸如“谢耳朵送给Amy的生日礼物——Cajal 的神经细胞插图”“视觉:眼见不一定为实”“神经细胞的好伴侣——胶质细胞”中,很多问题讲的过于专业化,没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还真是看不懂。

  虽然吐槽了这么多,但是对于科普作者,仍然十分尊重,因为科学的通俗化是非常困难的,这取决于社会整体的知识结构,我们中学学的很多理科知识,其实现在已经记不得了,科普的前提是你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这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所以,科普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而不是长大后在补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