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四书》读后感摘抄
《柏拉图四书》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一):最近读完
注释看的很累,有些注释是个人的私货其实可以去掉,把文本的字放大一点,阅读体验应该会更好。总体来说苏格拉底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的思辨让我很受益,斐多篇应该是四书里最精彩的一部。第一篇,探讨的是德行可不可教,第二篇和第三篇则主要探讨爱欲,斐多篇则探讨灵魂,配合耶鲁大学的死亡公开课一起服用更加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二):比理想国似乎好懂些
从普罗塔戈拉到会饮到斐德若再到最后的斐多,四书中出场的人物都差不多,有连贯性。主题也是围绕爱欲展开。《会饮》苏格拉底告诉大家灵魂也许靠学习来养育,同时他又告诉大家,对世人来说想要过上美满的日子,应该不是靠什么家世、名望、财富来打造,而是应该靠爱欲来美满的引导。他承认发性爱方面的誓不算发誓……书里面的人物说听不懂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讲什么,我好像也是。四书结束记录苏格拉底之死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书中的人对苏格拉底的评价也是那个时代甚至往后整个西方世界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吧。先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在积极探索人类的终极问题,引导人们思考。也许在“不懂”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也许永远也没有答案。正好,人们可以永远探索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三):柏拉图对话的最佳译本
此次结集出版的四篇对话中,除了《会饮》曾经出过单行本之外,《斐德若》、《普罗塔戈拉》、《斐多》都是首次正式面世,尤其是《斐多》,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对话,刘小枫先生的译笔真是好,在哲学对话中读出让人感动的东西,充分让人领会到古典智慧的高妙,且切近人世……
《普罗塔戈拉》和《斐德若》坊间早就有讲稿本流出来,这次拿《柏拉图四书》与过讲稿本对比后,发现《四书》翻译更死贴原文了,有些地方甚至舍弃了中文表达的流畅。另外,对比《会饮》此前的单行本,《四书》版的《会饮》也有相当大的改动,相信译者在尽可能向中文读者呈现古希腊原文的风貌。柏拉图的哲学对话非常难译,因是带有戏剧性的外观哲学对话,苏格拉底与谈话者的哲学性思辨(特别是《斐多》里不少形而上的思辨),中译文如何在达与雅之间拿捏好分寸,很是考验译者。尤其是古希腊文里不少小品词、副词、语气词怎么转译成中文,使译本既能表现哲学对话的现场张力,又能传达出苏格拉底对话的双重意味,太考验译者了。叹服刘小枫先生的译笔,积数十年功力,在深透理解柏拉图哲学的基础上,翻译这四篇哲学对话,为中文读者呈现了一个完美的译本,新的高度啊……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四):提要
普罗塔戈拉篇
政治修辞术与治邦术的异同,以吹箫高下和少德性的惩罚作对比
对德性的讨论:普认为德性有正义,虔敬,节制,智慧。
正义和虔敬是相似的,智慧与节制是相近的,而竟然可以存在即考虑周到又节制的不义之举,可见二者都不是德性的核心,暗含真正的德性在于且只在于善,但苏没有明说,而普则混淆了善的基本正“义”即将不义之中也有漂亮的部分这一错误定论解释为人和其他生物的相对差别,偏离了讨论的核心:“人的德性”,隐性揭示普这种智术师败坏灵魂的一个方面。
中场休息后第二幕:论诗
苏看似在解释西蒙尼德斯的诗,实在于对这诗人类似普的价值相对性进行攻击,苏是承认人的价值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理性,而这诗人否认这一点,并断然否决朝向这一终极目标所作出的努力,苏蔑视那些撒谎称颂母邦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安危而放弃了对真理的追寻并以那必然的命运(雅典的礼法)为自己开脱,这也揭示了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暗中表明柏拉图对诗人的态度,后面苏说把诗人驱除出对话也与理想国中把诗人驱逐出城邦有义理上的同质性,因为诗人不“真”只会自我标榜以假充真。
第三幕:开头的序幕部分已经暗含了勇敢来源于知识的概念,正文进行具体辨析。先说了人人都会用衡量法,保证选择较大的善和较小的恶,而结果大相径庭则表明常人不是有意向恶,而只是不知道何为正确,换言之,缺少知识。
最后苏指出了他们彼此的理论矛盾之处即都倒向了自己主张的对立面,可教与不可教关键在于所教之物是治邦术还是修辞术,即是善的知识还是为自己谋利而伪装成善的知识,普的言辞表明他所说的话没有一个最高价值作为支撑只是为辩而辩,把主观上的修辞术等同于真理,这是与宣扬知识即美德,真理是良心的苏格拉底完全对立的,苏通过他与普的辩论,揭示了智术师的本质、保护了一个懵懂年轻的灵魂。此篇结束
不想写了,就这样吧。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五):一些杂想
刘小枫编译的四篇柏拉图对话录,采用了斯特劳斯的注释并添加了自己的评价,走的是回到文本的路线。
《普罗塔戈拉》从表面上看主要在讨论德性是否可教这个问题,最终是苏格拉底德性不可教击败了普罗塔戈拉的德性可教,但这只是表层,我也只读懂了这一层。尤其是中间论诗这一段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记得章雪富老师在课上说过,此篇对话还包含着苏格拉底的哲王治国与智者学派的民主制之争,注释中也指出了这一点。注释还指出,苏格拉底之所以进行此番对话,还有着抵御智者对青年的侵蚀的意图。
《会饮》可谓是最文采斐然的一篇,其知名度仅次于《理想国》,可能是它对同性恋和柏拉图式的爱情的宣扬吧。在本篇中,苏格拉底并不是唯一让人惊艳之人,其他人的讲话也很有意思。其中有一段关于爱洛斯神的探讨,区分了希腊神话中的两个阿佛洛狄忒,一个是从天神乌拉诺斯诞生的掌管同性的灵魂的爱欲的属天的阿佛洛狄忒,另一个是宙斯的女儿掌管异性肉体爱欲的属民的阿佛洛狄忒,解开了我一个多年的谜题。阿里斯托芬关于阴阳人的传说也是章老师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之一。压轴的是苏格拉底的观点:生育是为了追求自身的不朽,使自己的血脉永存。但灵魂上的生育技高一筹,它生育的东西不仅自身不朽,而且还会流芳百世。苏格拉底表达了自己的爱欲:对真正的美和知识的热爱。
《斐德若》争论的是到底应爱慕有爱欲的人还是没爱欲的人。苏格拉底指出,真正的爱欲者爱欲的是灵魂,着力要把对方打造成与他一样的人。最后则对修辞术展开评判,认为修辞术首先要认清真伪。施特劳斯指出,这就是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区别:德性比自由更重要。本篇中关于灵魂的万年旅程可以说是对《理想国》卷十中传说中灵魂千年之旅的扩充。
《斐多》是苏格拉底临死前最后一次哲学讨论。他主要论证的是人死后灵魂是不死不灭的,灵魂脱离肉体是获得了解脱,走上了智慧之路。此篇还涉及了关于大地的传说,世人住在大地的空洞里,而高贵的灵魂住在真正的大地上。最后,苏格拉底坦然面对死亡,让我们看到了西方理想知识分子的化身。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六):德性与爱欲
我是带着问题来的。
这个问题很平常:我该如何做选择?
人们对于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总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么求诸于他人,要么诉诸于实践。回顾自己的实践历程,终没有探索出什么可以总结出的经验来,而继续实践又显得那么的壮烈。那就求诸于他人吧。
哲学或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有益地生活的学问。可是哲学之洋卷帙浩繁,我又怎么开始呢。
第一篇里,我就读到了一个非常有益的逻辑。
这是一本让人忍不住想读第二遍的书。尽管有些文字并不曼妙,尽管很多翻译隔着年岁和语系的深壕,尽管神话故事都生疏飘摇,尽管出场人物的名称都让人口拗。
我觉得他吸引我的是两点:一是所探讨的话题,二是所描述的情境。
从话题的角度,选篇里着重关注这几个问题:何为德性,何为爱欲。《普罗塔戈拉》里关于德性的讨论我不是很能读进,因为在我的语境里,德性似乎是一个很难被探讨的东西。似乎它在所有可供探讨的东西里,排序都是末位的。甚至我们关注三观多于德性。因为三观在不同人身上存在不一致,可是德性难道不是所有人都认知为美或者好的东西吗?乃至对于德性的分类,没有明白的是在一个怎样的框架里的分类,因为看起来,《普罗塔戈拉》仅对各类的德性有无重叠做了阐述,我所不确定的是这样的分类是否穷尽呢?《会饮》里对于爱欲的讨论,让人觉得欣喜。他似乎告诉你很多,但有似乎什么都没告诉,就在你斟酌迷思的时候,个中意味却如那甘冽的清泉向你干涸的心田涌来。对,就是这种感觉。
从情境的角度,非常喜欢选篇里所描述的这种对话情境,非常喜欢。能够想象到当时的世界其实分层的,雅贤们能够曲酒流觞,那就必然有平民要艰勤劬劳。对于我来说,则是生命本身也必然是分层的,我们心中有不得不披星戴月的部分,当然也种着对风花雪月的渴望。选篇所呈现的是一种令人心向往之的聚会情境,不是单纯的说教或者是表演,不是高大的人永远高大、低微的人永远低微,是一种民主的对话。
其实读到一半慢慢的对民主有了更深的体会。西方社会所宣扬、并一直被我理解的民主,其实非常片面,我把民主理解为人人都有发声的自由、人人的声音都可以被听到,把民主归为低效和拖沓。但是并没有深究这人人是谁,嘲笑这低效。其实现在看来,民主宣扬的精神才是很真实的人本主义,因为只有在小群体的民主下,人本身的表达被倾听、也就是被尊重,人的追逐无论是德性还是爱欲的诉求被关注,这是一个真正能够培养人的环境呀。如果把人真正看做社会的动物的话。
此书读了两遍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七):短期更新
本文仅作随想 柏拉图四书,目前读了前三篇,普罗塔戈拉裸读,后两篇配合着Jowett的译本,才能读下去。 阅读柏拉图,两千年以前的人物,再加上地域文化的跨越,以及其文本的深度,难度可谓不大。译文有些拗口,不单指中译,有时英文文本也许要靠中文互补。但此书的好处在于其对内容的义疏,增加了不少背景补充和可读性(施疏主要作用在于解读文本,对第一篇的理解起了很大作用)。 上面是一些客观因素,再说说其他方面的难度: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是古希腊雅典历史这块,关于当时的政治,战争等,和柏拉图书中出现的人物(当然,若是只想了解对话里的主要观点,除了需要了解雅典的民主制,这块并不是很重要);第二,不熟悉当时的文化背景,比如说《会饮》里关于爱欲,男童恋等,不知道的还以为一群大老爷们颂扬恋童癖(PS.就是这篇对话以及《斐德若》里的“亲爱的”,“乖乖”,颠覆了我对古希腊的看法,原来苏氏也是gay气满满);第三,不了解古希腊神话,或者说不感冒神话,这块可谓是重头了,前三篇对话中都出现了以神话故事作为载体从而论述观点,在《斐德若》中神话显得更为重要。这种不了解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当苏格拉底将灵魂比喻成「御马者」、「好马」、「劣马」三件套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在讲骚话,对,就像“蜘蛛吃鼻屎”一样的骚话。正如Jowett所言:No one can duly appreciate the dialogue of Plato, especially the Phaedrus, Symposium, and portions of the Republic, who has not a sympathy with mysticism. 更重要的也许不是神话原本的内容,而是理解何以为柏拉图式的神话(Platonic mythology)。 当然了,最难的还是理解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的思想及智慧。读一遍是不够的,尽管我对所谓的爱欲不感兴趣,但使我着迷的是爱欲里的苏格拉底。 先这样。 ———————————————— 《普罗塔戈拉》该篇对话分几个部分: 1.苏格拉底对年轻人希波克拉底的劝解: 去找智术师为了什么?成为一个智术师。苏氏曰:“你难道不羞耻?”而后苏氏改口,给年轻人一个台阶下:“你不过是为了接受针对常人和自由民的教化,对吗?。”可苏氏再次提醒:当心你的灵魂。你可知道智术师是何也?年轻人答:“对智慧的东西有认识。”苏氏曰:“对什么智慧的东西有认识?如画家对肖像方面的智慧有认识一般。”“智术师是对言说方面有认识。”“那么,是哪方面的言说呢?如拉琴的人对拉琴的言辞上很厉害,即在自己拥有的知识方面很厉害,智术师在哪方面有知识呢?。”年轻人哑口无言。苏氏呵斥道:“你不曾和智术师交谈,也不知其人,就这么草率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他。”而后对智术师下定义:贩卖养育灵魂的东西的大贩或小贩。身体所食之物有好有坏,灵魂也如此,相比之下对待灵魂所食之物更要小心(对比在《斐德若》中,苏氏对灵魂和修辞术的说法)。 2. 苏格拉底与普罗塔哥拉的交锋: 苏问:“在你这可以学到什么?”普答:“齐家和治邦。”(施疏:齐家,即父权,就是君主制,相应的治国术便是王政术。民主制取消了王治,治国术便是“最有能耐地行事和说话”,即治邦术。) 苏曰:“治邦术不可教,因为此非技艺,不像造船,城建等。再如,最优秀最智慧的城邦民都无法教授自己的德行给其他人。” 普先用神话来说明(该神话对比着施疏来读,内涵十分深刻) 不想写了,心情不合时。
当称赞神不真实时,就碾碎神。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八):柏拉图用导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文明
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大哲学家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苏格拉底以他的一生影响了弟子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识到当世的社会与政治不能解决人的问题。他用导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文明。
在有记载的历史中、一些人尽管没有写过一个字,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督教的灵魂人物耶酥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便是既为教师又是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完全源自他人之口。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苏格拉底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案例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影响至今,不能改变。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他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 --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这就是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原因,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所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 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
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哲学家们往往以苏格拉底为界,把古希腊哲学划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两大部分。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坦言令人不快或不受人欢迎的事实真相,指出当权者所犯的错误,这些事做起来绝非易事。但苏格拉底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做的。他这般尊重事实,维护正义,虽在当时常常引起他人的嫉恨,却赢得了后世几千年的纪念。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九):《普罗泰戈拉》文本概要
一、文本情况
根据刘小枫的导言,《普罗泰戈拉》是时间上最早的一篇柏拉图对话录,对话发生在雅典民主制时期(具体?),普罗泰戈拉第二次来到雅典,而当时的苏格拉底大约36岁,刚刚登上雅典政治生活的公共舞台。《普罗泰戈拉》揭示了苏格拉底人生经历的一个决定性时刻,苏格拉底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德性生活方式面临着民主制的挑战。《普罗泰戈拉》被视为《会饮》的前戏,因为它与《会饮》具有三个方面明显的连续性。一方面,如果说《会饮》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最鲜明地体现了民主政治-公共讨论的语境,那么《普罗泰戈拉》对民主政治-公共讨论语境的体现则仅次于《会饮》;另一方面,《会饮》中在场的人除了阿里斯托芬之外,全部出现在《普罗泰戈拉》中;再一方面,《普罗泰戈拉》充分展示了雅典民主制时期的年轻人的爱欲的政治处境,其中叙述的包括普罗泰戈拉在内的智者们在雅典搞的启蒙教育直接导致了《会饮》中关于爱欲的富有民主政治色彩的讨论。
二、情节概要
第一部分:开场
友人偶遇苏格拉底【309a-310a5】:对话开始于一位友人在路上偶遇苏格拉底,他们先是聊到了阿尔喀比亚德的青春(胡茬与美),然后苏格拉底将话题从美引申到智慧。苏格拉底知道,其时普罗泰戈拉名满天下,在当时人(包括这位友人)看来应该是最智慧的人,恰逢普罗泰戈拉第二次来到雅典,于是在友人的要求下,向友人叙述他这次与普罗泰戈拉见面的情形。(文本于是进入苏格拉底的叙述。)
第二部分:希波克拉底请求苏格拉底
希波克拉底的闯入【310a5-311a5】:天快亮时,希波克拉底敲门叫醒了苏格拉底,告诉他普罗泰戈拉来到了雅典,但苏格拉底早已知晓。希波克拉底请求苏格拉底带他去拜见住在卡利阿斯家里的普罗泰戈拉,以求普罗泰戈拉把他培养成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考察希波克拉底:提问与回答【311b-312e5】:苏格拉底提了7个问题来测试希波克拉底拜师学习的决心,这些问题分别是:(1)普罗泰戈拉是干什么的?(2)你找他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3)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难道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吗?(4)什么是智者?(5)智者对什么东西有智慧?(6)智者在哪些方面对培养言说能力有所助益?(7)智者自己对其拥有知识并且让学生也拥有知识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希波克拉底依次予以回答,唯独第7个问题无法回答。
交付灵魂给智者,是好是坏?【313a-314c5】:苏格拉底认为,希波克拉底实际上是打算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普罗泰戈拉,而他并不清楚他将交付的对象,不知道这个交付对灵魂而言是好是坏,所以这是一种冒险。相反,苏格拉底认为,智者是贩卖培育灵魂的东西的小贩,而小贩通常并不知道自己贩卖的东西是否有益;无独有偶,希波克拉底也没有什么对身体和灵魂有益与否的知识。(所以两人就出发去同普罗泰戈拉、希庇阿斯、普罗狄科等智者交流。)
第三部分:会见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的“合唱队”【314e-316a】:将普罗泰戈拉比作俄耳甫斯,将他的门徒和他带来的外邦人比作合唱队,他用声音迷住了他们。(具体提到了哪些人,此处从略。)
苏格拉底让普罗泰戈拉做出选择【316b-317e】:普罗泰戈拉问苏格拉底和希波克拉底是想跟他单独对话,还是当着其他人一起,苏格拉底反过来让普罗泰戈拉自己抉择。在普罗泰戈拉看来,很多智者由于恐惧妒忌而使用诸如诗歌、神秘仪式和神秘歌谣、健身术、音乐等技艺来掩饰自己,这会招来敌意。他坦陈自己的智者身份并表示无所畏惧。他将自己比作父亲,选择当着其他人一起对话,让自己显得其他的爱欲者都是冲他而来的。
普罗泰戈拉的治邦术【317e5-320c】:宙克西斯使用绘画术让学生变得更好,奥达格拉斯使用吹箫术,而普罗泰戈拉使用的是治邦术。但苏格拉底认为治邦术是无法传授的,因为治邦术及其他很多术只是涉及技艺,但并不意味着包含智慧。同理,德性也是无法传授的。
普罗泰戈拉讲神话故事【320c5-323a】:为了证明德性和治邦术是可以传授的,普罗泰戈拉讲了一个故事来说服听众,故事关于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分配给人类生存能力。从普罗泰戈拉的讲述可以得知,人最初是散居的,没有城邦,为了保护自己免遭野兽的攻击,才开始群居并建立城邦,但始终没有治邦术,因为人们的羞耻、正义并不是等同的。那么为了维持城邦,就必须假定所有人(男人)都分有建言治邦等等的德性。
普罗泰戈拉继续论说【323a5-328d】:普罗泰戈拉话头一转,开始大段论述。认为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教会的,可以靠努力和学习获得。其中关于人人都会吹箫术及其天赋的论说自相矛盾且类似诡辩。他觉得自己是有助于增进别人德性的老师。
苏格拉底的疑问与普罗泰戈拉的回答【328d5-332a】:听了普罗泰戈拉的论说之后,苏格拉底感到疑惑的是,德性如果可教,那到底是哪一种德性可教?是正义、节制、智慧,还是所有这些被统称为德性的东西?普罗泰戈拉认为是后者。随即两人开始了德性的部分与整体的对话。两人互掐。
对谈中断,话题转变:关于节制【332a-334c5】:两人互掐陷入尴尬,苏格拉底引导话题由德性的部分与其他部分不同而过渡转变为:什么是节制,节制因此与智慧不同,而这逐渐使普罗泰戈拉察觉到自己逻辑的混乱。
两人就谈话方式发生分歧,众人劝说、建议【334d-338e5】:苏格拉底嫌弃普罗泰戈拉的长篇大论,准备走人,结果被卡利阿斯(权利平等)挽留。紧接着,阿尔喀比亚德(差异与平等)、克里提阿(正义与中立)、普罗狄科(否认权利平等)、希庇阿斯(自然与礼法的对立、常人与非常人的区分)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一部分关于“交流”的问题似乎可以与哈贝马斯做比较?)
普罗泰戈拉开始提问【338e5-342a】:达成“和解”之后,普罗泰戈拉开始提问。
苏格拉底谈论斯巴达智者热爱智慧【342a5-343b5】:他们习惯以简洁而值得思考的言辞表达意见。
苏格拉底解说西蒙德斯的诗【343c5-347a5】:苏格拉底表面上举了关于舵手、农夫、医生,以及称赞父母或城邦的例子来解说西蒙德斯的诗,认为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做好人没可能,即没可能一直好,但可能成为好人,当然,同一个人也可能成为低劣的”,另一方面表达了一个好的行为不一定是让人愉快的行为,而且讲假话是苏格拉底不赞同的。斯特劳斯认为,这实际上是借之以暗中攻击普罗泰戈拉的德性可教的观点。
苏格拉底拒绝继续谈诗,以便接续先前中断的话题【347c-349a5】:苏格拉底认为聚在一起谈诗是件低俗的事情。(柏拉图在这里表达了对诗歌和诗人的贬低,告诫我们不应该模仿诗人。)这让普罗泰戈拉显得非常尴尬,进退两难,于是苏格拉底对他无不讽刺地恭维了一番。
普罗泰戈拉论勇敢与其他德性的差异【349b-351b】:苏格拉底试图回到先前的讨论中,这时,普罗泰戈拉说勇敢与其他四种德性(智慧、节制、正义、虔敬)存在极大差异,他认为有知识的比没知识的更加勇敢,而没有知识的人的勇敢则无异于疯了,勇敢沦为丑的东西。他的结论是,勇敢意味着胆大,而胆大却并不意味着勇敢,因为勇敢来自天性和灵魂的滋养,胆大来自技艺。
(生活得)好与坏,及其与快乐和苦恼的关系【351b5-360e5】:普罗泰戈拉认为,快乐不一定是好的,苦恼不一定是坏的,也有既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事情。但苏格拉底的疑问是,照你普罗泰戈拉的说法,快乐本身是否就不好?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普罗泰戈拉认为,好与坏的判别关乎事情的未来效果、它们对更大快乐的剥夺与对更大痛苦的遭引。苏格拉底认为,好与坏、快乐与苦恼,它们不是同一个范畴下的东西。苏格拉底接下来模拟了普罗泰戈拉与他人的对话,揭示了普罗泰戈拉的生活哲学的原则——衡量术,即通过称量快乐的大小及程度来确定智慧与好。在进一步追问中,苏格拉底指出了大家趋利避害的本性。对话最后,苏格拉底以勇者和懦夫是否愿意上战场为例,旨在表明更好、更快乐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追求的。(知识、无知识与勇敢和懦弱的关系)
结尾【361a-362a】: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似乎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前者以为德性不可教,却在言说中显示出德性如知识最可教,后者认为德性可教,却在回答中显示出德性不可教,因为德性成了不同于知识的东西。苏格拉底提出要界定德性本身究竟是什么,然后才来考虑它是否可教。但普罗泰戈拉借口有事要离开,苏格拉底和希波克拉底也一起离开了。
《柏拉图四书》读后感(十):对四书的总结以及一些感想
《普罗塔戈拉》
苏格拉底凭靠逻辑思辨打败了普罗塔戈拉,并在辩论过程中揭露了普罗塔戈拉以及众多智术师的灵魂:并非真正懂得智慧意义,更非懂得德性究竟为何物,仅仅以为智慧是以快乐(痛苦)作为尺度衡量行为标准的一种知识。苏格拉底参与这场辩论,为的是保护希珀克拉底以及其他年轻人不受智术师的蛊惑,败坏了自己的灵魂,也为捍卫真正的智慧。这场辩论,苏格拉底虽可以凭借真思想战胜对方,却曾多次用到与自身思想相悖的论点展开讨论,为的是逐步揭露智术师灵魂,并在最后指出其谬误。「论点结构」
苏:德性不可教——正义、虔诚、勇敢、节制、智慧同属于德性——其五者极为相似或属于同一种事物——德性与智慧相似——德性像知识一样所以显得可教
普:德性可教——正义、虔诚、勇敢、节制、智慧同属于德性——其五者本质毫不相同——某些德性亦不是智慧也无相似之处——某些德性不像知识所以显得不可教
西蒙尼德斯之诗(苏格拉底):无法抗拒的命运能使一个人不能永久保持高贵(德性),也能迫使高贵者痛苦的抗争(好的事物并非全是快乐的)
裁判法庭(智术师):智识者比常人拥有更多的权利
对话世人(智术师):好与快乐、坏与痛苦本质是相同的,智慧则是衡量快乐大小并懂得取舍的知识。
《会饮》
在阿咖通举办的会饮上,厄里刻希马库斯提议众人称赞爱欲之神爱若斯。由此,众人纷纷把最美的特性冠以爱若斯。毋宁说表面上众人是在称赞爱若斯,不如说实际上众人皆在表达自己对“爱欲”的看法。
人们常说柏拉图式爱情最崇高,却通常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精神恋爱。如果我们同意柏拉图式爱情就是苏格拉底所描述的,那么这种爱情最终可以脱离对象的承载,上升到对美本身的追求。虽然这种观点美但令人费解,也应该注意的是苏格拉底的爱情观是建立在三个论点之上的,所以有其相应的界定范围。爱欲到底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思想解析」
斐德若:言谈时引用神话或著作处处断章取义,并且对其中一部分刻意忽视,对凡事他只看见他所愿意看见的东西。这种思想往往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逻辑推导也不严谨,并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他认为爱欲是引导一个人向善最大的原因,给出论证的由于“羞耻”。这无异于是在说羞耻之心是引导一个人走向好(善、美)的原因,等同于表明善与美的目的在于获取某些好处或者避免某些坏处,并非将善与美作为终极追求,更像是一种功利算计;他所认为的爱情本质在于获取某些好处,无异于说爱情不过是爱自己。
泡萨尼阿斯:观察到了人的爱欲有些被称赞,有些被漠视。由此认为有的爱欲好,有的爱欲坏,并指出好的爱欲来自精神上的(特指智慧),坏的爱欲来自肉体上的;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暗含如此观点:为了达到好的目的,任何手段,即使被认为是低俗的、卑鄙的,都是正当的。从而进一步揭露出他的思想:判断一个人行为是否好(正义、善良等),只能基于此人内心的真实目的。
厄里刻希马库斯: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面或多面组成的,其中每部分都有相异的性质,这些性质有不同的倾向,可使事物朝向不同的方向(状态)发展(显现)。他把这种特性上的倾向称为爱欲,并推论出所有事物的所有部分都被爱欲所支配,并认为美(好)则是一个事物的方方面面相互协调,向着“正确”的一面发展(显现);他认为,正确的爱欲甚至所有高超的技艺,都是使事物各种分立的部分,和谐、正确的调节在一起;他的见解也许对现代人很适用:好的爱情需要良好引导,否则必经历大量磨合。
阿里斯托芬:通过神话故事讲述,表达每个人都不完整,寻求另一半是为了回到自然状态,即两个人共同生活才是最完美的形态。又因另一半其实也是自身,所以爱欲也就是爱欲自己;又可延伸,他认为现在的人天性是不完整的,是有弱点的,是没法独立生存的,必须有个依傍才可过活;也可睥见其人生观:爱情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阿咖通:首先纠正他人,应该注重爱若斯本身具有的性质而不应去注重爱若斯所施与的东西(行为)。其中隐喻的表达他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好,不是看他所做的丰功伟绩,而是看他的德性。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高尚并不在于考察其结果与动机,而应该看其做法是否恰当,这与泡萨尼阿斯的观点相反;随后他以偷换概念的手段,证明了爱若斯拥有许许多多好的德性(性质),期间他表达了这么一种看法:双方都情愿的便合乎礼法,这种行为便是正义。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行为若是得到双方认可,便是正义的。他要么忽视了其中一方可能因认知不足而同意的情况,要么便认为正义恰恰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
苏格拉底:主要以三个论点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关于爱欲的说法,一个论点是爱欲即为对美的追求,第二个是爱欲即为求得永恒不灭,第三则是美是附加在事物上的另一种东西。他指出,有广义的爱欲与狭义的爱欲,广义的指对所有美的事物的追求,狭义的指对与自身有关的美的事物的追求,而平时我们所说的,就是后一种。由两个论点推论出,追求的目的在于使美成为自身,追求的手段在于孕育。爱欲美从载体开始,从肉体到灵魂,从具体事物到众多事物,最后去掉所有的躯壳,直达其本质,上升到最高的境界。由此推论,他所认为的爱情是对美的追求,并且实践效仿,力图一致,越是能理解美本身,越是脱离对表象(事物显现的形态)的追求,从而去追寻美的本质;(其他思想)智慧与无知之间存有意见这种东西,智慧是了解事物本质,意见则是了解事物表面,停留在各种多样性上面;由美和不变事物的说法,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世间建立在一种绝对结构(原则)之上,事物的多样性是由这种绝对结构(原则)演变而来的,即苏格拉底认可真理的说法。
最后通过阿尔喀比亚德赞美苏格拉底,仿佛苏格拉底的爱欲已经上升到了最高境界,也透露出苏格拉底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真理。
《斐德若》
《斐德若》通过几篇讲辞作为引子,深入揭露修辞术的本质,并指出了正确学习辩证的道路。全文充满对修辞术与智术师的抵制,欲解救受智术师蛊骗的年轻人,这也是苏格拉底一生奋斗的方向。
「吕西阿斯-讲辞」
就结构而言,这篇讲辞,论述思路并不清晰,将同一主题反复谈论。就内容而言,论述中并未对有爱欲的人和无爱欲的人做出明确区分,并刻意将爱欲者的坏品质放大,将无爱欲的理性算计行为美化。竭力表明,好影响皆来自理性的算计,坏影响皆来自爱欲的低劣特性。既没有说明坏品性适用于所有爱欲者,也没论述理性交往带来的利益与爱欲者不相容,仅仅含混而过。这篇讲辞提供了这么一份的范例,虽有诸多缺点却也可以使人们改变固有的观点的;这篇讲辞同样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利益在人际关系中是高于一切的。
「苏格拉底-讲辞」
首先建立一个一致同意的论点,在对方认可的基础上展开论述:
论点-爱欲是一种对同类身体上的美所渴望的非理性行为。(这个论点将爱欲的目标缩小到形体美)
总论-爱欲者希望被爱欲者或其他人比自己更弱,这样自己才会获得快乐。(这个论点建立在功利性原则上,自己的相对强大,才可把控)
举证-因爱欲者追求的快乐,被爱欲者自身的各个方面都被迫向坏的一面发展。(仅仅以形体美作为美的标准,恰恰被证明是最低劣的)
复论-爱欲者的行为会随其热度大幅转变,并将爱欲者无理智行为称为疯癫。(仅论述信口承诺这一种疯癫行为,意在缩小疯癫范围,将其定性为坏品质)
总结-爱欲者的行为只是一种满足私利的行为,对他人毫无益处。(由上诉被缩小范围的论述推证而来)
于是这样一篇漂亮的讲辞就完成了,逻辑结构也相对严谨。
(可以看出,上面两篇讲辞之所以有说服力,是因为引发了听者相同的感受,均来自于低劣的品性。听者由于总能将自身某一部分的感受与想法与讲辞所述联系起来,所以深信不疑)
「苏格拉底-忏悔诗」
首先论述了疯癫并非一无是处,而恰恰拥有其他好的品性所没有的最大好处,而这种疯癫也是幸福的最大来源。
接着论述灵魂不死,论证开端是永恒的:因为开端不会由其他东西生成,所以开端是不灭的、永恒的。这个论证中,仿佛苏格拉底否认事件的独立性与关联性。每个事件的始末既是相对的,又是可联系的,每个事件运动状态中每一个最细小的点,都可以是另一个事件的开端。其实这表明了苏格拉底这样一种观念:所有事物是建立在一些绝对的、不变的共有法则之下,由这些法则指导,才可发生哪怕最细微的改变(所有事物的发展,必然符合这些法则)。这些法则就是他口中的神话法则,开端也包括灵魂,这也侧面表现了苏格拉底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
此后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纯美的形相:是一个充满神性(德性)的独立实体存在外。爱欲则是寻求这种美,所以他会让自己与被爱欲者都接近这种美,并竭力客服人的劣性,远离了美的形相。
讲辞中还提过一点“毕竟,一个世人必须理解按形相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凭理性思考把来自杂多感觉的东西把握为一个东西。”这透露出: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每个人仅能通过自身的认识去把握智慧。所以这也是智慧众相纷纭,难以把握的原因。也侧面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苏格拉底-修辞术与辩证术」
1、靠修辞术说服人们的时候,会涉及到不同意见,假设一个人不能对这些意见背后的本质加以区分,便不可能有清晰的条理去说服别人。于是苏格拉低提到了对事物的分析的一种方式:对事物的众多所展示出的千变万化的形相,归纳到一种或多种考察当中,对每个考察单独分析,这样才会的到明晰的条理。其次,横向对比所有的考察,搞清楚每个考察之间的界定、性质、方向等特点。综合两种方式,才可以准确的把握某一个事物的性质。简言之,就是祛除多样性,把握事物结构,并对结构分类,考察每种结构的特性。
2、精通一项技艺除了要掌握这项技艺的框架(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掌握其灵魂(如协调技巧之类的)。而修辞术恰恰属于仅掌握了前者。
3、辩证术是一种说服人的技艺,因每个人灵魂(天性、思想、品性)不同,就得采取不同的方式。所有辩证术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认识灵魂的本质,其次才懂得给不同的人以恰当的说辞。
4、以文字的方式传授技艺并不可靠:文字不可即时解答疑惑,指引方向;每个人理解能力有差异;文字不可自我辩护。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性,将知识刻画在他头脑里才算真正的传授。其意思是,这个人要不仅仅是理解纷繁复杂的多样性、记忆言辞表达的观点(结论),而是真真切切的懂得事物的本质。文本传授,很容易被引进前者、非本质的道路。
苏格拉底始终践行此论,一生未出一本著作。
《斐多》
《斐多》讲诉苏格拉底即将被处于死刑的最后一天,论述灵魂不死不灭的情形,表现了苏格拉底怀着崇高的理想,无惧于死的形象,令人感动又钦佩。虽然苏格拉底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界定范围,但也表明了德性的美。在不同背景中就有不一样的局限,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能建立某种相应美好的德性。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视野与思维的局限就变得沮丧,放弃了追寻美好事物排列组合呈现的美好。
关于灵魂不死的论述:
基本观点(基本原则)一:灵魂是一种不同于身体的另一种东西,一旦与身体结合,便带来生命,成为活的,一旦离去,便带来死亡,成为死的。
基本观点(基本原则)二:事物如果存有某种属性(性质),那么这种属性本身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某种东西。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这种属性,正是因为从属性本身这种东西那分得一部分并与自身结合。
(一)一个事物,假设有两种对立的状态存在,那么其中一种状态必然是由另一种状态演变而来的。由此对于人来说,死是由生演变而来的,同理生也是由死演变而来的。灵魂存在时为生,灵魂离去时为死,既然可以由死回生,则必然灵魂是永恒不灭的。
这个论述说明了灵魂会与身体怎样联系起来,可并未提及灵魂本身是否会发生变化,所以不足矣证明灵魂不灭。苏格拉底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接着往下论述。
(二)“灵魂在生前存在”、“学习就是回忆”:
1、回忆是当下观察(把握)到事物后联想到相同的事物或另一事物。
2、引出基本观点二,并且论述我们只能把握住感受到的东西
3、由于某种事物的性质本身是个整体,我们把握一个事物时只能把握从整体那分得的一部分,所以无法通过后天的认识把握住事物性质的本身(除非认识世间每一样东西)
4、现实情况是当一个人把握一个事物时,却能把握住这事物的性质,可见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必然是天生就拥有的能力
5、这些能力只有由灵魂携带,所以灵魂在一个人出生前就已经存在
6、学习一个事物并试图了解其性质,就是回忆此前灵魂拥有的能力
由以上论述分析,苏格拉底在中间遗漏了一点,没有证明“把握事物性质的能力是否就是灵魂固有的属性”,假设其真是灵魂固有的属性,则灵魂与身体可以同时生成,所以这个证明不完善。不过真要苏格拉底问答的话,回答方向可以从《斐德若》的忏悔诗中寻找。除此之外,由于引用了基本观点二,所以这种论述有了很大的界定范围。
(三)西姆米阿斯与刻贝斯认为苏格拉底只证明了灵魂在死前存在,并未证明灵魂死后不灭。假设自身灵魂死后消散,其他灵魂在此后生成,经历游荡后再与身体结合,也说的通,于是苏格拉底继续论述:
聚合的东西如事物万物会消散,单一的东西如事物的性质本身永久存在,且单一的东西大多是不可视见的。灵魂像是一个不可视见的东西,像是力求保持一致而与身体做斗争,灵魂主导身体更像是具有神性。所以灵魂像是单一的东西而永久存在。
苏格拉底此处的推论并没有太大的力度,逻辑也不严谨,整个推论进展都建立于“好像如此”,假设灵魂是单一形式,又何以变得有德性,毕竟,根据基本观点二,种种德性仿佛是分到一点聚合在一块的。西姆米阿斯与刻贝斯当然无法满足,于是开始了论述四。
(四)3个路径反驳西姆米阿斯
lt;1>灵魂若是一种由身体产生出来的物质,两者关系类似琴弦与和音。根据前面所论述的,如果灵魂在生前就已经存在,那时并没有一个身体与之对应,说以灵魂不是由身体产生出来的一种物质。
lt;2>引用了每个灵魂初始设定相同这个论点,这个论点虽然对话双方都认可,但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正面,这个证明算是对本次论述的界定范围再次缩小。从这个论点出发,没有从灵魂即和音这个说法背后所想阐述的现象上升到本质,直接凭借这个观点反驳这个观点,算是从意见驳倒意见。此论证引入了新的论点,而且没有将这个说法的现象上升到本质,这个论证并非漂亮,但足以说服西姆米阿斯。
lt;3>灵魂既然由身体产生,所以受身体控制,但实际上,灵魂是掌控身体的,所以这个说法不对。
(五)苏哥拉底描述了年轻时追寻智慧的经历,并且表达了他的真思想,即基本观点二。
1、基本观点二中所描述的属性这种东西,不会产生出相反属性的东西。
2、事物若含有多种属性,则不产生或接纳与自身所含有的属性相反的属性。
3、由基本观点一,既然灵魂带来生命,所以绝不会接纳“死的属性”(死这种属性也是一种东西),所以灵魂不死。
4、若事物含有某种属性,恰好这种属性是不灭的,那么当这个事物被带来与之相反属性的东西,其结果就是该事物本身被消灭,而其所含有的属性本身并不会被消灭(而是离去)。
5、不死的东西具有不灭的属性,灵魂不死,所以灵魂不灭。所以当一个人死的时候,灵魂离去,身体被消灭。
首先,这个论述必然建立在基本观点一和基本观点二之上,同样有了其界定范围。其次,论证2和论证4会将灵魂与身体的辩论引入矛盾:灵魂带有生命的属性,所以灵魂不接纳死,同样可以由此推理,活着的人带有生命的属性,所以活着的人不接纳死,这两个比喻都是一个事物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么修改这两个论证,要么证明得出活着的人或者灵魂都是不死的。最后,不死的东西是否具有不灭的性质,则要对生命这种属性下定义,如果生命意味着某种保持,那么当然不会被消灭,否则无法保持下去。其实对生命下定义就是讨论死是否就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