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的种类与魔业
魔的种类与魔业
魔的种类,可分为三魔、四魔、八魔、十魔。
三魔。(1)三昧魔(满足于自己所得的禅定,无向上意志,而成为正法修行的障碍者)、(2)善知识魔(对法悭吝,不愿引导他人,而成为正法修行的障碍者)、(3)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却因执着,妨蔽正法,而损慧命者)。
四魔。(1)五阴魔(色等五阴造出种种苦恼故名。亦称阴魔、五众魔、蕴魔)、(2)烦恼魔(贪、瞋、癡等烦恼引起种种苦恼故名)、(3)死魔(死的苦恼。死可断人命根故名)、(4)天子魔(谓第六天魔王及其作用。以现代而言,是指权力者施加的迫害等)。合三障,并称三障四魔。
八魔。前述四魔,加无常魔、无乐魔、无我魔、无净魔的四魔。前述四魔是针对凡夫的魔,后述四魔是针对声闻、缘觉二乘的魔。
十魔。谓五阴魔、烦恼魔、业魔(由于杀等的恶业,而妨修正法,损害慧命者)、心魔(因憍慢心,而阻碍正道,损害慧命者)、死魔、天魔、善根魔(执着于自得的善根,不再精进,而遮蔽正道,损害慧命者)、三昧魔、善知识魔及菩提法智魔十种。
此外,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二谓魔有十种,贪着五阴称为五阴魔,烦恼能染污障碍称为烦恼魔,自憍慢称为心魔,远离受生称为死魔,起憍慢放逸之心称为天魔,心无悔称为失善根魔,味着称为三昧魔,于彼生着心称为善知识魔,不能出生诸大愿称为不知菩提正法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又总括为分段、变易二魔。‘烦恼障’障碍三乘称为分段魔,‘所知障’障碍菩萨称为变易魔。分段、变易二魔各有烦恼等四魔,故总成八魔。凡此皆系以广义解释‘魔’之语义。
另外,《法华经》卷五〈安乐品〉自烦恼魔等四魔中,除去天魔,而揭举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骂意经》更列出天、罪、行、恼、死等五魔,此系于上述四魔之外复加罪魔而来。《涅槃经》则在四魔之上另加无常、无我等四倒,而成八魔。其他,如《摩诃止观》卷八(下),曾就修禅中所起之魔而广加分别;《大乘起信论》亦说及有为魔邪诸鬼所恼乱之事。
此外,依《普曜经》卷六〈降魔品〉所载,释尊成道之际,魔王波旬曾派遣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迦叶佛时,有头师魔王出现。《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卷四十五等处曾述及佛陀降魔之事。《中阿含经》卷三十亦述及有关佛弟子目连降魔之事迹。而密教为防止诸魔之侵迫,故于修法时常行结界等法以资防范。
◎附一:十种魔及魔业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恶心布施,嗔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槃离欲寂静,是为魔业;于菩萨所起嗔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乐学世论巧述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何等为十?所谓: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附二:习五阴者为魔缚,不习五阴则解脱
《杂阿含经》卷第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习于色(受、想、行、识)者,随魔自在,入于魔手,随魔所欲,为魔所缚,不脱魔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不习色(受、想、行、识)者,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欲,解脱魔缚,解脱魔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习近者、习著者、味者、决定著者、止者、使者、往者、撰择者、不舍者、不吐者,如是等沙门、婆罗门随魔自在,(重复)如上说。 (依此类举,顺序同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眼习近于色,则随魔所自在乃至不得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眼不习近于色,不随魔自在乃至得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习近,如是系著、如是味、如是邻聚;若使受持系著,我所求欲,淳浓不舍,亦如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