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摘抄

2022-03-14 16:0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摘抄

  《世界权力的转移》是一本由阎学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一):第三章 世界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

  第三节 以“义”促进国际正义原则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正义”是比“民主”更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观。正义并不排斥民主,而是借助民主。正义将民主作为促进社会更加公平的一种手段,同时也防止这种手段导致非正义的结果。罗尔斯(John Rawls)曾提出正义有两项原则:第一原则是自由平等,第二原则是公平机会与差别待遇的结合。”

  这里其实有个坑。“正义”本身是多么难于界定,且充满文化差异的概念。

  第四节 以“礼”促进新型大国竞争

  “东西方文明的具体礼仪有所不同,但讲礼仪的习俗则是普世性的。礼仪是公共文明的一部分,在“礼”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文明”,是可以超越“自由”这个价值观的。”

  通过“礼”能促进“义”吗?中国传统历史不就是“礼”成为僵化的“礼法”,“义”变成“义气”而边缘化。“礼”和“义”冲突时该以何种原则进行选择?所谓反抗暴政的权利是“合礼”还是“合义”,是否“合理”呢?就算一切细节都不提,礼本身也需要借助现实的力量实现。那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还不是朝贡体系一种。更可怕的是如果国际体系是一个基于“礼”的体系,是否会对各国国内治理结构产生影响呢?如果能得到大皇帝的册封,那么怎么可能忍受底下乱民作乱?所以这个很可怕呀。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二):用道义现实主义对大国崛起“抽丝剥茧” ——读《世界权力的转移》

  文/居声自

  自从“大国崛起”纪录片播出后,“大国崛起”这一命题也从此深入国人的内心。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战略也从韬光养晦逐渐转变为奋发有为。一方面,大国崛起是中华崛起梦、民族富强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对这一命题的重视也就是水到渠成;加之,当前国家关系的深刻变化,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博弈、大国与与小国之间的制衡,等等,从客观上也要求在国际关系方面有新的理论建树,有新的阐释方式。于是,道义现实主义就应运而生。

  关于道义现实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世界权力的转移》有精到而富有真知灼见的论述。作者阎学通先生现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中倡导科学方法论和预测国际形势的著名学者。作者通过“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对世界权力转移现象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作者一反“经济决定论”的常规,而是将政治领导作为导致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体系三者演化的根本原因,并认为在利益明确的条件下政治领导的类型决定了对外战略取向。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利益的最主要部分,因此它是国家外交政策要实现的目标。对于崛起的大国来说,其实力的增长决定了其利益是重新分配国际权力,因此,中国实力地位的提高将扩大中国实施“道义现实主义”空间的需求,这也从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创新”政策引入外交领域中得到了佐证。

  可以说,道义现实主义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从政治领导类型的角度解释和分析世界主导国对外战略取向、国际格局的转化机制、国际规范的演化趋势、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否以及国际体系的类型转变。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处理“大国崛起”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借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道义现实主义非常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诸子百家学说中汲取营养,这也与中国古代提倡的“王道”理论是相契合的。总之,道义现实主义是实现大国崛起不可忽视的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理论。

  (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三):如何把握世界权力的命脉

  如何把握世界权力的命脉

  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读书、网上浏览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笔者无意间发现一本好书《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咋一看,有些懵,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太高端了。

  百度一下其作者是何许人也?阎学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总编和《国际政治科学》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国家利益分析》《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国际政治与中国》《国际关系分析》《中外关系定量预测》《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以及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等。看来,作者也是蛮拼的。并且人家也是很有资历与学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笔者买到书一看,并非像以前想象一样,我发现这本书至少有两大优点: 其一,理论创新,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是有关道义取向与领导类型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被国际学界称为道义现实主义。其二,对中国的崛起战略提出建议,建议中国选择王道的崛起战略。边读边想,笔者的分析十分到位,学识的确不一般,是读者十分敬佩与崇拜,且有十分强烈的认同感。

  阅读着且赞叹着、感慨着:《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对世界权力转移现象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是关于崛起国何以成功和霸权何以衰落的理论。这是一本政治决定论的著作,与经济决定论的理论截然相反。该理论将政治领导作为导致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体系三者演化的根本原因,将实力作为界定国家利益的基础,并认为在利益明确的条件下政治领导的类型决定了对外战略取向。政治领导类型与道义相关,而道义所发挥的作用又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该理论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是有关道义取向与领导类型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被国际学界称为道义现实主义。本书对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建议中国选择王道的崛起战略。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四):一个小错

  无论如何重构道义理念,道义同阎学通老师一直强调中国古代的王权国家建构和天下理念息息相关,不谈天下理念有些过分的中国语境性(试想东亚国家现在如何接受天下理念?或者说在现实主义指导下,其他国家如何呼应中国的“道义”王道,即起作用的到底是共同认同的道义还是现实主义的本质,这可能是一个内在矛盾),我的一个看法是在道义现实主义语境里,美国作为全球性的霸权国家只要让度一些霸权就能达到比中国持之以恒的王权国家追求所更好的效果:在中国不放弃不结盟政策提供安全产品并获得高质量盟友之前,道义现实主义很难实现作为“道义”的前提,而很可能是一种“中国气派”的“仁慈霸权”,即核心和实质还是现实主义甚至是进攻性现实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如同这两年流行的“王朝治乱率”和“文明兴衰率”之争:近代史带给中国人的的惯有理念会发酵现实主义政治理性和功利心,这时道义仅仅变成一种历史重现的“中国气派”。公平正义文明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但这并不意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自证政治领导力的合法性,即中国提出道义是非常非常必要的,但不可忽视的是道义不要变成自我膨胀的虚幻幻觉,不要自隳于被现实主义和国家大战略所标定的根本的作为审慎的美德。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五):大国崛起应走道义现实主义

  正值中国国运升腾时期面临的发展问题,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成超级大国。当今21世纪经济已经全球化,然而由科技急速发展又深刻地改变着这世界,如何才能突破主导国(美国)围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中国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世界强国,才能引领世界民族走向和平繁荣。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未来,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下个世纪全世界民族的发展。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著《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从先秦诸子的政治决定论理念结合西方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提出“道义现实主义”概念,阎教授认为崛起国要取代主导国要重新塑造国际秩序,不仅要有国家实力作为保障,更要行王道。让更多小国追随效仿,从而达到天下共主。

  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崛起国是如何取代现行世界主导国的地位的,即“世界权力中心”转移的原理。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对于上述问题给出的核心解释是:崛起国的成功在于其政治领导力强于现行世界主导国。这个解释在一定范围内,也适用于许多弱国战胜强国的国际政治现象。

  “道义现实主义”是借鉴了先秦诸子的政治决定论理念提出的一个概念,“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的精炼阐释。先秦诸子虽然都是政治决定论者,但是他们对政治实力核心要素的认识不一样,老子和孔子认为是观念,荀子认为是路线,墨子认为是人才,韩非子认为是制度,管子认为是战略,孟子认为是政策。道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上述这些政治因素均受到政府最高领导班子的影响,

  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将政治领导类型和国家实力作为影响国家对外战略取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国家实力分为“主导国”、“崛起国”、“地区大国”、“小国”四类,政治领导分为“无为”、“守成”、“进取”、和“争斗”四类。当国家实力达到主导国或崛起国水平时,道义的有无与水平高低对国家战略的效果,特别是建立国际规范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六):20年后见证东方智慧“价值观”会否发酵

  第一次读到阎学通老师的书,阅读起来并不像一般的”政治“类书一样,读得吃力,这本《世界权利的转移 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让我觉倒像是“数学推理”,前半部是理论原理,定义理论加上推论;后半部有论据论证及应用(诸子对国家关系的思想),最后加上道义现实主义对国家的崛起战略的政治外交政策,全部读下来,无懈可击,推崇的先秦思想“仁” “义” “礼”的观念,更是把中国现今的国际政治价值观提到了一个高度,为建立新的国家规范打下令人信服的思想基础。(“价值观”这一点软实力也是中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被各方学者攻击最重要的一方面差距,有些人认为美国的”平等、民主、自由“是人类最高层的价值观,是不可超越的。阎学通老师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给出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逻辑非常简洁,即一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是由该国客观的国家战略利益和对利益的排序及利益实现方法的思想观念这两个因素决定的。给出以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历史进程作为基础,阐述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世界主导权需要奠定以战略信誉为基础的道义要求。这也适合当下中国政治领导的核心外交政策——奋发有为的外交政策,强调”亲、诚、惠、容“,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

  在综合实力日益强盛的中国,对未来道路有明确的选择是重要的政治领导方向。也就是这本书所讨论的中国崛起和世界权利中心的转移的问题。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制衡,形成了两极的国际格局,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至今,再无一个超级大国与美国相抗衡,21世纪以来,中国展现出了超级大国的实力,逐渐缩小着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军事差距还是很悬殊)。这就有了世界权力转移的讨论,阎老师的理论是世界权力的中心正在从欧洲转移向东亚。如果把太平洋和大西洋忽略掉,美国就和英国和日本成了邻居,美国也就位于亚欧之间,作为一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者,二战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必然是世界权力中心的一部分,而东亚与欧洲的实力变化才是世界权利中心转移的变量,这与美国与欧洲的衰落是成相关对比的。

  当然讨论的还有中国的政治领导方向,”王道“思想更符合中国未来的方向。作为崛起国,会建立新的国际规范,但是要在它能身体力行地执行新规范,以身作则的基础上。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道义现实主义的观念就是荀子所说的”伪“,及人后天思想观念对国家决策的影响。王权国奉行规范原则,其行为具有弱化实力而规范原则强化为国际规范的作用,是”义立而王“的思想。在现今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王权的战略目标,秉承”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坚持民富国强的政治路线,奋发有为的政治外交思想,会给未来的中国无限的希望。

  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管子·霸言》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七):历史惯性与中国崛起

  历史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过程的产物。正如阎学通教授所言,《历史的惯性》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国际形势预测的读物。本书主要是预测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一定的连续性多骨诺骨牌效应。

历史的惯性7.2阎学通 / 2013 / 中信出版社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当并不意味人有能力可以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种强大的关系,发展的关系趋势不会发生逆转。只要在没有出现强有力的力量来逆转历史惯性之前,历史是仍然按照既有的轨道向前发展。正如一个超级帝国开始衰落之后,其衰落时间在百年以上,在者期间难以重振雄风。这些帝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每个能否有人顶住器衰落下去的历史惯性,将会是美国精英需要面对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中国能否崛起成功,甚至能否加速崛起就取决于中国的领导精英团队能否化解发展面对的阻力,实现崛起。

  回到2019年,在全球化的时代,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遭遇到了挑战。中国崛起需要开放。中国的前途在于开放,内政与外交就更加需要融为一体,国际事务对国内的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同样国内政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也将日益加深。如果回避国内和国际问题。则矛盾会因为越拖越难解决。我们面对的台湾统一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阎学通教授认为:历史给所有国家提供的机遇都是相同的。关键不在于谁有机遇期,而是在于谁能抓住抱我利用瞬息即逝的每个机遇。这就依赖于国家的政治领导力。

  《世界权力的转移》读后感(八):世界权力的转移 —阎学通

  第一章: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原理

  第一节: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道义

  崛起国的成功在于其政治领导力强于现行世界主导国。

  面临的挑战:

  1 道义与现实主义理论的兼容。

  2 将政治领导作为自变量之一建立科学理论体系。

  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美国是世界上道义感最强烈的国家,美国奉行的道义优先的外交原则使得我们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国际纠纷中,也让我们变得更具侵略性。

  摩根索:讨论国际道义时要严防两个极端:既不能过高估计伦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能过低估计它的影响。不能否认政治家和外交家的行为也受物质权力之外其他因素的驱动。

  儒家:来而不拒,不往教之 ---不往教之: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利益的最主要部分,因此它是国家外交政策要实现的目标。实力是国家利益的基础,因此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

  道义对权力的影响:

  1 不会相应地增强或降低本国实力:巴勒斯坦得到联合国大会对以色列的谴责、2012年安倍政府扩军

  2 相应地增强或降低本国实力:美国于1990年发动的海湾战争。

  荀子: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建成一种可持续的世界主导权需要奠定道义基础,其中建立战略信誉是最低的道义要求。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国际战略信誉是一国建立国际权威和世界领导地位的重要条件。

  权力:靠强制力进行领导的力量。

  权威:靠他人的信任进行领导的力量。

  第二节: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推论

  推论1:逐利是国家行为和国际规范演化的根本动力。

  1 逐利是国家行为的首要动力,但不是全部动因。

  2 国际规范的演化也是由国家的逐利行为推动的。

  推论2:无序体系中不同类别的国家的安全自保战略不同。

  1 世界主导国的类型差别决定了其提倡的国际规范不同。

  2 国家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安全自保战略的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列强都是殖民主义的强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和苏联则是霸权国家。

  现代民族国家分为完整主权国和半主权国两类。

  推论3:权力的零和性导致大国崛起的结构性矛盾和体系压力。

  1 崛起国与现行主导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

  2 实力差距的缩小将使崛起国面临日益严重的崛起困境。

  国际体系是封闭的,国际权力不可能无限扩大 --> 世界主导国主张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而崛起国主张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推论4:政治实力变化可改变实力对比。

  1 国家政治领导力决定了一国综合实力的升降。

  2 国家政治领导力的差别决定了国际格局的变化。

  荀子: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

  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

  道义现实主义并不认为讲道义就排除了使用武力。

  第三节: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

  核心逻辑:一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是由该国客观的国家战略利益和对利益的排序及利益的实现方法的思想观念这两个要素决定的。

  1 领导类型与战略选择

  2 战略信誉与国际秩序

  崛起国具备战略信誉有助于它改变现有的国际格局。政治实力是操作性实力,具有使综合实力倍增的作用。

  崛起国的战略信誉高,有较多盟友,其国际权力再分配方案就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反之则难以被接受。

  崛起国战略信誉高还有助于建立新的国际规范。

  但是崛起国不能单靠物质维持这种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

  第二章:国际主导国和国际规范的演化

  第一节:对主导国作用的解释不足

  新的国际规范形成的基本模式:主导国提出,多数国家效仿,然后内化成国际规范。

  伊肯伯里(G.John Ikenberry)和库普乾(Chales A.Kupchan)认为领导国促使新国际规范被普遍接受的三条路径:劝说、经济和军事诱惑、强制改变他国内政。

  第二节:领导性质与常规原则

  领导性质在规范演化中的作用

  主导国的领导性质决定了该国的国际行为,该国的国际行为促使他国在国际互动中采取相同的行为原则;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这种相同的行为原则,这种行为原则就普遍化成常规原则了。

  主导国从样板、支持和惩罚三个路径影响国际互动行为。

  第三节:国际规范的演变

  互动路径:示范--效仿、支持--强化、惩罚--维护

  1 国际规范的演化方向

  强权国奉行实力原则;王权国奉行规范原则;霸权国奉行双重标准原则,即对盟友采取规范原则,对敌国采取实力原则。

  2 国际规范的质变

  主导国领导性质的变化,可以给国际规范的质变开创起点。

  国际领导的性质长期不变,可促进某种行为原则内化或社会化为国际规范。

  第四节:历史案例

  1 西周

  王权体系:公元前17世纪商汤五服规范原则:侯、甸、男、采、卫,周武王修改为:甸、侯、宾、要、 荒

  霸权体系:周昭王发动对荒服地区的犬戎的战争。

  强权体系:周厉王对王室成员破坏诸侯国“共享山泽”这一规范的行为不加制止、周宣王对同宗姬姓诸侯鲁国不按规范对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2 春秋

  齐楚两大同盟的建立使双重标准原则成为国家间的规范

  不兼并邻国的国家间规范在春秋后期就开始演变,楚国靠兼并“汉阳诸姬”成为大国,秦国靠兼并西戎坐大,郑武公、郑庄公、晋献公、晋文公都曾兼并过邻国。到吴楚争霸的后期,兼并战败国已经成为国家间的常规行为原则。

  3 19世纪末到二战期间

  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在任何情况下都可按其单方面意愿采取行动。与周宣王不遵守五服规范的行为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3日意大利背弃德奥意盟约,宣布中立。

  英国于7月9日告知德国驻英大使,英国与法、俄没有同盟关系,没有任何受约束的义务,并在大战前两天表态中立。7月29日英国又表达参战的立场。

  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首要强国,从强权向霸权转化。但是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因此美国也未能在建立国际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因此,一战结束后仍由强权国家发挥世界领导作用。1929年金融危机后,大国扩张领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加剧。

  4 二战结束至今

  冷战时期:美国“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约成立以来美国没有对盟友进行过武装干涉,因此西方阵营在冷战四十多年保持了相对的团结。

  苏联1948年和南斯拉夫交恶,1950年在朝鲜战争中未出兵,1958年单方面停止对华援助。1956年和1968年分别出兵干涉华约成员国匈牙利和捷克,苏联的实力原则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很大。

  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遵循的行为原则依然是双重标准。

  “民主和平论”所依据的国际现象,即西方国家之间互相不进行战争,但对非西方国家间相互进行战争。1990年--2002年间,世界上46个地点发生了58起重大武装冲突,但其中没有发生在西方国家之间的。

  第三章:世界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

  第一节:世界权力中心转移的方向

  1 世界权力中心的判断标准

  该地区必须包括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即有一个或几个国家具备世界级的物质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和文化力量(尤其是思想力量),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模仿的样板。

  世界权力中心还应该是国际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

  2 “亚太”和“东方”概念模糊

  3 世界权力中心从欧洲向东亚转移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欧洲和美国都一定程度的走向衰落;但是未来十年内,美国的衰落不会改变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而欧洲的衰落将会使其影响力小于东亚。从而东亚将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组成部分。

  4 中国崛起与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

  今后十年,能使东亚总体实力超过欧洲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的崛起。

  今后十年,日本国内的政治变革将使日本与东亚拉开距离,其总体实力难有大幅增长。

  今后十年,中美在东亚的战略竞争的激烈程度将超越它们在其他地区的战略竞争。

  5 世界权力中心转移的竞争领域次序

  21世纪的中美战略竞争始于经济领域而非军事领域,但这并不能阻止中美战略竞争从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扩散。

  第二节:权力转移与体系转变的关系

  1 国际体系转变的标准不明确

  一般而言,国际体系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三个要素构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以视为国际体系类型的转变,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国际体系”这个概念了。

  “体系”这个概念是指构成要素互动形成的一个系统,因此,我们需要以国际体系的某一构成要素的变化是否会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为标准,来判断国际体系是否发生了类型转变。

  2 国际体系转变所需的要素

  以行为体类型和国际规范同时变化作为判断体系转变的标准:

  西周体系向春秋体系的转变,体系规范 分封-->争霸,行为体 诸侯国-->君主国

  欧洲1618-1648三十年战争,封建体制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转变,体系规范 教权至上-->国家主权至上,行为体 封建王国-->民族国家

  以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同时变化为标准:

  二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向雅尔塔体系转变,国际格局 多极化-->美苏争霸,国际规范 先占原则和兼并原则-->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原则

  以国际行为体和国际格局同时变化为标准:

  秦灭六国,行为体 君主国-->帝国,国际格局 多极-->一极

  14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行为体 邦国-->帝国,国际格局 多极-->一极

  苏联解体后只有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行为体和国际规范都没有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因此不宜将这一事件看作“国际体系变化”。

  3 政治领导力与国际体系的转变

  政治领导人的类型变化可改变国家的实力对比: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使苏联在1991年分裂成15个国家,这个超级大国的主体瞬间沦落成二流大国,两极格局变成一极格局,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崛起大国的领导人通过改变国际格局成为世界政治的领导者

  新的世界领导者将依据他们的政治理念建设国际规范

  在国际格局的类型发生改变后,国际规范的性质若也发生改变,国际体系则发生类型变化。

  第四章:崛起战略的现代普世价值

  第一节: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中国的王道价值观为崛起的中国提供了能够超越美国霸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进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是有可能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价值观的。

  荀子: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第二节:以“仁”促进国际公平规范

  绝对的权力平等意味着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于是就没有群体内部的合作。绝对的机会平等意味着殊死竞争,当暴力手段有助于赢得竞争时,暴力手段就成为最优的选择。

  “仁”是一个后天的社会理念,其本质是强者同情和爱护弱者的社会治理原则,是对客观的强弱差别矛盾的调和剂。

  第三节:以“义”促进国际正义原则

  民主程序可为国家的行为提供合法性,但却必然能保证其正义性。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正义”是比“民主”更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民的价值观。

  第四节:以“礼”促进新型大国竞争

  一国的自由与国际秩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法律通过对违法行为的事后惩罚来威慑人的极端自由行为,礼是由事先形成的社会道德习俗来约束人的行为方式。礼比法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广泛的约束作用。

  不受文明约束的自由,就必然引发暴力冲突。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文明”是比“自由”能更高程度地提升人类生命意义的价值观。

  荀子: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公平、正义、文明是高于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

  第五章: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形成及解释

  第一节:理论的普世性问题

  创建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一种普世性的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世界权力中心转移过程中主导国的权力地位被崛起国取代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

  先秦文提供的是思想启迪,实证检验的依据是历史事件和现行国际政治现象。

  先秦思想的普世性问题:多数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具有普世性。

  先秦时期的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差别并不妨碍借鉴先秦思想认识创造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普遍接受沃尔兹的观点: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anarchic system),行为体功能相同,权力关系平等;而国内体系是等级体系(hierarchical system),行为体功能各异,权力体现为等级关系。

  然而,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的权力关系都是等级关系而非平等关系。

  第二节:理论的分析方法问题

  1 个人层次分析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道义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诸子讨论的道义并非个人品德而是政治道义。

  国家道义和国际道义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变得一致的可能性,也有出现分歧的可能。

  王权具有带头执行国际规范和维护国际规范的作用,而霸权则缺乏这种特征。

  2 二元论分析(观念决定论、物质决定论)

  笔者认为荀子是观念与物质相结合的二元论者。

  “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笔者认为孟子是观念决定论者,所以道义现实主义受荀子思想影响较大而受孟子思想影响较小。

  道义现实主义借鉴了荀子的“性” “伪”二元分析。

  第三节:古代道义与现代政治的问题

  1 古代观念与现代理论

  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某种古代思想,而是借助其创造出新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关霸权的认识是国内因素决定国际行为。但是先秦思想家们对于霸权国实力的认识与有关实力研究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并无性质差别。

  先秦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决定论者,道义现实主义认为政治实力是综合国力中的核心要素。在解决如何衡量“政治实力”这个问题之前,道义现实主义仍有科学发展的空间。

  2 道义作用的实力基础

  关于王权与霸权,先秦人士的认识分歧在于道义上的差别,老子、孔子、墨子和韩非子认为二者没什么大的区别,而管子、孟子、荀子认为有较大区别。

  荀子认为霸权是有低水平诚信的,而孟子认为霸权是没有诚信的。

  荀子在强调道义的必要性时忽略了实力对于获取王权的重要性,这是不可取的。

  时代的特殊性也影响着道义外交是否能发挥作用,核武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国只好放弃以战争方式获取或维持国际主导权的战略,于是道义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上升了。

  第四节: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

  1 提供崛起战略选择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范式都是美国学者创建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形成,恰好可以解释中国为何能够崛起。

  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意味着不仅要改变国际格局,还要改变国际规范。

  科学技术进步已使朝贡体系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建立新的国际体系无须借助朝贡这种方式。以主权平等为核心的现代国际规范已经成为普世性的理念,以朝贡式的等级规范取代现行主权平等规范已不可能。‘

  2 提供中国崛起价值观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现代民主观念与中国古代的王治观念在依靠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此借鉴先秦时期“仁”、“义”、“礼”的概念,将之现代化为“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以此包容并且超越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价值观。

  第六章:荀子关于国家间关系的思想

  第一节 分析方法

  1个体主义分析和个人层次分析

  以行为体变化为依据解释国际政治现象的研究方法被称为个体主义分析法。荀子基于天下大一统思想,主要从大国政策的角度讨论如何实现天下秩序的稳定。

  在荀子的文章中,作为动词,“王”是指主导天下,“霸”是主导天下的部分地区,“强”是指实力超过其他国家。作为名词,他将国家性质、君子类型和政策性质三者视为同一个事物的三种表现形式。

  荀子认为国家是君主用来治理社会的工具,君主的道义程度差别导致了国家性质的差别,从而决定了国家间的秩序是安宁还是混乱。

  荀子认为大臣是介于君主和国家性质之间的中介变量。君主的核心功能不是亲自治理国家,而是选择善于治理国家的大臣。

  2 观念决定论和内因决定论

  现实主义理论是典型的物质决定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观念决定论,制度主义理论采取了折中的立场。

  荀子认为争夺是人性逐利和物质匮乏导致的,而国家的行为是君主的道义观念能否抑制其逐利人性的结果。(二元论者)

  荀子使用的“王”、“霸”、“强”三个概念与温特提出的“康德文化”、“洛克文化”、“霍布斯文化”有部分相似性。

  第二节 对国家实力的认识

  1 国家作为行为体和工具的双重性

  从国际角度讲,国家是一个国际行为体,但从国内政治角度来讲,国家则是统治民众的工具。

  根据实力的大小,荀子将国家分为天子之国和诸侯国。

  从功能角度讲,荀子认为国家是个政治工具。

  2 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关系

  现代人普遍认为经济实力是政治实力的基础,荀子的看法相反。

  荀子认为政治实力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他认为没有政治实力作为基础,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再大也没用意义。

  论证:苏联解体时,其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同(五个航母舰队),其经济实力世界第三,但当苏联政府失去内外政治动员能力时,其硬实力连维持国家生存的作用都发挥不了。

  荀子认为一国强盛或衰败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政策正确国力就能增长,反之依然。

  荀子认为国家的安全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该国军事力量的大小,还取决于政治上本国是否能与他国保持合理的关系。

  荀子认为政治实力在外交斗争中发挥的作用比经济实力作用大。靠财富贿赂他国的策略是无效的,而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道义强国。

  3 实力不均衡发展的原理

  荀子认为,他国治国失败是本国强大的重要原因。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与荀子的观念不同,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强调道义的作用是以大国的实力为基础的,没有物质力量,道义难以发挥作用。(宋襄公遵守不列不战规范)

  第三节 对国际权力的认识

  1 ”天下“和”有天下“的定义

  荀子认为,具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与拥有治理天下的权威是两回事。

  荀子认为国家权力与主导天下的权威不同,前者可以夺取,后者无法夺取,而是人们自动归顺的结果。

  2 以政治道义为基础的王权

  王权是天下的最高权威,其基础是王权国君主的道义。

  3 以硬实力和战略诚信为基础的霸权

  霸权是低于王权的一种天下主导权力。王权是自然归从于圣人的,霸权则是君主努力争取到的。

  霸主的道义水平虽不及王者高,但至少要达到有战略诚信的水平。

  4 以军事能力于谋略为基础的强权

  第四节 对国家间秩序的认识

  1 冲突的人性根源

  荀子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们为了利益而进行争夺是自然的社会现象,争夺引发暴力冲突也是必然的。

  2 社会规范的抑制作用

  荀子认为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解决人们相互争夺的冲突,因此他从抑制人的欲望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社会冲突。

  荀子认为建立社会规范是加强人心中理性的方法,与现代制度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

  3社会规范的等级基础

  荀子认为制定出社会等级,使人们按等级规定行事,可以避免暴力冲突的发生。

  荀子对战争原因的认识与现实主义理论基本一致,即国际战争源于国际社会体系的无政府性。但是,荀子只考虑了等级体系有助于减少国家间的冲突,而没有考虑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会改变体系的等级关系,战争仍可能发生。

  第七章:先秦诸子关于国家间关系的思想

  第一节 思想分析方法

  1 体系、国家与个人层次分析

  墨子和老子是从整体利益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国家间关系的。

  管子和韩非子主要是从国家层次进行分析的,他们分析的出发点是国家或君主。管子和韩非子都认为,相对实力是国家兴衰和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荀子主要从明君贤相的个人层次分析问题,但有时带有国家制度层次的分析。

  孔子和孟子的分析方法是纯粹的个人层次,而且完全是从君王的个人角度进行分析的。

  第二节 国家间秩序

  1 国家间冲突及战争

  老子、墨子、韩非子都认为人类的自私本性是争夺的主要原因。

  荀子不否认人的自私和物质缺乏是人类冲突的根源,但他认为如果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就可以避免冲突。

  管子、孔子和孟子没有关于人类暴力冲突根源的直接论述,但从他们将战争视为工具的立场上,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将人类暴力冲突的直接原因理解为是人的本能。管子认为战争虽不是有道德的工具,但是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政治目的。

  2 国家秩序与和平

  老子和墨子都认为可以改变人的观念来避免战争。

  孔孟荀都认为只有建立等级规范(礼)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但是他们所讲的规范内容却有所不同。

  管子和韩非子认为永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只讨论如何增强实力以维护本国的和平。

  3 道义与国家间的秩序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道义与国家间秩序具有直接的相关性,特别是政治领导人的个人道德水平对国家间秩序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韩非子认为道德只在特定条件下发挥维持国家间秩序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须靠暴力而非道德维持秩序;

  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是维持国家间秩序的必要条件,但不排除使用暴力来维持秩序;

  墨子则认为道义足以维持国家间的秩序,其原因在于道义本身是排斥暴力的。

  第三节 国家间领导权

  先秦人士普遍认为国家间的秩序取决于国家间领导权的性质。

  1 “天下”的性质

  墨子和韩非子认为天下和国家是性质相同的权力;

  管子认为天下与国家是性质不同的权力;

  孔孟子和荀子认为国家是权力而天下是道义权威;

  老子认为国家是世俗的,而天下是非世俗的。

  2 国家间领导的基础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国家间领导权有两类,即王权与霸权。

  第四节 霸权的转移

  先秦思想家普遍将霸权兴衰归结为政治原因,很少有人将之归结为经济原因,更没有归结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

  1 国家间主导权的实力基础

  司马错: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虽然先秦人士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三者同为重要的实力要素,但他们普遍认为政治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老子和孔子都认为,政治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领导人的道德。

  孟子认为,政治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推行仁义政策。

  荀子认为,政治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的方针路线。

  墨子认为,政治实力的核心要素是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

  韩非子认为,政治的核心是实行法律制度。

  管子认为,政治实力的核心要素是综合性的治国方略。

  2 国家间主导权的转移

  韩非子:国无常强,无常弱。

  管子: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夫先王所以王者,资邻国之举不当也。

  孟子的“仁政说”比孔子的“道德修养说”更接近历史现实,即没有君主的主观努力,仅靠提高君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国家间领导权转移的现象是很少的。

  荀子将国家治理成败和霸权转移归结为君主的政治方针路线。

  墨子将国家成败和国家间领导权力转移的原因归结为是否用人唯贤。

  管子将国家间权力转移的原因归结为国家策略的合理性。

  第八章:《战国策》中的霸权观念及战略

  第一节 霸权的实力基础

  1 霸权的综合国力

  书中的人物不仅有许多强调霸权的实力基础是综合国力的议论,而且其中有些人物还认识到增强不同实力要素的途径是不同的。

  2 霸权的政治实力

  苏秦认为针对实现霸权这一具体目标来讲,具有操作性功能的政治实力是首位的。

  书中有关于政治实力与地理优势何者更重要的争论。

  国家政治实力的核心是政府的政治改革能力。

  3 任用贤能为实力核心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4 称霸的地理条件

  地缘政治观念

  第二节 规范对霸权的作用

  1 遵守规范与霸权的合法性

  张仪对秦惠王说:“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司马错反驳张仪:“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2建立新规范的必要性和风险

  第四节 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崛起战略研究的启示

  1 对国家实力研究的启示

  应该从领导人的信念、领导集体的结构、国家的官僚体制三个方面研究领导力与国家政治实力之间的关系,领导力与对外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导力与国际动员能力之间的关系。

  是否任用贤能是国家领导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第九章:道义现实主义的崛起战略

  第一节 政治战略

  1 确立王权的战略目标

  王权体系并不是完美的,但相比于目前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它是一个能带来更多国际合作、减少战争数量和安全威胁的体系。

  大国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将靠发展科学技术,而不是靠占有自然资源产地。

  威胁全人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增加,实行道义的超级大国将获得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2 践行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

  3坚持民富国强的政治路线

  中国要崛起为一个实行道义的超级大国,就需要坚持民富与国强平衡发展的原则。

  4 建立选拔贤能的人才制度

  人才竞争并非当今时代的特殊性,而是大国实力竞争的本质。

  中国的人才战略如果不能吸引到比美国更多的世界一流人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将是困难的。

  中国需要禁止掌握政治权力的人拥有外国国籍,而不是严格限制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

  及时淘汰不合格的政府官员

  5 不断改革贤能领导的遴选制度

  道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兴衰的根本在于政治领导,因此确保国家由贤能担任领导是核心。

  改革创新的领导力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对时代政治方向的判断力、推动改革创新的意志力、引导大众参与改革的动员力。

  古今中外有过无数确保贤能治国的方案和实践,但并无一劳永逸的方案。

  第二节 外交战略

  1 政治导向的外交战略

  对日本安倍政府否定二战罪行的做法采取绥靖政策,可能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周边和平环境,但却不利于我国民族复兴大业。

  中美结构性矛盾加剧要求中国外交更多考虑安全战略利益。

  将经济利益置于外交所服务的国家利益首位,会阻碍对提高我国国际战略信誉的重视。

  2 树立大国的全球外交意识

  随着我国实力地位逐渐向一个超级大国接近,“弱国无外交”的说法将失去解释外交被动局面的效力。

  当今时代的“大国外交”是指:以不怕事的态度应对各种挑战;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经济合作;以敢担当的态度为友邦提供安全保障;以自信的态度推动国际新秩序和新规范的建立。

  3 从回避冲突转向直面冲突

  4 从维护战略机遇转向创造战略机遇

  新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极左思潮常常是抓不住战略机遇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只靠外部事件延长我国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将处于被动地步。实现民族复兴要求我国主动创造战略机遇。

  5 从融入国际体系转向塑造国际体系

  6从坚持不结盟转向建设命运共同体

  目前的大国实力对比发展趋势是有利于我国崛起的,但是大国战略关系却对我国不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