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读摄政王载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重读摄政王载沣》读后感精选

2021-05-02 02:2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读摄政王载沣》读后感精选

  《重读摄政王载沣》是一本由刘大胜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读摄政王载沣》精选点评:

  ●了解了很多载沣的事迹,不再只是历史书中那个一笔带过的人。

  ●其情可悯,其行可哀。

  ●青年学者的眼光,重新审视载沣,透视纷繁复扰的历史,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中理出一条思路和自我的见解来,值得一读。

  ●写得真不错,不枯燥,不矫情。作者出身历史学科班,南开,社科院一路到博士后,不仅阅读相关史料,有的放矢,而且能以了解之同情,重新解读载沣,少了成王败寇的历史评判,多了温情。重要的是,作者又不像放下一些公众号写手,叙事夸张。是难得的通俗又不烂俗,学术又不学究的一本好书。

  ●载沣真是一个不幸的人,生在帝王家,是他最大的不幸,但是他能够引导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避免了更多的战争,自己从此不再走进政坛,自己也得以善终。

  ●看到三四百页的时候一直停滞不前 今天一下子又来了感觉一下子两个小时候不够用 政治上不给评价 除去摄政王的身份 真的是太好的一个心系家人热爱生活的好爸爸 很温暖啊

  ●书原本是急就章,但写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越多信息,也就越来越认真和严肃。写历史和读历史都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当然梁卓如这样的大师除外。书的立意是希望能借助载沣这个历史人物,让大家对近代的历史、近代的人物、近代的重要事件能有一个大概的非脸谱化的印象。笔端常带感情,希望大家读的时候能够多一点代入感,去体会大时代里大人物、小人物的经历、感情。如果大家有需要交流的可以来群里,作者建的交流群361494579。

  ●语言简洁,结构清晰,详略得当,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

  ●读历史真的很长学问,作者还是大赤峰人啊,赤峰人肯定得对清史有深厚的研究啊,地域渊源啊。内容真的很好,读起来似乎穿越到那段历史的赶脚

  ●《重读摄政王载沣》,自《明朝那些事》后看到的又一本好看的历史题材的书,书中借用载沣的视觉观望了从晚清,满州国,民国再到共和国的变化,令我很欣赏的是书中的慈禧是个政治强人与历史课本中的愚味妇人不一样,我就知道能能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不可能是个市井煞笔。好的历史书总能让人站在当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像旁观者那样对当事人指手划脚。另外我个人是希望中国是君主立宪的,想想如果现在有个皇帝在,我们起码还有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标杆,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重读摄政王载沣》读后感(一):亘古罕见的传奇王爷

  从古至今,无数帝王家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很常见。像醇亲王载沣一样以父事子的,似乎还没想起来第二个人。历代王朝更替,前朝罕有好下场。而载沣面对清王朝气数已尽的事实,知所进退,终结了上千年的封建统治,值得肯定。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近代,历经满清,北洋,国民党,日伪,直至新中国成立,能一直得以保全得以善终的政治人物也着实罕见,而载沣居然如同历经多个地质年代的化石一般做到了。在他软弱的外表下掩盖着真正的智慧。

  结束满清,不追随溥仪投靠伪满,晚年办学这几件事是载沣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

  什刹海边依然屹立着高墙围绕的醇亲王府,狭窄的后海夹道依然可以摩挲残破的墙砖。也许继承了载沣恬淡的性格,幼子溥任得以高寿,把醇亲王府的传奇延续到了2015年。

  载沣作为一个舵手让爱新觉罗家族这艘巨轮历经史上前所未有的风暴依然平稳靠岸,化为平凡百姓,可敬可叹!

  《重读摄政王载沣》读后感(二):欢迎大家加QQ交流读书心得

  写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很多信息。也就越来越认真和严肃。写历史和读历史都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当然梁卓如这样的大师除外。书的立意是希望能借助载沣这个历史人物,让大家对近代的历史、近代的人物、近代的重要事件能有一个大概的非脸谱化的印象。笔端常带感情,希望大家读的时候能够多一点代入感,去体会大时代里大人物、小人物的经历、感情。写到载沣下台,其实已经写不下去了。有一部分资料没有看到,对载沣和女子之间的“琐事”,资料非常少,但是这段涉及的人物、包含的人物关系却非常多、非常复杂。载沣和子女之间的部分就由同学执笔,全文完结以后,交互的阅读修改了好几遍。因为首次写作,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真心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体谅。关于这本书,有很多问题,我还在考虑,比如要不要再阅读未见资料后,重新修订,再版。如果大家有需要交流的可以来群里,交流群361494579。

  《重读摄政王载沣》读后感(三):不要用评价羚羊的标准评价狮子

  皇帝和摄政王是很另类的一种职业。其他职业的人都是应该守规矩的,而这行的从业人员是要立规矩的。其职业出发点完全不同,不能用评判普通人的标准去评判一个独裁统治者。

  古今中外的独裁帝王哪一个不是得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中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做不到顺天应人的肯定死得快。就算曾经多么一世盛名,一个判断错误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于死无葬身之地。

  而载沣,居然一错再错,无论用人还是做事都一副纸上谈兵的空架子,完全领悟不到问题的本质。要不是革命让溥仪逊了位,朝堂之上他就能被政敌弄死。

  对于这样的庸碌之辈,给他洗白是徒劳的。

  独裁帝王可是高危人群,身边都是心怀叵测的人精,要扎稳根基、励精图治,哪一招敢说必胜?跟古今中外的这么多“同行”比一比,载沣真可说昏聩无能。清朝虽然风烛残年,但在慈禧手中何尝不如是?而就是载沣三年的执政,断送了清朝的统治。

  这书列举了一些史实,尚可看一看,但为载沣洗白实不可取。

  《重读摄政王载沣》读后感(四):本非柱国之才,却成救火队长

  醇亲王载沣,其人少年所学多为书画琴棋,而并非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才。晚晴内忧外患,外有列强环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内部更是混乱不堪:军阀桀骜,官府糜烂,皇族醉生梦死,农民不堪重负,南方各省更是埋伏着无数伺机而动的革命党。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大清国气数已尽,就在这时,载沣莫名其妙的就被扶上了“摄政”之位。于是“大清国祚”的延续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谈何容易,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本就败多胜少,更何况晚晴国库连年亏空,民间也是财力耗竭,朝廷自上至下缺少实干官吏,北洋军队坚如磐石。

  1905年的清末新政的确给社会带来一丝清风,但根本不足以吹散腐朽的浊气。旨在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整新军,并未因更换袁世凯而使北洋军队俯首听命,发展农工商也因缺钱不了了之,“皇族内阁”令汉人士绅失望至极,体现的是落后的皇族保守派的胜利,他们还以为自己能坐好久的江山呢!废科举更是直接断了传统读书人的生路,把他们推到了大清的对立面。

  改革的确加速了“大清国”的覆灭,但责任不在载沣。近代中国要复兴,必须将人间一切污秽扫进太平洋,建立一个新世界。载沣没有扭转乾坤的才能,历史逼着他走到前台,这是他的不幸。但作为政治人物,他知时事,识大局,晚节得保,却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