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经典影评1000字
《家》是一部由卜万苍 / 徐欣夫 / 杨小仲 / 李萍倩 / 张善琨 / 王执导,陈云裳 / 梅熹 / 袁美云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精选点评:
●刘琼和陈云裳好般配。
●袁美云+陈云裳+陈燕燕+胡蝶+陈娟娟 这个组合代入现今的娱乐圈的真是不敢想象
●一般
●1941,孤岛时期上海电影创作主流由古装片转为时装片。
●孫到臨不僅長得像爺爺……就連覺新的性格都像……就是我奶奶比大少奶奶厲害多了……也……難看多了= =
●183
●最老的一版《家》
●一般
●在众多的美女明星中,袁美云以其清丽脱俗又不失艳丽的气质博得了我的欢心,相比较蝴蝶、陈云裳等的表演,她更自然~
●
《家》影评(一):谈觉慧与鸣凤的感情
对于觉慧对鸣凤的感情,我并不觉得那是所说的爱。觉慧是受新思想教育的人,对于鸣凤的处境,他是带有同情的、怜惜的,鸣凤是单纯的,她处处为觉慧想,她总是能带给觉慧快乐与安宁,对于这样美好的一个人,觉慧是有感情的,但那却不是爱情。鸣凤把觉慧当作救命稻草,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觉慧身上,希望能带她逃出这个牢笼,走出这个大家庭中作为丫鬟送人的悲剧。她是自卑的,也知道自己的身份是配不上觉慧的。但觉慧对她的态度却让她抱有那一丝丝的希望。但当她发现最后那一丝希望都如同一面镜子破碎后,她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结束了那作为丫鬟的悲剧,也保留了自己对爱情的那一份纯真。 在鸣凤死后,觉慧梦到鸣凤成为了一个小姐。即使如此,他们仍没能在一起。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也知道自己与鸣凤的身份差距,毕竟他是生在那样一个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多少也会受到影响。对于鸣凤的死,觉慧很愧疚,他认为自己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不是他,鸣凤未必会走到这一步。他曾答应鸣凤要救她,但为着自己的工作,他忽略了鸣凤的态度,也没能实现自己的诺言。
《家》影评(二):妥协与抵抗——《家》的家国情怀(?)
1941年4月,张善琨的国联电影公司开拍影片《家》。严格地说,影片并非直接改编自巴金的原著,而是根据舞台剧进行了重新的改编。这也是后来所说的是“改编的改编”。1941年10月,在上海开始上映。无论如何,这部影片都可以说是一部极为忠实于原著的影片。但对我而言,我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在1941年的上海“孤岛”会去改编这样一部在十年前出版的小说?这样一部表现家族故事的影片与1941年的时代——抗日——有无内在的隐秘关联?至少从我现在刚刚看过影片的感觉而言,电影中觉慧对爷爷所代表的封建专制的反抗,与觉新的妥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1941年的时代主题——面对日本侵略者,到底是妥协呢,还是反抗?显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但高觉新这样值得同情的人物形象,是否也正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立场呢?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与现实与妥协,与侵略者妥协,未必就不值得同情。这是否正是相当一部分生活在沦陷区或者上海孤岛里的中国人(知识分子)的自我辩诘呢?
而另一个必须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琴的戏份远超瑞珏与梅,甚至是鸣凤。可以为说1941年版的《家》中第一女主角当属琴。而琴的扮演者是当时有电影皇后之称的陈云裳。尽管另一位有中国电影皇后之称的蝴蝶饰演了梅,但依然无法遮挡陈云裳的琴。琴能够成为第一女主角,一方面跟电影公司老板张善琨的力捧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跟陈云裳成功地出演了《花木兰》(1939)有关。后者的成功,让陈云裳本身具有了明星效应,具备了票房的号召力。而影片中的琴,不断地强调“我要自己做主”,这让我们会想到鲁迅笔下的子君,这个高喊着“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的权力”。这无疑是五四时期最具有震撼性和鼓动性的声音。而影片赋予了这个女性角色极其鲜明的反抗性格,她反对和师长儿子订亲,反对包办婚姻。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琴和觉慧属于同一个阵营的战友。他们主张反抗,为了自己和家人。觉慧和琴(包括觉民)的反抗,是否可以视为是对抗日这一时代主题的有力呼应呢?联系到琴成功主演了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女英雄花木兰的角色,这是否也可以从陈云裳主演的琴的身上和觉慧身上看到这部影片所呈现的一份家国情怀呢?
《家》影评(三):【116】《家》——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大家风范
《家》 年代:1941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卜万苍、徐欣夫、杨小仲、李萍倩、王次龙、方沛霖、岳枫、吴永刚 / 主演:陈云裳、袁美云、梅熹
今年6月29日,第三届“中国电影皇后”陈云裳去世,享年97岁。她在30年代,曾是跟胡蝶、周旋齐名的电影巨星。在22岁时出演了由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家》,饰演琴表妹,不仅备受好评,更成为陈云裳的代表作品。
《家》是一部内容浩大的家族史,通过上下四代人的生死变迁,对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有力和控诉鞭挞。以高老爷子为代表的长辈,是具有最高统治权的封建势力,不但强硬干涉子女们的婚姻,而且还对自由思想持反对态度。觉新、觉民和觉慧这三个年轻人,虽然都对旧家庭专制不满,但老大觉新更怯懦顺从,奉行“无抵抗主义”,导致婚姻悲剧发生在自己和两个女人身上。觉民和觉慧则比较思想进步,具有反抗意识,尤其是三弟觉慧,当感情受挫,他决定远走他乡,追寻理想。至于影片中的女人,不论是梅表姐、瑞珏,还是鸣凤、婉儿,都是这个残忍社会的牺牲品,几乎都是以死告终。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进步女性琴表妹,她留短发,进学堂,为影片留下了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尾。
这样一部三个小时的鸿篇巨制,汇集了新华公司八位导演共同执导,但整体风格却并不割裂。另外为了纪念该公司成立八周年,还请来了四大花旦陈云裳、袁美云、顾兰君和陈燕燕集体出演,成为当时难得一见的大片。
亮点
第39分钟,鸣凤回忆起曾经伺候的大小姐王淑云,让她读书识字,“做人得有意义”。这个出场不多的王淑云一角,是由号称“民国第一美女”,同样是电影皇后的胡蝶出演的。此时的胡蝶已经跟丈夫移民香港,这次客串也是她在内地的银幕上最后一次亮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