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下百叶窗的午后》读后感锦集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是一本由[英]布雷特·安德森(Brett Anderson)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读后感(一):这是一本伤感的书
我要给五颗星。 第一颗给安德森在起起落落之后直面自己内心的剖析。不给自己留理由和借口,完全的直接的剖析。对自己的性格、处事风格、生活习惯、每件事每张专辑的成败各个方面进行剖析。这的确可以看清楚自己来时的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反思和剖析,为给之前一个交代,也为给之后一个指导和方向。 第二颗给山羊皮的这些好听的歌。他们的歌和这本书是一体的。看别的书我顶多会听一些平静的纯音乐,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一直听着他们的歌的。《She's in Fation》《He's Gone》《Beautiful Ones》《So Young》《Everything Will Flow》,这些歌是我一直循环播放的。安德森的烟嗓有时伤感有时落寞有时快乐有时痛苦有时候嗨起来让人也想一起跳舞。 第三颗给安德森的文笔。说实话,看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对文笔抱有多大的希望,大概猎奇的成分更多一些吧,但是安德森的文笔真的感动到我了,到底是写歌词的人,会写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读后感(二):自分メモ
Coal Black Morning中文版出街的时候,广告打的是“比肩Just Kids”。那时候我已经读过英文版,觉得实在无法同意。倒不是说BA写得不好,他的写作机敏、自省、真诚而克制,特别是如果对Suede和BA的早期生涯有一些认知,那这本书的前史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他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海沃德希斯的衰败与困窘、贾姨在他生命中的意义等等。对我而言,许多当年看来不明所以的晦涩歌词,在阅读过程中都重新找到了答案。但可能是因为同一时期我也在读Kim Gordon的Girl in A Band,我发现自己更容易被女性音乐人的写作打动,这是一种天然的共情。Girl in A Band和Just Kids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在读BA这本书时几乎没有出现过。
所以当看到他开始写第二本时,我曾经陷入短暂的失望(体现在我没有买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读后感(三):我们热爱的,不仅是一支乐队那么简单∣编辑手记
(这篇小稿其实我两年前就写好了,那时刚刚签了约决定做这本书。那个时刻的激动、期待、幸福、忐忑汇集成湍流,让我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写下这个不甚合格的编辑手记。而今天再打开这个文档,激情一如当时。)
在给这本书找译者的时候,译者问了我一个问题:安德森写了两本传记,为什么你们从第二本做起?(这时大家都已知道第一本将由国内另外一个出版品牌出品)。
我说明原因之后,她说,哈哈哈哈无话可说,无懈可击。
原因是,安德森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还不是编辑。如果是,我一定会做。
时间倒回二十年,我躺在大学宿舍的下铺,一遍又一遍地听着Everything will flow,感到空虚又悲伤。不为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觉得Everything will flow。Suede的歌我喜欢的有很多,但就是那个躺在床上,看着上面铺板之间的间隙发呆的情景,深深刻在了回忆里。所有那些打口带,到今天我还留着,不知道还能听吗。
大学毕业之后,曾经喜欢听摇滚乐的朋友四散在各个城市。一起去音乐现场,一起弹吉他唱歌(弹吉他、唱歌的都是别人,我只是旁边看着而已)的日子一去不返。山羊皮来北京演出的时候,竟是我一个人去看的演唱会。即便如此,也还是激动不已,从耳机里传出来的音乐终于通过近在咫尺的空气震动一击入心。那时候的我,完全不会想到有一天我和我最爱的乐队会产生关联,也不敢想。
可是,终于等到有机会提报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然犹豫了。
我试图从一种大义凛然的态度去看,试图用“理智”战胜我的情感。音乐类的传记在国内是不是太小众了?像我一样喜欢山羊皮的人还多吗?前一本不是我们出的,从第二本做起会不会有点怪?犹豫再三后我考虑放弃,我们那位内心永远摇滚的老板在深夜回复我邮件说,有些书如果我们没做,注定会是遗憾。
在看原稿的时候,我一度热泪盈眶。安德森在书里非常诚恳地谈及乐队的起伏,自己的感受,到了最后,他说,我们只是像所有的乐队一样,拼搏,成功,衰落,解散。看完书稿的时候是凌晨,难过又感动。
我们热爱的,不仅是一支乐队那么简单,他们的音乐在某个时间刻进我们的生命,从此永远地,与我们的人生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在乐队解散的那些年里,他们仍然在我们体内,在我们内心深处与生活的种种碎片产生交响。
感谢每一个捧读这本书和每一个即将拿起这本书的你,我们将在各自不同的人生中,拥有一段共同的回忆。
致伟大的时间之手和永恒不灭的激情。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读后感(四):25年前的这张专辑,还在你的歌单收藏里吗?
9月2日,是英伦传奇摇滚乐队山羊皮(Suede)的专辑《来了》(Coming Up)发行25周年的纪念日。
在发行这张专辑前,乐队的上一张专辑《狗 · 人 · 星》(Dog Man Star) 在艺术性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怎样延续这种成功成为了乐队成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经过了乐队成员出走,阵容磨合与音乐上不断地推翻重来之后,山羊皮终于做出了这张被主唱安德森称为是“逆流而上从失败的獠牙之下夺来的一张专辑”的回归之作《来了》。
当时的山羊皮乐队,已经是英国专辑榜冠军宝座上的常客,在欧亚大陆开了数次巡演。而中国歌迷真正亲临山羊皮的现场,却要等到8年之后。其间,还经历了种种传奇般的波折。
有待是山羊皮首次来华演出的主要推动人。他第一次看山羊皮的演出,是在1999年瑞典的胡尔茨弗雷德音乐节 (Hultsfred Festival)。
当天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山羊皮第一个出场,他们首次演唱了新专辑《头脑音乐》(Head Music)中的歌曲。
一般而言,歌迷们在看自己喜欢的乐队演出时,常常会希望乐队演唱以前的老歌,对新歌没有感觉。而这次却完全不同,观众对乐队的新歌也反应强烈。
演出的结尾是新专辑里的《她很时髦》(She’s In Fashion),主唱布雷特最后不停地重复一句副歌“Sunshine will blow my mind and the wind blow my brain”(阳光洒落,清风吹拂,我心旌摇曳)。
乐队的伴奏相继都停下来了,最后就剩下鼓手西蒙(Simon)的鼓,布雷特双手高高举过头顶跟着节奏拍手,全场上万名观众一起拍手并跟着一起唱,一遍遍地重复,好像永远也不会停止。
直到布雷特走下舞台,观众还在望着空空的舞台尖叫。那一句“Sunshine will blow my mind and the wind blow my brain.”永远地留在了每一位观众的脑海里。
当时的有待,被现场热烈的氛围与新潮的音乐所深深打动。那个时候他就想,这么好的乐队,能不能有机会带到中国演出?
2002年,山羊皮的经纪人查理给有待发邮件,表示山羊皮乐队年底将开始他们的亚洲巡演,乐队想来北京演出,日期是 2003 年 2 月 3 日。
收到邮件后,一方面,有待感到非常兴奋,同时又很紧张,不知道怎样能把这场演出以最好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筹备演出的过程,更是一波三折。先是演出公司认为国内没有人认识这支乐队,拒绝主办。时间上,2月3日正好是大年初三,北京基本是一座空城。紧接着,还有设备、人员、场地,甚至主唱发烧等问题。
更麻烦的是,原本说好有站区的场地票,到了临开场管理部门却说场地不许进观众。乐队的舞台总监彼得 (Peter) 指着舞台前面一大片空场地对有待说,十分钟后场地里如果还没有观众,山羊皮是不会上台的。
看着体育馆看台上黑压压坐满的的观众席,有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毫不犹豫地从场地右侧的小门上台阶跑进观众席,在黑暗中对坐在最外面的人说:告诉你后面的人都跟你来,之后带领着观众们从看台走到了场地中间。
这一拨之后,看台上的所有观众都跟着往下冲,有的观众干脆直接从看台上跳了下来。场地里的警察开始还想阻拦,但是歌迷就像潮水一样根本拦不住,很快场地里就站满了密密麻麻的观众。
在看到演出的时候,看着台下的观众欢呼着,流着泪看他们的偶像,有待热泪盈眶,觉得自己真的把在欧洲看到的摇滚乐现场,在北京实现了。
虽然这场演出赔了钱,有待还进了趟派出所,但他自己却说,“我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我想,只要在现场看过演出的人,都一定能体会那种表演者和观众心灵共振的感觉。
音乐响起的那一刻,生活中的一切烦扰与琐事都被抛到脑后,我们可以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放肆地大笑和流泪。
但当演出谢幕的时候,场灯亮起,看着人群散去之后的满场空座椅,我们知道,又要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演出也许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我们从中获得的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可以支撑我们走得很远。
在山羊皮的《星期六晚上》(Saturday Night)下面看到一条特别打动我的评论:
“摇滚对我来说就好像我们在下雨的秋天夜晚回到了那个地方,在这里曾经有我们摇头晃脑嗨得不行的演唱会,而现在它仅仅是一片空地而已,只有散落的树叶,我打了个寒颤,知道回不去了。”
我想,对很多人而言,山羊皮的音乐,就代表着自己曾经懵懂却纯真的的那段岁月。
在你的青春岁月里,也一定有一个乐队,一首歌,陪伴你度过了无尽的漫漫长夜,在最孤独的时候,给你最温柔的抚慰与最直接的力量。让当时的你,跌跌撞撞却不曾放弃地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就像每当《如此年轻》(So Young)的音乐声一响起,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想起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曾爱过又走散的人。
无论你的青春中,是否有山羊皮的身影,你都可以打开这本主唱布雷特·安德森的自传《拉下百叶窗的午后》,感受一个传奇摇滚乐队从锋芒毕露到黯然解散的跌宕起伏的旅程,在青春到成熟的心态变化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这本他曾说过不会写的书中,安德森回望了山羊皮乐队的完整历程,并深入探讨了音乐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这是让山羊皮乐迷热泪盈眶的动人回忆,也是每个热爱音乐的人必读的诚意之作。
△ 舞台上的布雷特·安德森 摄影:Radio
1900在山羊皮乐队专辑《来了》发行2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拾往昔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