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旅顺经典读后感有感
《铁血旅顺》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著作,56出版的46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血旅顺》读后感(一):牵动中华心脏的旅顺脉搏
牵动中华心脏的旅顺脉搏
——《铁血旅顺》读后感
禹茜茜
旅顺,背负辽东广袤大地的独立半岛,是中原进入东北腹地重要的海上通道,历史上的“东北之窗”,一扇铁血之窗,牵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书中描写了晚晴时期,清政府的腐朽落寞,一味的幻想西方列强的调停,高层决策一错再错,使得牵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旅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黯淡。
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有它虎视眈眈的军事战略,日本绕过旅顺的捷径,首先进攻朝鲜半岛,是为了避免军事风险,因为中国可以利用朝鲜半岛为“跳板”,对日军的入侵进行有效拦截。由于清军的错误决策,日军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就像文中所说的:“这时的旅顺,尽管依然有着辽阔的海洋阻隔,可由于失去了朝鲜半岛的屏障,与日本军国主义的距离已大大缩短,黑色的战云,已呈倾城之势。”
《铁血旅顺》讲述了多面的晚清历史人物。在民族危难关头,出现了通过无中生有、谎报军情而升为平壤清军统领的小人叶志超,也出现了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力挽狂澜,异常冷静的海军人才、民族英雄邓世昌。他采用了新的战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尽最大的能力阻止敌人的阴谋诡计。晚清政府的腐朽,使得军事炮弹壳里装的竟然不是火药,而是灰渣、沙土和砾石。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邓世昌带领清军用一支装满了哑弹的武装,与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苦战了五个小时。邓世昌准备同日军旗舰“吉野”号同归于尽,书中写道:“邓世昌手握指挥刀,健步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对全舰官兵说,我悲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但决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他壮烈殉国后,朝廷震惊,万民悲颂。
然而最震惊世界的莫过于日本人的屠城阴谋,1894年11月21日,为了长久地统治,日本人疯狂的屠杀旅顺人,万名日军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杀,把屠杀变成娱乐,毫无人性,街道被尸体阻塞了。“月色下的旅顺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连续进行了四天三夜,旅顺城堪称万户萧疏鬼唱歌,仅有大约八百人逃了出来。”
全世界都为之不平和震惊,谴责日本这场反人类的大屠杀。比屠杀的快意更让人难以平复的是,在长达四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日本人不仅在旅顺建起了“关东都督府”等统治机构,还建立起了严密的警察体系,二十世纪初的旅顺元宝大狱是一座每天都要杀人的魔窟,作者写道:“旅顺大狱用以镇压和恐吓旅顺人民,为他们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旅顺人的生活,仿佛地狱一般。”
文章引用了列宁在《旅顺口的陷落》一文中的话:旅顺注定要成为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加速。
本书作者刘长富曾在北国边防线珍宝岛战斗生活过四年,他的一段话让世人明白铁血旅顺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十年间,旅顺作为主战场,经历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两次世界级大战。两次大战,均以日本帝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是甲午战争唤起了四万万中国人的觉醒,迫使近代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屈辱的苦难的历史,在不断警醒华夏儿女,不忘历史,必要民族复兴,自强自立,才能不受欺凌,任人宰割!为了写好这本《铁血旅顺》,为了摸准旅顺脉搏,写好牵动中华民族心脏的历史,作家刘长富做了三年时间调研,收集资料,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他将书写这段刻苦铭心的民族历史,留下精神财富作为自己的责任。通过阅读本书,更清晰也更痛彻心扉的了解到祖国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为作者拥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作家使命感的精神而振奋,而激励。伟大的旅顺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坚韧不拔,坚贞不屈,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以幸福与和平的生活代代相传。
《铁血旅顺》读后感(二):在释放痛苦中奋进
《铁血旅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5月份刚推出的新书,有幸先睹为快,深感荣幸。对于旅顺,在之前的印象中只知道是沿海港口城市,却不知道它还有如此曲折的经历,对中国海军的创建具有如此巨大的意义。
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为中国的屈辱,为中国人民所经受的苦难。这本书虽然立足旅顺小城,却放眼中国乃至世界,尤其对1840年以后的中国,作者站在世界史的角度,对当时中国面临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既有哀中国当时政府的软弱、愤清朝官员的昏庸、恨列强环嗣中华民族四周肆意掠夺的愤慨;又有惜英烈们挥洒热血之无奈。作者行文过程中感性描述与理性分析深切交融,大局掌控和细节描写相得益彰。
三、笔力深厚,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在阅读中,笔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全局的把控能力。大处目视全局笔笔不落;小处细节描述纤毫毕现细致入微。人物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评判功过得失精到老辣,在大社会背景下呈现出活生生、真实的人物来。对于事件评点文辞简练,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分析客观,有伤感,有反思,更有激励和鞭策。从作者简介中我知道,该书作者以理性论述性文章见长,其主要著作有《做官与修德》《权力的思辨》等,看看这些书名,你还怀疑作者的思辨能力吗?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这本书就是通过一座小城的发展历史,唤起当代及后来人的责任,让旅顺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打捞现实与开拓未来的奋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
《铁血旅顺》读后感(三):让历史照见未来,回顾军事要塞旅顺的沧桑与辉煌
文丨易小星
旅顺,是一座有着深厚底蕴和根基的军事要塞城市,在这里,不同历史年代的大戏不断上演,旅顺经历并见证着风雨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旅顺的位置决定了它是世界大变局中被强占和掠夺的对象,几场发生在旅顺的世界级大战,对亚洲和世界局势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旅顺作为国家海防的选择,集中了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使命。旅顺是一座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产生过积极重要影响的城市。
刘长富的新书《铁血旅顺》是一本作者经历了三年时光,研读了两千多万字的资料,求证了旅顺历史走向的事件内核,对资料通读下来。捋出了两条思路所写的长篇巨著,目的是告诉人们旅顺是一座经历了苦难和屈辱的历史,在旅顺有一代又一代先辈们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翻开这本书,读着字里行间对旅顺的深情和怜惜,心情会逐渐沉重起来。旅顺担负着扼守着京津门户的重任,在近代史风雨飘摇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旅顺经历了什么可想而知。
旅顺作为海上雄关,军事要塞,在列强的铁蹄与旅顺人民的血拼中,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格局。
中国最早的海军从旅顺起步,几乎所有近现代的世界伟人都注视过这里。这块土地上的列强之争令人震惊和慨叹。甲午战争中,旅顺港频繁发生的战争意味着列强对华掠夺的白热化程度。
旅顺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追溯历史,还是明朝人起的。汉代它被叫做牧羊城,盛唐叫都里镇,元朝叫狮子口,到了明朝,原名狮子口的港口给航海的人带来很大的震慑,毕竟海峡的水面即使是风平浪静,水下也是暗流涌动的状况,懂得水况的人都是心里明白的。但是公元1371年的明洪武四年的海航任务涉及十万大军,战船四五百艘,从山东登州启航,到狮子口登陆集结,再奔赴辽东半岛的金州等地驻扎。带队的两员大将马云和叶旺战战兢兢,没想到一路顺风顺水、毫无无损,两个人喜出望外,就擅自命名狮子口为旅顺口。这之后一直沿用到今天。
《铁血旅顺》这本书正是以史为鉴,让历史照见未来的写作目的,对于旅顺的苦难和沧桑历史进行回顾和评点,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苦难和屈辱已成往事,那些支撑家国崛起的宝贵的精神力量,应该看到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
甲午战争中的旅顺经常就会狼烟地洞,山崩海啸的样子。死伤多少早已经是不计其数。围绕着旅顺的争夺战,帝国主义列强简直就是明火执仗的强盗,他们在抢夺旅顺这座城市的时候,根本不考虑城市里无辜的老百姓,更不管那些历史古迹是不是会被毁掉。
旅顺经历了太多次战争,大规模的战争中,旅顺的外围总是有很多被炮火歼灭的沉船,这些惨烈而惊险的场面,旅顺在近代史的一百多年间遭遇了太多,当之无愧被称作“铁血旅顺”,而这两个沉重的字眼意味着旅顺经历的种种磨难。
流血和死亡,是旅顺总是在战争中要面对的劫难。可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的血劫,对旅顺来说实在是雪上加霜的灾难,旅顺人民每次都要面对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然后历经风雨重建起来;但是从废墟中重建城市,面对着侵略者的恶行和逝去的生命,这些罪恶还是罄竹难书。
感谢作者三年多的埋头故纸堆的钻研和辛苦梳理后的著述,感恩旅顺这座风雨中站起来的城市依然不屈地重新出发,怀念那些在旅顺的城市战争中逝去的宝贵的生命,让我们不忘历史,前世之事,后事之师,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来说,旅顺的历史不该被忘记。(完)
《铁血旅顺》读后感(四):中国近代史上最包含血泪和抗争的城市——《铁血旅顺》
此书的核心:让历史照见未来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整个中国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从远古蒙昧的社会,一直发展到我们今天这个新中国的。———这是我读许倬云老先生《万古江河》这本书后知道的。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趋势、规律,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技术”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变革,并探究到人类文明一次一次的进步与技术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一种关联。———这是我读年轻学者张笑宇的《技术与文明》这本书后所知道的。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中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刘长富先生这本《铁血旅顺》,则填补了我通过一座城去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空白。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不是如大家所愿的越来越“和平”,而是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异常复杂多变,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又有了重新“围堵”我华夏之态势。此时,以在中国的殖民史中,最饱含血泪和抗争的“旅顺”城而写一部“铁血”史,是让现今的华人铭记国耻———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写满屈辱与苦难的历史;警醒着国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再也不能重蹈那至暗时刻。
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这块土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命运。在《铁血旅顺》中,作者开篇就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从远古时代开始,以地质变迁与社会变动这两个方面的因果效应入笔,文字浑厚大气地把“旅顺”这块土地,是如何形成?在历史长河不同时期中又是处于什么样的价值地位?它对世界格局又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全都一一给大家阐述清楚。读完作者给我们复原出的千万年前旅顺的诞生,以及它在不同时代所处的历史意义的文字后,以世界为舞台,让我们更加全面地、透彻地了解到把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处境的“甲午战争”为何是在旅顺特别激烈,特别血腥,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每每读中华“大汉”,“大唐”,“大明”的历史,自豪之感会油然而生:腰杆直挺,心潮澎湃;每每读1840年后中华的历史,屈辱之感喷然后发:皱眉蹙额,悲愤交集。
读《铁血旅顺》,血液的喷张更是急剧。十九世纪,直接改变中、日、俄三国命运的几场甚至影响了亚洲和世界句势的世界级大战都曾在“旅顺”这块土地上爆发。聚焦在这段时间内的旅顺除了“血泪与残暴”外,还是只有“血泪与残暴”。书中围绕着写关于旅顺的一桩桩事件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浸泡在血海之中炼就而成:一部分是无奈与屈辱,一部分是力争与傲骨;一部分是背叛与接受,一部分是忠实与抗争。在血与泪的文字中即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懦弱与绝望,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铮铮与光亮。世间总是存在于多面性。历史教会我们要从多角度的去看待,据史预知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去改变它,引导它,不至于最后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最高利益。
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上,怎么都绕不开的一个人,那就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注定了他将成为历史学家笔下的“纷争”——功过难断,人民心中的卖国贼。
从外敌入侵中国的历史看,不论是从最初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法用坚炮炸开中国封闭的大门,还是后面的中日甲午战争,入侵先都是从海上撬开中国的大门。由于旅顺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 ,这就注定了它将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将会处于战争的血雨腥风之中。
清政府末期,装备最精良的水师是“北洋海军”,而北洋海军的基地就安放在旅顺。北洋海军的前身是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由李鸿章一手创建,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政治资本。所以,发生在旅顺的每一事件的背后,都离不开李鸿章的身影,他的“决策”。
在《铁血旅顺》中,作者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偏向于他的贪婪、私心、自保与短见。毕竟旅顺的血泪与困难在那段时间里存在过,这是谁都磨灭不了的不争事实。旅顺,乃至整个中国的屈辱与苦难都需要有人来担,无论是真过还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但从纵观整个国家的历史来看,造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走向,不能只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或几个人手中去评判,它是一个复杂连续循环的过程。其中存在有必然,也有偶然。要不就不存在因为一道被遗忘的小门没有被关上而改写了“拜占庭”的历史。也许“拜占庭”就不会陷落,世界历史就会生成新的记述。
看待历史,看待其历史中的风云人物重来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此时,边芹———《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著书中的文字在我脑中跳跃:“我们被多少假正义卷裹,让善变成做作和模仿。模仿得最像的民族最先毁灭”。也正是1896年的欧洲之旅结束后,李乘坐的船要途径日本换乘,李鸿章践行了他曾发过的毒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的国土”。在船与船之间的连接板上,一个风烛残年紧锁眉头的老人步履沉重地低头走着,屈辱而又悲壮………
时间总是在前进着,历史也总是在变化着。当时针转动到1955年4月时,旅顺——这个苦重深受的孩子又重新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旅顺的上空重新又飘扬着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所有曾为这片土地牺牲过的生命、抛洒过的热血———邓世昌、徐邦道、左宝贵、马玉崑等,即便是不堪力争的丁汝昌,以及软弱胆小的一些人———都可得以告慰。
铭记历史,祈福我华夏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