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东坡》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苏东坡》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8 21: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东坡》观后感精选10篇

  《苏东坡》是一部由杨光照 / 张晓敏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观后感(一):古代偶像苏东坡

  相比一些纪录片以一些有争议的题材拍摄,我喜欢央视的这个调调。这部片子里面采访的人都是研究苏东坡领域专家,他们无一不是怀着对苏东坡的喜爱之情,讲述着他们熟知的那些事,那些词和诗,对于苏东坡的率真、洒脱天才,这些采访的人也都流露出一股自然激情。整部片子对于苏东坡的讲述还是有些概括的,但也有自己的主线,我觉得它更多的讲了苏东坡天生和在后天环境磨练感悟到人生真谛,一份洒脱与一份热爱生活

  片子里讲到,最后苏东坡死前曾和一位高僧对话,高僧让他念一念西方极乐世界,而苏东坡却说,我一直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几次遭遇打击生活不是很顺利而又很有才能的人,能够如此的豁达,能够如此的享受当下,享受生活。片子多少都透露出了他们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一些希望人们可以通过苏东坡而有所感悟人性,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里面的动画制作应该算是国内质量很高的了,水墨风格,稍许3D效果,中国古典美的意境就是这样如诗如画。苏东坡的超脱,率真和大隐于市,不愧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偶像。

  《苏东坡》观后感(二):每下愈况

  《蝶恋花》怎么可以只解释为甚么单相思的小清新——那涎笑的男人何以面对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所记深情——朝云“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尤不释口。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狭隘在“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小儿女情态,不如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六如亭的来历——口口声声拿“实事求是”套牢苏东坡,矢口不提他和朝云一道修行。

  弥留时,维琳长老在他耳边大喊:“端明宜勿忘西方!”他喃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凑近耳畔大喊:“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他答道:“着力即差!”——好个“着力即差”!这是他最后的话。——岂是什么极乐世界在平时的意思

  康震老师怎么整个一个油腻腻的形象,还有那个连枝上柳绵都会说成枝上柳絮的教授,艳俗腮红、口红的女教师们,念稿也没有捏到痛处、点到穴位的叶嘉莹,剪辑后只在低幼地 YY 与哪个大文人同行的余光中,更不要说那些个唾沫横飞的地方学会……

  这边一味以东坡肉、羊蝎子、呵呵迎合市井,那边所有演员假模假样地忧国忧民——那个苏东坡居然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表情——苏东坡怎么可能是个面无表情的假人,简直令人发指了!

  嗯,还有 Google 了中英法三语都无可落实的什么法国《世界报》千年英雄虚荣,待考罢。

  《苏东坡》观后感(三):为赋新词不说愁

  一边在跑步机上看纪录片的时候,一边在思考,在反思,在我过去中学6年的语文学习生涯中,为什么未曾发现古语文言原有如此的韵味名垂千古的文坛大师背后还有如此多的恩怨起伏。

  我想起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这些高考作文都不是给你们写的,你们是写不出什么的。难道不是么?一个前十八年都不曾走出教室的人,哪有些什么深刻的人生体会,哪有什么生离死别际遇不顺人生坎坷情感变迁。老师说,那些40岁的人来写高考作文,一定是最好的。

  所以,对于当年所有的文言古诗,不仅仅是东坡先生的,所有的所谓分析诗词,所谓剖析解读,都是流于表面死记硬背的。哦,月亮这个词一般代表思乡。哦,伤春悲秋,写秋一般都是忧伤感怀。那个时候的我们,看着那些不朽的名作,生生的觉得厌烦,觉得离我们那么远。

  也就是四年,时隔了仅仅四年。当我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些诗词名篇的时候,竟然觉得这短短的凝练的词句背后有那么多情感那么多想法,是一个诗人一个会作词的哲人在向你诉说自己的喷薄而出的心中的感想

  这也是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苏东坡的原因。他豁达从容潇洒不羁。在朝也心系百姓,被贬谪自得其乐。同样是被贬月夜抒怀,白居易是个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者。《琵琶行》凄凄惨惨切切,道不尽的人间恩怨情仇。而苏轼对酒当歌,唱着唱着就醉了。

  我记得老师讲那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时候,说苏轼赞叹岭南的荔枝甘甜好吃。今天再看,方才知道900年前的岭南是个蛮荒之地,荒芜凄凉。苏轼就在这个环境里依然能苦中作乐,自我排解。更不提在黄州因为贫穷发明的东坡肉,在杭州用智慧造出的苏堤和三潭印月。

  纪录片里的老教授讲,正是因为苏轼被贬黄州,才是他登上文坛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与李白杜甫齐名。回过头看,人也正是在各种逆境风波中,才会开始另一翻天地作为。李安说,人总是在痛苦中才开始思考的,而且特别深刻。顺境中总是愉快的吃喝玩乐的。现在想起,大约正符合我在中学里为说新词强说愁与如今真切的读懂苏轼的写照吧。

  《苏东坡》观后感(四):全才,毒舌,吃货,团宠

  整部片像水墨画似的,光影太美!不过内容略为简单,与康震的讲座结合能更好的了解苏轼。宋,文人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文人文官的地位上升到历史最高。苏轼,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通,又通晓哲学和佛学。作为士林领袖政治上是个实干家,生活中是个大吃货、大毒舌,喜欢与好友互怂。与欧阳修的师生之情、与王安石的君子之争、与苏辙的兄弟之情、与朝云的红颜之交、与佛印的日常互怂,加之其他等等,感觉他是实力出镜,备受团宠。仕途不顺,三次被贬于黄州、惠州、儋州,明明是流浪、贬谪、羁旅的一生,却留下了无限的浪漫与豁达。上写的了《赤壁赋》,下写的了《猪肉颂》。他是真正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真正做到了一蓑烟雨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观后感(五):诗酒趁年华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轼祖籍河北人,也算我半个老乡

  妈妈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平日忙于服装店的生意,几乎是诗歌绝缘体。

  我经常鄙夷她的朋友圈,不是劣俗的心灵鸡汤就是各种不明真假的转发。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标题,才明白人都是有诗歌基因的,只不过有的可能已经冬眠了。

  看着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终日错错碎梦间“”。想起了前几天我们一起看的纪录片《苏东坡》。

  他的际遇、他的失意、他的阔达、他的抉择。这部纪录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我看电视,妈妈在拖地,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妈妈说,苏轼真不容易,那时候交通多么不便,他行走这么多地方,舟车劳顿不敢想象

  越是往下看,我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集,我边看电视边吃西瓜,妈妈边听电视边摘韭菜。窗外,恰好下起了蒙蒙细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道险恶,人言可畏,这是自古以来从未变过的。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独特的人生感受天涯海角银河迢迢,苏轼,不管是面临险恶的人生抉择,还是日常的沙沙鸡毛,总能展现出豁达壮阔的心态。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妈妈凑过来,说道,画面真是极美,极舒服,我喜欢这样的素颜镜头

  第三集,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清净的夜晚观看,令人振奋不已,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苏轼的赤壁赋;后来看了张学友主演的电影《男人四十》,以《赤壁赋》贯穿全剧,我更是爱的如痴如醉。白光在夏日的午后喧哗的涌进房间,张学友饰演的老师念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顿觉胸中酸楚无比。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分别为《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看完了《苏东坡》,顿觉整个世界空荡荡,想要继续从诗歌中寻找一丝慰藉

  我以为妈妈不会对诗歌有太多的感悟,我以为她的心里不会再有诗的火光,但是,那天看到她朋友圈的标题后,我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妈妈也是爱诗的,她的生活不应该只局限于油烟味的厨房和挂满服装的街市小店,她的心里也有诗和远方。

  妈妈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她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再次变得新奇美好。她利用手机百度学习了很多优美诗句,记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妈妈说完后,低头吃着碗里的饭。她的话语触起我一种特别酸楚的感受,这么多年,妈妈为了这个家奔波操劳,周旋于世故沧桑之间。久而久之,妈妈成为了只知柴米油盐和市井新闻的妈妈,一点诗意有没有,一点情怀也没有。

  而我呢,竟然有点嘲笑没有学问的妈妈,甚至鄙视她毫无色彩灵魂

  但是,我忘了,我记在心里的第一首诗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苏东坡》观后感(六):满篇子不合时宜。

  一口气看完。

  作为个人纪录片,画面、音效、内容上都没得说点评的也不乏叶嘉莹、余光中这样的名家,名家点评应算是一亮点,很好的结合中外古今,不局限于文,而是书画口腹生活一一展现,在纵向上几乎满分,缺点是横向对北宋朝的展现太过贫乏,那些涉及到的人物(如四代皇帝,两任太后,乃至各色小人)真是点到即止,不能很好的突出大时代背景,而大时代却是对传记类人物刻画至关重要例外的是王安石刻画的很好,毕竟笔墨多,亮点都在名家点评啊。

  节奏前期末期把控得好,到任黄州团练副使和复任杭州太守就开始乱了,人生最后三贬因缺乏大时代描写支撑而显得莫名其妙,十分消极,让我惊艳的是以蔡京入相、徽宗执政作结,而后又点出北宋寥落,金兵南下的王朝命格,与伟大人物的际遇交相辉映,再好不过。徽宗令苏过画石追忆东坡的情结,更展现了以文立世的赵宋气质

  气愤悲伤地哭出来的地方,是说东坡去世前三个月的一生总结,果然又是那首“心似已灰之木”,编剧有一丝丝硬煽情,无奈我还是被虐得稀里哗啦。想来我苏乐观放达超然物外也就这一点虐点了。

  下面是个人无脑慨叹。

  临走了,整理书籍,只想精简几册,最后决定只带了六本,有一《东坡志林》,有一《苏轼词选》。

  下次回东北,自成都启程,到重庆,顺长江而下,经三峡水道,过宜昌,必访黄州,至武汉以回乡。

  想要某年仲秋时节,到西子湖畔彻夜不归,三潭印月边上,贪看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

  真好。“呵呵。”

  《苏东坡》观后感(七):每个人依然会在自己的境遇中与苏轼相遇

  2017.8.10

  看了第一集和第二集,觉得还算是不错的。第一集中觉得苏轼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小伙子,竟敢写诗讽刺当时的“新政”,后在生死攸关的节骨眼上也有怕死的那一刻,用纪录片中的话就是他其实是一个很感性的人。第二集中讲到苏轼被贬黄州的孤独,以及获得东坡之地后重燃生存的希望。感觉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对他后来洒脱超然的个性之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野外违禁宰牛烤牛肉吃,大口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夜半三更偷偷翻城墙入城,收获麦子喜悦,与安国寺老和尚下棋,将烧糊的油面条吃得津津有味更发明了东坡饼这样有趣美食,穿行雨大的竹林中独不觉难堪。余光中说如果出去旅游的话不想和李白去,因为他不负责任,不想和杜甫去,因为他整天苦哈哈,只想和苏轼去,大概是因为他有趣吧。想像觉得要是在那个时代没准我也是和苏老一样潇洒豁达的人呢,哈哈。

  2017.8.16

  因为晚归童仆皆已经入睡而无人开门,他竟然不生气,独自跑到江边写下这样一首诗。

  《苏东坡》观后感(八):我是苏轼千年后的信徒

  先说观后感:六集一气儿看完,好。旁白写的好,几首苏轼的诗词选的好,风景拍的好,制作的动画也非常贴合有趣。

  苏东坡是我最喜欢的文人之一,他的诗词赋不止一次在千年后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我因他被“此心安处是吾乡”感动而感动,因他担忧“问言豆叶几时黄”而担忧,因他“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而想帮他敲开野人家的门,因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痛快酣畅而心中叫好。好多次,心情烦躁、郁结的时候,拿出他的诗词,读一读,心中就会好很多。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艰难的,同时又是挥毫大气的。所以在临终前不久的一首诗中,他会在《自提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自嘲、讽刺、幽默又无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首《定风波》是定会出现的,但是画面、音乐和旁白的结合依然感动了我。饰演苏东坡的演员演的挺好,演绎出了苏东坡身上那股骄傲、淡定、不羁和隐忍、些许忧郁。头上是被雨水打得颤动不止的竹叶,脚下是坚实的大地。他在竹林中,迎着雨,徐步缓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除了正统的故事,佛印和苏东坡的趣事片中也有涉及,就是那个著名的“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片中还介绍了因苏东坡的口腹之欲和奇思妙想而产生的“东坡饼”“东坡肉”等东坡美食,反映了苏东坡乐观豁达的一面,看起来也甚是有趣。

  但是,看完后,我有个疑惑:导演是为了突出苏东坡在全球各地的影响,所以在介绍苏东坡平生事迹和历程的时候,特意找了韩国学者和几个蓝眼睛高鼻子的欧洲美洲学者?相较于国内的几位苏东坡文化研究专家,他们叙说的内容平淡无奇,内容也十分的简短,看不出有要找外国学者说这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的必要性。反而是在介绍苏东坡的字时,引入的那位日本人及其祖上关于《寒食帖》的故事,让人颇有戚戚焉。在美国旧金山教堂中,不问肤色,不论民族,一群人一起合唱明月几时有的画面也让人感动。

  真希望这样的片子可以多出一些,毕竟文豪太多,王维、白居易、李贺、杜甫、岑参、欧阳修都是很好的题材啊。

  《苏东坡》观后感(九):在美景环绕中感受我们梦中的苏东坡

  应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出新意的。故事就是这么些个故事,历史早已经是既定事实,尤其是苏轼,声名远扬,要把他的事迹拍的好,让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记录片的重点不是内容上,而是如何通过拍摄呈现出苏轼的精神以及风骨,所谓画猫画虎难画骨,风韵神情,才是真正难拍摄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将苏轼的一生讲述出来,在拍摄手法上也是浓浓的中国风。苏轼被捕入狱前景悲凉,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着地面,后来一直到冬天,皑皑白雪已经深深的覆盖那肃穆红墙青砖黛瓦,远处唯有一株寒梅迎风绽放,这种感觉怕是让人夏天也觉得冷吧。苏轼游赤壁,清风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与竹筏中静坐,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萧声,还有一船夫默默划舟于水上,这场景,任谁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词本就不同于唐诗给人的感觉,且宋朝也不同与唐朝的开放,宋朝儒雅,宋词更是让人品评时美到骨子里,所以这类型纪录片非得用无数场景做形容词来描述这一场精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在美术设计上完全达到了此种境界,而且展现出了苏轼的旷达之情,让人在了解苏轼之时也有一场美的享受。

  《苏东坡》观后感(十):此心安处是吾乡

  近来心情难安,做事总是不在状态,活得迷糊混沌。原本想通过读书获得一丝内心的平静,但终究还是内心太多杂念,根本静不下心读不进去。于是便想着看看视频,看一些人物传记,试图从中得到些启发。

  人生或许真的是这样,越想得到的东西越是得不到。就像儿时看的一部电视剧的歌词一样:太想得到的得不到,得不到的太想要。现在越来越功利了,连上个厕所刷个牙都想着听个音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最后事实证明,这样活得很痛苦,而且似乎没有什么效果。看个视频都要挑个半天,想学习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于是原本打算看个经济学方面的纪录片,但是外面蝉鸣太吵,根本静不下心去看那些需要调动大脑思考的东西,索性还是玩两把王者荣耀吧,于是乎便又被人性的本能给战胜了。

  因为之前也听人说起过苏轼,忘记具体是谁了,总之对他的了解不仅仅只是限于课本上的认识,了解到他是一个豁达之人,刚好又在电视和朋友圈看到《苏东坡》的纪录片,于是便下决心好好看看。一来是纪录片的质感吸引了我,二来是想看看伟人在迷茫时期是如何走出迷茫的。

  其实想了想,自己现在的迷茫纯碎是自寻烦恼。有些东西是不能强求的,争取也争取不到。能力到了一定水平,自然就能跟你想要的东西相匹配。唉呀说不下去了,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等有心情的时候再说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