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片》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活片》读后感精选

2020-05-17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片》读后感精选

  《生活片》是一本由曹寇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片》精选点评

  ●暗夜疾行,前路若隐若现

  ●温暖而又百感交集故事碎片

  ●拿到书后翻了一下,排版看着非常舒服,曹寇的性情从他的字里行间便可读出,有一些地方看不太懂,可能阅历年龄问题吧。他的文章几乎每篇的结尾都有点题,有的比喻也很巧妙,比如阳光是叮叮咚咚的样子,地被踩得可死了等等,闲时可阅。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白话散文集之一,不比他的小说差。某种意义上,他的小说像是他散文延伸。《朝花夕拾》以后我很少读到《生活片》这么耐读的散文集了。

  ●喜欢作者文笔,读着作生活中的那些琐碎,听着作者的那些感悟也许不那么束缚自己,生活随意一点会幸福许多。

  ●风格

  ●菱角鲜美 大雪纷飞

  ●曹老师很会收尾,他也绝不想承认自己写的叫随笔,就像贾行家的《尘土估计他也不承认,尘土更多的是文体美感,汉字本身的历史韵律修辞上的,曹则更当代简洁直接日逼就叫日逼,去修饰也不概念,曹写身边事还是很有结构感,特别是结尾,太多篇收的漂亮不得了,南京系作家都挺有才但如果不写长篇那还是难成气候

  ●20180428(37)

  ●就那么透着一股混蛋味儿

  《生活片》读后感(一):无题

  评论点啥呢?

  在书里看到了不少曹老师小说里用到过的情节桥段,甚至是比喻。

  比如:小区门口的水饺摊;

  在外宿醉,清晨回,路遇精神焕发的晨练老人恍惚间好像看到他们指责自己“面黄肌瘦好逸恶劳”,甚至害怕他们抽出宝剑把自己正法

  还有对于在盛夏的午后睡午觉的比喻:“被汗水泡得越来越大的梦境

  《生活片》读后感(二):往事杂谈

  “乡村生活”篇章里,是对往昔的记忆温情事实虽是隔着遥远时空,琐碎不堪已被记忆过滤美化,剩下的都是想念,怀旧,但我依然被感动了惆怅万千,但是是美好的惆怅万千。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写于很早前的,虽觉稚嫩行文落笔确无之后的老辣,但也诚如作者所言,都是些“披肝沥胆”、“挖挖肺”的东西,作者始觉珍爱,读者始觉珍贵。因这早期的作品看见部分一直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作者,透露了作者实则层次丰富内心原来作者也不是一下就到了几百岁的。

  “乡村生活”里,那些在乡下中略带“传奇色彩人物,作者有着细致入微体会,这是后来的作品中极少提及的,以后多为众生普遍困惑无解,“传奇”人物总归更具不一样的魂,更易打动少不更事的心。在这个篇章中,作者在造句上还有着文话的影子,虽流畅,但没有后来的现代用语来的凶猛,痛快。《人民的体育运动就是挑大粪》真是黑色幽默,在这提一下。

  《生活片》读后感(三):有意思有意思

  

这书发现,作者可太有意思啦,书是盲选的,之前对作者并无了解,夹在一堆书里跟着快递回来,前两天才给拆开。 看看这书皮,随笔集没毛病,很快,序言里就感觉出不是位温声细语的主儿了,毕竟不是谁都会在书的开头明文禁止读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类。 时常感到写字的人脾气爆,有种大V的气势,经常转发挂人对骂的那种,但也不是没有春风化雨的时候,就是出现的太突然,很快又转了脸色,难免感到恍惚。我想说他是故意的,但是从“人设”来看不应如此,更应该是“避免故意的讨好卖弄”“又必须没有痕迹”“也不能太矫情”之类综合起来的效果。 不仅脾气爆,有时显得言语有些刻薄(没想到后面居然自己承认了),甚至薄情寡恩,热爱女性的肉体,所以并不“十分正确”。看到一半的时候,脑子里刻画了一个有点性格路子野的人物,打开我们可爱的搜索引擎,百科里挂的照片显示,我的想象力底子或许过于温和了。 百科里描述他小说的语言“粗野而不失优雅”,好在这仅是一隅的随笔里,粗野的面积不甚广,冷不丁露出的情绪真实又带点黑色幽默,因此观感是立体的,感受是鲜活的,无论他的话你认不认同,印象倒绝不至平淡,有人说“如果曹寇不做屌丝协会主席,那么无人能担此任”,

  《生活片》读后感(四):关于《生活片》的四个基本问题

  关于《生活片》的四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出这么一本随笔集?

  某种意义上确实不该出,在我看来,此类东西都不能算“作品”。散文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个笑话,我确实无法忍受这个世界上还有“写散文的”或者“散文家”这个物种。好在我的这本书不是散文,我称之为“随笔”,貌似一回事,其实完全是两个立场。之所以出版,往大了吹,我就是要和散文和散文家过过招,往真了说,我可以挣两万块钱。

  2、你为什么如此忌讳甚至痛恨“散文”?

  在中文系混过的人都知道,散文是针对骈文而言的,并非文体,仅是语言方式。也就是说,所有不要求对仗押韵的文字都是散文,小说也是。散文从来就不是文体,它们存在于史书、政论、游记、信札等等之中。唐宋人除了诗词,也写了不少文章,大多是讲道理的,比如韩愈、苏东坡这种人,一代大儒,是要对国家政治乃至宇宙万物发表见解的。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八大家。明清还出现了不讲道理的一拨人,比如归有光,比如张宗子,比如李渔,比如公安三袁,他们极尽描摹叙述之能事,谓之“小品文”。小品对民国作家影响巨大,也正是民国才出现了一批“散文家”。但现在我们知道,恰恰是周作人这样尊重传统沉醉学问的家伙才能写出好文章,靠“散文”混世的梁实秋等人,写的跟屎一样,还“雅舍”呢,真是昏聩。好在梁实秋主业不是干这个的,有一堆莎士比亚译著放在那儿,老好能交代过去。就好比大散文的余秋雨老好还是个戏剧教授,写过点戏剧研究。这年头散文家不知羞耻,就是没法交代。鲁迅从来就不将自己的杂文算作什么玩意儿,说的“空头文学家”基本可以理解为就是指那些散文家。

  3、外国不也有散文家吗?

  没有。比如蒙田、乔叟、黑塞这些人吧,怎么是散文家呢,和中国古代文人和周氏兄弟一样,人家都是大学者,大思想家,BIG MAN,最不济也是个诗人吧,写两篇小文章是免不了的,散文仅是鼻屎耳屎之类的小屎,大屎是学问、小说、诗歌、戏剧或别的。

  4、怎么理解“与小说构成互文性”这句话?

  我的随笔不是散文,所以它不存在我们通常对散文的要求。比如里面就不存在真人真事的“散文伦理”。换言之,我的随笔仍然充斥着虚构、想象和各种不靠谱。如果你一定要个什么文体看,当小说看也完全可以,但我还是希望你就把它当它本身来看,就是这么一些东西而已。注意了,谁说我写的是散文,我就骂他的妈妈。

  《生活片》读后感(五):给生活来这么一下子

  曹寇这个人是这个样子的:好像什么都不在乎又好像很在乎任何东西,所以看起来非常欠揍。我和于一爽说,他是个马上就要接班却功亏一篑的黑道混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找不到一点作家的影子。但作家应该长啥样,事实上我也不知道。我并不认识曹寇,和于一爽也不熟。我只读过他们很多文字。我很喜欢前者小说的叙述方式,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能将鸡毛蒜皮写得像夜晚环抱城市的水沟,河堤有路灯的那种水沟。后者的小说往往单刀直入,开门见床。我并非褒此贬彼,我的意思是说,他俩掉个个儿,更符合常理。

  拿到《生活片》时,我还小小激动了一下。不是我眼眶过高,我喜欢的几个作家最近很少出散文集了,专栏集倒不少。曹寇特意在自序里说,这些都发表在报纸专栏上,但我还没看过这样写的专栏。他郑重声明,“严禁读者和评论者将本书视为散文” 。日,我当成啥文体你管得着吗你。但我没全读完就觉得曹寇是对的。这些短短的文字不是散文或随笔,它们是短篇或短短篇小说,最起码,也得视为具有小说特质的散文。散文早已是约定成俗的文体了,以此为“家”的人更不少。曹寇你不必太认真。曹寇的生活态度我以为就是该认真时稀里糊涂,不该认真时倒较上真了。从他的文字可略知一二。这种态度,无论放在生活,还是放在写作上,都有一种魅力。《退休之日》里写到,“我这人说话有时不分场合。我是故意的,故意说话不分场合。” 他对退休的老Z说,“以前你一直等退休,现在回家了,等什么呢,等死了。” 老Z的反应可想而知。曹寇“简直为此得意” ,因为他没必要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没必要不把最想说的话说出来,他认为老Z“一辈子也许没听过这么正确的话” 。更甚一步,曹寇希望,“几十年后,能有这么个年轻人在我收拾东西的时候给我也来这么一下子。”

  我非常喜欢他的短篇小说《小镇夜景》 。就是议论与它无关的《生活片》我也忍不住谈谈它。《小镇夜景》写几个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在一个夏夜,穿过小镇寻找一个“失踪”的女青年。小镇一到了夜晚就诗情画意起来,如同城市的臭水沟。曹寇将夜色中的小镇青年写得颇为传神,有趣。仿佛我也跟着他们走了一遭。我很奇怪,为啥什么事件什么人,只要到了曹寇笔下就变得别有味道。他一定是厨子出身。《生活片》无疑继承了这一点。他回忆小时候去捉螃蟹,“如果有那么一两次带回了几只螃蟹,我是多么骄傲,骄傲到不跟哥哥争抢苹果的大小。这么说是想说明,那样的真的很少很少,一切还是靠老子,张螃蟹也不例外,直到他死。” 《干澡》一文不小心暴露了曹寇的写作秘密,他写少年时代洗野澡,游累了,躺在水面上看见岸上的衣服,“真像颜色各异的一坨坨屎那样不规则地排列着,却一点也不讨厌。再看那些树,那些看惯了的房子、道路及行人,突然觉得陌生,因为视角发生改变,完全呈现另外一种摸样,简直像青春抒情电影一样美好。”

  我记得以前老师讲过,一首诗有诗眼,一篇文章有文眼啥的。当时我想问他有没有屁眼,但我怕挨打,所以一直存疑至今。我发现《生活片》里有很多文字是有“眼”的,不是屁眼。比如以此为书名的《生活片》 ,“嗯,生活片,这个古老的词汇让我们差点以为生活在未来。” 就是所谓的文眼。比如《南京的姑娘》 ,“我是个农村小伙,来自南京近郊的小青年。没有比这样一个青年首次接触到的城市姑娘更美的姑娘了。” 也是文眼。曹寇写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些狗屁文眼的,但他的确写出来了。这只能说明,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文字有文眼而无屁眼,就自然而然地去写。证据之一就是,你可以一点劲儿不费地看见,曹寇不会因为要拿这些文字换钱而在该说脏话的时候闭嘴,也不会刻意回避文化人的世俗态。我相信曹寇和他写过的任何作家都不同。

  我不在乎文体问题和文眼问题,换言之,你怎么能只在意一个漂亮姑娘身上的衣服而忽视她本人呢。曹寇写他所见所闻所知所想所生活,所“掏心挖肺”的东西。过程中,他总想给按部就班、波澜不兴的日子突然“来这么一下子” 。他那里是南京或南京的八卦洲。但我觉得他写的东西放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适合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有很大的也死于斯的概率。活在此地的人(我们自己和我们热爱的人大多时候也如此)面目可憎,街景乏善可陈。不来这么一下子,该是多么无聊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