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八讲》读后
此前我介绍过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希望能让人们通过书中的十个侧面,通过史料分析,更加了解苏东坡其人。现在我想介绍刘少雄教授的《苏轼词八讲》,也希望通过对苏词的详细分析,彻底避免只能用“我×”,“牛×”,“苏轼YYDS”这样的中文去赞叹的现实窘境。
人们喜欢苏词,因为苏词而了解苏东坡,又因为喜爱、同情、钦佩苏东坡而越发喜欢他的词作。但是,这种喜欢是碎片式的,有的人喜欢老夫聊发少年狂,有的人则喜欢纵使相逢应不识,喜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边上,很可能就站着个喜欢但愿人长久的家伙。但很少有人完整回顾过苏东坡的创作历程,探索过他的创作心路。即便偶然买了一本苏东坡的词集,只要不是自己熟悉的名篇,看一两首词就犯困了。又是古文,又是用典,还有许多生字,读懂就很困难,更别说是去欣赏。
《苏轼词八讲》首先是一本讲解苏东坡词作的书,教人如何理解那些词作,如何去欣赏,好在哪里,妙在何处。我曾经写过一篇《闲聊:情绪》,在这篇文章最后的禅定时刻,我说听人讲宋词,终于眼前不再发黑,并且转述了关于《行香子·过七里濑》的讲解。当时许多人看了很是喜欢,问我那位老师是谁?现在可以讲了,他就是刘少雄教授,我听的是他的公开课,而这本《苏轼词八讲》正是来自授课内容的精炼和重编。
这本书同时也是谈苏东坡创作的书,刘少雄教授把苏东坡的个人历史和不同时期创作的词联系在一起,分析苏东坡的人生境遇和词作水准、境界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苏东坡创作的前后变化,让我们看到他在人世间接受磨难和锤炼的同时,他的词作是如何一点点提升,完成了超越,成为宋词中别具一格的一家。这种把人生际遇和文艺创作相关联,通过分析个人历史进而分析词作的研究方法,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我们读者跟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看他渐渐步入更高深的文艺境界。通过理解苏东坡的人生,理解他的词作。
除了讲解和赏析之外,《苏轼词八讲》还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优点,就是这本书是可以朗读的。作者刘少雄教授身上,有一种对苏东坡的狂热,因此行文的时候文辞优美,文气贯通,加上句式长短变化不一,非常适合朗读。同时,因为他的那种狂热,一本书从头到尾不知道换了多少种形容,去赞美苏东坡的词作。我甚至可以这么说:通过《苏轼词八讲》,我们可以学习一种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消失了的中文,那种典雅优美,略带古风的中文。此前,我只在翻译家彭淮栋先生那里见过。
在赞美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想谈一谈它的缺点。《苏轼词八讲》源自刘少雄教授的通识公开课,他的一堂课下来有一两个小时,看视频也让人颇有些压力。他本身又是香港人,国语不是很标准,我猜想很多人只要一听声音,就不想继续下去。不像是我,喜欢所有的口音,觉得都亲切感人。所以,不看公开课视频,去读一本200多页的小书,对于繁忙劳碌的都市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把刘少雄教授那么多个小时的授课,精炼压缩到八个章节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我所见,这本书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就是颠倒了前后顺序。第六章里提及两首苏东坡的寒食诗,说是“前文提到”。前文并没有,这两首诗出现在第七章,抄录了全文。再比如说,书中对《雨中花慢》的讲解,在相邻的两章中出现了两次,而且大段内容都雷同,估计是编书的时候太累,没有觉察到。然后我个人觉得第八章其实可以整章去掉,因为明显可以感觉到写作者心力憔悴,文气不继,只是勉强完成,和之前各章有明显的差异。
但总体上来说,《苏轼词八讲》仍然是一本好书,尤其是对于喜欢苏东坡词作,但是又只知道几篇名作的人而言,它是一本引入苏东坡精神世界和词作世界的好书。可以顺着它的指引,去欣赏更多苏东坡的作品,理解什么叫做“以诗入词”,理解为什么苏东坡选择词这种“微末小道”而不是诗文来表达自己。从一个碎片化的苏东坡词作世界,进入他本人更为宽广深邃的生命之流,也使得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饶充盈,感觉到苏东坡所见的清风明月也正同样朗照吹拂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