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摘抄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是一本由刘继荣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一):推荐五颗星
很多人说这本书适合做家长的来看,我未婚未育,也义无反顾买来看,不是因为我本来就对育儿感兴趣,也不是因为我未曾生养却懂得诸多婚孕育知识,我只是觉得,无论你年岁几何,无论你是怎样的一种角色,读了这本书,总有一个故事或者一句话能与你产生共鸣,戳到你某个似痛又痒的神经上,让你不由自主有点小小的触动与改变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二):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有感
很久之前,我就读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书的同名单篇,犹记得读完之后感觉莫名地温暖与感动,且心心念念地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读整本书。这次单位的图书室开张,我借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心仪已久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三):谁都想成英雄,谁来鼓掌?
我说,这是一本看了封面书名就想流泪的书。结果是,我用掉了一包纸巾。 书不厚,很快就能看完,可里面的故事却让人无法忘怀。作者以第一人称,把自己的,听到的,遇见的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简要的阐述,没有主观的评论和定义,却直击内心。 书的内容并不复杂,不过是鸡飞蛋打的生活里关于爱的故事,而教会我们这个主题的,是孩子。你有不想成为光环中的主角只想做在旁边鼓掌的那个孩子吗?你知道孩子眼睛里看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吗?你理解孩子的善良和体贴吗?你忽略的最重要的人又是谁呢? 这个世界太快太功利啦,人人都努力想做人上人却忘了做普通人的快乐;我们作为大人却如此幼稚,孩子却开始照顾大人的心情。 一个个小短文,一个个小故事,却把人世间最长情的告白穿插着,慢慢说给你听,像有羽毛拂过心尖,无法不动容。 后来,我再看了一遍这本书,又用掉了一包纸巾。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四):30个故事让你更接近孩子
这本《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健康、快乐,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我想每一个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初衷必然是希望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可是,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又显得很脆弱,我们会被世间中许多的事情所压迫,所顾忌,看到别的孩子学这学那,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未来,中国的家长,又有哪一个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只有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才会又回到初心,只要他健康,什么都好。家长就是这么的矛盾。
因而,看到这样的封面,难免有些感触,更希望翻看这本书一探究竟。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只有亲身经历才更有发言权。生活中,我们又何尝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呢?该怎么做,是每个家长需要学习的。如果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只是一味的想着自己,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往往是因为自己的人生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而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了孩子,而这到底是孩子的人生,还是家长的人生。
我想,每一个家长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倒不是说要去模仿作者的教育方式,只是拓展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件事情其实有很多方法,并不一定拘泥于一种,哪一种更好,还需要自己甄别,还需要切合自己的孩子。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五):给孩子一个绽放的机会
看到这本《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封面就很喜欢,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收到书后,仔细的读了,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更温暖,这种感动因为现在社会的人越来越忙而越来越缺少。
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都是打从心里爱孩子的,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来呵护我们的宝贝,想给他最完整的爱。不光给他提供一切尽可能的物质条件,还为他的将来做种种打算。可是很多人没有问过孩子想要什么,只为了所谓的将来,而让孩子失去了当下的快乐童年,这也是一种遗憾吧。
记得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才艺培训班,天天从学校回家放下书包,就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疯玩,爬树,掏鸟窝,摘邻居家树上的果子等等。所以我们现在回忆起来的童年,都是一堆小伙伴玩的场面,所以我们才有那么多割舍不下的朋友,毕竟一起长大的情分,是培训班里所见不到的。
父母是时候放手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虽是由我们而生,却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应该被我们绑架,按着我们的规划来走他的人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彩,不一定是人生舞台上最夺目的那一个,有可能是那旁边鼓掌欢呼的,这两都都不可缺。离开培训班,静下心来,听下孩子自己的小故事,给他一个拥抱和亲吻,他的人生由自己决定。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孩子,只要有土壤,有水份,他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朵,不错自己的花季。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应该承担的一切,父母不应该做为孩子的人生规划师,永远的保护伞。让孩子去经历他应该经历的,他才能成长,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这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会觉得乐在其中。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六):最是亲情能动人
2012年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是以刘继荣的一篇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背景。能写出被选作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文章,这样的作家的作品值得一看。
还是女作家心思细腻,一部分女作家更专注地写亲情友情方面的文字,这真是永恒的主题。关于教育孩子,有不少家教方面的文章,本书里的一个个故事,没有说教意味,读罢耐人寻味。
这本书让我们的目光回归身边,审视自己的家庭生活,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文章,让我们深思的就是孩子的理想是不是一定要远大,一定要出人头地。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中还需要很多螺丝钉,红花固然耀眼,也需要绿叶的衬托,不能当一朵红花,当一篇绿叶也有自己的小确幸。我们成年人,小的时候可能也有远大的理想,高达上的职业追求,但现在不也是各行各业都有,成为白富美高富帅的又有几多?另外,一些高薪酬的行业也高压力,过劳死之类的新闻也零星见诸报端。为英雄鼓掌,成为一个友善的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也未尝不好。毕竟,不能都是英雄。作者的叙述技巧高超,娓娓道来。
无心之人,可能觉得作者选的这些题材,教育孩子的事不是小事吗?哪有那么多笔墨可写?真正有心之人,再用心体会孩子的成长,很多小事也是家庭的大事。做家长的,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反思。并会提醒自己,我也要留心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一些事,
这些温情的文字很能打动人。我读《在德克士门前跳舞的男人》,眼睛湿润了。叙述一波三折,亲情写得如此动人。也许有人会说,有这样一个糊涂妈多烦人啊,对这样糊涂妈的孝顺多么难做到啊。一个成年人,为了自己的母亲,不怕出丑,认真的加入跳舞的小朋友的队伍,场面滑稽,却让人动容。作者细腻的文字,叙述描写抒情得到位。
这些年来,价值观在朝着人性的方面转变。以前,更多的是关注大家庭,牺牲小家,顾全大家。一个不爱父母孩子的人,也很难说他怎么爱国。现在,人们知道,要学会在大家和小家兼顾。关爱自己的家人也很重要的。每个人心中有有柔软的一面,这些温情的亲情文章,很能打动那些为人父为人母的读者的心。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七):有多久没有看书想流泪的冲动了
---------------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文/纪汐
丰子恺先生曾在描述儿女童年的时候说过:“儿女们的童年是黄金时代。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的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有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是刘继荣继《遇见世上最好的爱》后的另一本让一家人共读的成长之书,带着我们在作者书写下的文字的字里行间找寻久违的幸福。作者用30个小故事,一天一个故事,重新温和了我们日渐冷漠的脸孔和生硬的心灵。也让我们重新感悟孩子并非是我们欲望的代言。他虽然是为父母所生,却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正如第一篇故事一样,“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所以”二十三号女生“成为了班里最受欣赏的同学,她也能够坦然的接受其他同学的优秀,也能够优雅地处理同学之间的争食僵局,为路途的烦躁带来乐趣。其实世间更多是由普通人组成这个社会的。如果说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着,又何必一定要为了物欲遮住了我们的初心呢?
而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这篇“善良可以成为一种习惯”,小男孩只是为了让他的同学接受自己的帮助,他可以为朋友保密,不要表扬,不要小红花,不要奖状,甚至在搀扶妈妈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去做搀扶的动作。来到这世间的孩子都是被折翼的善良天使,我觉得这句话是真理。
而其他的文章亦不乏温情和警醒,不要想当然的把自己年少时未曾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作为母亲,亦不要因为爸爸不会带小孩,就残忍的吊销了父亲的执照,更要明白,父母是孩子最近距离的老师,一言一行皆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我们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灰色的种子。
而实际上,孩子亦是我们的导师。在他们身上,我们学会如何去爱这个世界,又如何去爱自己。
2015/11/2星期一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八):故事中领悟温馨亲情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家长如何正确地爱孩子,教育孩子,不仅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更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昌盛。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绝对是本一家人共读的成长之书,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是苦心孤诣地为孩子操劳,对孩子的爱不知不觉就会产生溺爱,到头来孩子还不会买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长过分重视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也是家庭教育中一个明显的误区。
父母都曾经说过:“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没啥发展了,就看咱孩子的了!”于是,所有“赌注”全都押在了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家长更加急功近利,不估计自己孩子本身的客观条件,而是强硬的灌输给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不输在竞争的起跑线上。
当然,必须承认分母对子女的这些厚爱像太阳普照万物,无私热烈;像海洋环绕小岛,博大深情。然而,这些厚爱把握不当,就会走向反面,变成另一种畸形的爱。孩子会在这种“爱”的压力下,变得疲惫不堪。
家长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千小心,万注意”。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自立精神,独立人格的教育。不论家里家外,家长都包揽了,根本不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以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在家长巨大的保护伞下,孩子的依赖性会增强,没有自信心,意志也会薄弱。
家长应该怎样爱孩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众人探讨的话题。家长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也是爱的构成部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要想生存必须靠自己努力拼搏!另外,家长还应该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人格,德行教育影响孩子,用严格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来要求孩子,用真正的对孩子有益的爱心去关怀孩子。温馨亲情才是真爱,相信读完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里面的30个小故事,对家长教育孩子大有益处!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九):隔着两碗热粥,几碟小菜,袅袅热气中,拥住彼此温润的眼神
一.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文笔,很细腻。
老人们只是安详地坐着,目光柔和,看孩子们吃。那些小东西,腮帮子鼓鼓的,吃相可爱,嘴角还沾着可乐渍和饼屑。
隔着两碗热粥,几碟小菜,袅袅热气中,拥住彼此温润的眼神。这,便是静好的岁月,安稳的现世。
世上有很多好男人和好女人,不过我们最珍惜的还是眼前的日子,眼前的人。如果再有风波,我们仍然会耐心的,等待一分钟再分开。
二.关于亲情。
我记得小时候,上小学的样子吧,几岁不记得了。有天下午,突然狂风大作,快要下雨了,我心里惦记出远门的妈妈,就骑车飞奔出去想接她。现在想想,接她有什么用呢?两个人一起淋着雨回来吗?可是那时候还是很小的,就想去接她跟她一起回家。然后我骑车出去转了一大圈,人也没接到,又灰溜溜的回家了。回到了家了才发现,妈妈已经回家了。看见我带着一身的风回来,她又急又急又气的问我,你去干嘛了?我说我去接你了。她跟我爸带着责怪的语气训我,下雨了你跑去有什么用啊?
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我很难过。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我的感觉,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了。这就是所谓的共情吧。能够以一个小学孩子的身份想,一定觉得骄傲吧,危险的时候能想到她。
有个人曾说过,上一辈的人,比较缺乏共情和感觉。在他们眼里,吃饱穿暖就行了,心理上面的可能不会重视。弗洛伊德也说,我们穷其一生都在修复童年时候所受的创伤。我希望我有了孩子,能够更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不强迫他,成长成他喜欢的样子就好。我做的就是在他需要的时候伸手,告诉我跟他爸爸是他永远的后盾就好了。有句话被很多人说过多次,我希望自己有了宝贝也可以做到。
要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
三.关于爱情
作者说起她跟老公初识,谈恋爱结婚到生子。中间的那段时间自己生病不能动,老公被派到沙漠工作,之后又被派到国外工作两年。包括跟婆婆的相处等等。感情这个东西,还是得靠两个人共同经营才可以,自己努力也很重要。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十):给孩子和父母更需要的关怀
亲情是最感化人的,总会触动最柔软的心房。我们都应怀着一颗温暖柔软的心,与亲人好好相处。亲人是我们心有所系的牵挂。即使远之天边,各奔天涯,终其一生,始终是悄无声息的牵挂。正因亲情,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生来仿徨,也不至于断肠天涯。
亲情是孩子最容易懂得的爱,也是最深刻体会的爱。孩子都一样,纯真又善良。孩子,是父母生命中最好的馈赠。遇见了孩子,就遇见了世界上最好的爱。对于孩子这份最好的爱,我们都感激涕零。既愿意用一生的岁月呵护,也愿意拼尽全力关怀,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的更幸福。爱是给予孩子的营养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走上幸福的人生。 期待是给予孩子的调剂品,促使孩子积极向上,懂得追求自己的人生。
花有千色,蝶有万种。都个人都一样,都有各自的光芒。有人在人生的舞台表演,有人在人生的舞台欢呼,也有人在人生的舞台鼓掌。谁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舞台绽放各自的光芒。每个父母都想为了自己家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都试图给孩子勾勒属于成人的未来蓝图。你对孩子的欲望有多大,孩子便有多累。孩子眼里的世界与承认不同,父母自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判断孩子的思维。
给孩子多点耐心,多点自我成长。不是每一场风,都需要躲进父母的怀抱,不是每一场雨,都需要一把慈祥的雨伞。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也需要父母的放怀。给孩子一片自己成长的天空,去经历风雨,去享受阳光。坎坷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人生体验。
人生的路有多远,阳光就有多长。生活里,酸甜苦辣都有味道,喜怒哀乐都有收获。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们既不可以忽略孩子,也不可以忽略父母。最亲的人,最近的情。是父母,为我们排忧解难,为我们熬成白头。
给父母多点忍让,多点孝敬关怀。岁月匆匆,我们忙不完的闲杂事,人生短暂,我们看不完的好风景。但即使这样,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的,给父母最想要的陪伴。常回到父母的身边,陪父母聊天,陪父母看日出日落。事情再多,父母都是我们首先孝敬的,风景再美,父母都是需要我们陪伴的。
给孩子和父母更需要的关怀,是需要你我用一生去努力做好的。基于亲情,这一切都值得。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