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界魔窟五阴魔,欲出魔掌念弥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三界魔窟五阴魔,欲出魔掌念弥陀!

2021-08-12 09:21:10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界魔窟五阴魔,欲出魔掌念弥陀!

  三界魔窟五阴魔,欲出魔掌念弥陀!

  这个时代的共业就是这样恶劣,你也没有办法阻挡。想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猛利的出离心,感叹“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啊!无量劫的轮回,无有休止啊,“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般城(极乐世界)!”

  在当今中国,杀盗淫妄是这样普遍;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到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你才知道什么是“法弱魔强”,那真的百分之百是魔乡啊!不容一刻停留啊,这种火宅感,已经是猛然的点上了烈火,已经烧到面前了!

  “三界无趣,犹如魔窟,险恶苦毒,不可久住!”你能思维到这一点,而且生命是这样的无常,这样的危脆,明天是不是活在这个世间都没有把握的时候,你还打什么妄想啊?赶紧念阿弥陀佛,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啊,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随时启程往生净土。 ——大安法师

  先认识一下魔的真面目,看看我们的险恶处境:

  魔,梵语mara译音摩罗。译为杀者、能夺命者、障碍、扰乱、破坏、恶者等。

  魔,梵语ma^ra,巴利语同。音译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指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

  《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第六天魔王,住在欲界六欲天的最顶上,率领其它魔王、魔民为其眷属,控制了三界。 《兄弟抄》中说:“此世界是第六天魔王之领地,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为彼魔王之眷属”,尤其是第六天魔王,嫉妒众生成佛,而执拗地妨碍。又、<祈祷抄>有云:“元品无明之第六天魔王,入一切众生之身,使为怨于佛不使其说”。元品无明是指己心本具的根本迷惑。

  《大智度论》卷五云,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

  《瑜珈论》云:“魔事者。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放逸。悭吝。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恼覆。矫诈等。皆是魔事。”

  三魔: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三魔加上天魔。

  八魔: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魔。

  十魔:蕴、乃至菩提法智。

  五阴魔:色、受、想、行、识。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九则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

  《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

  《智度论》卷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智度论》卷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

  《义林章》卷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

  《玄应音义》卷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

  《慧琳音义》卷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则总括魔为分段魔、变易魔二种,前者为烦恼障,乃障碍二乘者;后者为所知障,乃障碍菩萨者。分段、变易二魔又各有四魔,合为八魔。其他如《摩诃止观》卷八下,于修禅中所起之魔,有详细说明。对治魔之方法,或念三归、五戒等,或诵治魔咒,或念佛等均可。又密教修法中,常限制一定之区域修结界法,来防止魔障进入。[参考《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阿含》卷三十降魔经、《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佛所行赞》卷三破魔品、《玄应音义》卷二十四、《慧苑音义》卷下、《慧琳音义》卷十二、卷二十五]

  魔的种类,可分为三魔、四魔、八魔、十魔。

  三魔。(1)三昧魔(满足于自己所得的禅定,无向上意志,而成为正法修行的障碍者)、(2)善知识魔(对法悭吝,不愿引导他人,而成为正法修行的障碍者)、(3)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却因执着,妨蔽正法,而损慧命者)。

  四魔。(1)五阴魔(色等五阴造出种种苦恼故名。亦称阴魔、五众魔、蕴魔)、(2)烦恼魔(贪、瞋、癡等烦恼引起种种苦恼故名)、(3)死魔(死的苦恼。死可断人命根故名)、(4)天子魔(谓第六天魔王及其作用。以现代而言,是指权力者施加的迫害等)。合三障,并称三障四魔。

  八魔。前述四魔,加无常魔、无乐魔、无我魔、无净魔的四魔。前述四魔是针对凡夫的魔,后述四魔是针对声闻、缘觉二乘的魔。

  十魔。谓五阴魔、烦恼魔、业魔(由于杀等的恶业,而妨修正法,损害慧命者)、心魔(因憍慢心,而阻碍正道,损害慧命者)、死魔、天魔、善根魔(执着于自得的善根,不再精进,而遮蔽正道,损害慧命者)、三昧魔、善知识魔及菩提法智魔十种。

  此外,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二谓魔有十种,贪着五阴称为五阴魔,烦恼能染污障碍称为烦恼魔,自憍慢称为心魔,远离受生称为死魔,起憍慢放逸之心称为天魔,心无悔称为失善根魔,味着称为三昧魔,于彼生着心称为善知识魔,不能出生诸大愿称为不知菩提正法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又总括为分段、变易二魔。'烦恼障’障碍三乘称为分段魔,'所知障’障碍菩萨称为变易魔。分段、变易二魔各有烦恼等四魔,故总成八魔。凡此皆系以广义解释'魔’之语义。

  另外,《法华经》卷五〈安乐品〉自烦恼魔等四魔中,除去天魔,而揭举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骂意经》更列出天、罪、行、恼、死等五魔,此系于上述四魔之外复加罪魔而来。《涅槃经》则在四魔之上另加无常、无我等四倒,而成八魔。其他,如《摩诃止观》卷八(下),曾就修禅中所起之魔而广加分别;《大乘起信论》亦说及有为魔邪诸鬼所恼乱之事。

  此外,依《普曜经》卷六〈降魔品〉所载,释尊成道之际,魔王波旬曾派遣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迦叶佛时,有头师魔王出现。《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卷四十五等处曾述及佛陀降魔之事。《中阿含经》卷三十亦述及有关佛弟子目连降魔之事迹。而密教为防止诸魔之侵迫,故于修法时常行结界等法以资防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