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锦集

2021-04-18 02:28: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锦集

  《词与物(修订本)》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4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与物(修订本)》精选点评:

  ●福柯的知识型。这可能是第一本我真的想吐槽译者的书,惨不能读。

  ●一刷。2019.10.3 二刷。

  ●依然感到很费解,摘抄一些概念当做读过吧:《词与物》中使用的“知识型”,指的是在某个时期存在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有关系。科学之间或各种部门科学中不同话语之间的这些关系现象,就构成了福柯所说的一个时期的知识型。因此,福柯的知识型和康德的范畴毫不相干。作为不同科学之间的关系集合,知识型就是西方特定时期的思想框架,是词与物借以被组织起来并能决定词如何存在和物为何物的知识空间,是一种先天必然的无意识的思想范型。福柯所说的人类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门特殊学科,而是指使得哲学问题全部都置于人类有限性领域自之内的这样一种哲学结构。人类学的典型特征就是把知识的可能性和理性的界限、人的有限性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自康德以来,人们不再是从无限或真理出发来思考人的问题。

  ●谁读懂了?来和我说说!

  ●没看懂系列,哲学果然是我的死穴

  ●趁着毕业之前花了一星期看完福柯的《词与物》,除了语言学方面不了解比较难读外,自然/生物和财富/经济部分还是很易懂的。哲学家的逻辑果然严谨,福柯在梳理了几个世纪来的知识型构建和发展后,提出了“人之死”的说法,可谓惊世骇俗。最后两章可以多读几遍,算是福柯对学界对他“结构主义”定性的不认同。也许福柯的魅力就在于此,他总是处在主流的反思面,叛逆而又严肃。

  ●存在主义认为我们生活在空空的货架前,而那些我们所添之物,不仅成就了个体,也成就了某个时代。福柯大概觉得我们生活在摆满物品的货架前,但他甚至不去研究我们从货架上抓取了什么,我们为何选取某些悬浮之物,却关注不同时期的架上之物与货品更新换代。杂货店没了老板,老果子面包也将消失。

  ●啥啥啥 这些的都是啥 看完了 完全没懂 先给三星 等着后几遍读读看 福柯有毒——以毒攻毒的毒

  ●翻译令人失望,虽然是修订译本,虽然莫老师挺有名。

  ●我要抓狂了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一):读米歇尔﹒福柯的《词与物》

  这是一部高深莫测的哲学书。使我发生兴趣的是开篇部分,福柯以维拉斯凯兹的一幅《宫娥》图作为书的开头,他用独特的视角对画面人物、色彩、线条、空间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引出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就像是福柯从某颗星星上放下了一家软梯,引导你爬上去,站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来看世界。他说,无限丰富的万物无非是彼此映照、复制、仿效的结果,因而,万物之间便有了相似的符号,它们形成一个封闭的领域,以便彼此依赖、加固,构成一面看似平静的镜子,但其中却充满了言语的咕哝。但这终究是从星空放下来的软梯,就我而言,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二):批判性思维

  [滞于其艰涩,吾未读而有幸闻]

  书中提到关于中国某百科全书中动物的分类标准,福柯先生笑了

  他在笑什么?笑其分类方法之怪诞吊诡?

  不,他笑在分类所用的“一、二、三、四…”

  如若只说动物分为皇帝用的,那么我们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怪异,因为我们当然知道另一种一定是非皇帝用的,这种分类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值得感到怪异的。怪在一旦用序号进行排列,那么序号与序号之间的空隙一旦未穷尽,这种分类方法就是可笑的,因为这样不具备完备性,分类标准也没有统一性。

  这么来说,序号这种分类形式[或者说符号]的出现规定了分类的完备性与统一性,是我们构建了秩序,而同时我们又用秩序桎梏住我们自己。我们就范于这种分类,我们遵从这样的分类规则,从而分类标准有了对错之分,不遵从规则便是错的。这就是现代。

  但是进入后现代,我们越来越知道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之分,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进行批判性思考。

  而这种批判性思考是不可以跨越的。

  它不是指单纯的否定主流思想,找出主流思想存在的问题,而是站在主流思想的高度上,在充分领会主流思想的基础上,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提出驳点。因而,自我矛盾才更显价值。

  如果只是单一的站在反对面,那么与主流思想何异?

  所以,绝对的错对利弊的分类标准是无法囊括批判性思维的。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三):词与物

  《词与物》是福柯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莫伟民的翻译也延续了这种晦涩。

  现代知识型领域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数学与物理学、语言、生命和财富以及哲学反思。人文科学有三个模式:生物学、经济学与语文学。

  《词与物》一书从语言出发到哲学,对人文科学进行了考古学与系谱学的考察。

  首先谈及人文科学的基础在于:相似性。世界被相似性所联系,物的书写依据着“相似性”,符号(词)也依据着“相似性”。从17世纪以来,整个普通的符号科学都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并与普通表象学联系在一起。而相似性的基础就是想象,如果没有想象,事物之间就将不存在相似性。

  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上,福柯认为语言不是思想的外在效果,而是思想的本身。语言也因相似性进入了一种结构,语言的统一性。“通过一种被讲说的指明的作用,才使得相似性进入了命题关系中,即进入了一个奠基于存在这一动词之上并被名词的网络所表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体系之中。”

  语言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系统推至其他领域,就产生了分类。这种结构性的方式,使得一切表象物(明显的存在)不必通过被描述,就能借助于自己所在的不同集合的名称而被极为精确地指明。

  最后,结构连接着的表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表象世界,这样的世界就会掩盖很多存在于表象之外的东西。

  存在这样一个逻辑:事物→语言→思想→表象,世界就得以表达。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人”,在于“人”的思考,人就成为主宰,人类学就走上了中心主义的道路。这是福柯一直以来反对的。“假如那些布局会像出现时那样消失,假如通过某个我们至多能预感其可能性却暂时不知其形式和希望的事件,那些布局翻到了,就像古典思想的基础在18世纪转折点上所经历的那样——那么,我们就能恰当地打赌: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四):福柯早已经告诉了我们“当个人吧”的准确含义

  首先,我也做了一下互联网用语的考古。

  “当个人吧”最早在网络上出现,是在2017的饭圈。这是粉丝们针对爱豆的喷子使用的一种常见的反黑用语,是一种网络吐槽语言。当自己喜欢的爱豆受到了黑粉或者是网络喷子的攻击的时候,粉丝们就会用这句话来警告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论。

  而福柯把“当个人吧”的历史,整整往前推了四五百年。

  在巴洛克之前的历史中,在相似性被批判以前,“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人”只是所有自然存在物中的一员。人通过语言和文字给所有的存在物做上标记。这些通过相似性组织的标记和符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封闭的知识系统。所有已知的存在物,都被已知的词所标记。这是一个恐怖的同一性的世界,因为所有未知的或新生的,也将根据相似性,烙上已知的词作为标记,所以在巴洛克之前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新知,所有“不同”或“混乱”带来的可能性,都被同一性和相似性消弭了。

  巴洛克以来的启蒙运动,批判了古典时期,相似性统治下的知识体系。所有这些被相似性烙上标记,分门别类关押在一间间打着不同标签的牢房中的物被重新审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也被重新审视和批判。关于“人”的科学也就是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内容。“从此,文本不再是符号和真理形式的组成部分;语言不再是世界的形式之一,也不是有史以来就强加在事物上面的记号。” 词不再是标记和符号,而变成了工具,分析已知的存在物,解释物背后隐藏的'真理’。

  福柯的《词与物》通过对人文科学的考古,发现了语言文字与自然存在物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词不再作为通过相似性分辨和标记存在物的符号,而变成了分析存在物的工具。这个变化的时间节点发生在巴洛克时期,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被研究的对象,也被重新分析和审视。“人”的概念的短暂历史的发现是一种提醒,提醒人们,忘记了对相似性的批判,忘记了对每一个概念不厌其烦的审视和批判,很有可能,独立的“人”也将被相似性、同一性和集体性的浪潮抹平。

  所以,真的,“当个人吧”。

  《词与物(修订本)》读后感(五):询问人本身,而非关于人的知识

  

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出三个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古典时代和现代。据莫伟民先生陈述,从文艺复兴到古典时代,相似性被差异性取代、阐释被分析取代、同一走向分裂,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同一、差异被有机结构取代。同一、差异都是词与物的关系,是语言和实在的秩序关系。探究词与物如何被组织、“词”如何存在、“物”是何物的知识空间,目的是要将古典时代(16-18世纪)话语的存在取代人的存在的局面改变,重新看到人的具体性,是“生存着的、劳动着的和讲着话的存在”,见其有限性,将人从无限拉回到有限。福柯认为精神分析、人类学“并不询问人本身,而是询问通常使得一种有关人的知识成为可能的区域。”他们关心的是“有关人的知识”,而并非人本身,实质上是消解了人,做此种考察的目的是重新回到人。

“前言”自博尔赫斯对异国动物的分类开始,差异极大的事物却能放置在一处,福柯得到启发,不同事物在共同场所中是可以并置的。“秩序是作为物的内在规律和确定了物相互间遭遇的方式的隐蔽网络而在物中被给定的。”换言之,秩序是隐蔽的、内在的,但仍可以被显现与确认。若此前的疯癫史是关于异的历史,那么物的秩序的历史则是关于同的历史,通过寻找秩序,物在共同的场所中成为相似物,且成为建构同的历史的方式。

开篇以形象、充满细节的文字分析维拉斯凯兹的《宫娥》,油画模仿着空间,绘画作为叙说或描绘现实的一种语言,同样以某种“词”的形式呈现“物”,以具象的例子统领全书词与物关系的探索。紧接着提出四种相似性:第一,适合。特点是位置邻近。第二,重复。可视为物的折叠。不受位置束缚,需仿效,是某种映象和镜子,“它是散布在世界上的物借以能彼此应答的工具。”这部分有大量文学化语言,“天上的星星都只是某个植物的精神预想,因而,它表象这个植物。”又如,眼睛如同星星那样照亮黑暗,人有自己内在的天空并要保持自主。第三种,联系,即类推关系。如人体和天空、人类骨骼和鸟类骨骼之间的相似。第四,交感。交感向外“激发了世上物的运动”,向内激发了“隐蔽的和内在的运动”,能使事物性质得以置换,拥有同化力,使个体性消失。相似性之外,福柯提到恶感,它与此前四种相似性不同,通过物与物的斗争,保持的是物的独立性,阻止被同化。在交感和恶感的交替中,不停使物接近和分开,以完成循环和推动。相似之外有差异才能守衡。

相似性的世界如何呈现?这样的“世界只能是有符号的世界。”因此要把握事物,需要记录和辨认符号。重要的符号之一即是语言,“语言介于大自然的可见形式与密传话语的秘密适合之间。”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语言,是揭示相似性的路径,作为符号去呈现不可见之物。评论与之有相似作用,让被评论语言中谜一般的部分得以产生, 让隐藏在文本下的内容显现,评论要“无限地相似于自己将要评注但从未能陈述的一切。”此为福柯对评论意义的说法。

第三章提出堂吉诃德的文本,认为他的“历险结束了相似性与符号的古老关系”。按书本中的符号行走在世界中的堂吉诃德屡屡碰壁,世界与符号的相似性破裂,“堂吉诃德解读世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书本”,此举显然失败。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与之相似,作为符号的小说中的浪漫爱情与现实全然两样,爱玛将其混为一谈,直到死去也未能认清词与物世界的断裂。此时,“词不再标记物”,符号和相似性被轻视、词与物的关系中断。物与物的隐藏关系和分散的相似性在诗人那里才重新被发现。(至第三章第三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