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2022-03-19 12:3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政治思考(修订版)》是一本由[美]格伦·廷德 / Glenn Tinde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一):对永久性问题的悖论式思考:苏格拉底风格的政治哲学导论

  强烈推荐,哲学性很强,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苏格拉底启发式的风格,面向问题本身多方面讨论,作者在很明确地追问政治的基础,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点,书中所探讨的都是切中要害的重要又棘手的问题,推荐书目都值得读。由思想的悖论到不确定性的观念,可能会越读越清楚,也可能会越读越困惑,不论如何都是收获。或许可使对政治感兴趣的书友对哲学发生兴趣。大概喜欢哲学的人会更喜欢这本书,而不是喜欢政治学的。全书的整体结构很对称,可能由于所讨论问题本身的困难,乍读是有点混乱,但的确很哲学。忽视政治思考的哲学家不可能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世界。最根本的那些大问题都是令人困惑的,继续走在思考的道路上吧。问题是永久性的,面对那些经典作家的思考时我也在想,21世纪的新思想怎样能够融入进去。如果你是xx主义者,至少要是像作者一样经过思考的xx主义者,而非意识形态的或头脑简单的。西方传统的对权力集中的不信任,与中国传统的对权力集中的迷信与崇拜,或许是两方政治哲学的最大区别。可以说,不懂得限制权力,就不具备现代政治的意识。在书中被看作是常识的东西,多少中国人还认识不到。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二):女神如何政治地思考

  今年恰逢阿伦特诞辰110周年纪念,漫天纪念文章中有无数个她的侧面:她传奇生涯与二十世纪的苦难岁月交织;她的智慧在人类政治学领域留下的重大印迹;她在思想家图谱上留下动人心魄的魅力。她可以被称之为首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的女性政治哲学家,尽管她自己一直试图回避这一称号。因为“女神”并不是她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圈中获得地位关键要素。为了避开她厌恶的话语权争夺,她甚至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强调自己从事政治学理论而非政治哲学的研究,直至暮年才重回哲学怀抱。作为一个十四岁即已感知自己不读哲学毋宁死的天纵之才,二战中犹太人悲惨遭遇迫使她转向政治领域,这是她学术生涯思考的现实源点。她从这场人间劫难中阐发集权主义之起源,人类恶的根源,民族主义核心等等问题影响深远。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三):政治哲学入门佳作!

  目前读到的最好的政治哲学入门书!这本书很好地梳理了政治哲学中的数个基本问题;不同于桑德尔的《公正》以现实事例切入并展开,也不同于瑞安的《论政治》以编年的方式展开,廷德选择了以政治哲学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展开,围绕“人类本质上是否受到隔阂?”和“人类本质上是否平等?”两个问题及由这两大问题而引出的其他问题,逐步梳理了政治哲学背后的脉络,中间穿插了重要的政治哲学概念各大政治哲学家对各种政治问题的回答,涉及政治哲学的各种争论焦点,如最佳政制,公民之不服从,政府权力之正当性等问题是如何依赖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严肃又不失枯燥的探讨了政治,哲学和人性;环环相扣,抽丝剥茧;作者接二连三地抛出问题,但并不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思考,这样看似徒劳,实则极大地保留了客观性,作者不轻易得出结论,而是力促思考,也凸显了思考的严肃性;恰如书名,有些问题注定是永恒的;也正是因为疑问没有得到解答,我们才不能停止思考;思考不应是一项负担,也不应是一项有节点的任务,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总之,对于想勾勒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又不想在政治讨论中陷入草率站队的读者,这本书可以说是必读了!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四):断断续续看了好久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印象最深刻的一问题是如何找到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这样统治者才能比较低成本地去管理一个国家(大概这意思)。西方折腾了很久到后来找出了自己认为的最大公约数那就是自由。

  近代美帝拼命输出自由主义的那套价值观,结果也是有目共睹从三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到最近的HK,不管美帝的动机如何但最后看到每一个弱势或者说是“不成熟”的地方硬玩原教旨自由主义只有失序或者屎路一条。 至于弱势地方居民的最迫切的公约数是什么只有当地人才能给出答案。 自由当然好但在这弱肉强食的地球,拥有个人部分自由就必然意味着要冒着社会失去部分秩序的风险。而不是每个社会都成熟发达到可以承受各种各样的失序,而至于一些弱者落后混乱的不成熟的地区某程度上的失序就意味着毁灭,还谈个鸡儿去寻求自由。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能力承担起美帝或其他发达地区那种程度的失序。就好像一个家境优厚的人有时间有钱多年来努力锻炼每天长跑游泳健身又奶又肉经验丰富然后要求其他屌丝跟他一样每天打二十次飞机不然就揍你,打飞机爽是爽但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你要知道别人没练过营养跟不上可能打个四五发就会猝死。

  所以很多人不从实际出发将人文理论(例如 你懂的)当成真理去实践去把玩其实是很危险,最后很可能把自己或其他打着此真理旗帜的人将你玩死。。。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五):政治中的那些永久问题——《政治思考》有感

  提到政治,可能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尤其是对于我们生活在大陆的人们。上一代人曾今严令告诫我,碰什么千万都不要碰政治,谈什么也不要谈政治,这可能也是被之前国内的各种运动搞怕了所致。这本由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大学的资深教授格伦-延德所著的《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里面所探讨的这些政治问题可以说得上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等东方国家都是值得讨论思考的。

  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章节,首先第一章“为什么参与政治思想”就讨论了我们要参与政治思考的重要性。书中就谈到了通过思考可以获得人性,给出的理由如下:“首先,提问和思索能使人在自由和独特性中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思考不仅是通过否定和疑问认识自我,而且是一种聚合自我,尝试性地确定自我的方法……另外,思考不仅是对自我的召唤,也促使我们与他人接触……最后,有些哲学家认为思考是通向认识超验事物或认识上帝的途径”。通过书中给出的这些理由可以得知“通过思考,一个人可以进入生命——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是超验事物的生命——的神秘之处”。

  以上这个问题只是书中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课件本书中的这些问题的深度之深。例如第三章“不平等和平等”里面谈到的人类的平等问题,这些也是一直争执不休的问题。

  对于政治学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认为这本书是非常有用处的。尤其是里面关于权力问题的讨论,我认为对于培养我们的政治思考历史很有帮助的。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六):如何对待思考、怎样思考

  

一个月之前写的书评~~

上个月美国大选的时候,豆瓣上有关于美国政治的书籍安利,于是我跑到图书馆想借两本看看,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但是我在相关书架上发现了现在这本宝藏——《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问题》。由于是借来的书,所以笔记只能用键盘记在电脑上,比较零散,主要是记录一下关键词和脉络结构。 我应该算是政治学领域的小白,之前并没有额外系统性看过政治学相关的专业书籍。政治相关知识铺垫主要来自于一些历史知识、学校里的政治课堂、中学时《中国新闻周刊》的时评专栏、上大学以后时常在网络上接触一些篇幅较短的时事评论,参加过一些模联的培训和活动。零零散散,唯有一星星兴趣之火还在持续燃烧。在看这本书之前,以为自己应该也懂得一点时政;读完书以后才发现自己在根本上是“无知”的,是盲目的无根之萍。 这本书提供了三十个根本性问题,从最原始的思想起点给了路标,引领我们一步步深入探询。其中,“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的吗?”以及“人类在本质上是否平等?”是最根本的出发点,依次不断延续出树干、树枝,最后,现实性的具体问题在树枝末梢展现。可以说,一步步的推演、质疑、辩证,已是一种思维上的愉悦;但最精彩的部分则是,它试图撼动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大厦”最根本的根基,一切推倒重建:“自由、平等、民主、理性”一定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吗?这一定代表着正确吗?如果未经思考,我们的回答将会是“当然了”。但这本书中,我却见到了脚底石板反面的另一个世界,埃德蒙·伯克坚持偏见比理智更能反应人性,阶级区分是合理的、必需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相信少数人具有优越性;用实际理性思索,直接民主有多种不可操作性;而历史上甚至没有系统性的观点反驳马基雅维里提出的一个没有人愿意承认的真理:“政治领域在道德上是孤立的。有效运用权力与道德律不可共存“……这些观点在平时公共讨论里只是忽闪忽现,是会被直觉立刻否定的角度,他们似乎隐于石板黑暗的另一面之下。但是,一旦你揭开石板,发现他们的根源也是现实的、理性的,他们的生命力在暗暗对抗着明面上价值的冲击,从而感受到一种恒定的、坚实的力量,这时,你蔓延开来的思维脉络便使你再也无法忽视他们了。地基不再稳固,我们都会坠下去。 正如后记中所说,“廷德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废墟,由于我们在根本性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由于这些问题决定着的其他问题也就总是令人疑窦丛生。”,从今以后,我们的思考似乎进入了一种真空状态,远方看不到地平线,脚下没有坚实的地面。还好,作者在“结语 人类的不确定性之观念”给出了疏导。虽然今天,不确定性似乎是令人忧虑、使人虚弱的,但是苏格拉底带给了我们最好的榜样——他直面“那种安宁和有启发性的不确定性”。“疑问也许会提供一条通往理解的道路。当我们试图用不可动摇或不可摧毁的客观原则取代疑问时,我们就偏离了这条轨道。我们不仅远离了进行更深刻理解的可能性,而且相互脱离。如此根本的偏离会带来灾难。我们这个时代的极权主义和暴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努力逃离不确定性的结果。那些不能生活在疑问中的人,就不能生活在有思想并且独立的人中间,因为他们是疑问的源泉。”——“思考行为是一种自由宣言;严肃地对待反思就是永不屈服。”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七):以家事喻政治理解《政治思考》中的那些永久性问题

  对政治的印象,长时间停留在新闻联播里,某某大会胜利召开,某某领导接见外宾,某某政策正式出台,等等。当然,还有节目最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世界各国。工作之后,常常有人说起国家领导、省市领导,对每位领导的来龙去脉,甚至生辰八字、仕途履历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更有甚者,对未来领导的任免也都能运筹帷幄之中。细细想来,叹服之至。

  政治到底是什么,专家都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我更不能。只是在学习政治的时候,听过名人的论述。比如列宁说: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实际上,我更倾向于巴基斯坦著名作家阿卜杜拉•侯赛因的说法:政治是某些物质利益的代名词,诸如好的食物、好的衣服、好的住房以及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

  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在家庭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管学习。为了维持生计要想办法开源节流;为了家庭和睦要互敬互爱;为了家庭安宁要睦邻友爱......这些事情放大到国家的层面,自然就是政治。国家要维持民众生计,就要发展经济;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就要团结各族人民;为了谋求发展,就要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形象。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和治家同理,政治的定义自然也就出来了。

  有了对政治的基本理解,就能够进一步思考一些无法逃避的问题。比如:政治面前人人平等吗?巴尔扎克说过,人在天性上类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类。回归到我们的类比。在家庭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吗?孩子了解到的事情肯定不如大人了解的多,当事人又比局外人了解得多,那在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候,谁会掌握主动呢?这个问题的基础在于人格平等的假设基础之上,可是又有多少人会采纳孩子的建议,用孩子的想法去指导我们的日常决策呢?大而化之到国家层面,我们每个人是平等的吗?

  政治是建立在组织之上的,有了组织就必然会有层级。上级的权力必然大于下级权力,各个政党都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家里的长辈说话必然比孩子说话管用。权力是永恒的吗?肯定不是,当孩子长大的时候,话语权会进一步提高,到了一定阶段甚至会取代家长。对政治而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的成熟势必影响到政治的发展。因此,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权力。

  政治能够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吗?杜克洛指出:最好的政府不是提供给人民最高的幸福,而是给最大数的人提供幸福。斯威夫特提出的“马雅维里”定律更是犀利的指出:“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作出牺牲”。当家庭支出困难遭遇到孩子购买玩具的需求时,孩子的需求自然就被剥夺了,为了家庭的正常运转,就要放弃自己的利益。

  关于政治的问题和思考永无止境。我不是专业人员,也不能问出更高深的问题,也不能给出精准的答案,只能以家喻国,以家事喻政治。我不能,但不代表所有人不能。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政治科学教授格伦•廷德(Glenn Tinder)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政治思考的26个问题,汇集成《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一书。这本书提出了无可避免的问题,但却没有给出准确答案,只是通过正反论证,让读者自己来体会理解政治,在解构政治的同时,建构政治思考模式。作者自问自答的方式非常独特,对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有着非常强烈的冲击力。特别是其提出的人类的不确定性理论,对于初涉政治的新人而言,极有启发意义。因此,本书被迈阿密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史蒂文•M•德路看做是苏格拉底宣言在当今世界的典范。该书自1979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由此可见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人上述的论述就是基于读完本书的理解。但是这种以生活本身隐喻事实本身的方法并不能完整概括政治全貌,只能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因为除了真相与假象的误导之外,政治本身更为复杂。毕竟,政治是由社会学、人文学、哲学、大众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大量学科支撑的。

  郁达夫说过: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作为社会人,我们自然希望能有好的政治为我们服务。那什么是好的政治呢?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先驱欧文给出了答案:能够在实际上为最大多数的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创造最大的幸福的政治,便是最好的政治。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八):平等与不平等

  

平等与不平等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很多物种之中,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独有。

日本有一种可爱的猴子,叫雪猴。它们热衷于在冬天泡温泉,但并不是所有的雪猴都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冬季温暖,只有等级高的雪猴才能进入温泉,等级低的雪猴一旦踏入温泉就会遭到撕咬和驱逐。更让猴难过的是,这样的等级是天生的,只能靠投胎获得,出生后就再无改变的可能。等级高的雪猴可以世世代代泡温泉,从出生就享受这样的权力,等级低的雪猴却只能世世代代在雪中逗留,不敢跨入温泉一步。

千百年来,雪猴们就这样过了下来,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接受自己的命运,也未曾改变过。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不同于雪猴,一直都在不断反思自己,试图破除不平等,寻找能够人人平等的方法。虽然经过了各种尝试,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从近代社会到当代社会,都未能完全解决不平等,但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与奴隶社会时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1. 人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吗?

很明显,“人人生而平等”一句话只是一个在法律上地位的平等。实际上,从一出生,大家就不平等了。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美,有的人丑;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有的人生来四肢健全,有的人生来残疾,或者有先天性疾病,与痛苦斗争,等等等等。只是人生的第一步,不平等就开始了。

人生也不仅仅只有出生这一步,之后的后天环境,更是天差地别,家庭条件的不同,教育资源的不同,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父母自身水平和职业不同所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等等,还有很多。使得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而这些不平等,却是难以纠正的。

面对这个问题,即使纠正,也是很难让人接受被纠正后的平等。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就描述了这样一个平等的世界,婴孩们由国家统一抚养,还是胚胎时就纠正基因,同一阶层内,不会有人更聪明,也不会有人更美丽,也不会有人先天不足。由于不可能人人都是领导者,所有先天划分好基因,确定好阶层,五个阶层,从人数最少的领导人,到中产,到体力劳动者,从出生时就确定好,一辈子不会改变,从出生就的教育,使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阶层是最好的,也不想改变,一辈子都过得幸福开心满足。可是看过《美丽新世界》的人,却没有多少向往这样完美的平等的世界,也许因为一开始就划分好了的五个阶层让人感到了不平等吧。

人生而不平等,想要平等只能通过后天实现。至于怎样才是平等?应该如何实现平等?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2. 如果有些人本质上高于所有其他人,如何能够识别他们,通过谁来识别他们?

柏拉图的理想国便是由一位以智慧为唯一追求的“哲学王”来领导所有人。想法确实是很好,先不说有没有这样无比洞察力和智慧的人,至少人类社会一直以来都在试图选出最优秀的人来领导国家,只不过“最优秀”的标准一直在变化罢了。古代用君权神授,正统血脉,嫡长子继承来定义“优秀”;现在通过政绩考核、选票等各种不同的方式间接选举出来的各国领导人也是在各种选拔系统中“最优秀”的个体。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群众选出哲学家们来治理国家,哲学家们再选出最智慧“哲学王”作为最高领导。假设群众的水平是C,哲学家们的水平为B,“哲学王”的水平为A。很明显,A>B>C。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惑,C如何能判别谁是B,B又如何能裁定谁是A?

最明显的就是在学校里,能改学生卷子的都是老师。老师不是学生选出来的,学生民主选出的,最多是学习委员,班长,或者学生会长。但谁能充当人类的老师呢?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我们真的能识别出谁才是最有资格的那一个领导者吗?

如果得出的答案是否,我们又会进入另一条绝路,如果不用民主,什么样的制度能比它“更不坏”呢?

这里没有用“更好”一词,因为上限比民主“更好”的制度很容易找,比如君主制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历史上并不少见,他们极大地推动自己国家的进步,被各个民族铭记和传颂。然而君主制最大的麻烦在于上下限都极高,一个好的君王可称为千古一帝,而一个坏的君王能直接葬送整个民族。君主制的下限代价太低,即使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而一个好的制度,不但要有上限,更要有足够的下限,让一个民族至少有机会挣扎,有机会存活。

民主制正是这样一个“最不坏”的制度。可能上限低一些,可能无法选出最有资格的领导人,但它的下限也高。而且至少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决定时,无论好坏,这个绝对是由能够代表多数人的意志做出的,而不是一个由血脉决定注定地位的君王来决定的。

绕回来,我们就发现了,其实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无所谓,或者说是难以对现状做出任何指导,毕竟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除非有人能提出另外一个更加“不坏”的选择。

3. 男人和女人应该总是并且在各方面受到同等对待吗?

这是一个政治正确意味非常浓的话题。男性和女性确实在先天上是不平等的,男性的平均身体素质远远高于女性,而女性是繁衍后代的主体。可是后天若用一刀切的平等方式来同等对待两性,比如消防队不顾体能差别一定要招相同数量性别的队员,却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平等。

究竟如何才是正确的两性平等方式呢?近几年来对这个话题的争议非常大,我也一直很疑惑,试图形成一个能逻辑自洽的圆环。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我又发现我并不完全属于某个女权主义流派,即使是最与我观念相近的女权主义,也是有一些观点是我不认同的。我只有针对一些话题,有着自己确定的答案,却还未能把他们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自我体系,只能通过这些点来定位自己。

4.

这次讨论了三个问题:

人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吗?

如果有些人本质上高于所有其他人,如何能够识别他们,通过谁来识别他们?

男人和女人应该总是并且在各方面受到同等对待吗?

第一个问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第二个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而第三个则是两性之间的平等。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残酷,人人平等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从一开始我们就从未平等,号称绝对平等的“美丽新世界”却又在一开始的基因上就划分了不平等。万幸的是,除了实现完美的幻想,我们可以选择向幻想靠近,虽然都是无法实现,但在极端不平等之间和平等之间,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向平等靠近。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绝路,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只能选择民主制度。也许比起这个问题,更有意义的是寻找一个比民主制度“更不坏”的制度。

第三个问题则是最有希望实现的,也许需要时间,但我相信它是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我一向对人类在这方面的成就颇有信心。

我们一路走来,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当代社会,我们的历史虽然始终充满着暴力,欺骗等各种人性的阴暗面,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始终,我们的大方向却是美好而吸引人的,我们缓慢,却坚定不移地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物质水平越来越高,寿命越来越长,精神追求不断提高,个体之间也越来越平等。

我们始终没有找到这些永久性问题的答案,但对它们的思考就足以不断指引着我们前进。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九):隔阂与统一

  

战争与和平,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从未缺席。对于政治而言,这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关于它的争论,更是从苏格拉底、诸子百家至今,从未停止,人们关于它的看法也从未达成过一致。

在《政治思考中》,战争与和平自然当仁不让地占据了第一个思考的主题。作者采用了“隔阂与统一”这样的词来代替“战争与和平”,从而将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更是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明人类中的每一种非统一现象”。“隔阂”表现在国家之间是战争,表现在阶级之间是阶级冲突和斗争,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则是仇恨、冷漠和孤独。

没有隔阂,就没有有政治。隔阂的反义词是和解,而政治正是和解的艺术。说来有趣,政治学孜孜不倦在思考的,正是如何实现和解,最好是永久的和解。换句话说,政治学极致追求的是不再需要政治的那一天,思考的是如何能最好地消灭自己。

1. 隔阂是人类的本性

隔阂与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大而泛的主题,思考总需要一个切入点,人性就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隔阂是人类的本性吗?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隔阂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冲突。

人们总是喜欢谈论道德,而道德却是人们为利益穿上的一件华美的外衣。

道德是相对的,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是不是道德的很难确定。人们对于不同背景下发生的相同的事情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同类相食在正常运转的社会是被强烈抵制和唾弃的,然而史书上的“同类相食”又何止只出现过一次,而人们又真的谴责这些吃人的人了吗?《公羊传》记载中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易子而食,还有安史之乱时的张巡睢阳之战,吃完女人吃老人,吃完老人吃小孩。而然这样的历史记载,读下来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对实施吃人这些实际措施的个人的憎恨和反感,反而是战争的残酷和天灾的无情。同样是杀人,历史书上常常记载着的,战争中一方恨得咬牙切齿的魔鬼,却正是另一方万民爱戴的英雄和国之重器。同样是杀人,更不用说社会舆论上对于战场上歼敌无数的军人,与跑到幼儿园去砍人的人渣的区别对待了。

若是条件所限,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先保证自己,其次是自己亲密的家人朋友,若还有余力才是关系更远的人。在只能二选一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坚定地选择他人而非自己呢?而自己的亲人,爱人和陌生人在天平的两端,又有多少人能够没有偏向地做出选择?当转移国内矛盾到邻国就可以避免国内矛盾的爆发,掠夺来的资源更可以用于本国,若不是出于胜负难料,还有其他国家对于唇亡齿寒的忧虑而帮助受害国这样的种种有关国际影响的担心、考虑和优劣对比,又有哪个国家领导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呢?

他人即地狱。——萨特

不要说本来就是利益相对的双方了,即使是真的与我们没有利益冲突的,做得事情就真的为我们好了吗?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并不少见,即使是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如何对待这些办了坏事的“好心人”,也总是众说纷纭,总是有“他/她的初衷也是为了你好”这类的声音出现,要求当事人大度。

没有人能真正的做到感同身受。就如同鲁迅所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的,楼上有两人狂笑; 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2. 隔阂能够被克服吗?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资源争夺史。财富,关于资源;权利,关于资源的分配。即使是再清心寡欲的人,也要保证自己基本的生活水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的颜回,也是需要保证自己每天都有箪食瓢饮和陋巷的,除非有人始终在为他提供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

这样看来,人类的隔阂简直就是不可消灭的了,无论是出于本性,还是出于理智,最先都要保证个体的最低条件,才能考虑其他人。然而,即使保证了最低水平,又有多少人会仅仅满足于最低水平呢?大家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一点,更好一点。

随着物质水平的上升,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人们更容易共情,更容易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也更容易帮助他人。但这样的相关性并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物质水平后,道德水平的提高就会放缓,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在巨大权力和财富的加持下,善的更善,恶的更恶,隔阂只会被放大。

从而,试图通过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来消除隔阂的想法就无法实现了。人们的标准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没有吃的时候只想吃饱,吃饱了想穿暖,吃饱穿暖了想有一个屋子可以遮风挡雨,物质条件之后还有教育,还会有精神需求,无穷无尽。更不用说有了小房子想要大房子,有了大房子想要大别墅,或者是地段好、治安好、周围吃喝玩乐一条龙、教育医疗等条件都是一流水平、邻居都是高素质的大房子,这样对物质的进阶要求。

如果说物质条件还是可以调和的矛盾,只不过是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没有达到,达到后(虽然说不可能达到)就可以消除隔阂了吗?有些人想要的不是自身物质条件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他们想要的是比其他人更好。这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了。而现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几乎都是这样的,即所谓“功成名就”,若是跟其他人都一样,都如何能叫“功成名就”呢,必然是要比其他人更好了。而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情况下,若是可以一定程度得到他人财产,或者权力,或者名声,还是别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还不对他人造成太大影响(比如能始终保证对方有着较高的物质水平)下,争夺他人的资源想来也不会有多少心理负担,毕竟其他人也只是损失一点点。即使只有一定比例的人群这样想了,更小比例的人群付出实施了,隔阂就会立即卷席所有人。

隔阂是不可能克服的,相对的,全球的统一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威胁,人们也只会为应该采用哪种应对方法产生矛盾,可能不同的立场、文化、传统等等的加持下,人们会采用完全相反的做法,还都坚信着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既然隔阂无法克服,那我们就只能无能为力地看着世界一步步崩坏吗?

3. 缓和隔阂的方法

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的选择也不仅仅只有 A.末日 和 B.伊甸园。

隔阂可能不能被解决,但是可以被无限缓解。

最传统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缓解方法,自然是宗教和神话了。好方法无所谓老不老套,好用就行。比如宗教可以缓解阶级之间的矛盾,一辈子当奴隶是命不好,是上辈子造了孽,是在为下辈子积福,吃得苦上帝/佛祖等等都看着呢。中国有阎王爷裁定每个生命应该下十八层地狱赎罪,还是转世投胎,积福越多投的胎越好;西方也有末日审判,在世界终结之际审判每人的善恶,行善的信徒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丢入硫磺火湖中永远灭亡。现在世界各地还盛行着各种宗教,也不乏虔诚的信徒,通过这样的手段,解释了所有不公平和不平等,使人人都满意于自己的位置。

只不过宗教好用归好用,却也只能缓解而不能完全克服隔阂。披着宗教外衣的战争绝大多数的主要目的都不是传教,更是资源与领土,财富与权力。宗教只能将战争频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频率可以给出充分的时间让人们休养生息,繁衍扩散。

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宗教也渐渐地不够用起来,一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太强,宗教所能维系的战争之间的时间间隔远远不够让人们恢复。于是,在两百年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方法:联合国为代表的各种国际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际关系和各种国际联盟当然不是没有,但是反悔代价太小导致这些联盟都难以维系。在核武器出现之后,这样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反而越发有效果。毕竟硬抗拥核国家的代价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承受得起的,即使同样是一个拥核国家,也得多考虑考虑。

联合国的确有很多缺点,效率低下,机构冗余,等等等等。常常有个说法是:联合国一年开一次会,一次开一年。一个问题吵来吵去,几年都没一个结果。但它有一个优点,便值得了这所有的缺点。这些问题,这些冲突,按照传统,都是要在战场上解决的。在战争效率高,特别是当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起冲突的时候,只不过代价却是这数不清的人命。联合国这些国际组织日复一日的吵架与扯皮,效率可能低下,但它们的存在极大地缓和了国家之间的隔阂,为激烈的冲突提供了另外一种不用以无数生灵为代价的解决途径。

方法是人想出来的,除了宗教和国际制度,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缓和隔阂,以后也会也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出现。无法克服隔阂并不意味着它们无用,无限地缓和便是最好的结果。

4.

隔阂不可克服,却可以缓和。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理想国,却可以努力无限接近它。

不用介怀自己有仇恨、冷漠、孤独等负面情绪,毕竟没有了它们,正面情绪也就没有了意义。正面情绪是相对负面情绪而言的,当只有快乐和更快乐的选择时,是不是我们又会认为“快乐”是负面情绪了呢?

正视人性的负面,不用克服,不追求一定实现永久的和平和全球的统一,但选择更平和、更有效的方式去处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隔阂。如此才能让我们更长久地发展下去,找到更多缓和隔阂的方法,放任和激化隔阂只会让我们加速毁灭。

  《政治思考(修订版)》读后感(十):权力的限制

  

政府无疑是有权力的,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自愿让渡。

公民让渡权力给政府来兑换安全、教育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同时,公民让渡给政府的权力也会反过来对公民自身形成一定限制。

在集合了众多公民让渡的权力之后,政府的权力则会变得巨大,且难以对抗。如果没有限制的话,就会对公民的权利形成过度的侵犯,特别是作为个体的情况下,公民无法对抗来自政府的暴力机器和权力。

需要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不能让政府权力无限膨胀是一个共识。但是,应该做出多少限制,政府究竟应该有多少权力,这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了。

对权力的限制主要分为道德和宪法两种。前一种依靠国家的宗教和信仰,而非成文法,比如说即使法律允许对外使用谋杀的手段,但政府在外交中却始终坚持不采用谋杀的方法,就是受到了道德的限制。而后者成文法则是受限于政府通过的宪法和法律。

1. 政府是否应该与个人有相同的道德限制?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取决个人对于道德的态度:道德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道德绝对主义认为,道德来自上帝或自然,独立于个人和国家,也不以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和观点为转移。在这样的立场下,国家自然也要跟个人遵守一样的道德规范。

道德绝对主义所面临的最直接的反驳就是谋杀了。在大众认知中,战场上杀敌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很多战争期间涌现的民族英雄都是如此,无论是岳飞还是美国队长,他们对敌人和对自己国民的态度,都是截然不同的。2008年的电影《刺杀希特勒》(又名《行动目标希特勒》)展示的是寻求正义却失败的一次悲剧,如果道德是绝对的,那么刺杀希特勒无论是对于纳粹还是反法西斯同盟来说,都能被称为是一次正义的行动,值得宣传和赞扬。在道德绝对主义下,任何形式的战争,甚至反侵略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而这违背了大多数人最朴素的直觉和价值观。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个社会对内和对外的行为理所当然应该是不同的,这就转向了道德相对主义。《雷锋日记》中的金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表达正是道德相对主义。若是同样的态度对待同胞和敌人,还会得到一个“敌我不分”的评价。

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完美地处理这个对道德绝对主义所难以解释的反驳。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是易变的,根据个人或国家的需要而不同。国家和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领域。换一种说法,国家不应该与个人有相同的道德限制,国家甚至不应该受到任何来自道德方面的限制的。

可惜的是,道德相对主义解决了一个问题,却还有其他问题无法解决。还是以战争为例,在道德相对主义下,任何形式的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包括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包括日本侵华战争,都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而这,好像又有哪里不太对了。

这样一来,国家政府的权力就得到了极大的膨胀。而权力一旦不再被限制,如何使用就几乎完全取决于国家领导人了。

换个思路,如果说侵略战争只要能给本国争取利益,就是可以接受的,当炮口调转,对准的是本国居民,又该如何呢?也许不道德,但国家的权力确实没有受到限制,它是有能力这样做到的。炮口对准国家内部的时候,恶魔已经被释放出来,再进行谴责也是无法阻挡,没有用的了。

这个问题,用书中的话说,就是这样的:

“轰炸是大规模屠杀,从任何立场上看都是不正当的?如果是这样,美国在战争中用常规武器所犯下的种种暴力行径是否也应当受到制止:如,对东京和柏林的轰炸?在这种限制会妨碍美国赢得战争的情况下,你是否还会回答说‘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你支持对广岛和长崎的轰炸,你是否接受政府可以正当地使用恐怖手段对付平民这一原则?对政府永恒地服从道德律这一观念的肯定或否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了这么多,这个问题依旧没有答案。在实践中,既不能采取完全的道德绝对主义,也不能采取完全的道德相对主义。它们在一条线的两端,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位置,有的更偏向道德相对主义一些,有些更偏向道德绝对主义一些,也都在根据具体情况,做着调整。谁也不知道那个位置才是正确的,或者说,如果没有正确的答案,那哪个位置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2. 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是立宪主义的优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早期,人们大部分都认为民主都是好的,独裁专制一定不好。而民主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立宪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在民主立宪国家,各种对权力的限制,在一些情况下也允许邪恶,保护邪恶。这次主要讨论反对立宪主义的四个代表性观点,优点就先不说了。

从历史上,其实也不乏批评立宪主义的人,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支持极权主义。这批人可能数量上不多,但他们的意见却不容忽视,其中最突出的有四位:柏拉图,霍布斯,卢梭和列宁。这次主要讨论他们反对立宪主义的观点,立宪主义的优点有太多文章和书本宣传,这次就先不说了。

柏拉图的理想模板是他的“理想国”,他相信少数最优秀人的智慧。这在前一篇读书笔记中有提到过,哲学王才是他理想的领导人。可惜在实践上,柏拉图构想的可行性不高,比如民众不一定能识别出那位可以综合的、有组织性运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哲学王。还有,立宪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权力分割,相互监督和制衡,比如美国的三权分立,柏拉图则认为没有认识到真理的人去监督智慧远远超过他们的哲学家,这是不可容忍的。

柏拉图相信最高领导人的人性,而与柏拉图相反,霍布斯反对立宪主义正是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霍布斯是大政府的支持者,他倡导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要最大地发挥社会的效率。同时他认为政府必须强有力地控制宗教和社会,容忍会使社会秩序逐渐奔溃,最终重新回到“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原始形态中。对于权力分割,霍布斯认为,任何权力分割都会带来混乱,混乱的结果压倒了立宪主义所带来的的优点。

卢梭同样站在柏拉图的对立面,不过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与霍布斯也不一样)。柏拉图相信少数人(哲学家)的智慧,而卢梭相信绝多数人的智慧。立宪主义是间接民主,卢梭主张直接民主,他认为没有人应该被代表,而代议制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奴隶制。用他的话说就是“英国人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是,他们犯了极大的错误:他们只是在选举议院成员时才是自由的。一旦选完,奴隶制占了优势,他们就什么也不是了”。出于同样的理由,卢梭也反对权力分割,因为这会对人民的主权形成限制。不过在立法方面,卢梭坚定地支持立宪主义的依法治国原则。看起来,卢梭似乎是赞同“多数人的暴政”,民众可以把大多数人的想法通过投票确立为法律,然后作用于少数人,而少数人无权也无法反抗。

列宁的想法与卢梭类似,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民众,但是很多其他具体方面就不一样了。列宁认为立宪主义阻碍了正义。即使在立宪主义制度下,看起来民众通过间接手段(选举)决定各种事务,但民众具有妥协倾向,统计阶级依旧是统治阶级,他们通过一点点好处(偶尔提高的工资和工作条件等),就可以继续他们的剥削。列宁的想法比卢梭更彻底,也与柏拉图不同,列宁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不相信任何政府,倡导绝对的公正,认为政府终将消亡,而后人们在无政府约束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统治。列宁的想法却是很美好,可惜更像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蓝图,只能靠近,无法抵达。

回过头来想想,也许人们对独裁专制的缺点那么了解,是因为这个体制存在的时间够久,经历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各种环境下的反复检验和调整,优势劣势一览无余,能通过修改改进的地方也都进行了尝试,剩下了基本上是无法修正的根本性的劣势了,各个民族也都在这些根本性劣势上吃到过大亏,刻骨铭心,难以遗忘,故而在一提到专制独裁的时候,就条件反射的想起来。

而民主,作为一个新设计出来的体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整体看上去也比专制独裁好了不知道多少,但是理想模型在投入实践中,却产生了很多事先未曾预料的缺点。可能现在说民主立宪主义的优缺点还太早,它还需要时间的洗涤和历练,各种不足之处都暴露出来,能改的就修改和调整,不能改的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放着了,这时才能真正认识它的优势和劣势。

3. 政府权力和完善的知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结合?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有预先立场的。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认为完善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即使给出足够的时间,人类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和真理,永远有远方在等待。故而我的回答就只能是:不能。

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的不多,因为大家原本的观念和立场,比如是不是不可知论者,是不是认为所有的社会事实都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和精确计算,等等等等,都可以直接决定这个问题的回答。为什么还把这个问题包括进来其实是觉得这是一个重要且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思考。顺便记录一下我现在的想法,如果以后我的观点有了大幅度变化,还可以回顾一下现在的思路。

人类一直是在磕磕碰碰中进行知识的实践,虽然经常在走弯路,还时不时地走回头路,总体方向总还是前进的。对我而言,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4.

这一章节,主要讨论的是对权力的限制,也就是对政府的限制。

占据这篇文字最多内容的两个问题:

政府是否应该与个人有相同的道德限制?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

前一个问题讨论的是政府权力的范围,后一个问题则是讨论目前流行的立宪主义的缺点。问题不多,但啰嗦了很多,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想想这么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还有各种家们,经过了几千年,都没有共识,也是根据各自的权衡提出各自的想法,又觉得自己想不出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想不出来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去想,我一向喜欢琢磨一些于我无实际作用的问题,希望能得到一点独立的思考,若是能有个自己的回答,那可真是最让人高兴的事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