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100字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是一本由马骏杰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5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一):《海上传奇》:一首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
现藏于香港海事博物馆的水墨设色绢本《靖海全图》是为纪念清朝嘉庆初年剿平为祸广东沿岸的海盗而作,全卷约分为二十段,始于:海防定策,终于:梯航入贡。记录了十九世纪初嘉庆年间清总督百龄奉旨平定了香港海盗张保仔,使其归顺朝廷后班师回朝的盛况。
1809年,嘉庆皇帝任命百龄为两广总督,专责剿灭海盗。百龄于是大建船舰,训练水师,组织乡兵,并严禁百姓与海盗接触。其后主要的一场官盗对战发生在大屿山邻近海域,而海盗首领郑一嫂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其副手张保仔受封为水师军官并负责剿平海盗余党。约1812年,南部沿海恢复安宁,百龄因此大受皇帝嘉许,并获赐顶戴花翎。至今,香港离岛长洲仍可看到传说中张保仔藉以藏身(匿藏财宝)的狭小洞穴。
关于这段真实的历史与其背后的故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马骏杰于2019年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海上传奇》中将其演绎得栩栩如生。而由“百家讲坛”节目组官方授权,马骏杰教授的同名著作日前业已正式出版。
书中从舟船创造的前世今生、方士徐福与高僧鉴真东渡、汉武帝十次驾临山东半岛沿海求仙问道、南宋崖山海战,一直讲到马可.波罗在东方的见闻以及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壮举,直至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甲午中日海战。500页厚重的篇幅承载了一部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中华民族《海上传奇》!
《靖海全图》局部犹记多年前的中学历史课上,朝气蓬勃的历史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将分别发生在明永乐年间与万历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故事讲述得声情并茂。时至今日,那句气势磅礴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时常会思考,戚继光作为万历首辅张居正的的得意门生,前途自是一片锦绣,本可在京师安享富贵,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来到东南沿海去完成这么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仅仅是为了建功立业,立足朝堂?
当我翻开本书,一切似乎都已明朗化。在马教授笔下,关于这两个事件有着鲜明对比。同样发生在明朝,一个前期,一个中期,但无论目的、性质、意义抑或当时的物质前提和客观条件上,二者皆有着天然的不同。
众所周知,明朝永乐年间国力强盛,为了彰显王朝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加强与异域的联系,明成祖派三宝太监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南洋的开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然而到了万历年间,倭寇与海盗勾结,经常骚扰沿海居民与商人,大肆烧杀抢掠,对百姓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也对当地治安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由戚继光、俞大猷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从根本目的和性质上,戚继光抗倭与郑和下西洋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不可同日而语。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这是一场令中国人深感耻辱的战争,尽管史料充分,但关于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与结局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我们不禁要问:在总兵力明显高于日军侵略者的情况下,大清帝国的海陆军,为何仍会节节败退?北洋海军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强大的舰队,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在这场不期而遇的战争面前,战争的指挥者与参与者究竟有着怎样的表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永远不能忘却的战争到底留给我们怎样审核的思考和启示呢?以上种种答案,且看马骏杰教授为您一一道来……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二):《海上传奇》: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从辉煌走向衰落,再重铸辉煌
中国虽然处于亚洲的东部,濒临太平洋,但在近代史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陆权国家,在海洋帝国的争霸下节节败退。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航海事业并不是一直这样的,而是一直处于明显的上升势头,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时,中国航海达到了顶峰,之后极速走上下坡路。明朝后期开始闭关锁国,海上贸易断绝,海军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直到欧洲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才得以重新见识海军的力量。
在的中国历史的早期,海洋一直是中国人不断探索的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中国对于海洋的探索不弱于甚至领先于世界,但为什么会发展到被打到家门口的情况呢?知古而鉴今,对于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我们有着全面的了解。也就更能了解中国的海洋文明是怎样一步一步有盛到衰,又怎样在今后自强不息而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的海洋体系。海洋是地球面积的大部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海军,就没有世界的发言权。通过对于中国海洋发展的梳理,我们一定要建立民族自信心,我们不曾输于别人,也不会输于别人,中国一定能成为海洋世界的一份子。
马骏杰走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是因为他主持的《百家讲坛》,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几段海洋史。他是一个学者,是一位研究海洋的专家,是一位优秀的教授,他最近在《百家讲坛》所讲授的中国海洋通史。马俊杰把讲稿进行扩充,增加了电视所不能表达的更加具体的内容,编撰成了这本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和常规的通史不一样的是,这本书还是以点带面的形式,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海洋发展的20段往事,20个故事,20个瞬间。这些历史时间点,有些我们了解,有些还非常陌生,无论了解的还是陌生的,在这本书中都给我们介绍的更加具体,更加详细也更加权威。
最早的海洋传奇,当然从船讲起,没有船的产生,就不会有任何的海洋活动。但船最早的发展一定不会是在海上,在人类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生活在附近的和对于生活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河流,而怎样征服河流才是古人最为关心的事情。从筏到独木舟,船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有了独木舟的技术,造船技术也就慢慢的发展了起来。战争无疑是促进新的技术最好的阵地,为了战争,船的坚固度和航运技术都得到长足发展。有了坚固的船,也就能航行更远的距离,征服海洋的活动越演越烈。无疑这些活动一定会出现在靠近海洋的地区。
徐福出海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大范围征服海洋的活动。无论最终徐福去到哪里(当然最近考证看来他是去到了日本),但在客观上证明了我国的秦朝已经有了征服大海的能力,无论航海技术还是建船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3000人出海,可以想象到的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之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的海洋事业一直蓬勃的发展着。汉朝有汉武帝的东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法显、慧深等和尚的出海活动,甚至有专家研究他们曾经到达了美洲。唐朝鉴真东渡,成就一段佳话。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航海事业最为辉煌的时代。从此以后中国的海洋发展开始走向下坡路。戚继光抗倭海战,在明朝后期的历史中昙花一现,清朝郑成功收复中国台湾,更多是民间行为,清政府和郑成功的战斗中一直处于下风。在之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近代史中最屈辱的一页。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列强钉在了历史的屈辱柱上。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虽然清政府已经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并建立起了北洋舰队,但在和日本的战斗中,虽有着顽强的抵抗,但不成熟的海军战术还是造成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巨大损失。
辉煌也罢,屈辱也罢,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海上传奇》就是这一段过去的历史的讲述。未来已来,中国海军在继往开来的现代一定会开创新的海上传奇。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三):《海上传奇》:从舟船的诞生、水师的出现,到黄海大战,读懂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
15世纪,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
达·伽马开辟非洲好望角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他们依靠着发达的海上航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活动,奠定了欧洲列国十八、十九世纪建立世界霸权的基础。
可以说,海洋文明,深刻影响着现代世界的格局。
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似乎是缺席的。我们华夏的文明史,似乎只是一部陆上文明史。但真的如此吗?
中国,只是一个“陆权”国家?中国,只有儒道中庸的大陆基因?
马骏杰的这本《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全面考察了发生于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一系列重大海洋事件及相关人物,并选择了20个有代表性的“海上传奇事件”进行讲述。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串起了中国5000年海洋文明发展史。
本书的作者马骏杰,是“百家讲坛”名师,之前讲过《甲午!甲午!》、《走进林则徐》、《郑和下西洋》等多档反响不错的节目。
“海上传奇”,原本也是作者在百家讲坛上的一档系列节目,这本书,等于说是在讲稿的基础上扩充、润色而成的。
整体来说,这本书通俗易懂,且不乏学术性,很适合像我这样的普通历史爱好者阅读。
书中从舟船的诞生,中国古代水师的出现,以及早期的水战讲起,对于古代舟船从独木舟到木板船,再到战船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且提到,中国最早的水师,诞生于春秋中期的吴国。
关于中国早期水战的形态,作者结合出土的文物,如“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可能因为作者长期任教于海军院校,对于海战这一部分的描述,十分的专业,读起来也很生动。
接着,作者选取了秦汉时期的徐福出海、武帝东巡,唐代的鉴真东渡,宋代的崖山海战,明代的靖海驱寇,清代的血战马江、黄海大战等多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对于它们的起因和结果,背后的政治、军事、文明意义进行探讨。
可能因为对近代史的关注,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黄海大战距离我们更近,史料更多,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讲述,格外地详尽、细致。
从2014年和2018年,国家文物局先后发现的两艘沉船,即邓世昌的“致远号”,和林永升的“经远号”讲起,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中日双方的战争筹划,到黄海大战,再到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分析。
特别是战争过程的描写,详细到每一艘战舰,每一个时间点在做什么。
虽然从上学时就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知道黄海大战,知道邓世昌、丁汝昌,但还从来没有如此细致地、近距离地去了解和审视那段历史。
对于黄海海战,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他认可绝大多数官兵在海战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但是也批判性地指出了管带的纪律意识薄弱,以及官兵战术、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对于近年来一些学者,过度夸大中日双方装备技术差距,一味拔高北洋海军官兵的技术和道德素养,作者也指出,这不是历史研究者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
总之,这本书从古代到近代,对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做了一个很全面的串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原著。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四):船行大洋,谱写一段海上文明的传奇赞歌!
千百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但是我们时刻怀揣敬畏海洋之心,虽向往海洋但也进退有度。 在广阔天地间,海洋象征着豁达的心胸。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便是这个道理。正是抱着这样的胸襟,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仆后继向变幻莫测的海洋深处进发,前人建功立业,后人蛟龙入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创造了一段又一段探索海洋、征服海洋的佳话。
书封设计这本《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由“百家讲坛”节目组官方授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马骏杰主笔撰写,向我们真实的描绘了许许多多真实的历史故事。
航行一、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用近百个不为人知、浪漫、冒险的传奇故事和千年制海历程串联起了中华海洋文明发展史,从历史文化、技术贸易、政治军事三个方向,向读者讲述外贸、海权如何影响朝代兴替,海洋文化如何塑造民族精神,为读者奠定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线索。 这本书是作者用近二十载的时间潜心研究总结而出的著作,面对中国海洋文化浩瀚无边的历史,作者力求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力求把文字做到通俗易懂,用富于趣味性、有温度的文字再现了历史的魅力。向前航行看完这本书你将对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脉络,明白了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会看到在一次次探索、征服海洋的过程中,古人发明创造了哪些至今影响世界的航海工具和航海技术呢;会看到一些千古名帝围绕海洋所做出的一些卓越事迹;会看到外来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和国家奋起直追发展变化的决心…… 二、以古为鉴,知兴衰已。 俗话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 在书中有们可以看到不少千古名帝面对海洋都有一份征服之心但是又保持敬畏,巡游之上,领略山河壮美。派人出游,感知世界,弘扬传统文化。接纳外邦,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这一切得以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海洋这个无私无畏的纽带。 说到弘扬传统文化,古有鉴真东渡,今有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面对海洋的一份敬畏之心都永葆如初。我们甚知,搭载着海洋的东风我们得以把中华文明传颂到每一个区域去,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历经多次失败,但是他从未轻言放弃。直到天宝十二年,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终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成功东渡到了日本,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鉴真到达日本后,受到了日本天皇的亲切接待,随后他在日本开始长达十年的传播佛法上。鉴真除了在佛教方面进行传播之外,还将很多生产、农业、建筑、医疗技术传播到了日本。鉴真死后,他的坐像供奉则在寺中,还被日本定为“国宝”。
不同国家的船只三、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书中陆陆续续梳理出了一些近现代的抗争史,让我们看到了国人的反抗,也看到了现实的残酷。 面对荷兰殖民者的侵略,郑成功首当其先上阵对役成功收复台湾;面对海盗的肆虐,清政府下定决心进行彻底清查;面对“源源不断”输送进来的鸦片,面对日渐萎靡不振的士兵和百姓,林则徐虎门销烟,试图用一把火烧掉人们心中的阴霾;面对大肆掠夺的侵略者,国人奋起反抗,但却因为装备不足,士兵饥弱全船覆灭。基地失受,战役失败,全军覆没,节节后退……
遭遇战争历史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战略主动权,保证自己的地理位置优越才能避免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历史的惨痛教训也时刻警醒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勿忘历史,时刻牢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在这些源远流传的历史故事中,我们用实践证实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兵器与技术的先进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兵者,国之大事。”足可见兵器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船只覆灭漫漫历史长河,我们曾光辉无比站在塔尖,我们也曾落后挨打难以释怀,无论如何面对海洋我们都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段段海上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