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锦集

2021-10-25 00:4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锦集

  《爱因斯坦骰子和薛定谔的猫》是一本由[美]保罗•哈尔彭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一):探索统一理论的两位亦敌亦友的大师

  第一推动这套丛书是本人最喜欢的书之一,收集了科学界的顶尖级大师的著作和研究,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最有启发性的图示、最少的数学公式来阐述介绍世界科学理论的思想、前沿和历史,触动思想心灵,开阔想象维度,发现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实在是难得的一套丛书。在《第一推动25周年纪念版》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疯狂的宇宙》《狂热的追求》,还有由大名鼎鼎的罗杰·彭罗斯著作的《新物理狂想曲》等等,都让人爱不释手。本次新出版的《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更是让人望眼欲穿,终于面世,值得细细品味。

  爱因斯坦曾称“上帝不会掷骰子”,薛定谔疯狂的思想实验,使他的猫既死又活。宇宙运行的本质,是遵循统一、精确、秩序的规则,还是量子随机、模糊、混沌的结果?牛顿力学以决定论、确定性,认为宇宙运行就像完美的机械钟表,不带有随机性,尤其是引力的应用,麦克斯韦将电力和磁力整合,开创了力学统一的观念,又发现真空中电磁波速度与光速相等,断定电磁波和光波是一回事。后来人们知道了四种基本力,爱因斯坦和薛定谔都试图实现更宏大的统一。本书从宇宙的机制开始,站在牛顿和麦克斯韦的巨人肩膀上,他们两人都希望探索描述自然世界的统一方程,在这过程中相互启发,亦敌亦友,并但最终未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即便这样,也已为人类科学探索史写下令人惊叹的一笔。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而理论,永无止境”,在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艰辛工作之后,新发现新理论层出不穷,上帝粒子的发现、标准模型的胜利,更多新的基本粒子被发现,新的理论也呈爆炸式发展,超对称性、超弦理论、M理论和额外维度等等,展现了数学之美,对称性和完整性。但作者还是认为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对先辈们的著作、科学研究进行深层次、反思性的、冷静的阅读,思考物理学当前的状态和未来的方向。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二):爱因斯坦的骰子是啥?

  先来理清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的骰子是什么?薛定谔的猫现在可以说非常流传,不管网络玩梗或是科幻著作,常常能听到关于薛定谔的猫这一理论,但与之相对的,爱因斯坦所说的“上帝不会掷骰子”却少为人知。

  上帝不会掷骰子,就简单而言,也是至今流传较多的版本,即爱因斯坦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任何宏观上的不确定性,处于微观角度都能找到其因。类似于较玄的因果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但要想理解爱因斯坦这句话,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语境,以及所指之处。量子力学的研究尚不成熟时,玻尔的学生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原名为“不准确性原理”,指的是不能同时测量出一对特定的可观测对象的值,比如位置和动量,比如时间和能量,对其中一个量测得越精确,另一个量就会越模糊。对于这个过程的描述其实在世上非常有名,叫“波函数坍塌”。

  爱因斯坦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故而说了“上帝不会掷骰子”这一句话。从本质上来讲,玻尔与海森堡坚持的是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性事件衍生出的宇宙万物发生的不确定性,而爱因斯坦坚持宇宙万物的发生一定遵循某一规律,任何事情背后都能找到其原因,也就是逻辑至上的决定论。从哲学上来讲,爱因斯坦坚持的是世间万物的未来都已被确定,而玻尔则相信未来是不确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问题上,薛定谔与爱因斯坦是同一战线的,他坚持的是一个连续性、随机性的解释,并坚定认为原子物理学应当是可观察的,且在逻辑上是有一致性的。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包括了因果性、连续、决定论。当然,薛定谔提出“波函数坍塌”的悖论,即薛定谔的猫,也是对哥本哈根派的反驳。

  以上内容,一部分出自于保罗·哈尔彭所著的《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显然,这是一部与量子力学有关的科普书,在介绍“上帝掷骰子”与“薛定谔的猫”之前,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平,用故事的形式讲述,故事中穿插了两人的重要理论作为科普知识。书中写了一些与科学家有关的历史趣事,作者也做了注释,表明这类事情有据可查,同样的,对于爱因斯坦与薛定谔的一些言论,作者也做了注释,可见此书之严谨。

  爱因斯坦与薛定谔都是支持决定论与逻辑性,但后世的“延迟实验”却证明了他们是错的,不仅如此,延迟实验完全颠覆了世上的因果论、逻辑性,在微观世界中,一个小时后做出的决定可以影响光子一个小时前的状态。当然,有人曾提出,爱因斯坦并不是单纯地坚持决定论,而是认为量子力学理论是不完备的,有我们尚未发现的逻辑与规则。

  孰对孰错?后世便知。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三):简记

  第一推动丛书,是一套在我购物车里放了几年的书,说来惭愧算上这本也就读过两本。虽然毕业后疲于奔命但对物理这门横跨宏观与微观的玄学始终充满想象,悬而未决的统一场论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令人着迷。

  科学不仅仅属于某一代人,甚至不仅属于20世纪,科学普及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努力在做的事。本书虽然基本不含有什么公式,且以叙事为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起来仍然会很困难,可以作为《上帝掷骰子吗》等科普读物的进阶阅读。(没看懂书上的再版是什么意思,25周年套装49本的物理学只出到14,而这本编号为16与前面并没有重复。)

  讲到爱因斯坦与薛定谔就不得不想到索尔维会议那张经典的合影,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推动整个物理的学的人们居然生活在同一时代。

  E.薛定谔 W.泡利 W.海森堡 H.A.克莱默 A.H.康普顿 L.德布罗意 N.波尔 M.普朗克 M.居里夫人 H.A.洛仑兹 A.爱因斯坦 等等

  爱因斯坦认为现实世界存在一个安静的、毫不动摇的真理,与牛顿物理学一样,麦克斯韦的物理学也是有完全确定性的。而薛定谔却对如何用公式描述物理世界非常痴迷。这样看似敌对的两个人发展出不同的系统。从人们很难理解但最根本的光速不变原理,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到洛伦兹变换,才有如今像《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中浪漫的想象。将时间与空间融合的想法简直惊为天人。从闵可夫斯基发现电磁力与引力的相似之处,爱因斯坦得出广义相对论,再顺理成章的尝试把这些力都统一起来。

  在这本传记一样的书内,在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中,同样充斥着科学家们为“人”的一面。你能看到马塞尔·格罗斯曼提供的数学框架,像扎克伯格一样的人生经历,你能看到两个老渣男的风流趣事,甚至还有战争对科学的摧残。你可能会由此对科学家的印象大有改观,但我还是想说一句,作品与作者要分开,科学与艺术都是世界。

  我愿意相信统一场论是存在的,且会是一种极简优美浪漫的形式,就像各领域的欧拉公式一样,诞生于天才的一个令人赞不绝口的想法。我曾一直觉得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最美,直到看到投票说它只能屈居第二,第一的公式在高中阶段完全没有提及,直到大学物理我才得以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用完美的微分形式将电与磁统一。虽然统一场论的推动看似停滞不前,只有前几年的希格斯玻色子打破僵局,但从历史的尺度看仍然是爆炸式的飞速前进。我还是认为科学的大步迈进始终需要天才的诞生,一众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只是在框架上添砖加瓦,对称与统一的梦想终会实现。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四):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句话被创造出来,是用来吐槽某些科幻作品中的胡说八道。但是,在历史上,量子力学的诞生意义重大。

  1900年,开尔文男爵在一场名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的乌云”的演讲中说:“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

  这两朵乌云,分别来自光学和热学,前者出于寻找以太的失败,后者来自紫外灾难对热学的冲击。这两朵乌云,分别导致了后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

  第一推动系列的经典书籍《爱因斯坦的骰子与薛定谔的猫》,就对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前世今生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讲述。

  这本书属于物理学史,主要篇幅集中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人或许对科学史嗤之以鼻,但科学史是科学的一部分,除了了解各种高深的理论,了解它的历史也是必要的。

  麦克斯韦那诡异的方程组,挑战了传统的经典力学;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凭借天才般的创造性,提出光速不变,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后来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从此,时空成为一统。

  在那之后,相对论也在闵可夫斯基、汉密尔顿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完善,神奇的时空坐标系、水星进动验证、预见暗能量,一幅时空画卷徐徐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关于爱因斯坦的趣事,比如,以前他兴趣在欧氏几何,并不喜欢非欧几何,后来才发现非欧几何在自己的理论中发生了重大作用。

  量子力学这一边,从普朗克的能级分立,到玻尔的氢原子模型,再到后来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量子力学的大厦也一层层建起。而薛定谔的那只猫,不仅是量子力学的思想实验,更启发了许多科幻作品。

  在量子力学这里,这本书有一不足之处,没有讲有关双缝干涉的内容,双缝干涉实验-延迟选择实验-路径擦除实验,这三连暴击,带来了关于因果论的恐慌,对这一点,人们始终没能解释清楚,以至于费曼觉得没人真正能懂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与薛定谔两人,一生关系密切,互相汲取思想的精髓,也有过思想的碰撞,以及其他冲突,但最后,两人归于和好。这两位分属两个领域的巨匠,各自在物理学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因斯坦的一生,有固执的一面,他坚决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同时,他也有清醒的一面,在量子力学的狂热中,他清醒认识到,量子力学具有极大不完备性。书中也澄清了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谣言,比如爱因斯坦和原子弹实际上并并什么关系。

  在书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像爱因斯坦与薛定谔这样的大咖们在大一统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暗物质,反物质,标准粒子模型,人们从未放弃将引力与其他几种力统一。

  直到弦理论的诞生,才将引力真正纳入大一统框架,而我们的时空,也因分裂为更多维度而更加深邃。至今,超弦论依然是十分迷人的理论。

  而今,引力波、黑洞照片,各种预言也在逐渐验证实现,人们将继续沿着前人的道路,去探索科学的终点。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五):看科学大佬的论战,带我们进入量子世界的大门,认识另类的物理学

  当1900年,英国科学家开尔文勋爵宣布在物理学上空,只剩下两朵乌小云的时候,当时的物理学界一片欢呼。甚至于认为物理学的知识已经穷尽,所有的现象都接近完全掌握,人类唯一无法得出全宇宙的真相,仅仅是因为这些数据太过庞大,远远超出了计算的能力,如果可以计算,那么宇宙将再也没有秘密。 但真的是这样子吗?正是这两朵乌云,在经典物理学的上空,波涛翻滚、电闪雷鸣,乌云遮盖住了天空。经典物理学颠覆性的时刻也就到来了。而提到颠覆经典物理学的科学家们,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爱因斯坦和薛定谔,正是他们的工作和发现,让经典物理学走出了曾经的世界,走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世界。

  一直以来,物理学界都在追求确定性的答案,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开始了认识宇宙的第一步,而引力、强力、弱力、电磁力相继被发现和证明,物理学家的确定性越来越明确,但直到量子理论的提出。 量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不连续的能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位。最早由普朗克提出,但真正用来解释物理现象而且最出名的当属爱因斯坦对于光学的应用。在1905年,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光量子”概念正式被引入理论之中。而他的这一种假设,完美的解释了很多光学现象,比如双缝实验,但是光即使波又是粒子的假设完全打破了经典力学的认知范畴。这种解释是对经典力学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在后续科学家们又在这种假设下不断把量子理论发扬光大,特别是薛定谔的贡献,他建立了量子波动力学,把量子理论发展到了量子力学阶段,真正应用于物理学世界。

  在量子物理被建立起来之后,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就是其中两个中坚力量,他们热衷于完善量子理论,让经典物理的那种确定性构建成量子物理的世界。关于物理学的确定性,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上帝不会掷骰子”,也句话成为物理学界的经典,当然这里的上帝指的是自然规则,爱因斯坦不满足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他毕生都在追求着完善这一理论。 同样的薛定谔也在量子理论中深入研究着,他最为著名的思想实验就是薛定谔的猫。在这个实验中,把生与死、把确定与不确定发挥到了极致,也正是这一思想实验,让人类细思极恐,让量子理论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受到世人的重视。 同样处于量子世界的两位科学家,同样打破经典物理学的科学家,同样致力于物理学确定性的两位科学家,他们的一生都为着物理学事业而努力着。他们合作过,他们心心相惜过,但两个人又因为观点不同而论战过,相互攻击过。他们的两个最著名的论据也就是战胜对方的武器,到底的掷骰子的上帝胜利还是困在箱子里的猫胜利呢?也许在量子力学的世界中,他们都失败了,量子世界还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还有着太多不确定性,等待着科学家去解决。 但他们之间的的故事到达是什么样子的呢?美国科普作家保罗•哈尔彭,用一部科普著作来真实记录和还原了两位著名科学家的人生、研究和他们的论战观点,而这本《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就用他们的两个最著名的论据来作书名,即是对于他们最著名功绩的褒奖,也是对于他们对于确定性的观点的说明。

  现代的物理学界,现在对于宇宙的探知,更多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关于黑洞,关于暗物质,关于暗能量等等的研究,都是在量子理论提出后,在经典物理大厦出现裂痕之后出现之后而开始研究,而这也成了科技的第一推动力,有着大量的研究基于此理论。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贡献也就更值得纪念,而这一本关于他们的科普著作进入第一推动力系列图书,也就可以理解了,也就更值得我们阅读。当然不用担心看不懂这本书,毕竟这是一本科普著作,不是科学著作,普通读者还是可以看得明白的。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六):《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鄂的猫》量子双娇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鄂的猫》量子双娇 爱因斯坦和薛定鄂这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两位有几十年的友谊同时他们两位还是相互的竞争者。各自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由于媒体战争曾经破坏了他们的友谊,使二人产生了龃龉!

  爱因斯坦坚定的认为世界是绝对确定的,并且致力于去证明,试图寻求控制自然机制的不变规则。在他的心中,他觉得“上帝不掷骰子。” 在20世纪的40年代。薛定谔流亡于爱尔兰,他也赞同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的鄙视,把爱因斯坦看作是一个道合的合作者,爱因斯坦也觉得薛定谔的观点跟自己的很相符,在二人互相交换了对立的统一的想法之后,薛定谔突然宣布取得了成功,这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同时也让他和爱因斯坦的友谊出现的裂痕。 “薛定谔的猫”和“上帝不掷骰子”这两个在物理学界最著名的修辞句。也揭示出了这两个在量子物理学界两个巅峰人物的之间的竞争,薛定谔也大有“后浪”超过前浪的势头。最早报道薛定谔提出的“万物理论”的是《爱尔兰新闻》,而纽约时报将这一宣传描述为特立独行者的神秘方法与缺乏进步的现有权威之间的斗争。在外界看来,在极短的一个时间内,在宇宙物理学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维也纳物理学家,似乎是击败了伟大的爱因斯坦。 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基本方程 。建立于 1926年。它是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它反映了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定律对于经典力学一样,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薛定谔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思想出发,回到波动理论的经典思想。薛定谔认为电子作为传播波的始源,其运动应该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波动方程,就像光的波动方程决定着光的传播一样。 闷可以通过解波动方程来确定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

  他还成功的确定了一系列做不同运动的电子的波动方程,只有当系统的能量取普朗克常数所决定的分力值是这些方程才有确定的解。在波尔理论中,电子轨道的这些分力能量值是假设的,而在学定额理论中他们完全是由波动方程决定的。 物理学家们迅速地接受了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方程。主要的原因就是薛定谔所用的数学方法,对物理学家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它的整个方法在数学上没有与经典波动理论不同的地方。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比较容易的多,而且很容易与实验结果相比较。正是因为这些薛定鄂荣获了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量子学说上,爱因斯坦当然是薛定谔的前辈。爱因斯坦1913年的一个讲座,激发了薛定谔探求物理学基本问题的兴趣。爱因斯坦192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用了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启发了薛定谔建立了波动方程。爱因斯坦和他的助手提出的epr思想实验解释了量子纠缠的模糊的方面。此外,爱因斯坦提到了一个关于火药的量子悖论思维实验,这也启发了薛定谔,让他提出了猫的悖论。最后,薛定鄂在寻找统一的过程中提出的想法,实际上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建议的变形版本。 薛定谔还不失时机的在别人面前提到他与爱因斯坦的关系,展示他们两人之间的私人通信。在爱尔兰我们几乎将薛定鄂视为爱尔兰的爱因斯坦,起初爱因斯坦是无视这些决定恶的,自吹自擂的,可是爱尔兰媒体的一些大事吹嘘,一些误导性的报道,特别是薛定鄂在1947年1月做的一个讲座,宣称,在寻找万物理论的竞争中获胜了,他已经达到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这让爱因斯坦人无可忍,他不得不作出反应。这使得两位老朋友,两位物理学界的大人物,从来也没有预料到他们会在国际新闻界的舆论上杠了起来。 这本书真的是越读越有意思,不仅有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学的概括论述,同时还夹杂一些趣闻轶事,论理争端,真是看起来好不热闹。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七):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书评

  第一章

  这一章可以说是爱因斯坦早期的一个简略的传记,从爱因斯坦的出生,一直到爱因斯坦到苏黎世理工求学,从爱因斯坦对物理数学初次感兴趣,一直到爱因斯坦发表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中间讲到了薛定谔的简要生平,不过相比于爱因斯坦篇幅较少。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穿插讲到了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再到物理学家们试图统一四种基本力,最后引出了开尔文当时提到了物理学的两朵乌云。这个应该也是为后续讲述量子力学做铺垫。

  第二章

  这一章讲述了广义相对论的发展过程,根据作者的描述,爱因斯坦或许是受到麦克斯韦方程的影响,希望用相同的方式来建立新的引力场论,而在广义相对论发展过中在数学上对爱因斯坦有所帮助的格罗斯曼,独立于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希尔伯特,以及很少会在其他书上看到的以为芬兰物理学家诺德斯特姆,以为德国数学家卡鲁扎,可以说这一部分对广义相对的发展史的讲述还是有一些作者自己的特色的,整个过程清晰,但又不失细节。在这个章节中作者还是零星的提到了一些薛定谔的学术研究生涯,以及对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也做了一些讲述。

  第三章

  这一章讲述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基本上每一个对量子力学的发展有贡献的人都提到了,在这个过程中着重的描写了海森伯,但是我认为要读懂这一部分,其实还是要对量子力学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在较短的篇幅内融入了很大信息量,有些细节的描述,需要有一定的量子力学的知识作为支撑才能理解。这一章对薛定谔的描写篇幅有所增加,讲到了薛定谔的私生活,薛定谔在哲学中寻求研究物理的支撑。另外也提到了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对于量子理论中的非连续的假设,以及一些违背经典物理中的因果律的理论的反对和困惑。此章应该说是引出了本书的主旨,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质疑。

  第四章

  这一章名为对统一理论的不懈追求,但其实跟多的是讲述爱因斯坦在成名之后的事,随着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爱因斯坦不仅在学术界,也在公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如果说这些给爱因斯坦的带来了困扰,我感觉倒不如说爱因斯坦也很享受这些。随着德国国内局势的恶化,爱因斯坦最终决定离开德国,其实读过爱因斯坦各种传记的人来说,应该知道爱因斯坦一直对德国的印象不是很好,虽然由于他在物理学中的成就他到德国任教待了一段时间,但是爱因斯坦最后还是选择去了美国,到了美国之后爱因斯坦来了普林斯他,继续着他对大统一理论的追求。

  第五章

  这一章基本都是在描述薛定谔,由于德国的局势变化,薛定谔同样对德国深恶痛绝,几乎是和爱因斯坦一样的原因,薛定谔也离开了德国,离开德国之后的薛定谔,并没有像爱因斯坦一样,薛定谔后续的过程相对来说反倒是有一些坎坷,但是在后面的一些时间,爱因斯坦与发展越来越完备的量子力学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爱因斯坦始终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而薛定谔也提出了著名的“猫实验”来反驳,而这也引发了哥本哈根学派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世纪大论战,爱因斯坦始终在朝着他的大统一理论的梦想前进,但是还是道路是坎坷的。而在这一场论战中,孤独的爱因斯坦只有薛定谔是他的战友。对于这一点,在没有读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的,而本书明确的提出了这个观点,这在大部分量子力学的科普书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这算是一个非常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第六章

  这一章里,着重写了薛定谔在统一论道路上做出的努力,在寻找大统一理论的道路上,爱因斯坦始终没有找到他所期望的那条道路,而且看起来似乎这条路越来越难以找到方向,但薛定谔在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始终没有放弃,反而越战越勇。本章还写了二战之后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对两位物理学家的影响。

  第七章

  讲到了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对爱因斯坦的影响,甚至爱因斯坦还收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追踪调查,今天看来这是多么可笑荒唐的事。科学家产生的影响随着二战之后技术的发展,扩大大了世俗和大众,甚至政治界,科学家不仅要去探寻自然规律的终极真理,也逃不过世俗的各种纷争。但爱因斯坦、薛定谔的创造力似乎没有受到政治的影响,薛定谔开拓性的著作《生命是什么》成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开端。

  第八章

  这一章回顾了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晚年,他们的科学成就,他们的政治影响,他们互相在寻找真理道路上的友谊。

  结语

  大统一理论的路在哪里,纵然有爱因斯坦的这样的物理大师终其一生去寻找,但是现在看来,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随着大师的离去,好像慢了下来,未来之路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总得来说,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而且似乎是各种科普作家没有提出过的问题,就是在量子力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止爱因斯坦一个人对量子力学中不连续、不确定性有质疑而且为止在“战斗”,还有同样一位物理大师与之统一战线,与其相互扶持,在追求完美的统一理论上在努力。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量子力学和统一理论发展的很有意思的物理史科普书,其中不仅有物理,还有很多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各种私人故事和八卦故事。但是这本书对于一些基本的量子力学知识,还是有一些要求,好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有数学,读者也可以只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对量子力学和统一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八):物理界神仙打架:爱因斯坦与薛定谔的理论之争

  爱因斯坦是一个天才,众所周知。而对于薛定谔,人们大多不清楚“它”具体所指。只听闻“薛定谔的猫”此类俗语,亦不是很清楚地知道其意义。

  但这并不妨碍薛定谔在物理上取得的成就。

  事实上,他们作为同时期的且都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薛定谔还曾经有过一段真挚的友谊。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两人也经常通信,讨论那些物理世界的前沿问题。

  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超越时代的梦想家,他们富于激情,且想要寻找这不确定世界中,难得的确定性。

  量子力学的发展,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就处在风口浪尖。告别了牛顿的有序世界之后,这个世界迎来了无序的混乱。尽管因为理论上的争执,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多年的友情就此了断,但那段纷争的岁月,在后人看来,却仍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博弈。

  这场博弈,没有谁真的胜利,但这争论本身就是意义。正是这种想要打败对方的欲望,使得两个人拼了命一样地论证自己的主张。

  爱因斯坦因此说:上帝不会掷骰子,而薛定谔也就此创造了猫的故事来解释量子力学。

  有关两位物理学大咖争论的故事,美国作者保罗·哈尔彭写了一本书,叫做《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是一本通俗的科普读物,被第一推动丛书收编,成为了物理系列其中重要的一部作品。

  我们从《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那个时代,作为物理学界风云人物的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理论之争的各种细节,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人物的丰满。

  这要比读单纯的人物传记有意思得多。事实上,作者也正是结合了两个的生平经历,对其争论的细节,也收集了详实的资料,只为让我们看到他们的争论,对于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回望历史, 我们就是在种种纷争中成长起来的。可惜的是,两位物理学家浪费了很多精力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假如两个人当初能够抛去杂念而选择精诚合作,是不是会有更多意外的收获呢?

  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物理学也是如此,我们要认识到,纵使是天才爱因斯坦,也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但天才那些种种充满野心的设想,却也成就了后代的科学家们。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执着推动了后代的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看,一切又都充满着宿命般的意味。

  对于物理感兴趣,又害怕专著专业性太强而看不懂的读者,可以从保罗·哈尔彭的这本《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入手。它简单易懂,又给我们带来科学的思考方式。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科学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不断追寻和探索的方向。同时,科学也是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唯有自证,才能不断成长。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读后感(九):让我们来做谢尔顿的佩妮

  当我拿出这本书看的时候,家人很震惊。他们说你这个物理白脖能看得懂这本书吗? 的确,我在物理上基本上是属于一窍不通的那种。高中物理学得一塌糊涂,高中之后更是没有在学校接触过物理。 所以还有胆子看这本书还有兴趣看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上的几个字和前言打动了我。 这几个字就是“第一推动”。

  科学是使人进化为现代人的第一推动,无论你是否热爱科学,科学一定改变过你和你所处的社会。你受益于科学。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是一套关于自然科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丛书,其中单单物理方面就有16本之多,涉及到新物理学的方方面面。看看这些名字也非常的欢喜:宇宙、时间、空间、万物、量子、原子……这些原本都是物理的专有概念,但是现在已经渗入到了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喜欢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物理物理,万物之理,物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论你看得到它看不到它,它都永远存在着。

  十六本书

  我做的一张渣图。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是这是我在豆瓣做的第一张图,这也是一个第一哦。

  我特别喜欢这套书的总序,《第一推动》的编委会用了四个环节告诉我们到底什么叫做“第一推动”: 第一,科学永远在进步,即使别的方面在退步,科学也永远在进步。这个永远不停歇的科学可以称得上是第一。这里的第一是走在最前面的意思。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也是科学的魅力。

  第二,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社会才有了进步的可能。这个培养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科学是第一推动。 这里的第一是基础的意思,第一步。

  第三,强国必须需要科学。 这其实也是一个第一,最近国家一直在治理娱乐行业,我们也能看出来,国家也在尽力的扭转我们国家的风气,希望把目前娱乐至死的风气,扭转到科学为上的正确渠道上来。 这里的第一是第一要务的意思。

  第四,人类不要仅仅只享受科学本身,人们还要接受科学的内核,因为只有接触到了科学的内核,才会真正让科学成为自己的推动力。 这里也有一个第一,这个第一就是本书第一想达到的目的。 特别喜欢这个总序,因为我觉得这个总序里面是这套书的编委会,对整个社会的殷殷期望。

  我不想辜负这种期望。

  我们普通人能不能学好科学呢?

  我想是绝对可以的,让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大爆炸中的佩妮和谢尔顿啊。

  佩妮是一个绝对的学渣,比我更学渣。谢尔顿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老师,比一般老师更不擅长循循善诱深入浅出。

  佩妮居然把谢尔顿最尊敬的霍金说成是“坐着轮椅发明了时间的人”,我们能看到谢尔顿的脸都扭曲了,但是还是忍了。这么零基础的佩妮,最后在谢尔顿的不断启迪之下,居然也能听得懂弦理论的描述,居然启迪了希尔顿的弦理论。

  《第一推动》丛书,绝对是比希尔顿更加优秀的启蒙者,而我们水平又绝对强于佩妮,如果佩妮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物理,我们又何必质疑自己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