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漆黑清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漆黑清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11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漆黑清晨》经典读后感有感

  《漆黑清晨》是一本由[英]布雷特·安德森著作,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漆黑清晨》精选点评

  ●都给我买!

  ●像平淡的无数个灰蒙蒙的阴天,随时可以碰触到压抑内核,是写给孩子缘故文字出乎我意料的温情,带着深切温柔在即将迎来什么全新生活的时候戛然而止,我果然对这些破碎片段天然的毫无抵抗力啊~

  ●收到书的天居然全部读完了。洞察力表达力超预期。译品极佳。

  ●前半部分叙述动人了。安叔真会写

  ●在我着迷于Metallica,枪花和涅槃等粗野直男摇滚乐年纪,一度极为抵触Suede的阴柔。后来我慢慢长大,2016年,Bowie死了,一切都不一样了。Suede发了《Night Thoughts》,我听着听着突然意识到很多东西老去了,在这张专辑里他们用溺水求生般宏大的音景回答自己的九十年代,唤出那些年轻时用摇滚乐,爱情性别模糊极力回避美化失败困境。在这本小书里,Anderson刻画的不是几近成名的摇滚英雄故事,而是尽力用温柔和感恩书写平庸。他追求的不是Oasis式的Live Forever,Suede反而应和Ride,Slowdive归入同类,就像漫长漆黑清晨里的流星

  ●太好了,真的太好了

  ●今天一拿到手就开始看了,一直以来都是只听音乐,看过演唱会,但说实话对于音乐背后的很多事情都一无所知,所以能看到叔这部自传真的很感谢!了解了他的童年(我很喜欢这部分!!)还有乐队初期的状态。在乐队成功前戛然而止,更期待第二部afternoons with the blinds drawn的内容了! 感谢译者!!!!!

  ●太温柔了啊,就像清冽流水,淌过母亲离世失意溺醉、作品诞生...太多定格在漆黑清晨的回忆。带着局外人合理漠视边缘声音里葆有的真实,挥舞手脚反抗时代庸常吧。

  ●新年伊始,这本美丽的小书终于和大见面了。原本想要写几句掏掏肺的话,但发现没什么好说的。编辑能做的就到这里了,剩下的就交给亲爱读者们吧!

  ●一个成功者,回忆起来,却是关于贫困失去、逝去、伤感和失败。

  《漆黑清晨》读后感(一):来自过去的摇篮

  摇滚歌手在我心中一直都是离经叛道、藐视世间万物形象舞台上他们扯着嗓子,极尽光鲜亮丽,舞台下却会为了一句词或一段曲摔破吉他。Brett是一个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孩子,从小就遍尝边缘生活不易艰辛。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一家四口乘坐的车子百货公司门口抛锚,“母亲、姐姐我不得不下来推车父亲则拼命转动车钥匙、踩踏板,身后响起一阵汽车鸣笛愤怒刺耳的合奏。个中象征意味恰当可笑,近乎荒诞,在富裕权力幕布掩映下,我们的贫穷聚光灯照耀。四个微不足道的身影隐没于绝望的挣扎,而财富的象征只投以漠不关心的目光。”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很多时候在购物街或百货商场里闲逛时,看着周围近乎刺眼的霓虹灯光、巨大的广告屏和行色匆匆的人群,顿感自己的渺小和迷茫。

  越读,就越能理解他写的词,“我有意回避书写普世经验的陈词滥调,设法反其道而行,深信通过聚焦微观事物而非宏观事物,才能达到最强大的共鸣。我想要记录周遭所见,真实、不安、细微的世界:缠在树枝上的蓝色塑料袋,电扶梯咔嗒咔嗒的声响——充满美妙而糜烂的细节的伦敦。”他词中的意象总是显得那么另类,以至于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安叔写词是有词库的,随机抓几个形容词和名词凑成一句,像什么pretty people、sci-fi lullaby、bleeding sun。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对我来说,就是那种即使出身边缘饱受漠视却依然怀有小小的自傲和优雅的态度。冯倩珠老师(虽然本人说过友邻无须称呼“老师”,但自以为贸然称呼姐姐之类的又显得有些自来熟和不礼貌)的翻译更是锦上添花,我相信,译者必然是在能在触及灵魂的深度上理解作者才能译出这般深情动人的文字。最后用译后记的最后一句结束吧,“纵使清晨黑暗,仍相信生命璀璨”。

  《漆黑清晨》读后感(二):华丽嗓音布雷特

  这算是一本华丽的自传吧 ——读《漆黑清晨》 认识布雷特,一般都是从他华丽独特的嗓音开始的,再从冷峻的面孔上看到不一样的特质,摇滚乐的魅力令人倾倒。不可磨灭的是,“山羊皮”作为二十世纪引领风潮的摇滚乐队,影响了一代代青年人。 《漆黑清晨》不是纯粹的音乐创作历程,也不像是写给儿子卢西恩的家书,布雷特是在梳理自己的过往,自我反省,再次意识到新的触动。在书中安德森遗憾于没有跟自己的父亲有过这样的文字交流,而他写下一本书刻意赠给儿子,记录某些记忆的情感脉动好过于父子间的促膝长谈。 不管是小说还是传记,翻译都很重要,冯倩珠的翻译,相对于前段时间正在读的大热门小说《我的天才女友》的翻译要好得多,后者词穷式的翻译(这套书有四本,翻译都不出色),前者对词语运作游刃有余,高下立辨。布雷特的叙述风格很有文学性,本身母语语言也带着深刻意味,不然翻译也无法自创华丽的句子来填充,作为乐队作品创作者来说,他的歌曲创作也是上乘的,所以写东西自然是有所考究。 把记忆清洗一遍,回忆自己的出生地,父母的性情,和那些一起生活的时光,铺垫当时的生存背景,着重于文艺事物对自我的影响,比如谈到《一九八四》对他创作是有影响的,而他的政治主张也是潜伏在音乐作品中间的,这便是艺术家们的表达渠道吧。 《漆黑清晨》记录音乐成长之路的同时,山羊皮的布雷特并没有大肆渲染自己的情感生活,看不到《劣迹斑斑》那样的颓废和沉沦,他的叛逆之路被隐蔽了一部分,他更愿意与人分享好的一面,文字里的主题也极力贴近大,这是人生的曲折历程渐续平稳的一个表象吧,或者也可以作为后来的乐队作品没有之前更能引起轰动的注释。 是的,Everything will flow,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但留下的会是永恒记忆,布雷特的人生航程亦如流星行划过天际,他的笔迹将是难以磨灭的,在歌迷和读者心中是一个闪光点的存在吧。

  《漆黑清晨》读后感(三):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误

  很好的一本书,开着suede早期专辑当背景音看完的。

  rett Anderson 回忆乐队成名前的人生经历,描写得分外平实而细致。

  书里印象很深的有这几处:

直到离开家去上大学前,安德森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过得都很拮据,家里充满了二手用品,周遭环境也很破落。不过除了脆弱和敏感外,安德森还是顺利长大成人。这期间,他的妈妈和姐姐给了很大的帮助。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安德森受固执的父亲影响也很大;在组建乐队前,安德森的生活也很空虚,四处晃荡,结识各种各样古怪的人,很有嬉皮士的意味;乐队组建的很早,吉他手伯纳德入队也很早。对于乐队来说,安静又水平高超的伯纳德起了很大作用。极具爆发性的鼓手西蒙入队,则在当时影响到了乐队走向,会偏朋克一些;乐队早期的作品也很幼稚,一群人跑去演出时,反响寥寥。寄出的demo也石沉大海,最后能撑下来也属不易。不过随着演出过程,乐队成员已经意识到思考深度的重要性,也在磨炼和学习技巧……大学到出首张专辑期间,Suede的一部分重要作品发生在安德森和女友贾丝庭分手后。虽然两人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甜蜜的日子,最后仍因理念不合而分开。安德森说自己如果顺风顺水,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山羊皮狂热”。和中国的“文章憎命达”相似么……乐队成名前都很穷,安德森找不到工作,靠救济金过日子。穿的是二手商店淘来的衣物,乐队成员熟络后也互借衣物穿。结果被媒体误会为刻意打造的“着装风格”。其实只是穷;伯纳德离队,以及后来两人组成“The Tears”乐队,受到很多媒体八卦的打扰,但是那些都不是真的;安德森真的听了好多专辑,写歌词时也思考了很多。书里提到早期的一些歌都没有出现在专辑里,他们甚至自费回购了最早一批拙劣的作品。因为想着乐队发展后,不能让人听到这样的东西(很爱惜羽毛嘛~);乐队一直是游走在主流之外的,按安德森的说法,几乎和同时期其他英伦乐队没什么交流。Suede也很享受这种孤军奋战的感觉。

  按照安德森这群人的努力程度,对作品的认真态度,suede不成名才怪啊……

  《漆黑清晨》读后感(四):译后记

  2010年10月4日晚,上海芷江梦工场。那是一场布雷特·安德森的solo演出。

  开场聚光灯下,布雷特高大的身影渐渐亮起。怎料表演才进行一两分钟,观众还来不及陶醉其中,舞台器材便出现问题,不久后音箱烧了。现场陷入一片漆黑。长时间的等待后,观众怨声四起。设备看来无法修复,主办方几次上台安抚观众,承诺退票。布雷特也一同出面,双手合十,满脸无奈地道歉,而后转身离场。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观众齐声爆发出凄厉的“No!”,声浪瞬间淹没了主办方无济于事的解释。台上无措,台下失落。观众席后方昏黄的灯光照向舞台,更增几分悲凉。这副混乱场面维持了数十秒。在观众以为今夜就这样败兴而归的时候,突然间,嘈杂的人声汇成一片欢呼。

  布雷特走回台上,怀里那把红色吉他划破黑暗,微微闪着光。

  没有话筒没有音箱没有舞台灯光,布雷特就这么刷着没有电的电吉他,扯着嗓子,唱着《女皇》(“The Empress”)回到观众面前。歌声平息了所有噪声。曲毕,乐队成员已换上木吉他,布雷特手握铃鼓再度登台。一场插电演出转眼变为和乐融融的篝火晚会。他们最终表演了原定歌单一半的曲目。没有人忍心喊安可。

  平心而论,在当晚的状况下,表演者大可以拂袖而去,不必为与己无关的错误负责,不必损伤自己的喉嗓。可是他们选择回到混沌中,为失望的人群点燃篝火。也许这束火光无力扫净在场每个人心中的沮丧,我却至今心存感谢。是这场演出让我确定布雷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为他的形象覆上一层象征意义。往昔一些听歌的日子,仿佛在这场演出中得以具象化。

  在乐迷眼中,“山羊皮”和布雷特的音乐何尝不是暗夜中的一星光亮?可能许多乐迷都有相似经历——在学生时代接触英式摇滚,进而认识“山羊皮”,他们及其他一些乐队的作品曾拯救人生的阴霾时分。

  2010年亦是“山羊皮”乐队重组之年,彼时布雷特尚未拥有他的新缪斯——儿子卢西恩。儿子降生后,开始取代爱人与友人,成为布雷特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并催生出这部自传。

  布雷特的写作也因此平添一份慈父的温情。作为读者,自传中令我感动落泪之处,便是布雷特描写身边人的温柔口吻。本书编辑赵磊老师曾说,他经手的摇滚书不少,就属这一本最为动人。

  或许是因为,它并非人们所谓的“摇滚书”吧。毕竟这本书是布雷特为他可爱的儿子而写,又怎能不情真意切?所有美好的作品,文字也好,乐曲也罢,发乎真心方能动人。有异于大多“摇滚书”和回忆录,这部自传在乐队迎来成功曙光之前戛然而止,单单记录潦倒岁月的一个个漆黑清晨,光是这种剖开生命的勇气已足以使人动容。

  所幸在布雷特贫困童年的茫茫夜色中,有母亲和姐姐做他明亮的星辰。母亲的星光熄灭后,尚有贾丝廷为其点亮萤火。贾丝廷、伯纳德相继离队,但今日仍和布雷特保持着深厚友谊,马特和西蒙则与他共事至今。而从未远离他的,是音乐,是创作。

  正如他创作的音乐也从未远离我们

  提笔写这篇译后记时,距上次观看“山羊皮”演出已近三年,而当年的中国巡演恰是这部传记中文版缘起之时。

  巡演最后一站,我不晓得哪来的灵感,揣着数年前译的《爱情是一盘自制卡带》(一本讲述20世纪90年代摇滚乐与流行文化的回忆录),对布雷特说:“我译的书里曾写到‘山羊皮’,不知你有没有写自传的计划,希望日后能有幸翻译。”

  本以为这是“脑残粉”一厢情愿的表白,谁知布雷特答道:“我正在写。”

  而面对这意料之外的回答,我竟毫无退却之意,夸下海口说:“你写。我会译出来,找出版商在中国出版。”

  当时可能就是本书前言所说的他“并无书约”的写作期间。

  身为译者,对于图书一无所知便希望译介,是否对读者不负责任?我想,但凡读过布雷特的歌词、看过他对作品及演出的态度,大致就能了解,他应该不会令受众失望。当然,在英文版问世之后,我通读一遍,选译了数章,才敢向几位编辑老师推荐此书。我深知人物传记畅销者寡,感谢雅众文化的赵磊老师愿意引进此书,且始终给予译者莫大的信任与宽容,终于让第一本关于“山羊皮”乐队的中文图书诞生,也让我不致食言。

  翻译此书期间,我正值一段漆黑幽谷,感谢我的父母家人、编辑老师、读者朋友、“山羊皮”乐迷朋友(尤其感谢伯纳德的忠实乐迷张琳婧)和两只小狗,谢谢你们如恒星般的守护。

  本书原版无注,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必要处作简单注释,至于布雷特不愿在书中提及之人事物,我也无意画蛇添足。才情有限,译文不免错讹疏漏,敬祈读者诸君海涵指正。

  去年,继布雷特自传出版后,“山羊皮”发行了新专辑《蓝色时刻》(The Blue Hour)。其中有一首歌特别写给卢西恩,名为《生命璀璨》(“Life Is Golden”),是整张专辑最温暖人心的一抹亮色。布雷特希望通过这首歌告诉卢西恩,即使日后父亲不复存在,也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永远成为他的一部分。愿这本写“爱与失去”的书能带给读者诸君同样的讯息,纵使清晨黑暗,仍相信生命璀璨。

  冯倩珠

  2019年8月

  《漆黑清晨》读后感(五):趁着夜色远去

  2014年4月末我在上海迷笛音乐节。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凄风冷雨,几万双脚把长江三甲港踩成烂泥滩。在唐舞台看完那年正当红的逃跑计划之后,温度已经骤降到一件单衣无法忍受的程度,我和朋友决定赶最近的班车回到市区。大巴缓缓驶离,接近夜晚十点,舞台灯光已经快被车窗外苍茫夜色吞没。此时我们背朝方向的黑夜里,那一年迷笛最后的大牌乐队Suede正在演唱。主唱布雷特·安德森的声音混合着细雨和风,给我一种恍惚错觉,好像趁着夜色远去的是他们而不是我。

  回到朋友住处,才发现牛仔裤两条腿管有一半已经变成泥色。疲惫侵袭全身,打好地铺扯淡几分钟便沉沉睡去。那是我最后一次去迷笛音乐节,也是我距离Suede这支英伦名团最近的一次。我至今未曾见过布雷特·安德森等人的真容。

  那年夏天结束之后,我很幸运地在毕业第一年就找到了一份和自己的音乐爱好有关的工作。做编辑的两三年时间里,我直观地感受到了音乐世界非比寻常的变化,里面既有草东没有派对的一夜成名,也有随着小萍和Shelter相继关张,京沪两地地下文化的无处安放。2016年1月,对我来说冲击最大的一件事情是在开会时得知大卫·鲍伊的死去。接下来一两周里,我记忆里的上海似乎总是阴雨连绵,人们往苏州河里丢烟头,烟丝熄灭发不出声音。但世界上仍然有新的音乐作品在诞生,那天我例行搜寻新歌资讯时,听到了Suede的《Like Kids》。雨夜回忆如声浪涌来,我惊讶地发觉自己这两年竟然完全把Suede剔除出了我的私人曲库。新歌里头,吉他音色有着海浪那般清澈的冲击力,再不见《Beautiful Ones》时期的性感悸动。一天之后,他们的第七张,也是乐队2010年重组之后的第二张专辑《Night Thoughts》立刻发布,幽暗旋律盘旋焕变,壮丽而绝望,我几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张专辑,直到今天依然常听常新。

  后来我在住处附近的音像店淘到了《Night Thoughts》的实体专辑,过了一段时间又将它随通信赠与了在广州的一位媒体同仁,但歌曲始终在我的音乐App常听列表之中。我常常赞叹安德森一行人组团生涯几番周折,知天命年纪还能写出这样一张概念完成度如此之高的专辑,随着聆听愈深,越发体察出安德森在歌曲之间散布的某种“勇气”,专辑里那个面目模糊,失意挫败的中年男子是Suede曾经梦幻的青春乐章里绝不可能出现的形象,他让安德森完成了对“失败”这一主题的表达。《When You Are Young》和《When You Were Young》首尾对应,转动时钟表盘,如回忆录开启追忆迷途。随着Suede在2018年交出与前作从封面色调到音色风格高度相似的第八张专辑《The Blue Hour》,让安德森在中场金曲《Life is Golden》中演绎对儿子卢西恩极致的温情,我开始发觉,从英伦美男终于长成老男人的布雷特·安德森,还有很多东西没有从回忆之盒里倾倒出来。

  在布雷特·安德森用他的创作参与我生活的这几年之中,我发现时间总是以两年为一个节点。来到你我面前的这个202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居家生活和工作。买书如山倒的习惯阴差阳错地帮助我不至于在这段时间出现精神断粮的困境,疫情期间我啃完了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目前的三本中译,为波兰奇幻《猎魔人》系列的阅读收了尾,而这份书单中唯一的一本非虚构作品,是Suede主唱布雷特·安德森的回忆录《漆黑清晨》。

  我喜欢他的音乐,但我得承认我对安德森的生平经历和Suede的乐队史所知基本为零。我猜想由安德森亲自回忆他曾经写下的那些旋律背后盘根错节的动机以及一段英伦风流史必然是十分有趣的,但直到翻开书页才知道安德森想写的不是“可卡因和金唱片的回忆录”。《漆黑清晨》是一本“史前史”,所涉及的故事远早于Suede第一支单曲,第一张唱片,更没有他们与Oasis、Blur和Pulp对Britpop的四分天下。安德森的第一笔始于他的出生,最后一笔终止于他们忐忑地签下第一张合约,其间,都是“贫穷、家庭、友情和陈旧的美妙青春。”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我从没见过一个摇滚明星把自己成名前的“穷”写得这么入木三分。安德森的出生地林德菲尔德是一个夹在伦敦和布莱顿之间的放逐之地,廉价的房子不远处就是垃圾场,堆满损坏的家电和家庭废品,这片锈迹斑斑,了无生气的掩埋场就是安德森的童年乐园。他睡在屋子角落的储藏室,大概只比哈利·波特的橱柜好那么一点。父母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母亲给有钱的太太缝衣服,父亲做过邮递员、泳池服务员、冰激淋小贩、门窗清洁员和计程车司机。安德森从小就开始领补助,二手衣服、救济金和失业的阴影贯穿了他的青春。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Suede早期的一些歌曲中总有一种一无所有的颓败,他在《The Wild Ones》里唱:

  “We’ll ride from disguised suburban graves/We’ll go from the bungalows/Where the debts still grow each day”

  (“我们将逃离这腐烂的荒郊野坟/逃离这残垣断瓦/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

  原来所谓创作动机,多半就是要给这刻板的生活叙事竭力增添一份诗意:“回忆起来,我认为,我只是想给自己卑微的家庭出身增添一抹高贵与尊严。想到我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在家徒四壁的环境中生老病死,我总会感到悲伤,我们家的世界充斥着二手衣服、免费校餐还有毫无价值与前途的工作,我只是拼命想赋予那个简陋的世界一些意义。”

  艺术是唯一的亮色。母亲莎拉有当画家的潜质,但终身不曾以此为生。父亲彼得,安德森形容他对古典乐的痴迷近乎“狂暴”。这对父子复杂的关系占据了回忆录前半部的很大篇幅,尤其在音乐品味的对立上,安德森深信“父亲对古典乐的痴迷总显得气人、挑衅又排他,这致使我拥抱朋克乐的坦荡及其原始生命力。”

  在安德森的回忆里,父亲阴郁、多疑、争强好胜,对超出他狭隘品味的东西嘲讽抨击,大放厥词。父子二人曾去伦敦皇家阿尔伯特演奏厅欣赏音乐会,在全场观众刚刚结束为一段稍有实验性质的作品段落鼓掌之后,父亲立刻按耐不住偏见跳起来大吼“垃圾!”,令安德森坐在位子上无地自容。但此类叙述之外,恰恰是安德森最后对父亲的释怀与和解构成了整本回忆录中最打动我的部分。在他终于也到了父亲的年纪,他如此理解:“所有的儿子都曾照着镜子,看见与自己对望的镜中人是他们的父亲……随着年纪渐长,你会发现那些熟悉的模式和缺点,原以为是父亲独有,却在你身上重演。”我猜想在后来让我深深喜爱的这张专辑《Night Thoughts》里,安德森多多少少把父亲的影子投射进了专辑概念里那个失意的中年男子身上,其中有一首歌叫《I Don’t Know How To Reach You》,他试着在多年以后重新与父亲相连,而在自己的儿子卢西恩出生之后,他必然对为人父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只是我父亲通往我儿子路径上的一点”,于是才有了《Life is Golden》,才有了Suede后来这些与他们青春时代截然不同的乐章。

  1987年安德森来到梦想汇集之地伦敦,在大学里他与犹太女孩贾丝廷·弗里施曼相遇,两人展开了一段“温柔、朦胧、起先相当单纯的感情。”贾丝廷的艺术天份令安德森倾心,她同时也弹得一手好吉他,于是,这对情侣和安德森的发小马特·奥斯曼组成了Suede乐队的雏形。他们带着天真的野心寄出作品样带,虽然无一例外石沉大海,但那段时光,总是充满“年轻的悸动与期待“。但此处快乐回忆却毫无预兆地插入悲剧,母亲被诊断出癌症,安德森的文字令我心碎:“我们最终的四目相望,是她在霍恩顿街坐上出租车时,她曾经美丽的枯槁脸庞最后一次朝我微笑。”

  在母亲离世后的那些“漆黑清晨”里,安德森将思念写进歌,这便是《The Next Life》的由来,多年以后这依然是Suede最轻柔也最悲伤的歌曲之一。

  我喜欢安德森在写作本书时笔调。谈及生命中重要之人的到来和失去,他都尽力用平淡的口吻表达爱与感恩。初识Suede首任主音吉他手伯纳德·巴特勒时,他被他的才华震惊,“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伯纳德弹琴十分扣人心弦,哪怕是远离闪亮耀眼的舞台,在排练室昏暗的40瓦灯泡下,他全心投入音乐的样子有着动人心魄的特质。”即使Suede后来出道不久之后,安德森就和巴特勒产生裂痕分道扬镳(多年之后两人重聚组建The Tears乐队)。还有关于他的青春挚爱贾丝廷,当时Blur名声鹊起,两支乐队来往之间,贾丝廷和达蒙·阿尔本渐生情愫,最终出轨并离开安德森和Suede乐队。这段英伦摇滚史上著名的三角恋情被安德森一笔带过:“1991年,贾丝廷移情别恋了。”他无意去书写背后的原因,只是感慨丧母和失恋两段人生大苦最终刺激出他创作中那些更真实的感情和个性。

  uede首支正式发行的单曲《The Drowners》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还有那些真正确立他们风格的歌曲——《To the Birds》、《He’s Dead》、《Pantomime Horse》……“降生于那些孤独的漆黑清晨”。落笔至此,我能感受到安德森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乐队第一段创作高峰依然无比鲜活的记忆。

  结尾处,安德森酣畅淋漓地回忆乐队“几近成名”的最终时刻:“我面前那一片可怕的半圆区域,渐渐被大汗淋漓的身躯填满,很神奇,虽然是一张张陌生的脸,上面却写满了热情和好奇。”我愿意相信在安德森的心中,二十多年摇滚生涯最重要的无非就是这一刻。至于后面的什么Britpop沉浮,留给媒体自己去添油加醋,编写谈资。尽管让Oasis用《Live Forever》的傲慢张狂定义九十年代英伦摇滚盛世,我宁愿Suede在其中担当配角,用“破碎的吟咏和失意的咆哮”,清醒地捕捉庸常且贬值的时代里,人们的失败与失去。

  我想我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喜爱他变老之后才写下的那些歌,愿我如他一般清醒地度过每一个一无所有的漆黑清晨,直面必将从烈如骄阳步入沉沉夜色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