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5: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10篇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是一本由曾国藩 原著 / 唐浩明 评点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1,4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一):从来都没有圣人,但是我们要学习那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看完最大的收获是四个字:有恒、求阙。

  不足:书籍纸张明显比内容粗糙一些。

  通过家书勾勒出的曾国藩,并不像世人描述出来的那样,更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设计出来的虚幻形象。

  唐浩明的点评一部分与读后感相契合,一部分还可以作为知识补充,还是不错的。 早年在京城为官、回家丁忧、出山组建湘军、战争过程前期、后期,战后显贵直到老态毕露,各个阶段的曾国藩其实是有很大变化的。

  认识一个人,首先应该把他当做一个“人”去解读,往任何方向的极端化都不利于去真正认识这个人,自然也就不利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曾国藩从来都不是一个圣人,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习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二):四年再读,感受不同。

  曾国藩小说是四年前看的,当时朋友也送我曾国藩家书。当时是大四,没有社会历练,对世事认知不深。

  他的家书,作为兄长,作为子孙,对家庭的关心和兄弟的教导,可以说用心用力。非常敬佩。

  做摘录:

  1.唐鉴:

  一、如何读书:专读一经,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

  二、”静“字功夫最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2.倭仁:

  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就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的剖析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3.吴竹如:

  一事一物,皆求其理。

  4.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不一一而足

  5.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一、学问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时候,则有豁然贯通的感悟。

  二、不要把学术仅限于书本中,家庭日用之间便有绝大学问,比如”孝弟“儿子,便值得大用功夫。曾氏能看到这一点,实在是他的高明之处。《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评小人之儒,”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6.曾氏认为: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陷才是真实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这种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先哲早就看到了。在《易经》这部书里,就贯穿着这种智慧的认识。《剥》卦是一个凶卦,卦中演示的多是不吉利的现象,但紧接其后便是《复》卦。《复》卦是一个吉卦。相反的,对于和乐的《》卦之后含有遇象的《篹》卦,有识者认为宜具危机感。《易经》将卦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启示它的读者:人在吉顺时,常常会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至于招致灾难;反之,人在困逆时,又往往会因警惕自守而带来吉顺。所以,明白盈虚消息之理的人要将自己时时处在不完美而有所缺欠的状态中,才不至于因盈而虚,因息而消。

  曾氏还认为,正因为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若看到身边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平,怨愤、忌妒便会向他发泄。此人将有可能面临无妄之灾。眼下他家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两代高堂都健在,此为人间最不易得到的椿萱重庆,大大的美事;而且兄弟姊妹俱全,又加之他官运亨通。人世间的好事,他曾家占了太多。如果还一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而损害现有的美满。故而,他有意求阙。曾氏以此开导两弟:即便家中尚有负债,先拿出四百金来赠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求阙"。

  7.曾氏赞赏桐城派大师姚鼐的看法,认为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又仿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形式,对阳刚之美的四个主要方面--雄、直、怪、丽--作了描摹:"雄: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直:黄河千曲,其体仍直,山势如龙,转换无迹。怪:奇趣横生,人骇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丽:青春大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对阴柔之美的四个主要方面:茹、远、洁、适,他也作了描绘:"茹:众义辐凑,吞多吐少,幽独咀含,不求共晓。远:九天俯视,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洁:冗意陈言,类字尽芟,慎尔褒贬,神人共监。适:心境两闲,无营无待,柳记欧跋,得大自在。"

  8.劝四弟,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敲敲他近来有点热昏的头。

  9.除此之外,我们看到古人为求功名,远走他乡,数年不归。其间因分离思念之情。也有”意颇疏散“之时,成名要忍受不能承受之苦,自古以来,均未改变。

  10.曾氏在京城,开销颇大,还补贴家用,节俭度日。道光二十七年想回乡,缺路费,又担心离京后有补缺,犹豫不决可见难处。

  11.曾氏升二品,传说是得皇帝考察通过,主要是考他的观察力和洞见力。虽有名师指点,但是本身素质也需过硬。实质应是由于其结交名士,热衷工艺,种种有形无形汇合,铸造此德才兼备的形象。

  12.曾氏病号,肺病+癣病,但是却也创下丰功伟绩:

  第一,事业可以振奋人的精神,调动人的潜力,激励人的各种才干超常发挥。

  第二,即便身体虚弱,也不应颓丧失志。

  13.荇农与胡林翼嫖娼被抓,前者化成厨子不顾好友,所以切不可临危弃友,更不可嫖娼。。。

  上述之中,个人认为格物,寻求义理是自古至今成事之道,结合最近所看的一篇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317721156/,里面提到如何想明白一件事,例如 桌子上有一只笔,你如何把它想明白,想透彻?

  不单纯是 颜色,价格,功能,商标,等等显而易见的,而是更深入的,更全面的。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三):笔记(陆续更新)

  曾国藩家书 笔记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1.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2.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各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1.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2.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其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3.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压身”,谓不专业。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新的,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4.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1.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3.盖人不读书则以,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4.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

  5.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1.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余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1.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1.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请。男之意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

  致兄弟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1.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四):任是繁华也凄凉

  任是繁华也凄凉。

  合上曾国藩家书,心里轻轻的叹了口气,脑子里也只剩这句话。

  我读来读去,看见的,却是一个一辈子不得舒展的人生。

  通读他写给父亲兄弟孩子的信件,尽是自己的人生起伏。好像只有30多岁在翰林院挂着闲职的时候,是人生最得意最开怀的时期。天将降大任,一步步向事业的巅峰,也一步步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曾国藩在书信里,常常用四次耻辱来激励自己鼓舞兄弟,每次崛起的剧情,总有个挫败的开始。

  血气方刚时,不愿意与脏乱的官场同流合污,因此趁父亲的死,来逃离污浊的名利场;等到真的被晾在一边,才追悔莫及;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建立的军队,被别的官员节节取胜。在乡村老家的宅子里,空怀焦急的日子,一天天搓掉年轻时的刚直和锐气。

  用人生最黄金的十年,跟太平天国打仗;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这场仗,打得忧心如焚打得纠缠不休。死了两个兄弟,丢了很多阵地。在听着哀嚎声的军营里,完全不知道最后是赢是败是荣是辱,只能把结局交给命运决定。

  半为人力半为天命,终于胜了太平天国,荣极一时成为汉臣之首,也功高震主险象环生。之后去打捻军,却再也没有赢过,只能把战场交给李鸿章,用剩下的半条命来苟延残喘。一身的病痛,慢慢到双目失明。再倔强要强的精神,也拗不过油尽灯枯的残驱。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论荣华富贵,几乎已经登峰造极。然而期间的隐忍委屈,常人无法理解。

  曾氏以最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兄弟,要求子女。即便是权倾一时,也时时谨慎小心;即使是荣华富贵,也要刻意简朴节约。一辈子操不够的心,一辈子责不完的己。中年之后,再没有意气风发的语气,碎碎念的,都是“耐得住烦”“打破牙齿和血吞”,一个宰相,日日如履薄冰,让人读着心酸。

  刚刚步入老年,曾氏已经开始渴望死亡:虽然是做着国家最大的官,日子却“味同嚼蜡”。对家人的信中写着:唯有抱着不顾名节不顾生死的念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硬起头皮处理棘手的政事。恐怕只有睡进棺材里,才能彻底的放松休息。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五):不同阅历 读出不同的曾国藩

  曾国藩了不起,一生追求内圣外王。这本家书适合任何年龄层次的人阅读,其中既有写给长辈父母的信,又有写给弟弟们的信,还有写给儿子们的信。即使是同一篇家书,同一句话,不同阅历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家书内容丰富,暂取其中三个小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静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校园的橱窗里,贴着一位历史老师用毛笔写的“静”字,特别大,很惹眼。那会儿不太明白,以为静就是上课不喧哗。后来读到了诸葛亮的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是没有大的体会,不理解为什么宁静可以修身。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才逐渐有所领悟,静是一种人生修行。

  静是冷静,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头脑清醒、不慌不忙、有条有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静是专注,不为杂念所左右,“作一事,便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静是纯净,不自寻烦恼,并且能够克服焦虑,“回翔审慎,定静安虑”。

  在曾氏看来,越是情况危急时越能静得下来的人,才堪大任,“每当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并自制“主静箴”以自省。这一点在常年征战的湘军将领心中,是有共同体会的。罗泽南的临终遗言便是“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在攻打金陵城时,曾氏每天下午必到小阁楼打坐,以安抚日夜焦躁、无法平静的心情。

  细细想来,在东方,静是一种无上的智慧。儒家讲静,《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家也讲静,清静无为;佛家更讲静,坐禅修行。还有太极和瑜伽,都是在“静”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实现“静”呢?没有其他方法,就是修炼,必须扎扎实实、日复一日地修炼,包括外界的磨砺和内心的自省。曾氏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把任何高深的理论、高远的目标都化为日常的点滴行为中去实践,在早年,他的方法就是“静坐、札记”,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成就了日后那个震烁千古的曾国藩。这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道理。

  浑

  乍看上去,这个字让人想到的是“浑水摸鱼”“浑浑噩噩”。在曾氏这里,“浑”却是一个褒义词,是“浑古、浑朴、浑厚”。“浑”是曾氏对李迪庵为人处世方面优点的总结,在他看来,只有做到了浑,才是真正的识世态、合时宜、处处通融。

  曾氏一生的功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由一个只信奉儒家学说的士子,转而为融合了儒、法、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浑”字便来源于道家思想。

  要达到“浑”的境界,首先要谨言慎行。“一味浑厚,绝不发露”。越是重要岗位,一言一行带来的影响越大,越是要慎之又慎。

  其次要胸怀宽广。在曾氏看来,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虽然职业事业不同,但是“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而这种胸怀,又分两种,一种是豁达,一种是冲淡。他还举例说,李白、苏轼便是豁达,陶渊明、孟浩然则是冲淡。所以,曾氏最爱看的书是《庄子》,可以实现对天地万物的吐纳,让人的胸襟变得无限宽广。

  第三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同一。曾氏在内心里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但为了建立不朽的功勋事业,他灵活采取了更加圆融的做法。在做人上,曾氏守制复出,一改往日相互较劲、一味示强的做法,主动拜访左宗棠等重要人物,为饷银等后勤工作提供保障。在用人上,曾氏爱用文人儒家,但湘军中也不乏没读过书的鲍超、不甚清廉的黄冕这类或能打仗、或有才干的人物。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湘军最后的胜利。

  阙

  阙即是缺。求阙,即是追求不完美。这也是曾氏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并且越到晚年,信奉越深。曾氏甚至直接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

  这是何道理?“满招损谦受益”,完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曾氏一直在提醒自己,避免骄傲思想,一旦自满,事业就会停止不前。他还把这种思想落到为人、用人当中去,“讥人短处即骄傲”,人都有长短,要看到长处,不能挖苦讽刺别人的短处。求阙的思想,与乔布斯提到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大智若愚)具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永远保持半杯水的心态,才能够不断创新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也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天地万物其实并没有纯粹完美的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我们要追求不断的进步,这是成功之道;另一方面要做到顺其自然,不苛求自己和别人,人生才能更加从容,这是幸福之道。两者的结合,就是一种深藏智慧的进取精神。“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求阙的最佳状态。

  基于求阙的心态,曾氏认为每个人应当惜福,珍惜来之不易的福分。要珍惜光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要珍惜健康,懂得健康最重要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情商。要珍惜所有,不能无视我们已有的、一味追求我们没有的。由惜福,而知感恩;懂得感恩,才会为善;与人为善,才会真正享受人性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六):聊聊曾国藩

  聊聊曾国藩

  受校友会师兄的邀请,邀请我来聊聊曾国藩,我很有幸。

  我是在2007年暑假的时候,在书店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一下觉的相见恨晚,就开始每天看一段曾国藩家书,一直坚持到今天。如果说,这几年读书生活,最让我受益的书,那么我想说,是曾国藩的书。

  聊聊曾国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聊:做人,做学问,做事情

  曾国藩是湖南人,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没有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的背景,早年几乎没有出过湖南省,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天分并不是很好,只是很努力,他给自己定下了严厉的功课,每天读书,读史,每十天写诗,写文章,一直坚持,我想这也许就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吧,读一天书,不难做到,读几十年如一日,就不容易了,普通人的学问,学识,修养,都是这样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所以,他给弟弟妹妹,儿子的信里,经常提到,这样的恒,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效的。唯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让自己儒雅,成为一个君子。

  曾国藩当了官,时时给自己的家人写信,信里面苦口婆心,让弟弟妹妹不要睡懒觉,扫院子,喂猪,读书治学,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曾家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古人说修身齐家,这一点曾国藩是做的很好的。此外,社会风气的改善,也是从一小群有远见卓识的朋友互相砥砺,从而推广,影响整个社会。我经常遇到有的朋友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可是如何去改变这个现状,我想,曾国藩的例子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

  做学问,不是仅仅在校园里的事情,工作了,同样需要做学问,写文章,回归经史,提高见闻和开阔胸襟,都要读书,读经典的书,义理上下功夫,诗文倒是其次。此外,曾国藩在家书提到很多读书的方法,和书籍的推荐,我们也可以考虑按照他的思路来读书的。

  做事情,曾国藩从成就了平定天下叛乱的大事,和他的用人分不开,他不止一次说过,国家的中兴,是人才的中兴,离开人才,一切都是空的,他的湘军,启用了大批的读书人,正是这样一群读书人,才做成了一番事业。

  曾国藩的成功,是普通人的成功,我们可以多读读他的家书,从而更加走进他,学习他,真的很感谢这位老师。

  好,我就抛砖引玉,说这么多吧。

  小舟

  2015年6月22日星期一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七):好书,本片只谈该书之优点,缺点暂未分析

  《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读罢已是多日,懒散心绪之下,竟是未曾记下点滴,心中甚是不宁,痛之思之,未免再悔,今日有暇,速记之。

  一则曾氏其人,克己、勤勉、守正,亦有传统军事官僚之狠毒,无可避免也。为臣,尽忠职守,恪守臣道,良臣也;为文人,勤修诗文、书法,以儒道勤于自省、自修,小有成就也;为父,教子以严,身体力行,教做人之道循循善诱,教诗文由浅入深,责之严、爱之深,慈父也;为夫,守正持家,良夫也;为兄,殷切以点滴教弟,从正道、修学问,敦厚之长兄也;为人子,时刻不忘高堂教诲,时以家书禀告问安,有意见不统一,以长辈意见为大,不可谓非孝子也。

  一则曾氏其家书,点滴小事记之,对父母,敬重关心有加;对弟、对子,耐心和蔼,循循善诱,以亲身经历思考指点;将大道理而不以圣训压人,以亲身实践诱导劝解,真可谓家书之典范。

  一则唐浩明之点评,考证清晰,背景介绍详细,且点评精到,从大道理讲起而又不唯大道理是从,结合当今实际及当时背景,令人心悦诚服,点评书中人物则客观公允,深入浅出,既不上纲上线,也不娱乐至上,实为恰当,有些语句甚是精彩,令读者拍案,不一一指出。如有爱好者可自行择录。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八):刚出锅儿的王守仁

  1. 立志

  门房陈升离职之后,来了个新门房叫周升。曾氏两个儿子的乳名,一曰甲三,一曰科一;又有两个外甥,一曰鼎二,一曰盛四。这厮为求升官,给仆人一律起名为升,又给子辈取“甲科鼎盛”……

  2. 克己

  有成者,首在立志,其次自律。自律者,不畏其艰、不厌其烦也,尤以往复繁琐事最难自律,譬如戒烟戒酒,譬如早睡早起,譬如泡脚,譬如素食,譬如健身,譬如记日记。“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杰克森·布朗)

  3. 境遇

  道光廿三年,33岁的曾国藩获同进士出身后,在京3年了,职位还只是个翰林院检讨,又欠了一屁股债。给家写信:“计今年若可得一差,能还一切旧债,则将归田养亲,不复恋恋于利禄矣。”曾老夫子居然想回家种地!——逆境可以磨砺人,但长期不得志,又不能“积小胜”,人的思想难免动摇。

  4. 贵人

  曾国藩升迁之路,得益于军机大臣穆彰阿赏识。道光廿三年还是翰林院一个小小的检讨,道光三十年竟官拜侍郎——副部级!道光薨,咸丰继位。咸丰最恨穆彰阿结党营私,强令其致仕,此后,曾氏再无升迁。直到后来,靠平定太平军,才封侯拜相。所谓贵人,其实给予点拨和鼓励,就足够了。

  5.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克武昌后,曾国藩一面为众将请功,一面打造上等腰刀百把,上刻“殄灭丑类,尽忠王事,涤生曾国藩赠”。某日,集众将于校场办赠刀仪式,每有将上台,曾必高声赞其功绩,全场摩拳擦掌,无人不想上台!曾氏腰刀遂成为湘军第一等勋章。一旦员工纷纷辞职,管理者应该先赏自己俩大嘴巴!

  6.戒骄戒惰

  曾文正公曾谓胞弟,“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一骄一惰,在我皆有,当勉力戒之,形成习惯。一个人戒不掉陋习,就练不出定力,没有定力必然人云亦云,沦为传话筒、活书柜——还谈什么智慧?

  7. 企业文化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鰌之若易靡,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8. 义不经商 慈不带兵

  “皖南到处食人。人肉始卖三十文一斤,近闻增至百二十文一斤。”

  又,曾老九围江宁,城中断粮送妇孺出,曾国藩致信九弟:停止赈济,赶妇孺回城吃粮!城内遂粮绝,太平军当街自焚亦不降。非节烈,盖李鸿章劝降苏州后,先设鸿门宴斩降将,又屠降兵几万人!试想:亲手杀降,面前人哭号流涕,这一刀怎么砍?亲手驱妇孺回城,母啼子嚎,何忍送其挨饿?慈不养兵,吾不能为也。

  9. 论成败

  “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10. 当位

  曾国藩更适合当个文官兼学者,可惜造物弄人,拧巴了一辈子。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读后感(九):更加了解曾国藩

  唐浩明先生,应该算是国内研究曾国藩的翘楚了,这本书择录曾国藩300余篇家书做评点。由于之前看过家书,这回就直接看评点了。评点内容十分丰富,对曾氏周围的社会关系和某些关键事件的来龙去脉都做了很详尽的介绍,中间还夹杂了对晚清政经民生的介绍。

  刚开始没读几篇就觉得自己之前读的家书真是白读了。要通过书本完全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读了这个才知道以前对曾国藩的了解算是连叶公好龙的层面都达不到。或者说,之前基本上相当于看了励志书之后的亢奋和自以为是,这种二逼状态是极为耽误人,极为耗费精力的。

  看了评点,当然绝对不能说就完全了解曾国藩了,不过起码能够让我站在更全面真实的角度去了解他。任何人或规则假若被奉为神圣,结果只能成为刻板甚至谬误。曾氏家书和日记流传后世,他本人是料想得到的,所以就必然出现虚伪粉饰的成分,这是每个要读家书并打算有样学样的人一定要警醒的!所以,你说曾国藩虚伪,他确实有虚伪的一面,而这些都是自以为圣徒的儒生或多或少存在的毛病。儒家的优劣,在曾国藩身上体现的非常到位了。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

  就曾氏家书的现实意义而言,他给后人的启示和助益是相当大的。但具体要如何吸收参考,则需要有成熟的心智和自我调整能力才能领悟三昧。我愿祛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性地接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