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中去读后感精选
《到山中去》是一本由张晓风 著 / 徐学 选编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山中去》读后感(一):走进山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悟自然之美
这本《到山中去》是由徐学选编了作家张晓风的精品散文汇集而成,这其中包括《到山中去》、《花朝手记》等。
先介绍一下散文作者——张晓风。
张晓风以散文成名,曾获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等,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被台湾地区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行道树》还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书。
除了散文,张晓风的小说、戏剧著作也是相当的丰富。其中戏剧作品《画》曾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剧本奖,而小说作品《潘渡娜》被公认为是台湾科幻界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
再来介绍一下散文集——《到山中去》。
本书为32开,尺寸为880*1280。
封面是一张在草原上行走的小鹿照片,而这个鹿的寓意贯穿全书。鹿同路,因为作者张晓风喜欢“路”,意味着脚踩下去的地方,又意味着各人有各人的去向。
因为喜欢路,作者张晓风便想要去做一个行者。而这些散文便是她身为行者的写照,她自出生后,便开启了游历:从浙江到巴蜀,从南京到台北,从国内到国外。她不仅仅是行走,还要仔细地看,更多的是记录所见所思。
全书共分三辑,分别为:山中、愁乡石和交会。收录了全球各地的游记、乡愁和内心的思念。
整本书中的散文,包括从1963年到2015年间所创作的精致作品。
她笔下的景色很美。如“瀑布很急,其色如霜”、“树上的凤凰花则照例烧得腾烈万分,让人不敢久看”、“圳水在夏日的夕阳里恬然流去”、“山色愈来愈矜持,秋色愈来愈透明”、“太阳很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等等。
她笔下的植物很美。如“野芋叶,心形,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真是一种奇怪的叶子”、“梅骨是极深的土褐色,和岩石同色。更像岩石的是,梅骨上也布满苍苔的斑点,它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风霜、岩石的裂痕、岩石的苍老嶙峋。梅的枝枝柯柯交抱成一把,竟是抽成线状的岩石”等等。
这本《到山中去》还有许多山水照片,均为知名摄影师所拍摄的山水照片。包括在树上的小松鼠、林间的大象,山中翠竹,柳枝上的小鸟,枝头的樱花,穿越平原的火车等等。这些照片,或是带有宁静之感,或是带有生命之意,或是带有幽静。
这本书的制作非常精细,在每一页上都有一片小小的叶子。当你翻页时,都能感到那绿意,那股生机勃勃之意。
《到山中去》读后感(二):行走在山水间
犹记得上大学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三毛的散文,在她的文字里感受大漠别样的风情,从那以后就爱上了游记类散文,有一种说走就走、随心所欲的自在感。
手捧张晓风老师的《到山中去》,绿色的封面上有一只可爱的小鹿在慢悠悠地散步,旁边印着一句话:
还没翻开书,就仿佛已经感受到了一股大自然的气息。
这本散文集名为《到山中去》,实际上并不完全记录了作者入山的游记,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名为“山中”,记录了作者几十年间游览国内外的各种山水及人文风景,她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景色化为文字,为读者娓娓道来。这一部分,随手一翻,可见各种山山水水的描写,在张晓风老师笔下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出尘意境。我总觉得,张晓风老师散文的风格和她本人的人生阅历不可分割,她一直以来倡导的环保理念,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
第二辑名为“愁乡石”,用故乡的景色代替心中的乡愁,将记忆中的旧地一一拾起,品味其中,仿佛也跟着张晓风老师走了一遍故乡的路。可能会有读者感到疑惑,张老师不是台湾人吗?可这部分的文章里既有江南水乡的如烟美景,也有历史古城的悠远流长。
原来,张晓风老师的祖籍是江苏徐州,但她的出生地是浙江金华。抗战爆发后,她和家人搬到重庆居住了一段时间,度过了她的幼年时光。长大后,对她来说,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却是南京,她对这个城市记忆深刻,离开后一直怀念至今。而她成年后居住过得城市—厦门则让她倍感亲切,因为很多风土人情和她后来的长居住地台湾相近。故而,我们在这些怀念故乡的文章里,看到了不同城市的影子。其实,用一句话来概括也很是恰当:心之所在即是故乡。
第三辑名为“交会”,意在讲述不同的旅途中遇到不同的人,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趣事。这部分大多是国外的异域风情,有英国的火车、伊丽莎白女王的衣服、芝加哥的野花“蓝水手”、在马来西亚为“竹疏衣”拍照、印度的火葬场等等。千奇百怪的场景、形形色色的路人,在读者脑中勾勒出了一幅鲜活动人的画面。
另外,这本书非常值得赞赏的一点是配图十分精美。很多美不胜收的图片都出自知名摄影师林帝浣之手,非常值得品鉴,也让读者对游记中的各种风景有了更立体的感受。
《到山中去》读后感(三):到山中去,观天地自然,听内心声音
本书是著名作家张晓风的散文集,收录了《到山中去》《花朝手记》《六桥》等精品散文,记录下作者多年来国内外游历的见闻感受。
她用通透的文字描绘了山中的灼灼桃花、猗猗绿竹,更写出了山民的勤劳淳朴、时光的变迁与沉淀,以及风物中的历史故事。
在作者笔下,旅行和生活密不可分,到山中去看看,是以风景悦人耳目,是与天地、山水、内心对话,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200多年前,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远离尘嚣,过着差不多是原始人的生活。他自己砍伐木材,建造房屋,日常生活所需,也极其简单,他对物质没有太多的欲望,只要能够支撑正常的生活就可以。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与瓦尔登湖完全融为一体。春耕,秋收,冬藏。闲暇的时间,出去散步,看草长莺飞,风花雪月,听鸟啼虫鸣,感悟内心。同时他也读书,写作,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类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张晓风推荐读者到山中去看看,与天地、山水、内心对话,才知好山好水、好花好树。只有亲自到山中去,才能体会天地自然之美。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山野清风,流水人家。伸手摸到云朵,侧耳聆听鸟鸣。推开窗,外面是一片蓊葱的林海,林海外更有云海。在这里,日的光,月的光,星的光,全是你的。
梭罗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一个充满性情的湖。因为她:
作者到山里去,她感叹山里和瀑布的美,她这样想:“人不到山里去,不到水里去,那真是活的冤枉了。”她看到亭亭玉立的花朵和水波粼粼的河面以及气势磅礴的瀑布后,她会回想要是她没有看到这种美景,生活会不会变得无趣。
虽然山山都是石头、都有树木、都有溪流。但,它们是不同的,就像我们人和人不同一样。我去过泰山衡山,也到过张家界,山有相同也有不同。曾经在山里也住过一段时间,每天看朝云、晚霞,看晴阴变化、气象万千,自以为很了解山了,等到到了山的那一边,才发现那又是另一种气象,另一种意境。
在喧嚣闹市住久了,心生厌烦,便想到回归自然,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到山中去也好,湖边去也罢,不妨给自己的心情放一个假。
好好体会一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让心灵放松、舒缓,让压力得到释放。到山中去,观天地自然,听内心声音!
《到山中去》读后感(四):走,《到山中去》!
记得一首歌词有这样两句“我想去某某地,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某某地,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这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吧。为了弥补这种遗憾,看看别人写的游记也是不错的选择。不是有句古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读景”吗。而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这本《到山中去》除去景色的描写又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滋味。 《到山中去》是张晓风的精选游记集,时间跨度从1963年到2015年,空间跨度则遍及全球。它不仅仅是“纸上谈游”而是有亲人游历的,不只对表面的景色描绘,更加入了它的前世今生及历史名人对它的赞颂,更有周围的风土人情。张晓风的景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到山中去》中的一篇《那部车子》就是写环岛公路上跑环路的司机师傅的纯朴。
车子到海边停下,可是那里并没有人? 朋友说“他看海边那里的的有搭车。”不一会儿,有人抱了五棵海梅上车。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等一下补票,”他弄好了海梅理直气壮地说,“钱放在家里。” 车掌(即司机)没有反对,说得也是,下海的人身上怎么方便带钱?后来他到真的回家补钱了。 对于那些离田地较远的人他也很善意的为他们找到不用买票的理由。 “这些女人怎么不用买车票?” “她们是搭便车的。” “为什么她们可以搭便车?” “因为她们是要到田里去种芋头的。” 看她们在晨曦里走入青色的芋田,只觉得全世界谁都该让她们搭便车的。 他一边开车子还一路做卖豆腐、卖槟榔的小生意,都是放钱自取,一点不耽误开车。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也会感慨,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会感觉现代人更多了些计较,更多是看别人做了什么,少了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到山中去》景写的生动,不只是描绘更给了它更多的生命!
剪水为衣,搏山为钵,山水的衣钵可授之何人?
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弦,山水清音谁是知者?
山是千绕百折的璇玑图,水是逆流而读或顺流而读都是美丽的回文诗,山水的诗情谁来领管?
看到这文字你不光有景还有声还有诗人吟诗诵读!
写景不光有现在的景,还有古人的景,在外的景与内心的景!
孔子需要有一座泰山,让他发现天下之小。
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让他在云飞鸟尽之际有“相看两不厌”的对象。
辛稼轩需要一座妩媚的青山,让他感到自己跟山相像的“情与貌”。
是中国人,就从心里想要一座山!
从《到山中去》这本书里得知,英国的火车有个特别的“D车厢”!
D车厢从外观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它有一条比法律还有效的规定“凡选择坐在此车厢的乘客,一律不许发出声音。”
不准跟同行的人聊天,不准听音乐,不准打手机。只是坐着,不理陌生人,甚至还可以不理会自家人,不过,却不禁止你跟白云打手语,向田野上的一捆捆的草垛举手致敬,或者跟淙淙流过的小溪暗通款曲,甚至一厢情愿地跟横空而过的鸟群眉目传情。
现代生活低头玩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在我们也设立这样的区域,是不是有助于人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创作出很好的生活方式呢?
“这个城,一向被人叫作学习和煎熬的城(City of learning and burning)。”导游很权威说。
“学习跟煎熬有什么关系?”我问。
“要受得住烧烤煎熬才学得成啊!”
“咱们中国人是这样说的,”我笑起来,“我们说要学习就得受十年寒窗——大概你们太热,才想出这样的成语。”
这是《到山中去》中一段,这城是印度的瓦拉纳西城,看来哪里的学习都不是件轻松的事,都要坚持到底!
《到山中去》时时体现着作者的浓浓的乡愁,就连书中提到的那移载到他乡的昙花也倔强的总挑在中午来开花,那是因为“它不能改变自己已经安身在这个新”空间“里的事实,但它却不知不觉地守着自己的‘时间’。在它碧绿的血液里大约有着什么秘密的记忆,让它在马里兰州的中午冒冒失失地开出花来,好隔海和它的旧日故交共度生命中最璀璨的时刻。“
走到恒河,作者就会想到。
“对我而言,这恒河也算圣河,只因它发源自喜马拉雅,而中国拥有半座喜马拉雅,这条河于中国也几乎有‘半子’之亲。”
到泰姬玛哈陵,看到镂花石板上的石榴或莲花的图案。“怪不得看着如此亲切。”
去尼泊尔串门子,作者也只因为
“我开始渐渐了解我为什么那样魂思梦想一赴尼泊尔了,只为它是我少年时每画中国地图,画完了边陲必然附加的一个名字吧!只为我不能亲去西藏,便隔山怅望,借此了一了所谓‘见舅如见娘’的痴愿吧!” 《到山中去》还透露着作者的严谨,反对那些在”作者已死“的前提下,诠释简直可以随便来。作者我还是”老中“,”义理、考据、词章“的文学三大要素,认为这虽是清朝桐城派”三主义“,但多少也是中国文人共有的主张。当她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城坚持到”娘惹博物馆“拍一张”竹疏衣“的照片。来证白居易《香山避暑》中两句诗”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踏翠微。“提到的”竹疏衣“为何物的依据。 《到山中去》我喜欢它还有一个原由,文中时不时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诗词,更感作者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