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词与物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词与物读后感100字

2021-01-13 04:1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词与物读后感100字

  《词与物》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5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与物》精选点评:

  ●太好了

  ●區別流俗觀點,福柯既非結構主義的亦非後現代的,對此岳川判斷較為準確,相反在我看來他的意圖恰恰是對現代性的某種探索(儘管他自己不會承認),這一階段前承古典認識型(結構主義方式是為其極),后接後現代——人之死。換言之,他的努力是看似批判康德以來的人的概念建立,直到薩特為代表的主體哲學,而實際上更多是對康德承襲。認識型酷似庫恩的“範式”,然畢竟是在康德的人類認識條件基礎上的。福的認識型研究,這樣一種以靜止研究運動的方式(為薩特斥責),實際上顯示了過往知識的可結構性,也就是說一旦知識成為過去,理性即有體系化的可能,這無非就是康德關於觀念學以及批判學的方式,雖然在福柯意義上這是今時不同往日的知識考古學——通過檔案檢閱話語歷史。如此一來,福柯並非主張後現代,而是預感了後現代發現了後現代的知識型及特征。

  ●求交流!!!

  ●这些书花了太多时间和心力,不过却总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费

  ●触类旁通。

  ●本书让人在试图将其归为某类著作时感到汗颜,因为它处理了我们16世纪以来归置知识的几乎全部形态,并把它们置于一系列考古学地层中。福柯划分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基于相似性的知识型、古典时代基于同一与差异之表象理论的知识型、以及19世纪以来基于先验的人之有限性的知识型,并以劳动、生命和语言三个领域中的知识流变为例。福柯的具体工作更多地是一种静态分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抛弃了现代性在17世纪一劳永逸地确立的陈词滥调,而是表明古典时代同样是一个我们今日难以触及的时代。在末尾,福柯分析了新的“人文科学”及其局限性,导出了人刚刚诞生两百年,且即将死去的结论,这既是对现象学哲学话语的精彩超越,又是对尼采系谱学工作的复苏。虽结论尚容争议,本书表现出的强大的驾驭一手文本、看出新意的能力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章是全书核心。可惜整本书有的翻译不是很合适,有一些关键的词语尚可商榷

  ●承认自己看不懂汉字的堆砌

  ●直到19与20世纪我们才开始用“生命”来理解自然与社会,在此之前,我们是用“分类”来理解事务的。

  ●不管福柯怎样辩解,如果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考虑,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符号学思想史。“相似性”似乎是符号之所以为符号的表意基础,语言和事物逐渐分离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间的必然关系的质疑及其破裂的过程,其结果是“人”的出现和现代性的到来,并伴随着人的有限性的愈加突出。符号、分类、秩序、意义,始终是贯穿全书的,福柯的符号学思想可以看出皮尔斯在欧洲的影响,而索绪尔明显是被抛弃了;方法、真理、符号之间的关系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值得挖掘。第二、九、十章最具理论价值。“表象”一词的翻译是无与伦比的别扭,可以替换成“再现”。

  《词与物》读后感(一):其实我并没有读完它

  其实我一直都没能够读完它,因为每读一部分都会产生太多太多的思考,在书的空白处,都写满了突发的意象。

  这些意象,与其说是疑惑,不如说是感慨。

  我是否读完又是否读懂似乎并不重要,而是在读的过程中那种互动。不是一味的吸收双眼所见,而是反馈。

  我看的哲学类书籍不多,而大部分都是福柯的作品。

  一切都是机缘。

  《词与物》读后感(二):非典型严肃的法国哲学

  不知道为什么萨特(最重要我认为萨特在思想气质上不是法国人)会欣赏福柯,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热衷街头闹事的知识分子?

  反正法国哲学其严肃性远远不及邻国,具有强烈怀疑色彩和经验精神传统的英国 和 严谨的思辩精神的德国,只能留下一些仅仅供我们烧烤用的纸片,不客气的说,法国的哲学传统甚至甚至不如荷兰

  哲学在他们的前辈眼里就是俏皮与讽刺,在福柯这里就成了,功夫不到家的分析哲学、现象学的残渣、精神分析学的余孽、还有断气了的西马精神,已经他本人阴暗的考据心理,杂糅成或说解构成一个所谓无主题:人的死亡!

  于是,1年前那个下午,我在南京书城,合上书后,我就开始呕吐

  《词与物》读后感(三):花了3个星期才啃完

  花了三个星期才啃完这本书,被图书馆罚了2.8元的超期.

  非常佩服,为什么那些外国佬的知识那么广泛和深厚,他们的学问做的比国内的一些学者深很多.

  这部书,算是人文社科的历史吧.

  从语言的诞生讲起,然后讲到自然科学分类,讲到亚当斯密的学说,讲到哲学,还有人类学.

  坦白说,有一些东西我看的不是很懂.

  能够看的比较懂的是书中对17到19世纪的东西的讲述.

  用3个星期,把作者毕生精力的一部著作看完了,好像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

  现代思想在自己的形而上学之前就提出异议,并标明对生命名劳动和语言的烦死,就其具有作为限定性分析的价值而言,现实了形而上学的中介:生命哲学把形而上学解释为幻想之幕,劳动哲学把形而上学揭示为异己的思想和观念学,语言把形而上学揭示为文化插曲.

  读完这本书,还有对作者深深的崇敬感.决定重18世纪的书开始阅读.

  厚积薄发!

  《词与物》读后感(四):三种认识型和两次断裂

  本书中,福柯勾勒了文艺复兴至18世纪初西方知识的三种认识型和两次断裂。

  相似性——断裂(堂吉诃德)——同一和差异(自然史、财富和语法)——断裂(萨德和康德)——同功和接续(生物学(居维埃)、经济学(李嘉图)和语文学(博普))——人(限定性、经验先验、我思非思、起源)——人文科学(知识三面(演绎科学、经验科学、哲学反思)—三个模式(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精神分析和人种学)——人之死

  福柯厉害的地方在于,能够用他所谓的考古学方式发现一种西方思想史上的暗层,也就是他能够打破人们所谓的“正常”惯性,人们往往习以为常某些事而不将其视为具有变化、断裂。而本书福柯恰恰打破了人们对于知识和人的认识方式和内容的认识。本书也同样贯彻了他的“知识——权力”思想,也包含了福柯的符号学及科学哲学认识。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尼采对福柯的巨大影响也在本书的结尾显现。

  最近三联新版了,但看的还是老版。老版翻译有很多问题,有的地方根本就没译出来还写的法文原文,希望有空可以看看新版。

  《词与物》读后感(五):话说的不多 道理也很简单

  康德从先验的视域出发去描述表象怎样的 经验是怎样的 知识如何可能的 ,纯批那本书讲了一大坨 无非是想说 作为人不会具备事物的本质直观 色既是空 更别提什么妄想了。

  如果说结构主义的历史论是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从这个整体中析取出要素 研究这些要素的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转变,那么即便福柯不承认它是结构主义者,单单对于这本书来说也是讲不过去的。将所有的知识文本看作一个整体,析取出存在于这些文本当中的要素,对这些要素关联的历史性转变的描述以及相应的知识的特征概括性的总结,福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了认识型这个概念,最终得出人只不过是个构造 是一组表象而已,在人的构成的背后存在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就是这个认识型 若它发生转变那么人会死去

  如果我们认为人本应如此 并举出一些经验的科学论据,这在福柯眼里是很幼稚的。人只不过是受制于自身无法自觉而去搞一些东西将自己作茧自缚罢了.有人会反驳 在事实的角度上人不就是这样吗?但这本书所表达的主旨无非就是在将来可能会有另一种事实代替现在的这种事实,现在的这种事实可能会消逝灭尽,别人无从谈提 无从言说 ,以至于化为空无,所以词与物这本书讲了一大坨 无非是想说空即是色,更别提什么信念 理想了.

  其实康德和福柯是很接近的,两个人都曾痴迷于揭开认识行为背后的秘密,不同的是只不过是切入点不一样罢了,

  还有相同的书斋式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 很像研读佛经的僧陀 我甚至猜想他们是否都研究过大乘教典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词与物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