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尽头拥抱你》读后感精选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是一本由[加]克里斯托弗·克尔 / [美]卡琳·马多罗锡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读后感(一):拥抱生命尽头
每次思考死亡,总是会以“算了,想也没用”告终。死亡什么时候会降临?会以怎样的方式发生?我怎样面对身边的人或者我自己的死亡?这些问题在真的出现之前永远是无解,而这种无解最终导向了恐惧和逃避,到时候再说吧,我这样想。
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是说你愿不愿意知道自己将在什么时间死去,得出的结论是,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于其未知的长度,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努力地扩展其宽度和深度。而这条未知长度的旅程的结尾,则常常被努力挖掘的我们避而不谈,这一必经的时刻总被厌恶和惧怕。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的观点:现代医学的偏见使人们将死亡视作一种失败,因而忽略掉了许多技术之外的东西。我们用尽办法希望延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种在生命尽头的挣扎似乎已经变成了执念,而走到那个时候的人究竟需要什么,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是什么样的看法,却很少被人真正关注。
临终关怀这个名词在最近几年更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在延长生命之外,走得安详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求。死亡也开始被更多还尚未靠近死亡的人当作一个话题来探讨。我想这是一种人生观的进步。书中作者经历的故事其实很有可能将会是我们每一个人会有的,而他正是在我们对于这样的话题踌躇不前时用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预告。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人们依然可以获得幸福和宁静,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接近死亡都不一定意味着痛苦。
书中写到的小女孩杰茜卡在临终前梦到了自己已逝的狗狗“影子”,然而这种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预示并未引起她的恐慌,反而让她感到了舒缓,因为自己的毛茸茸的朋友就要接自己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那里还有她喜欢的玛丽阿姨在等她。这种临终之梦亦真亦幻的情境让我似乎也暂时消解了一些对死亡也是对未知的恐慌——或许某一天,我的亲人和我自己也会在平和中迎接那个结局,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甚至又重新充满了希望。
“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在真正面对死亡之前,我没法说我真的可以微笑着迎接它了,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冰冷的“抢救”身后还可以存在的温暖安抚。临终关怀医生们对患者的保护,患者们对于死亡的令我意外的态度,都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知晓的。希望我们都能在安全感中走完一生。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读后感(二):可能是目前中文读者能够读到的第一本详细讲述临终梦境的“科普”书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临终关怀医生手记》可能是目前中文读者能够读到的第一本详细讲述临终梦境的“科普”类书籍了。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而言,开诚布公地讨论死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慢慢兴起的事,更不要说更深一步地去讨论临终体验和临终梦境了。所以初读《在生命尽头拥抱你》这本书的前几个章节的时候,我是被稍稍震撼到的,“啊!原来早已经有人对临终关怀进行了这么细致和细分的研究了啊!”
书中每一个真实故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展现出了极大的真诚和坦率,他在讲述中反思,也让读者得以从他的反思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正确区分临终体验与精神错乱,如何为难以被科学量化的临终体验寻找到科学依据和研究证据,如何面对临终体验研究中出现的“矛盾”与“讽刺”,如何去讲述那些难以被具体描述的人性力量和临终体验的超越时空性……我一边在每一个临终故事里被“爱”的力量和人在临终体验中迸发出的闪光深深打动,一边对本书作者所做出的每一步艰难探索和努力充满敬意。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临终梦境”的意义是如此巨大,尊重患者的“临终梦境”对患者本人的意义是那么重要,更没有想到,对“临终梦境”的理解与认识,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我对于临终关怀、安宁疗护以及死亡、宗教的认识,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
通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重新认识临终体验和死亡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到自己被一名临终关怀医生理解、体谅甚至疗愈的过程。他会告诉读者,悲伤是被允许的,对死亡的回避和恐惧是被允许的,但同时“疾病和悲伤自然要求我们向内看,这是我们为生存在斗争的产物,也是我们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抵抗。”“临终之人仍然珍惜生命,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别人。他们想自己所在的人表达关心,在动作中传递出善意和希望……他们的故事里,隐藏的是同样令人惊叹的内涵,被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即便对于一个目前尚且健康的人而言,阅读这些故事也会让人更加懂得“建立链接”是一件多么重要且难能可贵的事,会让我们在当下活的更真实,也更真诚。
但本书的中文译名却并不太令人满意。它的英文书名“Death is but a dream”,在我的理解是化用了“Life is but a dream”这个人们常用的表达,一般中文或许可以理解为“人生如梦/人生不过梦一场”。作者把Life替换成了Death,“死亡如梦/死亡不过梦一场”,既是对“临终梦境”的字面表述,也是对临终体验和临终梦境的一种“诗意化”的描述。副标题的“Finding hope and meaning at Life's end”(在生命尽头寻找希望与意义)也把本书的核心意图阐述的非常明确。但中文译名就显得温暖有余,而信息严重不足了。不知道译者和出版方是否是出于受众接受度和市场方面的考虑才做了这样的改动,希望可以再多斟酌。
最后还是要非常感谢本书作者,以及将这本书带到中文世界里的各位老师。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读后感(三):从容的度过生命谢幕时刻
近期有个新闻,一位90多岁的老人吃饭的时候总会做一个奇怪的举动。老人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对着老伴的遗像说话,给遗像喂饭。一边喂一边说,“吃点吧。”原来老伴刚去世不久,老人一时还无法接受现实。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以科学的精神,治愈的场景,疗愈在生命尽头的情感。作者克里斯托弗·克尔是一名临终关怀医生,换句话说他所有的病人都是生命进入倒计时的人,不分男女老少。这些在生命尽头的人,谈到最多的内容不是病情,而是爱、人生的意义。克尔医生连续十多年追踪这些患者的情况,并作了数据分析,临终梦境和幻觉,这种没有规律的事情至关重要,对于病人能够释怀糟糕的现状,对于家人则能得到情绪上的抚慰。
最初,医生是这么看待临终梦境的
在克尔医生还是一名普通的实习生的时候,曾跟随其他医生一起去查房,那时候临终梦境普遍被当成患者的错觉,并没有医生认真的分析过。
查房的医生问患者,今天感觉如何?
患者说,挺好,就是墙上一直有一些吓人的粉色蜘蛛,你看见没?
医生虽然明白患者说的不是真的,但纠正患者会让他们心神不宁,只是愣了一下,就说“恩,当然看见了。”
医患关系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而且这种信息差常常难以弥合,那么在这段关系中需要以信任为前提。医生不能仅凭客观事实来对待病人,尤其是那些出现幻觉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荒唐好笑,但对于病人来说,那就是真实存在的,若是医生强行指出问题,大概率会让患者感到心神不宁,也让医生自己处于无法正常诊断治疗的境地。
但仅此而已,缺乏临终关怀经验的医生都把患者描述的环境,当成神志不清情况下的胡言乱语,既然是胡言乱语,就不会有人认真对待,一次又一次体察生命终点境况的机会,就这么错失掉了。
刚开始步入这一行的时候,克尔医生试图从既有的文献资料上去寻找关于临终幻境的解决,但各种交叉学科有强行解释的嫌疑,专业的论文数据样本似乎又不足,论证的结果不够充分,又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致在过去的50年里,相关的论文非常少。
临终体验不是神经错乱
神经学家和内科医生关于临终的定义,往往是生命最后的几个小时或几分钟。这时候,大脑由于缺氧和神经系统的化学变化而受损,会发生神经错乱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临终梦境常常和神经错乱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临终体验覆盖的时间可以更长,尤其是对于在临终关怀医院等待的人来说。
一位名叫弗兰克的长者,在离世前3天还是保持清醒。95岁的老爷爷,梦到了自己回到了1927年,成为一个小男孩。他告诉医生,他一直在两个世界游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弗兰克梦到了一生中最珍爱的妻子,越是梦到那种温存的场景,他的内心就越平和,只到有一天,他要求停止治疗。
在临终关怀中,适当的停止治疗在医学上必要的。不仅解除了医生的压力,对弗兰克而言,也是一种救赎,他要去天堂找他亲爱的露西,而医生们则帮助他安排团聚。
的确,对于这样的患者而言,身心都做好了谢幕的准备,离去相较于勉强的或者,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读后感(四):在生命尽头,如何从容地谢幕
近期有个新闻,一位90多岁的老人吃饭的时候总会做一个奇怪的举动。老人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对着老伴的遗像说话,给遗像喂饭。一边喂一边说,“吃点吧。”原来老伴刚去世不久,老人一时还无法接受现实。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以科学的精神,治愈的场景,疗愈在生命尽头的情感。作者克里斯托弗·克尔是一名临终关怀医生,换句话说他所有的病人都是生命进入倒计时的人,不分男女老少。这些在生命尽头的人,谈到最多的内容不是病情,而是爱、人生的意义。克尔医生连续十多年追踪这些患者的情况,并作了数据分析,临终梦境和幻觉,这种没有规律的事情至关重要,对于病人能够释怀糟糕的现状,对于家人则能得到情绪上的抚慰。
1.最初,医生是这么看待临终梦境的
在克尔医生还是一名普通的实习生的时候,曾跟随其他医生一起去查房,那时候临终梦境普遍被当成患者的错觉,并没有医生认真的分析过。
查房的医生问患者,今天感觉如何?
患者说,挺好,就是墙上一直有一些吓人的粉色蜘蛛,你看见没?
医生虽然明白患者说的不是真的,但纠正患者会让他们心神不宁,只是愣了一下,就说“恩,当然看见了。”
医患关系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而且这种信息差常常难以弥合,那么在这段关系中需要以信任为前提。医生不能仅凭客观事实来对待病人,尤其是那些出现幻觉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荒唐好笑,但对于病人来说,那就是真实存在的,若是医生强行指出问题,大概率会让患者感到心神不宁,也让医生自己处于无法正常诊断治疗的境地。
但仅此而已,缺乏临终关怀经验的医生都把患者描述的环境,当成神志不清情况下的胡言乱语,既然是胡言乱语,就不会有人认真对待,一次又一次体察生命终点境况的机会,就这么错失掉了。
刚开始步入这一行的时候,克尔医生试图从既有的文献资料上去寻找关于临终幻境的解决,但各种交叉学科有强行解释的嫌疑,专业的论文数据样本似乎又不足,论证的结果不够充分,又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导致在过去的50年里,相关的论文非常少。
2.临终体验不是神经错乱
神经学家和内科医生关于临终的定义,往往是生命最后的几个小时或几分钟。这时候,大脑由于缺氧和神经系统的化学变化而受损,会发生神经错乱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临终梦境常常和神经错乱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临终体验覆盖的时间可以更长,尤其是对于在临终关怀医院等待的人来说。
一位名叫弗兰克的长者,在离世前3天还是保持清醒。95岁的老爷爷,梦到了自己回到了1927年,成为一个小男孩。他告诉医生,他一直在两个世界游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弗兰克梦到了一生中最珍爱的妻子,越是梦到那种温存的场景,他的内心就越平和,只到有一天,他要求停止治疗。
在临终关怀中,适当的停止治疗在医学上必要的。不仅解除了医生的压力,对弗兰克而言,也是一种救赎,他要去天堂找他亲爱的露西,而医生们则帮助他安排团聚。
的确,对于这样的患者而言,身心都做好了谢幕的准备,离去相较于勉强的或者,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读后感(五):在爱里说再见
这个夏天亲戚们接连生重病,开始放疗、化疗、介入,种种治疗后有缓解的,也有不幸脑转移的,家里的老人也冠心病发作反复入院,商讨了各种方案后还是做了搭桥手术,术后住进ICU,恢复了很长时间,终于出院了。
我一直喜欢看医学科普,这段时间频频听到的词都不陌生,可当这些看似熟悉的词真正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还是格外慌乱,原来知道的更多并没帮我多少。
好在几个月的治疗下来,亲戚和家人的病都趋于稳定,我们也从刚得知确诊消息的那种慌乱无助中平静下来,慢慢试着去接纳和面对重症。
我们非常幸运,老人恢复的不错,没有遭遇医生谈话时说的种种不良预后,但也体会到了深深的恐惧,没曾想家人的老年期来得这么快这么凶猛,医疗和照护需求全都摆上日程。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
8.1
[加]克里斯托弗·克尔 [美]卡琳·马多罗锡安 / 2021 / 中信出版社
《在生命的尽头拥抱你》这本书放在手边很久了,前些日子实在是慌乱,根本没气力看,也不太敢看,直到亲戚老人的病情稳定了,才敢打开慢慢读。看着这本书,偷偷抹了不少泪,书里时刻在说“爱”,在重症、失能、失智……各种分崩离析的状态下谈“爱”。
书里说道:
这和我体验到的不一样。
中国人避讳谈死亡,这段时间陪伴重病的经历也特别体会到,濒临死亡有多恐怖。即使只是局外人,没在承受病程加剧的苦痛和种种治疗的创伤,只能心疼地看着亲人带在苦痛和创伤在勉力生活,这真的很难面对……
时不时想,将来某天,年老的我也会走到这儿。面对疾病的未知预后,面对生命走到尽头的恐慌,面对不知前路为何的恐惧。
死后会有天堂吗? 逝者会排着队从彩虹桥走上去吗? 身体不在灵魂还存吗?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问题,也思考着不同的结果。《在生命的尽头拥抱你》的作者,他也在找,在找的过程中,他发现当病人把关注点放在人生意义上时,即使病入膏肓,希望依然会在。而这些希望是通过梦境呈现的,作者克尔医生采访了1400多名患者,他发现临终梦境和幻觉非常重要,这些梦境和幻觉让人安宁,这些梦境和幻觉都特别真实。
离世已久的挚爱最常出现在梦中,这种美好的重逢能让患者放松下来,渐渐释怀,去接受和面对眼前的病痛,帮助患者了解了死亡的进程,因为有了挚爱的陪伴,走向死亡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惶恐,生命的话语权重新回到手中。
看着所爱之人平静合上双眼,照顾的亲友也能安心很多。
而这种临终梦境体验,通常会出现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了”之后。作者在这本书里谈了很多。
在医学的极限之后,人们还能做什么?
切身体会到无力的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其实还能做很多。疾病无法治愈了,就用心陪伴临终病患,这一样也能缓解他们承受的痛苦——因为人生命要缓解的不仅仅是疼痛,用生命之间毫无保留的相互关照去照亮患者的最后一程。
因为在这种时间,患者和家人往往会陷在恐惧和忧虑之中,如果没有准确又真诚的沟通,平静的体验进不来,恐惧就一直都在。
很感激这本书,在经历了真实的恐惧后,让我看到希望,用爱去照亮支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可能是最好的照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