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经典观后感有感
《海上传奇》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赵涛 / 陈丹青 / 杨小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传奇》观后感(一):有感于观众
即使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之下,人物们的普通和平凡或许真的可以带给后人们的,不是他们自己身上曾经附着的时代的深沉睿丽的气息,而只是一个遥远而宁静的风
《海上传奇》观后感(二):上海纠缠
从阿里被拽回羌塘,从羌塘又追到寝室,这一个多月竟一直在和我最不喜欢的城市纠缠,自己都乐了……拍摄点都还有依稀的印象,最惊喜的是韦然和上官后代的出镜,最不意外的还是赵涛哀怨的脸,哈哈~侯孝贤坐在那个山地小火车里,让我憧憬起avis说起过的台湾的萤火虫
《海上传奇》观后感(三):一座城的生死来回
电影《海上传奇》,一座寂寞的城,一座繁华的城,一座历史的城,一座现代的城。城与城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城之间,人与时光之间,相逢在河流上,相逢在回忆里,也相逢在转瞬即逝的生命里。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岂止一言难尽。在光与影的流里,这就是上海,风情万种,一座东方的城,一座传奇的城。
《海上传奇》观后感(四):传奇的是历史【2010年08月23日 00:13】
林林总总讲的故事,思绪会天马行空外延出很多的线,只是从电影本身的角度,只顾了讲故事倒没有突出城市本身的主题——难道老贾本意不是要凸现城市的?
传奇,倒没有觉得,蒙着神秘色彩的往事,早成为庶民饭后茶间的磨牙,酒足饭饱的消遣,一哄而散而已;也没觉得城市的伟大,伟大的,只是历史!
城市,没有色彩
《海上传奇》观后感(五):《海上传奇》
可能缺乏对上海这个城市的触觉,影片前半段是过去几个大时代下人物回忆录,后半段完全变成导演熟悉的电影记忆浓缩。
老实说,人物、故事其实说实话没有贾导的城市影像记录吸引人。
作为贾樟柯的标志,赵涛的出现过于私心,甚至略显多余。
影片不能单独拿来评介,应该要与贾导之前以及今后的同类型影片所组成的中国新时代影像一起作为整体拿来对照。
《海上传奇》观后感(六):其实我是个艺术家
丫真的是来骗钱花的么? 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也这么认为的呢?
赵涛那乳沟 算了吧 玩什么湿身呀
当然 丫从世界各地找来的那些人 这点诚意比较可贵 三颗星就给这点
就韩寒那句话让我觉得有点好感还真的没找到其他好感了
我想直到有一天我淘宝店月入十万了 我 我会说 其实我是个艺术家
《海上传奇》观后感(七):贾樟柯 陈丹青 上海
中国最有想法的导演和中国最有想法的艺术家共同讲述了一个中国最有故事之一的城市。非常惊喜最喜欢的中国导演和最喜欢的中国油画家竟然有一个如此的合作,这个纪录片的讲述模式是非常棒的,他把与上海一些时间段的大事件有关的人们,以现在的模样访谈来还原回溯当时的故事事件,让人不断联想,沉浸于上海的那些年那些事,非常值得一看,如果你想了解上海,只不过评分比我想象的低,很纳闷为何贾科长电影纪录片豆瓣的评分不是很高,费解。
《海上传奇》观后感(八):转
有人问我:这些人讲了什么?其实讲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还活着,坐在那里,讲了起来。你看看他们的状态,他们的笑容,还带着海上余味。他们被这个城市所钟爱,所伤,所驱逐,所裹挟。雨丝风片都珍贵,因为以后将不再有。有些人不讲生命中的大事件,讲小细节,比如谈恋爱,非常好。我86年的妹妹在一旁看,说:“和我们现在一样”。非常好。老太太富贵荣华,年纪老迈但是眼睛像鸽子一样圆小而黑润,讲到过往的恋爱故事,神态非常温柔。
《海上传奇》观后感(九):赵涛的出现……完全影响了纪录片的定义
7.4 口述历史是有力量的,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书本上看到的大历史脉络,真的是由一个个人的经历推动出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海上传奇》做到了这一点。有一点不满意,作为纪录片,赵涛算什么?首先她的出现,就影响了纪录片本身的定义,另外,我能理解导演是想用她来串起有些碎片化的每个人的口述历史。然而真正带给我的效果却是……看一次出戏一次(明明不会抽烟,还非得来一根)……个人感觉实在是实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海上传奇》观后感(十):苦涩的记忆更值得回味
对现代上海的描述不多,和现实关系并不大。基本是以上海为背景,平静的回忆那段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岁月。
贾一开始通过陈丹青的口就很清楚的表明,上海人是一个多方杂居融合而生的族群。他关心的不是这个族群,而是在这里发生过的那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以及热闹过后弥散不开的怀念。
最终上海就像那个很中性的女人一样,停滞在了一个工地的断层上。如陶喆专辑黑色柳丁里‘今天晚间新闻’最后的话:未来要如何重建,暂时还没有答案。而这话,一定不是出资方愿意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