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2020-05-11 23: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5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精选点评

  ●本书作者唐浩明终身研究曾国藩为业,本部长历史小说据作者自己说是研究曾国藩的起点故事从曾国藩自主考江西路上返乡为母丁忧守制开始,一直写到他62岁在金陵去世,跨度约20年,中间也穿插了一些必要情节。小说非常遵循史实,故事主线、关键情节都未失真,因为历史本身就比任何故事都精彩。此外,作者还对历史上着墨不多处进行合理演绎,比如曾国藩临终前向曾国荃阐述为何“不书,信运气”,陈广敷责备曾国藩不推翻清廷而自己称帝,又通过塑造康福这个角色体现曾国藩的性情等。窃以为,作者非常了解曾国藩,对曾国藩的塑造比较接近历史上的曾国藩原型。本书中的曾国藩形象比较正,但绝不是高大全的,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特点也被描写得极其到位。本书唯一缺陷在于对曾国藩修身描述的不多,但终究是瑕不掩瑜

  ●至2019.06.30,读完前两部

  ●2015.03.31读完上卷;2015.06.24读完中卷;2016.03.04读完下卷。

  ●赖友人之托,读罢 百感交集 是非成败转头空? 人难胜天 自己斟酌吧,致三十而立的自己。

  ●原来可以把历史小说兴趣入门,发现一些需要了解的细节再去查找资料

  ●笔力雄健史观老套 书写琐碎,历史眼光也差,没抓到主要问题。不过话说回来这里曾倒不是圣人形象,不知道这股风什么时候起的。

  ●克勤克俭天数使然

  ●内容翔实才气欠缺

  ●围绕曾国藩平叛太平天国展开,侧面描写了那个时代风云变幻

  ●八个字足矣!老奸巨滑,为国尽忠……

  《曾国藩》读后感(一):一个人,好难

  文正公一辈子,修身立德

  即使这样的人,却仍对半路来的春燕难以忘怀

  老了老了的时候,攥着欧阳夫人的手,说“想下辈子还在一起”

  新时代的男性们,对这样的的行为能够理解,因为,好像一辈子就爱一个人,是件难事

  不能理解的是,他人之将死,清楚自己爱谁么?对欧阳夫人的话,言之凿凿,却出自一个曾喜欢别人的丈夫之口。

  难以理解,难以理解。

  《曾国藩》读后感(二):浅谈曾国藩

  本是翰林文人,却身不由己戎马一生。怪我鄙陋,昔日只知李鸿章,不知曾国藩,而今来没有曾国藩哪来李鸿章。良师益友果真是成材路中不可缺少之必要因素当年他手握二十万重兵,倘若真如曾国荃,王闿运等诸人之言,揭竿而起黄袍加身,重新夺回汉人江山,虽前路荆棘遍地,然历史会如何发展,今日的中国又会是以何等面容屹立于世界之流?但忠义二字是他始终信奉的至高准则,或者小子气的说他是为保曾氏一族的荣耀而置天下之人于不顾。曾国藩信命数,这大概就是命吧。注定他的功劳至此而止,注定我泱泱大国遭此大难!幸而我几千年之大国,几千年之炎黄子孙,英魂不灭,不管多难多艰到底挺过来了。

  人,其实都如棋盘上的棋子,而执棋之人,并非自己而是冥冥上苍,都会有诸多身不由己之处。每一步的选择都会衍生不同的结局,能挽回最好,若不能,便随他去吧,问心无愧便好。然我最佩服他看人识人的准确。如今社会虽无硝烟,行走于其中却并不容易。我辈当自省自勉,万不可逆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我华夏子孙便可生生不息,万代千秋。

  斯人已逝,碌碌一生,不论褒贬,也不过留予后人评说。鄙人拙见,不足挂齿。

  《曾国藩》读后感(三):浅谈曾国藩

  本是翰林文人,却身不由己戎马一生。怪我鄙陋,昔日只知李鸿章,不知曾国藩,而今看来没有曾国藩哪来李鸿章。良师益友果真是成材路中不可缺少之必要因素。当年他手握二十万重兵,倘若真如曾国荃,王闿运等诸人之言,揭竿而起,黄袍加身,重新夺回汉人江山,虽前路荆棘遍地,然历史会如何发展,今日的中国又会是以何等面容屹立于世界之流?但忠义二字是他始终信奉的至高准则,或者小家子气的说他是为保曾氏一族的荣耀而置天下之人于不顾。曾国藩信命数,这大概就是命吧。注定他的功劳至此而止,注定我泱泱大国遭此大难!幸而我几千年之大国,几千年之炎黄子孙,英魂不灭,不管多难多艰到底挺过来了。

  人,其实都如棋盘上的棋子,而执棋之人,并非自己而是冥冥上苍,都会有诸多身不由己之处。每一步的选择都会衍生不同的结局,能挽回最好,若不能,便随他去吧,问心无愧便好。然我最佩服他看人识人的准确。如今社会虽无硝烟,行走于其中却并不容易。我辈当自省自勉,万不可逆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我华夏子孙便可生生不息,万代千秋。

  斯人已逝,碌碌一生,不论褒贬,也不过留予后人评说。鄙人拙见,不足挂齿。

  敬待有识之士,批评指教。

  《曾国藩》读后感(四):不带褒贬的人物还原

  清末的历史一直为我所不喜,那种不论哪个英雄都要面临老年迟暮的悲壮感,让人无端压抑。

  唐浩明的版本算是个例外,任何史学,传记的著作都应该是如此的,客观中立,不带褒贬,仅仅是去还原那段历史和里面的人物,且文字生动有武侠小说之感,让人不能不爱。喜欢它,正因为里面你既能看到曾国藩的知人善用,也能看到他的软弱和护短。

  其实如果说能力才智,曾国藩应当比不上左宗棠甚至李鸿章,但他用人的智慧真正在那个乱世成就了他。

  印象最深刻的,莫若他在大战后给湘勇奖励的腰刀。那大概是我见过性价比最高的激励手段。一把廉价腰刀如何成为高于金钱官位的最佳奖赏,这过程让人叹为观止。每颁发一把刀时曾国藩的那番慷慨激昂的褒奖,以及最后几把刀的争夺大战,都让人感叹曾国藩真是个激励高手。

  而曾国藩名气大噪后,如何尊重人才,选拔人才,以及所制定的各种规矩、赏罚,突然让我对孙子兵法中”卒为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从不放松对子辈的教育,也是曾国藩的最大优点之一。身前身后,他算是都尽力照顾周详了。

  即便如此,我仍不爱曾国藩,他是将领,但更是文人,带着浸染着朱子理学的文人特有的软弱和莫须有的骨气,以及入世的油滑(老庄的一套都用来入世了),特别不喜他动不动就想自杀,在我心里,好的将领应当如元末的王保保,每每及时脱身,重新再来,从不放弃(可惜遇见的是朱元璋,从没有成功过……)

  另外,蛮喜欢这个版本的,封面干净,字大清晰,读起来很不费力。

  《曾国藩》读后感(五):清朝中兴名臣,一手灭掉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为什么总是写家书?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他最卓越的事迹,就是一手组建了湘军,借此将太平天国给灭掉。他官当得很大,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还被封为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要知道,一般而言,皇帝是不会轻易把“文正”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寥若晨星,而且无一不是受当时文人敬仰的大臣,比如范仲淹、司马光、方孝孺等。

  所以,曾国藩肯定也是个有文化的人。但是,经常有人说曾国藩很笨,为此还有一个段子。

  曾国藩小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进了贼,潜伏在曾国藩的屋檐下。希望等曾国藩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他在一篇文章上反复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却依然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贼人大怒,忍不住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完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留下懵逼的曾国藩,一脸黑人问号?

  名人总是有小时候的故事的,咱不去管他小时候聪不聪明。咱就老老实实学习他后来的学问吧。

  说起曾国藩的学问,最出名的自然就是他写的家书。

  有人不禁要问,曾国藩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家书呢?

  关于这个问题,曾仕强教授曾在百家讲坛讲《易经的奥秘》时,给过答案。他认为:“一个人写家书,没必要让大家都看得到。所以曾国藩写家书,不是给他家里人看的,而是给皇帝看的。”

  曾教授认为当时曾国藩的声望已经威胁到皇帝,他是有能力造反的。但他就是不造反,因为他懂坤卦,他知道坤卦上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恶果。

  曾仕强认为曾国藩把坤卦给理解透了,诠释得很完美。他让自己保持在坤卦六五的位置,黄裳元吉,从而获得善终。他不敢跨到坤卦上六爻,以免惨淡结局。

  曾国藩坤卦理解很透,大师兄是相信的。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曾国藩对于《易经》的确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他不止一次在家书中提到过周易八卦的内容。

  “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

  “以书法而论乾坤二卦: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全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韵言,凡坤以形体言。”

  甚至他的佣人走的时候,他还想到《易·旅卦》“丧其童仆”。

  说家书是写给皇帝看的,也不无道理。

  由曾国藩一手组建的湘军,攻克武汉时,咸丰皇帝就曾亲自感叹:“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而当湘军攻下天京,灭掉太平天国后,朝廷更是疑忌湘军将领。当时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呈报历年经费开支账目,引导舆论推波助澜,欲杀之而后快。

  要知道,湘军打了十几年的仗,朝廷可是一毛钱军饷都没发过,都是曾国藩四处募捐,东拼西凑给支撑过去的。

  你丫的我替你把敌人消灭了,你一毛钱没给过,还叫嚣着把账本交出来,这不是明摆着想搞事情嘛!

  所以当包括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在内的三十余名湘军将领,得知朝廷狡兔死,走狗烹的作为,无不义愤填膺,决计造反。

  他们集体劝进曾国藩,但是曾国藩他想做坤卦为臣,不想做乾卦为君啊。所以他死不同意,当时还写下一副对联来表心迹:“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如知。”

  曾国藩怕阻止不住底下的人,就以雷霆手段毅然裁兵,避免了造反事件的发生。

  曾国藩的老乡王闿运通经致用,曾想运用纵横之术来辅佐曾国藩成就帝王之业。当看到这副对联时,明白曾国藩并无成就君王霸业之心,才断了念头。

  所谓功高震主,曾国藩既然威胁到了满清政府的统治,那么他通过写家书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并无造反的心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所以说家书写给皇帝看的逻辑,也是通的。但是大师兄认为,说曾国藩的家书写给皇帝看,是非常片面的,向皇帝表心迹只能算是写家书的附带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很纯粹,曾国藩长期在外,他是想通过写家书的方式,与家里沟通,既汇报自己的情况,也了解家里的情况。最主要的是监督兄弟的言行,包括后来的儿子。

  因为,曾国藩的家书并不是被皇帝猜忌了才写的,他很早就开始写了。

  那还是刚到京城的时候,那会儿曾国藩还没当上什么有分量的官。当时怎么可能是写给皇帝看的呢?皇帝又怎么会在意你一个渺小的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官员呢?

  不管他写家书的缘由了,咱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鉴赏吧。曾国藩前期写的家书,那时候还没打仗,里边很多督促子弟的言论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他对子弟要求最多的是“专、恒、勤、俭”。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唯专而已。”

  “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经史二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所有儿子在家要经常干些打扫庭院的活,出门不要做轿子。所有女儿都要学会洗衣、做饭、烧茶。”

  除了鼓舞自己求知的劲,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还能从曾国藩家书中学到经世致用的处世哲学。

  要知道年轻时候的曾国藩,是个耿直Boy。他自负本领甚大,能屈能伸,可行可藏,常常得罪人。

  他喜欢议人短,爱出风头,往往强言争辩,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伤别人面子还停不下来。

  结果到处不讨好,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才把行事风格,由方正转为圆通,从此才算走上康庄大道。

  他后来做的圆通的事,值得每一个社会人参考。

  比如他为了筹集军饷,替贪官代奏朝廷,请为贪官建乡贤祠;

  再如曾国荃莽撞向皇帝告发湖广总督官文,曾国藩阻止不及,只好拟奏折密保官文;

  还有他用兵坚持己见,为了保全初建的湘军,不惜四次抗旨,甚至拒绝私交甚厚的老师的求救。

  这大概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吧?一切从大局出发,大处落墨,空处着笔。

  综上,列位看官,曾国藩了解一下?

  声明:文章为本人原创,首发公众号:江南大师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