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轮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轮下读后感1000字

2021-05-17 00:2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轮下读后感1000字

  《轮下》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轮下》读后感(一):怎么又写长篇了…废话很多的我

  依然是黑塞死忠粉来评论了…假期刚好读到,从喉炎转至重感冒,感觉请了病假的呀,身体很不舒服好不容易有点时间沉浸在你的文字里 感觉是抑郁堆积的爆发 好现实啊 还好我从小一直放养着长大没心没肺的活着 坎坷断断续续也并非大碍 .但是很明显的呀 为何被带入了感同身受的抑郁呢 因为最近身体太难受所以很孤僻了吧 一直都想自己待着 母上一直很悉心的照顾然真的很没有感恩吧 用迷糊的脑子试着换位思考了一下 若是情人来做这些事 可能就感动的要死要活的一定要嫁娶了吧 为何我如此的自私而懦弱呢 连母爱都想推开了 可是最近的期间我无比的向往自由 无比的期待独处 god I need ur instruction

  《轮下》读后感(二):好像看到了自己

  很多句子忍不住反复默读,好像看到了自己。得意的、失意的、迷惑的、开心的、被伤害的、癫狂的。通过努力站在了同龄人顶端的体验,现在读起来觉得好幼稚,无非是在成年人划的圈里拼命振翅,以为自此一飞冲天。人生是一直会这么难吗,还是只有26岁是这样呢?书是我最长久的伙伴,沉默地陪伴,对这个世界作出说明。

  《轮下》读后感(三):亦在轮下,亦是车轮。

  黑塞的自传体式小说,看过的每个人可能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尤其是从小家教严格,成绩一路名列前茅的孩子们。

  他们从小被虚荣和对第一名的渴望抬得很高,不识生活的烟火气,不识往来的人情事故,他们被保护得很好,同时也被围困得很好。

  直到某个引以为傲的东西出现裂痕,发现世界不存在完美,这时灵魂和思想不再自洽,失去秩序,轰然倒塌。

  寻找自我的道路开始:先是固执逃避,然后失重坠落,怯懦期待的逃开车轮又心怀恐惧和不安...然而寻找自我只是刚刚开始,也只是痛苦的开始,它和成全自我又是那么不同,汉斯的人生也在这里戛然而止。赫尔曼的友情,爱玛身上萌发的爱欲,到机工的生活烟火气,Hans一步步进入人间。

  可他生活在车轮下太久了,他亦在轮下,亦是车轮。

  一旦真正的自我膨胀开来,就像轮下的气球被吹起了气,飞向童年高远的天空,或者,在起身的瞬间化为砰地巨响,又软塌塌的摊在地上。

  《轮下》读后感(四):关于《轮下》我岩二郎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要相信上帝对每个人都自有安排,会引导他们走自己的路。” 黑塞的书让我有很强的融入感,开篇汉斯考试的感受是多少人的经历啊!阅读后来越感叹:汉斯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我大的教育环境是多么的相似……当了技工之后我就没忍心仔细读…太残忍了。这本书对神学校的描写总让我联想到《死亡诗社》呢 可惜汉斯没遇到一个真正懂他正确引导他的好老师 而善意对待他的鞋匠 汉斯又是那样唯利是图的瞧不起…(ps正当我在思索汉斯是如此精品gay不来点激情的时候 大师就神来了一吻…在图书馆惊叫出声…((闭嘴

  (pps书上不是我画的 我不喜欢在书上乱涂乱搞 不知道哪个毛人竟敢对图书馆的藏书下手。

  《轮下》读后感(五):(黑塞)

  上周五看完剧在三联过夜顺便就看了这本,因为那天早些时候去北外听了Heimo Schwilk关于自己写的黑塞传记的讲座。著者将写作重点放在黑塞的个人经历和感性认知上,试图避免在卷帙繁浩的档案信息中迷失。黑塞被视为他自己笔下的玻璃珠游戏者,我问道,在写<<荒原狼>>和几年前的<<悉达多>>时,是否可能已经意识到所谓“和解”和借用东方哲思,就是他想找到的出路,还是说此时仍然只是一个试探性、开放式的设问。HS答到他认为这个思考在当时确实是未成熟的。<<在轮下>>是更早前的作品了,在我看来它更年轻,更锋芒毕露,更急不及待地抨击社会功利的期待对年轻人的压迫,切口很小,和后面开篇宏大的作品比起来免不了单薄许多,读来没有太大震动,但是语言上还是很细腻,尤其景物对心理的直接感染。话说,黑塞自己也是半个漫游人吧,除了自杀,出现得如此频繁的就是漫游了,在乡间,在郊野,在城镇,跨越城市甚至大洲。就像他明明不需要自杀一样他似乎也不是那种需要漫游的人啊。

  《轮下》读后感(六):生命容不得那么多的思考与选择

  成材,成器,成名,市民阶级出身的小汉斯从小背负了一整个小城的期望,使他的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断的被压榨。那段可以轻松钓鱼,感受大自然的时光在读完整本书后,才发现是仅有的奢侈。

  进入神学院后,朋友赫尔曼的自由叛逆让他逐渐与自己本来规规矩矩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嫌隙,以至于陷入迷茫。或许如果没有遇到赫尔曼,汉斯会继续漫无目的地攻读希腊文,数学……然后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是那样的他究竟对他自己来说是成功的吗?

  离开神学院后汉斯初尝了恋爱的甜蜜与眩晕,漫无目的的准备当起一个技工,突如其来的放纵饮酒,霎那间的欢乐最终使他殒命,在静静的河流中,像条鱼一样,到此为止。

  或许这回终于可以休息了。

  汉斯的生命中容不得那么多的选择和思考,他没有来得及想清楚。看黑塞的作品我常想的是,哲学的思考是不是会加重内心的犹豫和负担呢?如果汉斯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少年,或者只是一个按部就班读书的傻孩子,也许会活的轻松些。

  小时候觉得选择很多真好,理想一栏上可以填上任何自己想要的职业。长大了觉得选择很多好痛苦,因为每天身边围绕的信息就是选择错了会怎样,选择对了的人过的有多辉煌。哪怕自己做了内心的选择,也会不停的被质问。

  《轮下》读后感(七):黑塞的无力与奋感

  黑塞似乎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少年求学经历写成一部部小说,神学院,古典而pedantic的阳春白雪,玻璃球,拉丁希腊语何其相似!国家培养古典人才有何不妥呢?天才放逐有何不适呢?目光敏锐者会清醒奋感而不绝望,华发飘萧而六九童心不消。言出于至诚,行牵于流俗,独思尚有夜气而临事遂失初心,这是幼稚的。诗人不死,认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没有德米安的加持,难免走上阒无人息的小路,有时说服内心服从自己的选择,有时在公共道德前心悦诚服地缴械,但路总是有的,即使忽忽中原暮霭生,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黑塞笔下的德国是美丽的,德国的秋日是美好的,秋日的少年是欢快的,没有一种气氛(或者布景)是rose tinted,他的工笔细描能力实在一流,近于大谢,但似乎有隔,个人还是倾向于写意。

  模糊了旧有观念的边界,但未必有创造新个性新价值的力量,突然的乏味,汉斯脆弱,这是黑塞精心设计的,惟死者永远其时。歌德令维特死了,方能沉浸于浮士德。黑塞亦然,理想的自我死了,伪的(更市侩更精致更坚韧更成熟的)黑塞才能埋首于湖旁小屋,该rarefied就知者寡,这种meritocracy的情节他聪明地指出了,所以玻璃球游戏里大师出走,叫阍无助。

  《轮下》读后感(八):愿我们能够永远随心走

  读完全书心情很压抑。

  在读到汉斯由于神经衰弱被迫回家时,一直希望他能够从此冲破世俗的牢笼,听由自己的内心生活下去,但是没有,在得到懵懂的爱情又飞速失去之后,本以为已融入世俗潮流的他,在凄清的河水中得到了永恒的解脱。

  是啊,怎么可能,汉斯没有海尔纳那样开明的家长,有的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市民父亲和一群希望他“出人头地”而不断施压的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非妥协,或者拥有一颗极其强大的内心,是无法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生存下去的。

  我喜欢汉斯在海尔纳影响下的觉醒,但很遗憾他没有完全觉醒,也不会再有机会了。他没有完成的涅槃将由我们替他完成。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无论是像神学院正常的学生一样,抑或像海尔纳一样(我相信他会带着藐视一切的态度直到生命的尽头),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无怨无悔的走下去。 最后摘录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

  “树木被剪掉枝干后会在根部滋生出新芽,同样,心灵如果生病或受到伤害,会回归可以春天般无限遐想的童年,在那里重新发现希望,将断裂的生命之线续接起来。根部的嫩芽汁液旺盛,生长迅速,但这样的生命只是假象,永远不会长成一颗真正的大树。”

  中学之后第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豆瓣首评,希望以后能够坚持下去。

  《轮下》读后感(九):车轮能否慢一些?

  

翻完全书才注意到封面——铁轨之上、车轮之下即将被碾压的青草,尖锐地暗示着本书的主题。

关于教育制度的反思林林总总,加剧阶级固化的快乐(素质)教育可以被当作一种骗局,而以公平自居的填鸭式教育当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只不过是当下寒门跨越阶层的最优解而已。只是,观察05后的少年们所接受的小学、初中教育,与十年前的我们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前招生越来越早、课外补习越来越多,所谓“内卷”的阴影似乎已经扩展到了他们身上。《轮下》之中,汉斯的虚荣来自于父母老师的“望子成龙”式鼓励,而他在繁重的压力下最终“堕落”,父母老师们的关心仍然摆脱不了【赶紧恢复去取得成绩】的虚伪面目,以至于悲剧的发生。常听到有人说,补习若不趁早就会步步落后,现在的竞争是否已经激烈如斯不得而知,至少我的童年里还有满大街疯跑、纸牌游戏、《儿童文学》以及泥巴,而不是电子游戏与上不完的课外班。黑塞在本书里说:“树木被剪掉枝干后会在根部滋生出新芽,同样,心灵如果生病或受到伤害,会回归可以春天般无限遐想的童年,在那里重新发现希望,将断裂的生命之线续接起来。”虽然这只是一种“生命的假象”,但至少还有童年的自由聊以慰藉。

不由猜想,只是像《轮下》当中疯狂的补课真的不是揠苗助长么?父母或是老师在青少年时期真正该做的是什么,从纯粹知识的灌输转向一种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是否才是尊重成长规律的模式?慢一些的教育节奏真的会导致孩子失去实现梦想的机会吗?

  《轮下》读后感(十):两种天才,一种毁灭

  黑塞的许多小说都饱含对心灵细腻的描写,展示青年人的苦闷和彷徨。名篇《在轮下》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主人公汉斯和作者一样,经历了严酷的竞争后通过“邦试”考入一切费用由国家承担的神学院。但神学院并不是幸福的彼岸,而是一个可怕的熔炉。黑塞不堪忍受神学院的生活,半年后逃离了学校;而汉斯在精神和肉体都饱受摧残后,被学校劝退,最终酒后溺亡。 海尔讷是汉斯在神学院中仅有的朋友,他们俩一个是“认真踏实”的“模范生”,一个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反抗者”,但都是最有天分的学生。但我们发现,在神学院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论是顺从(如汉斯)或反抗(如海尔讷),两个人的生命其实都逃不过被摧残的命运。汉斯和海尔讷也曾试着从彼此的友情中寻找慰藉以对抗压迫,但车轮碾压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当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逐渐枯萎,他们的友谊也已千疮百孔。

  在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1877-1962)他的教育小说和哲理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精神成长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思索。这位“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①一生执着于写作,以心为炉为青年熔炼出心药。 1877年,黑塞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基督教新教牧师家中;1891年,他遵父命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学习,半年后突然出走,而后逃离神学院。 黑塞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分摊到汉斯和海尔讷两人身上,通过对两个年轻人的友情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和无情地控诉了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学校及其扼杀青年人天真纯朴的情感, 摧残青年人心灵的罪恶行径。”。(张佑中) 汉斯和海尔讷拥有截然不同的个性,他们之间友情的建立实际上都为彼此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少年汉斯聪慧而热爱自然,他有“一双严肃的眼睛,聪明的前额、雅致的步态”;他愿意站在稀疏的柳荫下享受垂钓的乐趣。然而虚荣而功利的环境逼迫他潜心于他其实并未从中得到多少乐趣的学业中,日复一日的过度工作使他拥有了“一张睡眠不足的脸,一双外圈发黑、疲惫不堪的眼睛”。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天才。 但撇开惹人羡慕的光环,汉斯其实并未真正思考过学习的意义。他所作的一切不过是一个在环境的恐吓中害怕落入平庸的人的挣扎。是海尔讷的出现使他开始思索自己的生活。而富于表达的海尔讷需要一个倾听者,汉斯是海尔讷绝好的听众与伴侣。汉斯的出现使孤独而敏感的诗人海尔讷有了慰藉和依靠,而海尔讷又启迪了汉斯,使汉斯开始反思并尝试新的活法。他们的友情本可以让双方更加完整,但当时的教育毁了他们。我们可以顺着汉斯和海尔讷友情的发展来观察教育对他们自身及他们的关系施加的影响,同时反思:“为什么教育戕害了人而非解放了人?”(王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轮下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