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

2021-04-25 04:38: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好书,慢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

  从政者尊他为神祇,育人者以他为楷模;欣赏者奉之为“古今完人”,鄙夷者斥之为“大奸大恶”。但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甚至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一部日常家庭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修身养性的智慧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修身之术

  

读完整个曾国藩家书,印象最深刻的即求学做事的专一及不可志得意满,散发一种不经意的傲慢和骄气。“ 用工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近乎 ”,今天想要这个,明天想要那个,想在这个工作上干干,又想尝试下那个工作,结果最终一事无成,不如找准一个方向,专一努力;“ 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时刻勉励自己,切不可因小小得失,外宣于神色,体现出不经意的优越和自得,引人讨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曾老师留作业啦,我没写完

  这本书买回来后放在书架上很久,没有特别想看,后来想听人唠叨的时候,拆开塑封来看。挺厚的一本书,每天看一点,还没半个月竟然就看完了,以至于我翻到最后一页时,还有一点点错愕。 现在留在脑子里的有以下几点: 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大人心心念念子弟的教育问题,反复叮嘱不能养成骄奢的纨绔习气,要勤劳,要早起,要读书,要孝敬长辈。 二、课程表。曾大人布置了长长的一列课程,其中读史、写日记是每日必做的,我看到此节时,十分佩服,坚决要向大人学习。结果就读了十页《史记》,就没有下文了。我有时间,可是没有用在这样有益的事儿上。 三、文学修养。家事国事忙乱之时,曾大人尚且要在家信中谈几段文学,曾提到李杜的诗、韩愈的文,也曾写下豪言,即使古人复生,自个儿也不输古人。立志修身的功夫,真是时时都在留意。 四、个人爱好。曾大人对自己的字也十分得意,我不懂书法,看起来觉得硬邦邦的,似乎是有傲骨在其中。 这些只是快速浏览一遍留下的印象,以后是要反复看的。 就版本来说,该版的外观和纸张手感都很舒服。书脊是可以平摊着那种。但文中偶有错别字。最大的缺点是译文与原文比,并没有改动几个字,这样就起不到帮助理解的作用。我的感觉是家书的字面意思易懂,背后之意难测,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书中给出的注释并没有帮到我,倒是喜马拉雅FM上听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家训》,真的对我理解曾国藩这个人物有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曾国藩为人

  很多人都在讨论如果曾国藩当时造反,中国可能是另一种局面。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心理上满足。 曾国藩曾不止一次在家书中提到,他对于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成就是非常满足的,已经是感念皇恩浩荡了。创建湘军后,家书中一直告诫家人,在军中已属高调,在家乡一定要低调为人,不可仗势。说明在创建湘军后,他已经感觉如芒在背,如此,他怎么会去造反呢?

  2. 读书人的信仰。中国每次的改朝换代,没有几次是从读书人开始的,他们兢兢业业,恪守信仰。家书中也体现曾国藩很好名声,贪恋名誉的人,一定不会让自己背上造反的骂名。

  3. 军队性质。 历史上极少带领国家之兵来反对国家的。虽然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属于团练性质,但基本上也是国家钦点,名正言顺,如果曾国藩造反,湘军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归宿,衡量自己的得失。

  4. 朝廷的威望。虽说当时大清朝外有英帝国主义,内有太平天国。但是大清一直以来的威望还在,只是在慢慢瓦解,如果此时曾国藩造反,大清朝会用举国之力平叛,成功率不能说没有,但是极小。

  5. 每个人的算盘。当你身在朝廷,把握湘军,人人对你敬重,誓死追随。但是一旦反叛,没有了大清朝站在曾国藩背后,这些誓死追随的人,有多少还会留在曾国藩背后?

  6. 朝廷一直在刻意打压。曾国藩创建湘军以来,一直战战兢兢的原因,大家应该能猜的到。他已经知道朝廷对他有打压之意。创建湘军的同时,大清朝又支持不同人员创建了地方的不同团练,内层深意,肯定有平衡的意思。

  曾国藩不愧为中兴名臣,家书中日日夜夜都在恪守勤俭谦。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每日所为,让人佩服敬重。也确实是曾国藩,让大清朝再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然而终是大道不可挡!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五):逾越千里的对话

  《曾国藩家书》蒐集的家信是李鸿章校勘过得,也是曾国藩自己亲自审定定的。阴谋论一点讲,曾国藩如此维护自己的名声,肯定将一些涉大及他人隐私、对当朝的评价等都隐去不提,但我们并不是史学家,读《曾国藩家书》的目的,不过是想要近距离地看一看他,看看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里,人物的立德立业人物的立德立业,想要的不过是一碗鸡汤而已,其他的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从喝鸡汤的角度来讲,曾国藩对家人、对自己、对儿子、对亲戚、对朋友的情感看起来是真实的。他始终牢记自己身为长子,因此有一种天生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弟弟们无法在举业中取得好成绩,简直操碎了心,真是恨铁不成钢。对弟弟们不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走下去,曾国藩拿出了萝卜跟大棒共同施压的手段。在信中,他多次提及对弟弟束脩的安排,这岂不是一种引导?当弟弟们按照他的要求寄去书信时,他的语言有时过于尖酸刻薄,完全不像是一名内心自省的儒士能说出口的。但是就像我们平时讲话一样,最难听最尖酸刻薄的话也往往是对自己的家人说出来的。这样一看,曾国藩在家书中为自己树立的这种形象反而是可以理解的了。

  曾国藩对朋友的评价也很好玩。虽然湘军的组建是以他的同乡、同年、朋友为基础的,在家书中,对这些人的了解或者从十几年前旧开始的,正是这些从多少年前开始的一点一滴的浸润,才让曾国藩看清楚他们的人品、才能,甚至家信中对弟弟们明白地说哪些人是可以惹,哪些人是不可以惹的。说自己跟朋友的嫌隙时,居然还要加上一句,谁谁谁也跟他不和,也是非常地接地气了。无论如何,曾国藩在信中所书多是朋友的优点,让弟弟们知道自己跟这些学士们的差距,在差距中慢慢需学之处,向学之道。

  曾国藩做过地方大员,对各地民生、人情往来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的家书中,屡次提到送回了多少东西、价值几何,在京中又借人多少钱,借出多少钱,对家中账目了解地一清二楚。细微之处最见人生功夫,对家庭经济情况的掌握,对人情账本的熟稔,难道不是功夫在书外的把握?曾国藩又多次提到勤俭,尤其是自己在外高官厚禄之时,更是多次写信给四弟,其中有对身处高位的静悚,又有多少是年青时家庭不富裕的过深印象?

  如果是自我成长,读一读可以知道我们与曾经站在最顶端的人在视野上的差距,如果是教子育人,也可以知道修德立业的艰辛,如果是想看一下晚清风云,其中也有命运天定的无奈。

  家书是真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六):读曾国藩家书之感悟

  曾经有人这么评价曾国藩: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初读《曾国藩家书》后对其为何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并被后世之人所称赞明白了些许,这位15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的德行和修身之法,至今仍然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全书共167封曾国藩的家书,覆盖了他人生的31岁到57岁这段重要时间。其人生也经历了四个皇帝:嘉庆(曾10岁)、道光(曾到40岁)、咸丰(曾到51岁)、同治(曾到62岁)。大致可以概括为:童年在嘉庆、成熟在道光、波澜在咸丰、收获在同治。

  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切和情感的表达,随相隔百年的时空,但给人的感觉是那般的亲切和真实,如同在读自己家人所写的信一样。

  因为跨度时间长,读其家书的同时,也如一同经历了其一生一样,感悟着曾国藩人生的起伏变化。我今年34,能够体会到的也仅仅是我现阶段的阅历体现的程度,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实践。

  我感悟最深的是其德行和修身之法两个方面。

  一、进德:

  孝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人、结交有益处的朋友、帮助品德高尚之人、提拔优秀的人才。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百善孝当家。中国的传统是不能忘记的。

  看过曾国藩在信中对其父母长辈的恭敬,再对比我自己的诸多行事,顿感相形见绌。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他们已经老了,用心的陪伴是对其养育之恩最好的报答了。

  我是独生子女,故对家人的关爱是要多放在妻儿身上。

  无论结交朋友还是帮助他人,都不能出于求回报的心态。为人处事,少些算计、猜疑和计较,多些真诚、宽容和信任。

  二、修身:

  努力要达到的境界:能立能达

  立:发奋图强

  达:办事周到

  为达到这个境界要做的事情:

  1.发展自己之所长

  2.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

  3.实践自己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

  4.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5.无论何时不胆怯,有事时专心致志、心无杂念

  6.每天静思、读书

  7.读书不二

  8.坚持读史书

  9.不骄傲、不自满

  10.戒傲戒惰

  11.勤奋、节俭、谦虚

  12.谨言慎行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知行合一,明白怎么做是一回事,能否执行是另一回事。不能眼高手低。以此告诫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七):从家书看曾国藩的人生观

  读家书相比较读文章作品更有一种亲切感,随着历史背景和时间的推移,仿佛看到笔者一路娓娓道来的形象,加之有许多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细节记录,甚觉生动亲近。家书的原文大体是高中文言文水平就能基本读懂,读起来也并不费力,慢慢沉浸进去适应后,比看译文更有代入感。

  曾在书信中提到很多修身治学的观点,并不特别,都是我们以前听过但可能不在意,也没有时时刻刻如此要求自己的,比如要早起、要勤劳、读书做事要有恒心,要专注深入,不能傲慢、不要过于奢侈等。但通读下来会感觉到,曾的思想有着古人自己的一套世界观指导——非常重视风水气象和天命:

  书信有提到家里要种蔬菜、竹子,养猪养鱼,这些东西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家族的气象变化,如果子孙富贵了,也可能是先祖的庇佑和陵墓风水的帮助。曾坚信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物极必反,认为是上天的规律,所以在低迷时不要抱怨,在富贵时要敬小慎微,这是曾人生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顺境时特别要强调修身,以谦慎作平衡,强调廉、谦、劳,对应戒的就是奢、娇、逸。曾还认为一切皆有天命,并且富贵是不能刻意强求的,不然是鬼神忌讳的,能做的就是进德修业,在自身上下功夫,完善自己的德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升。如果品德行为不好,或者盛极必衰,就会有上天的惩罚,甚至殃及家人。

  这其中也有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影响,志向器量要高远,要有内圣外王(内修圣人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功)的目标。

  换做今天的人,想来很难做到曾的这种程度,因为根源上的动机就不太一样。我们不求做完人,偶尔以古人为师,也算是有所得。

  --------------------------------------------------

  另外家书有些细节,借此一窥古人的生活:

  1、开篇都会细述近期什么时候寄了哪些信,大概是因为路途遥远,偶尔会有信件丢失的情况,细述以备确认是否有信件遗漏了。大概是古代的邮费不便宜而且邮差往来时间颇长,信件物品常常是托顺路的朋友捎带,并且曾常常往家里捎带鹿茸阿胶之类的补品,鹿茸要几百两的价钱,并不便宜。从书信看,上百两在当时已经是颇大的一笔钱,从北京到湖南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中间还担心土匪(太平军时期)。

  2、京官的头寸也并不宽裕,曾在京及湖南老家都欠有外债,不定期相互腾挪周转,似是官员的常态。而且书籍并不见得很普遍,有的典籍价格也不便宜。

  3、古人重孝道,曾的祖父在在世时,曾的家书抬头常常是写祖父的名字,祖父不在后抬头才改做父亲。官员常有丁忧守孝数年的情况,这时候侯缺的官员就补位,曾离京返乡也是因为祖父去世,离开时几乎是举家搬迁的姿态,安置所有家当。

  :

  对曾国藩研究不多,仅从这部分书信看,曾国藩的形象相当正面,数十年来兢兢业业、敬小慎微、如履薄冰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叹。知乎上有很多负面观点,大体三类:一则认为曾国曾国藩言行不一,在两江总督时期抗击太平军,杀戮极重,包括杀降卒、湘军烧杀屠城等;二则曾国藩重视身后声名,其家书日记文章都是刻意钞选出来的;三则曾国藩千古完人的评价是言过其实,过于太高曾的地位。对相关历史研究不多,但仅从读家书的感受来说,曾在抗击太平军时期常有粮饷不及时,拖欠数月的情况,杀降屠城的战法是否是形势所需;若说家书是刻意维护声名而编造,则其数十年地造作,也不符合常理。以上,待以后了解更多再回头看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八):从《曾国藩家书》中看读书、养生、治家之道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最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其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

  以上是《曾国藩家书》中对曾国藩本人的介绍,作为“千古第一完人”,能够达到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其身上必定有一些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读完所有家书之中,对我个人触动最大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读书之道。在家书之中,曾国藩时常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去读书。

  1)重要性。“能得外差,固为幸事,即不得差,亦可读书养望,不染尘埃”。在他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需要通过读书、考试求取功名利禄,因此如果能得到一份差事,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若得不到,也可以通过读书提高声望,不染尘埃。这句话放在现在的年代,依旧可以通用。比如很多人在求学时通过读书、考取好的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甚至有很多人在工作后依旧能够通过读书不断精进所需技能,求得好的工作或事业。而即便这些都无法达到时,依然有很多通过读书修身养性,所谓“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容颜改变,正是来源于内在心态的改变。

  2)读书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读书除强调志气志向之外,也要有见识和恒心。也可以理解为,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但此广泛读书又涉及到一个方面,也是家书中常提及的,“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主题阅读方法相似,精而广,围绕一个主题阅读相关书籍,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理念。

  2、养生之道。在投资界与创业界的名人之中,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精力旺盛,身体康健。而在家书之中,曾国藩不仅对自己,也时常向家族各人告之他们养生之道,比如“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而书信之中时常提及的是戒恼怒,可以看出,长寿之人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此外,通过睡眠、饮食、节欲、睡前泡脚、锻炼等,亦可达到养生功效。而在生病之时,“治身宜不服药”、“服药不可大多”。定期体检是必要的,但轻易服药及服药过多,都会降低自身潜在的免疫力。

  同时,家书中的养生之道让我想起曾经在《朱光潜谈美与人生》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健全精神宿于健全身体”。身体健康,反过来又可以作用于精神,影响性情、德行、人生观,乃至聪明智慧的高度。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好好去学习一些养生之道。

  3、治家之道。如果说上述二者,我通过阅读其它类书籍已经懂得一些道理,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那么此书中所提及的治家之道,无疑是让我反省与收获最多的地方。在治家之道上,“门第太盛,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情谊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乡之要诀也”、“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以及“诸弟亦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都是告诉我们要勤勉、节俭、家和、对他人谦和。曾国藩的后代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家运兴旺,与他所传扬的治家之道、他对家族的关心与责任感必然有一定的关联,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之一。

  最后,通过家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大学)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如此”,只有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道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够真正让其为自己所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九):读《曾国藩家书》,能学到什么?

  曾国藩,晚清第一中兴名臣,身后曾誉“千古第一完人”。早年致力学问,广泛涉猎文史、书法、理学、典章制度等,后置身官场,效忠清廷,戎马倥偬,扶厦既倾,虽未成为著述大家,但其传世之作《曾国藩家书》,因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足以成为国学经典和人生宝鉴。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崇拜之,称 “足为吾之师资”;之于代代凡夫俗子,曾公更是不下神坛。其家书,一版再版,热度不减,现在我手里的,是 “斯坦威”新近推出的《曾国藩家书》裸背线装版。

  曾国藩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研学其《家书》,学习什么?愚以为:

  第一,学习其养生之道。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 “弟此时无论如何懊怫,如何穷窘,总以保养身体为第一着”,“惟望兄弟各善调摄,异日相见,尚各康强为幸”,等等,这些既体现了曾国藩对养生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家人的关爱。 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第二,学习其为官之道。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清廉的为官之道,保证了曾国藩的步步高升和乌纱帽始终无虞。在与其弟曾国荃频繁书信往来中,每每教育和警诫其弟如何为官,在此仅举一信,便可知其为官之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余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刮平削平之意),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曾国荃,字沅甫,在信中简称沅)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日面色,日言语,日书函,日仆从、属员。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了曾国藩廉政勤政自警自律的为官之道,为此,后来人推崇其为“官场楷模”。

  第三,学习其治军之道。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军神刘伯承评价最高了。一次,刘伯承在与薄一波交谈时说:“这位曾文正公,他的家书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薄一波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 刘、薄的高论在此,余则勿需赘言了。

  第四,学习其为人之道。,《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和先贤不懈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例如,在写给诸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其家书字字珠玑,句句妙语,展示了他的人生理想、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和他待人谦虚、戒骄求进的优秀品德。

  第五,学习治家之道。对儿子,曾国藩在在千里的家书中又不一样了,他教给儿子学习方法,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讲授读书做文之法,教给儿子诗歌的技巧,如“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专心读之,必与尔性质相近”;指导书法艺术,如“临帖宜徐,摹帖宜疾”等;很多时候是一些警言名句式的告诫,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甚至直接询问“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彰显了他严父的形象和浓浓的父爱。读者拜读此书,仿佛书者在为己直面教诲。

  第六,学习传统家书之道。传统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国之瑰宝,应予传承。《曾国藩家书》,可谓篇篇为传统家书之范文。在称谓上,曾国藩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对父母,曾国藩亦如此恭敬,称“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对叔父,曾国藩恭敬有加,称“侄国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座下”“侄国藩谨禀叔父母大人礼安”“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对弟弟,亲切随意,称“四位老弟足下”“诸位贤弟足下”“四位老弟左右”;对妻子,曾国藩称“欧阳夫人左右”;对儿子,称“字谕纪泽” “字谕纪鸿儿”;对侄子,曾国藩则口气比较温和,称“字寄纪瑞侄左右”。在启辞的书写上,曾国藩不拘一格,因人而宜:如“惠书奉悉,如见故人”“捧读德音,喜出望外”“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对长辈称“接手谕”“接读大人示谕”“接家信”“得悉一切,不胜欣慰”“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等。对弟弟,很少客套,大都直奔主题。对儿子,曾常用“接来禀”“接尔禀”“接尔安禀”等。传统家书之正文、结语、祝辞、署名等诸要素,曾亦严格遵循体例,此不一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篡改云:熟读曾氏家书,传承传统家书。

  以上六项,读《曾国藩家书》,必有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十):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曾国藩,晚清名臣,生于1811年11月26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时年62岁。最大的贡献是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粉碎了太平天国。他还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优秀官员,包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力主洋务运动的李鸿章。生前封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谥号文正基本是文人阶层的一个至高梦想。)

  这些家书是曾国藩家庭

  对我个人来讲,印象比较深的一是他在学习上讲究稳扎稳打,一经未完,不可换他部这样的精神头。二是对家里后辈要求勤俭谦,对治懒奢傲。三是

  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曾国藩任京官时对家人的嘱托,和对弟妹在生活及学业上的指导。在这个时间段,他提到了自己的修身方法,并且积极的鼓励和帮助家里的几个弟弟在读书孝养德行上,进行提高。

  曾说,读书的目的,一是进德,二是修业。进德是人格完善,而修业是谋生手段。曾是很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的,读书是他的谋生手段,比如种好庄稻是农民的谋生手段一样。他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只是把自己的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本份。

  曾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他反对当时的社会上的雅博教育观,力主深入地把经书真正读通读懂,在学习上,极重沉潜学习,戒浮躁。

  曾说,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理也。如果这本书未看完,就看另外一本书,本质是心志为外物所牵引。

  在德行上,他让弟弟常存敬畏,勿因家里有人做官,而遂敢侮人,勿谓已有文学,而遂敢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要言忠信,行笃敬,

  同时,作为一个二品京官,他反复约束家人不得参与地方政务,也不可以“善”之名干预政事。对于妹妹,要求她们在婆家要任劳任怨,早起多做家务,不可闲着。

  他还提到了联姻问题,曾的提议是不要找贵族子弟,会“诱我子弟好奢耳”,倾向于选择地方上的读书清白人家的好女子,这点和颜氏家训是吻合的,他们的意思一般都是花不可全开,月不可全圆,盛极必衰。

  而对于他家女子择偶,要择一俭朴耕读之家,不必定富室名门。

  第二卷是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天国时,与带兵打仗的弟弟几句指导。

  他反复在说,凡一家之中,重在勤敬和。有则兴,无则败,无一例外。

  又言凶德致败有二端,一是长傲,二是多言。告诫他的兄弟们,一定要注意为人傲慢,不可多言。

  他还讲到了养身,建议家里年轻体弱的孩子们,一要早起,二要加强体育锻炼。

  在治家上,他延续了其祖父的思想:

  曾说: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昔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遂尔摧沮。

  情义要厚,用度宜俭,居家乡的要诀

  不可傲惰,傲惰致败

  对治家里晚辈,曾提出的是务必要去傲惰之气。欲去傲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

  义,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谨守星冈公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读书,种蔬,养鱼,养猪,起早,打扫,祭祀(考),亲邻往来援助(宝)。

  三不信:不信地师(风水),不信医药,不信僧巫。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早起,务农,疏医,远巫。此四者尤为切要。

  曾说,余阅历已久,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亦不可多。

  养身这法约有五事,一是眠食有恒,二是惩忿(少恼怒),三是节欲,四是每夜临睡洗脚,五是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花未全开月未圆,以为借福,保泰之法。

  高门厚第,做人要练勤,俭,谦三样工夫。对治的是:傲,惰,奢。

  这个事情放在当下,也是一样的。有些孩子在学习上,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但其实只是貌似懂了,并不精通,反而养成了浮躁之病,难以深入。学习好的孩子,往往比较冷静专注,也不在意是否博雅,只是愿意深挖。

  这样的书对我来讲,对于曾国藩的治学之法,在看此书之前,稍有涉及。比如被钱穆推荐,罗胖儿也重点讲到曾国藩的耐字诀,恒字诀,结硬寨,打呆仗。看似迟钝,毫无战略灵气,但确实是让对手无懈可击。

  曾子提出的去博雅而专一经,也是钱穆的想法,钱穆反对胡适的博雅而无一专,

  治学

  曾自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已之学。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 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未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 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专在作古言,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盛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豚,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养生

  曾国藩家书中,对于治学,立志,修德,养身,家教,都有所提及。很多道理

  比如读书,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一为进德,学习圣贤之理,不枉此生;二是修业,重点是读书能够谋生。和农工商一样,读书人也要谋生,那么认真读书,精于读书便是读书人的职业道德。

  农民懒惰不会有收成,读书人同理,懒散就无法在学习上有收获。

  勤读书,读一类书,深入的读,不停顿的读,总有所成。 后人归纳的耐字诀,恒字诀

  他的弟弟抱怨考试屡次失败,这是命运的不公,曾说,如果一个人因为几场小考试通不过就怨天尤人,那此人的志向实在是太小了。读书人都是立求成为一名君子的,而君子的立志是悲天命而悯人穷,如果为自己的一点小试不中而忧愁万分,那你的志向就实在是太小了。

  无大志如何成大业?

  读书到底是要联系到自己身上的,比如大学里说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是读书人的分内事,如果不想以身效尤,读书又有什么用呢,那还叫什么读书人呢

  社会的每个阶层,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中国的理想国。读书人有自己的阶级区分与阶级使命。忧国之忧,忧民之忧,惟忧已之科举不中,太过小气,不配享君子之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如何精于读书呢,他的想法是专注练习,在一个方向上刻意练习,下笨功夫。不可以过于博雅,博则不专。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而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改也,亦未之有也。

  ,"yt","yun","za","zappos","zara","zero","zip","zippo","zm","zone","zuerich","zw"]; },function(e,t,n){"use strict";function r(e){return e&&e.__esModule?e:{default:e}}Object.defineProperty(t,"__esModule",{value:!0});var o=n(147),a=r(o);t.default=a.default},function(e,t,n){"use strict";function r(e){return e&&e.__esModule?e:{default:e}}function o(e,t){if(!(e instanceof t))throw new TypeError("Cannot call a class as a function")}function a(e,t){if(!e)throw new ReferenceError("this hasn't been initialised - super() hasn't been called");return!t||"object"!=typeof t&&"function"!=typeof t?e:t}function i(e,t){if("function"!=typeof t&&null!==t)throw new TypeError("Super expre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