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感知艺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感知艺术读后感摘抄

2021-11-27 00:4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感知艺术读后感摘抄

  《感知艺术》是一本由【美】丹尼斯·J.斯波勒著作,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知艺术》读后感(一):读《感知艺术》,推开艺术这扇门

  一次书画比赛过后,朋友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写着“××艺术家亲启”,本来这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举办方称他为艺术家,是尊称,但偏偏就有位同事过来,把这"艺术家"三个字反复读了几遍,而且句句是问号。我的朋友对他同事的这种态度,淡然处之。朋友和我说,这“三个字”以及同事的置疑,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但觉得又实实在在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家又有哪些造诣?

  无独有偶,在一次地方晚会上,当台上的舞者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台下就已经有人在小声嘀咕:“这跳的是什么啊?这衣服,是把床单撕条吗?这造型,男不男,女不女……”当边上一位对舞蹈比较了解的朋友低声告诉他们服饰、舞蹈所呈现的意境,以及舞蹈的来由时,他们才恍然大悟,顿时安静下来,用心去感悟舞蹈之美。

  这不正是艺术的真正内涵吗?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戏剧,都是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盛宴。

  那这种可以自如地接触艺术作品,并让艺术融入生活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在美国作家丹尼斯˙J.斯波勒所著的《感知艺术》这本书中,给到了我们答案。这本书是美国的艺术普及读物,英文版已经出到11版,是一本单纯地教读者如何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更是一本影响深远、读者众多的经典之作。

  作者丹尼斯·J·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或系主任,有多部著作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自身也擅长创作舞台设计作品。

  《感知艺术》全书共九章,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艺术是触手可及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感知技巧来接近他们,从而建立对艺术的信心,并获得欣赏和参与艺术与文化的终生技能。

  第一章,《绪论》部分讲述了“艺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评价它。”作者分享的每个观点,都有相对应的精美图片来说明,让我们在看了一场电影或者一幕戏剧后,不但知道主角是谁,而且会对剧中的场景、舞美也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

  后面八章分别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对于这8种主要门类的创作与感知,都将通过以下4个问题的问答模式一一向读者介绍艺术作品:(1)它是什么?(形式)(2)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3)它如何触动知觉?(体验)(4)它有什么意义?(特质)

  如果我们仍觉着艺术遥不可及,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时,也只是关注其表,而不解其深意,希望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开启艺术感知之门的金钥匙。

  这本书还从人人都有的感知能力出发,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对象,抛弃晦涩的理论和繁琐的叙述。只要我们有兴趣,就可以通过本书的引导,了解、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抵达艺术的世界。就知道画不是随便两笔、字也不是无矩可循,舞蹈更是发自灵魂深处。

  好书当需深读,能够感知艺术的人生更精彩!

  《感知艺术》读后感(二):我们为什么要懂得艺术?——《感知艺术》

  本书从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以及舞蹈八个层面搭建了感知艺术中最基础的类别,作者期望能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艺术的来源、分别和目的,最终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不能缺乏艺术的存在,正如绪论中那句话:“如果我们,公民们,不支持我们的艺术家,那么我们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毫无信仰,梦想一文不值。”在现在这个疫情常态化的现实生活中,紧张的生活有时会被疫情所冲击,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时我们会突然迸发出灵感却不知如何表达,也会有许多困境而不知如何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艺术来补充。

  这让我想起来以前在学校学习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成了很多家长的制胜宝典,也成为了一个现象,在分文理科时,大量的学生都会选择理化生这个选项,不仅是因为理科可以选择的院校多,更多的是想通过习得一门手艺在社会中生存下来。那文科真的就可以抛弃吗?我认为是不理智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能想象的。我们需要去纠正这种将思想和现实对立起来的误解,阐明思想观念内在于社会现实,是社会实践行动的驱动要素。从广义角度来说,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塑造现代社会的行为逻辑,这也正构成了世界的复杂性,这反而是理科难以企及的地方,刻意的将现实和思想所割裂,那二者难以生存。

  我们总是觉得文化素养只能滋养人的内心而无法快速得到切实有效的东西,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思想,文是基,理是建立在基础上的在感受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是艺术可以为我们匮乏的表达能力提供补充的机会,让我们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不仅如此,艺术也能深化我们的价值体系,例如三观能有正确的导向,道德能成为评判自己的标准,最终培养出独一无二的思考方式,这可以促使我们用更多的视角观察一个事件而不至于随波逐流,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可以快捷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也会造成更多的误解和矛盾,在一件事情发生时,许多人就只是跟风发表言论,一旦事情反转后,他们又会以与之相同的视角阐述观点,这种行为令人感到可悲,因此我们就应该将艺术带给我们的思维锻炼运用到生活中,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相。其次,艺术能让匮乏的心灵得到一些慰藉,在快速、迷茫、失落的现代化社会中,在每天与数万人相遇而无沟通的城市繁华中,艺术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不再空虚,最后,艺术更是塑造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最终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让我们生活的更加透彻,免受精神上的痛苦,从而永远激发出自己的力量。

  最终,我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艺术去得到些东西,无论能不能给予你物质条件的提升,无论能不能快速的提升自己,我相信在探索美的漫漫长路中总会有一盏灯是为你而亮,这时的我们才算真正的成长。

  《感知艺术》读后感(三):《感知艺术》—大师画作分析

  梵高《星夜》 这大概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看大师之作了。他的珍贵之处如果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约2亿美元。

  惊叹画作的巨大商业价值之外,不得不打上个问号,到底贵在哪里?

  作为一个门外汉,谈谈自己的看法。初看此画,一定会被天空旋转运行的日月星辰所吸引。

  这便是通过色彩的明暗处理,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视线聚焦。

  (整副画的背景天空与地面的比例大约是2比1)/这种上千条笔触所造成的效果,常常让人深陷幻境之中。

  每个人因夜晚而休息,休息中进入梦境。那些梦境不过是现在和过去的碎片所织成的故事。

  你游走在其中,有时路边跳出一条树一般的巨蛇追着你依依不舍。

  有时候,大蛇换成了阴气森森吊着长舌的女鬼。这次她的使命是要来吃掉你。

  从过去到未来,星空多么大啊,地下的人类换了一茬又一茬。

  小时候在老家挺有意思的。夏天吃了晚饭,大人们聚在村口的石头座周围纳凉,闲聊。

  我们这些小伙伴也各自开始了吹牛。累了,往往就静静的看头顶上的星星。

  星星常常和神仙或者明天的太阳有关。再大一些,便不再看天了,看什么?看屁股下面,手心里面。

  画中唯一让我疑惑的地方便是那直刺苍穹的一丛飘带似的物体。后来,看了解说,才明白那不是画家的头发。

  是棵松树。他的用意在于用大胆的画笔向世人宣告他认为的真知。

  夸张的松树和画中矮小的基督教尖塔,一大一小,对比鲜明。

  自由的心灵上面压着一座让人喘不过气的大山——基督神教,让画笔刺破伪善的面孔与腐朽的空气吧! 安藤广重《真间的枫叶、手古那神社和真间桥系列》

  这副画作和梵高的《星夜》又不同,画的是树杈之间所观看到的世界。个人觉得有两大特色。

  一是利用视线的远近,将焦点聚于远方的群山,二是利用不同颜色的深浅,造成画作的层次感。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情感细腻的民族。读过川端康成的《雪国》,

  “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妖艳而美丽”,

  这不过是小说里火车玻璃映出的一个淡淡的疏影,作者却能写得美轮美奂。

  在这画作中,细腻的笔触体现在了树干和树叶,他们的花纹和陈年的树垢均是纤毫必现。 画的天空却呈三种颜色,深蓝、浅白、粉红。

  这就奇怪了,天空难道不是蓝色的吗?怎么会区别这么大?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天夜晚,这才恍然大悟。哦哦哦,原来如此!

  事情是这样的。某天晚上,出门跑步,穿好鞋下了楼来,往远处的天空瞄了一眼,看了看天色,心想应该不会下雨了,然后开跑。

  跑了两步,怎么感觉这个画面好熟悉,脑中飞快的搜索,安藤广重画的天空不就这样子吗!

  先是一重深蓝,远一点浅白,最远处就成了粉红或者橙红。只要把画中的落日换成晚上的灯光星月不就行了!

  再看画中的湖水都是碧蓝碧蓝的,这和平常站在山上看远处的湖水和河水也是一样的道理!

  《感知艺术》读后感(四):《霸王别姬》这部艺术品提醒我们不懂艺术是该有多可怕

  最近看了一部叫《霸王别姬》的电影,有一句经典台词让人影响深刻:“可这楚霸王都跪下求饶了,那它这京剧它能不亡吗,能不亡吗?”

  里面由张国荣演的程蝶衣是个戏痴,对京剧情有独钟,一生活在戏里,追求着艺术,可那个时代很少人懂他,很少人懂艺术。

  我们都知道京剧是国粹,戏剧在艺术里也是一股清流。可我们对戏剧,对艺术可能一直都是一种朦胧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去欣赏艺术去理解艺术呢?

  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有艺术,一部戏,一副画,一首诗…….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但我们还是感觉不知道怎么欣赏和评价它们,陷入“眼前有景道不得”的窘境。

  而在通往认识艺术的路上《感知艺术》像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它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这八种艺术形式来分别告诉我们它们是什么,如何表现和与人的关系。

  这本书作者丹尼斯·J. 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教授、获奖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他在中央密歇根大学获演讲和戏剧专业学士学位,兼修音乐;在艾奥瓦大学获舞台场景设计和技术专业的硕士学位。他曾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终身教授、系主任或院长,教学经验涵盖人文与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他还投身专业的演唱事业,设计舞台布景与照明作品,像个全能大神。

  他在书中很是形象讲了个故事来表现了艺术与生活关系,萨姆是个建筑工人整天与混泥土打交道,当他去了解艺术后,再去工地时看到的是各种图案、色彩、线条,他很是有感触的说:“我以前真不知道,世界这么丰富多彩。”

  当然用书中埃德温.德拉特的话来说更加深刻:“当一个人学习艺术时,学习目标是他应当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建筑或修复一种人生——因为尽管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

  我们常常看到一幅根本看不懂的甚至感觉很丑的画作被拍卖成天价,感觉不可思议,艺术价值不止于观赏价值,艺术品往往有深刻的涵义内涵,给人一种情绪价值,比如梵高的向日葵,那种旺盛且坦荡的生命力和对外界难以言说的忘我热爱,这是感受。

  《感知艺术》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平均,让我们了解艺术画作基础评价,会从主题和媒介、构图、线条、图形、色彩、焦点区域、空间深度和透视来说。让我们更加理解一副画。

  对于电影,这个艺术品,我们是不是一直都以娱乐来对待,去图一笑,也更像一种消遣。早期无声黑白电影有好多经典,不是说现在的电影不好,而是现在的电影特效越来的绚丽,人民都被特效和演员吸引,忽略的电影的内涵和要表达的深层涵义。如果看一场电影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要表达什么,那是不是没什么意义。

  《感知艺术》这里我就说了绘画和电影两小节中的其中一点,就是对这两种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艺术并不神秘,《感知艺术》讲述就是利用我们固有的感知和技巧来接近艺术并建立联系,可以使我们自如的面对,去欣赏,以及去评价艺术作品,当然也不仅仅如此。

  《感知艺术》读后感(五):领艺术品鉴小白入门的魔法书---------《感知艺术》

  懂艺术鉴赏能提高人的格调,无论经济实力如何,懂艺术品鉴的人总能在人群中闪闪发光。可是,很多非专业人士看不懂艺术作品的好坏,想通过自学迈入艺术殿堂的大门,可总被各种专业术语弄得头晕脑胀,更做不到学以致用。这本《感知艺术》会教我们如何用自有的感知技巧了解艺术,简单如识别颜色和味道。 《感知艺术》的作者是美国的丹尼斯·J.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或系主任,有多部著作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自身也擅长创作舞台设计作品。本书纸张类似双胶纸,光滑有厚度,内页彩色印刷,为我们打造了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感知艺术》至今已出到第11版,可见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说到艺术,很多人会觉得深奥、难懂,作者整理的《感知艺术》第11版就是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兴趣。 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等品类。在每一类别的艺术中,作者都会介绍其定义、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并运用大量的画作、图片、原著片段等让读者直观地体会艺术之美。读者可以边学边用,这比单纯地读文字和词汇更易懂,实用性更强。等于手把手教我们了解艺术,就像身边有位专业的老师在亲自指导我们学习一样。 比如随处可见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就有削减法、构筑法、替代法、变形法等。 削减法是将大块材料通过削减塑出大概的轮廓,再用工具进行精细化处理,最后打磨。削减法对原材料要求比较高:必须毫无瑕疵。 构筑法是在经过处理的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上各种元素,比如塑料、金属、木头等。一件雕塑作品中可能会包含很多种材料。比如:金属或塑料可能会与雕刻过的石材混合在一起。 替代法是雕塑家创造一个与作品同样大小的模型,称为阳模。再用熟石膏等材料覆盖阳模,当覆盖阳模的材料变硬后其表面会留有模具的花纹,这个模具被称为阴模。雕塑家将融化的液态材料倒入阴模中,待其固化后取出的成品就是我们见到雕塑作品。 变形法也称建模法,艺术家会将黏土、蜡或塑料等可变形的材料通过双手进行塑形,比如陶艺拉胚。 以上是关于雕塑的介绍,简单到看一遍就能记住,再加上作者配的彩色图片,感觉瞬间了解了雕塑的几种制作方法,相信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雕塑学习的人也能对着各种雕塑作品品评一二。 艺术原来是能被我们感知的,不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品评,也不是非专业人士的禁区。只要我们长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就能发现它的美。不得不说,《感知艺术》是一本帮艺术小白入门的魔法书。

  感知艺术

  9.5

  【美】丹尼斯·J.斯波勒 / 2021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感知艺术》读后感(六):艺术装逼指南

  我起这样的标题,在如此文艺、严谨、有逼格的书籍条目下会不会有些冒犯?

  但拿到书后,第一感受真的如此啊,这本书可以教你系统性的装逼(鼻孔大张)

  不过这真的是褒义哦(严肃脸)我7岁跳舞骨折未再正规学习,25岁后开始自学水粉、彩铅等,30岁后自学尤克里里,不会唱歌,对电影和音乐知之甚少。

  眼/前/有/景/道/不/得

  艺术似乎很近,又更觉得很远

  对于平凡、庸俗,没有经过任何关于艺术训练的我,这本书真的可以帮助我建立对艺术的信心,帮助我获得欣赏和参与艺术与文化的技能。

  为什么需要去掌握这样的技能?

  01

  享受美

  学会理解与欣赏艺术的门道,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

  02

  自如地面对

  可以使我们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与他人自信沟通,达到装逼的效果

  03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育人亦育己,我们需要武装好自己的大脑,才好应对熊孩子,帮助孩子与艺术和文化建立起终生的联系。

  如何装逼?如何使用这本书?

  《感知艺术》是一本来自美国的艺术普及读物,英文版已经出到11版,是一本影响深远、读者众多的经典之作。这本书针对艺术向读者提出4个问题:

  (1)它是什么?(形式)

  (2)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

  (3)它如何触动知觉?(体验)

  (4)它有什么意义?(特质)

  其实最妙的就是这四个问题,作者围绕这个几个方面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形式,进行了结构化的阐述。庸俗的我,似乎看到了结构性的“答案”我就最喜欢这种方法论干货。

  每种艺术形式的风格、术语、相关常见鉴赏问题都给你安排得妥妥的。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每章节后面还有艺术批评的范例可以“抄作业”

  (严肃脸)本书就是通过提出应对导向的问题和关注术语来接近审美体验。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并不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

  艺术源于生活,学会欣赏艺术,愿这一切从本书开始!

  《感知艺术》读后感(七):梵高一幅作品能卖到几千万,凭什么?

  曾经作为艺术小白,我看不懂梵高。 看着他的代表画作《向日葵》、《鸢尾花》、《星月夜》、《乌鸦群飞的麦田》,我一脸懵逼地问朋友:“看上去很普通啊,怎么就能卖到几千万?”朋友瞪我一眼道:“因为那是梵高画的!”呵呵,我还是不明白。 直到某一天,在大学的校园里有个教授告诉我:“艺术能帮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人之一生不就是为了探求生命的真相而存在吗?生命是无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艺术能告诉我们生命存在的真相,那么艺术本生就是无价的,区区几千万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面对纷繁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怎么才能感受到艺术作品要传递给我的“生命的真相”呢?美国作家丹尼斯·J·斯波勒所著的《感知艺术》一书,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他写的《穿越艺术的现实》、《视觉艺术指南》等书籍,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读物。 《感知艺术》是一本艺术普及书,英文版已经出到11版,也是一本读者众多、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本书介绍了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基础的艺术门类,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是从: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刺激大众的知觉的,这三个方面来为读者介绍。 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欣赏艺术的门道,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发现生命的真相。 一:它是什么? 是什么?这应该是最基本的问题。 但这也是最难的问题。如果有人问你:“你是什么?”你或许会觉得那人是个神经病。或者他问你:“你是谁?”那么,他可以简单地告诉你他的名字,但是也许他自己会在心里问自己:“我是谁?”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哲学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对于这三个问题依然难以回答。 回到这本书的正题,感知艺术,那么艺术是什么?从古至今,没有人能给艺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就像解决哲学的“终极三问”一样,让人争吵不休又无可奈何。但是,如果从艺术的具体形式入手,就简单得多了。 比如你问一个人:“你叫什么名字?”这显然就比问:“你是谁?”要好回答。 所以丹尼斯·J·斯波勒会告诉你:雕塑是“三维艺术”;建筑是“庇护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而艺术的真谛就包含在雕塑、建筑、文学等,各种具体的艺术形式中。 二:它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你问梵高:“你的第一幅《向日葵》是怎么创作的?” 他可能会告诉你:“用画笔创作的。”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用画笔怎么创作的呢? 答案是:用画笔绘制出线条和色彩来创作的。 这看起来就像是废话,但如果你要问:“艺术是如何创作的?”不可否认,不管怎么创作,所有的艺术都要有它的载体,这也就是“艺术作品中的技术元素”。 比如:绘画必须要有画笔,要有颜料,要有画布。 丹尼斯·J·斯波勒在书中告诉读者:仅仅画笔,就有干画笔和湿画笔的区别,干画笔包括粉笔、炭笔、石墨等,湿画笔又有钢笔、毛笔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有了电脑绘图之类,不同的画笔会绘制出风格迥异的作品,所以,要鉴赏一幅画,首先就要从最基本的画笔开始。 而提到颜料就不得不说到7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蓝、靛、紫。除此之外,不同的画家追求不同的色彩,曾有画家为了让梅花栩栩如生,在墨里加入自己的血液。 对于画布,不同的画家也有不同的喜好。梵高在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对高更带给他的新颜料和黄麻画布就喜欢得不得了,他的第五幅《向日葵》就是用高更带来的黄麻画布绘制的,那是他们情谊的见证。 而要鉴赏一幅画,首先就要看看画家所选用的画笔,颜料,画布,那里面也承载着他们的思想。 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同的作家会用不同的语言和文体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不同的音乐家会用不同的音符、旋律、乐器,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主题。 所以如果你要问莎士比亚:“你的《哈姆莱特》是怎么创作的?”那么问之前请先想想上面的问题。 三:它是如何刺激大众知觉的? 梵高创作“向日葵”系列画作的初衷,是为了装饰他的小屋,而他的小屋里即将迎来梵高的生命之神:高更。 所以,那时候的梵高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那是发自生命的热爱。因此,他的向日葵才有那样明亮的色彩,大块大块的黄色给人温暖的感觉,那是无限蓬勃的生命力。也正是《向日葵》透露出的生命力,感染了无数看见这幅画的人。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的理解,是非常个人化的。 《感知艺术》一书中写道:“有时,艺术作品的意义来自文化或历史背景,包括画家生平。有时,艺术作品只是单纯出自美学需要。有时,很难判断是那种情况,或是二者兼有。” 所以,要理解梵高为什么能创作出那么温暖人心的“向日葵”,就不得不去探求他为什么要画向日葵?他和高更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这种情谊竟然能让梵高在和高更争吵后,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甚至在高更离开自己六个月后,无法得到高更原谅的梵高,竟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毫无疑问,“向日葵”里有梵高全部的激情和生命,而生命无价。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包含了色彩、线条、结构的一幅画,有的就可以放在博物馆里,被称为艺术品,而有的仅仅呈现出视觉复制品,被称为“插画”,更有的被丢弃,成为垃圾。 真正的艺术是一个生命感染另一个生命! 丹尼斯·J·斯波勒的《感知艺术》是一本认识艺术的基础入门读物。书中告诉我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我们应该怎样去鉴赏?从哪些方面去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感知艺术》读后感(八):艺术无处不在,你却只用它来鸡娃?——《感知艺术》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心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014372/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为孩子报名学习美术、舞蹈等艺术培训班,希望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这种鸡娃的做法无疑是有效的,很多孩子也因为有艺术特长而被人羡慕。 艺术是很有格调的学问,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从小学习,不是科班出身,而因此对艺术望而却步,即便再喜欢也被潜意识里的不自信吓退了探索的脚步。 艺术分类广泛,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艺术的身影,比如雕塑、绘画、写作、电影、舞蹈等等。我一直以为所有的艺术学科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略知一二,作为一名小白想了解艺术应该是很难的。 直到有幸阅读了《感知艺术》,艺术原来是可以通过我们自有的直觉感知的,就像识别颜色和味道。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丹尼斯·J.斯波勒,他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有多部著作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 《感知艺术》至今已出到第11版,可见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说到艺术,很多人会觉得深奥、难懂,作者整理的《感知艺术》第11版就是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兴趣。 01艺术可以让世界活起来 丹尼斯·J.斯波勒说:人类是富有创造力的物种,无论在什么领域,我们都能像依靠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依靠自己的创造力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等类。我们经常在建筑物里听着音乐,看着墙上挂着的画作,或者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话剧或电影。 我们喜欢画画,喜欢用画笔记录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爱看电影和书籍,有时会陷入电影或书中的情节无法自拔。我们喜欢听歌,无论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总能找到符合我们当时心境的音乐。 生活就像一幅黑白画,是艺术为画面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如果没有艺术,那我们的生活将如死水一样没有任何波澜。 艺术分为纯艺术和应用艺术。“纯艺术”一般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喜剧、舞蹈和自20世纪以来的电影,他们因其纯粹的美学价值而得到人们的欣赏。“应用艺术”包括建筑和装饰艺术,指的是装饰目的强于表达目的的艺术形式。比如装饰品、纺织品或室内装修。 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应用艺术。 02艺术是能被感知的 我们能感知冷、感知热,感知光明与黑暗。这是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 可是,艺术怎么感知呢? 萨姆是一位建筑工人,每天与沙土、水泥和碎石子打交道,直到选修了“艺术导论”这门课,工地上的所有建筑材料在他眼中变成了各种图案、色彩、线条和形状。一栋栋的建筑物在他眼中也鲜活起来,他能透过建筑物看到历史。为此他去过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增长了见识,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人生非常的枯燥和乏味。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能让一个响当当的汉子热泪盈眶,重新认识人生,重新感受生命的精彩与美好。 当我们初涉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会感到不适,就像刚接触艺术。可不幸的是,有些艺术家和少数故弄玄虚的人会把艺术变得富有迷惑性,以提高自身的价值,除了少数人能看透外,绝大多数人都懵懵懂懂。 实际,艺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懂。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拜师张旭后并没有被传授书法秘诀,反而被老师带着去爬山、游水、赶集和看戏。 颜真卿很着急,便向老师请教书法秘诀。可老师给的回答却是:学习书法一要勤学苦练;二要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可颜真卿想要老师传授行笔落墨的技巧,老师只好告诉他自己的技巧:“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可见,人类本能的感知和领悟是艺术的点睛之笔。 03如何感知艺术? 首先,要能识别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其次,必须学习关于这些内容的术语。 再次,必须理解和感知联系反应的原因和途径。 在学习艺术前我们会提出三个问题,比如: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的? “它是什么”能让我们感知艺术品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或者音乐中的时间,又或者舞蹈中的时间和空间。也能通过这个问题意识到艺术的多种形式,比如:景物、人体、悲剧、故事片等等。 “它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让我们认识并反应出作品中的技术元素。比如:一幅画是油彩绘制的还是版画印刷的。也能认识并反应出组成艺术作品的元素,即构成艺术作品的线条、颜色、形状等等。当然,我们感知到的都是组成艺术品的部分,这些部分是通过有效工具联系到一起的。 比如:一幅水墨画包括远景、近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让我们看出画作的层次,并能感受到画作中作者想着重表达的景色。 “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这种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比如:我们对雕塑的反应可能是生理的,我们可以触摸一件雕塑作品,以感知它的光滑或坚硬。当然,同时我们也会有心理感受,比如:蓝色给人冷静的感觉,红色则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而雕塑作品会用水平线和平缓的曲线让我们感觉柔软或温和;用角、斜线或不连贯的线条表现动感。 原来艺术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感知,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像美食和空气一样陪在我们左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感受,就能感知精美的艺术品向我们传递的情感。 鸡娃的家长们请继续鸡娃,但是不要再对艺术望而却步了,通过学习我们也可以迈进艺术的殿堂,与娃们探讨艺术的美妙。

  《感知艺术》读后感(九):如何专业地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什么样的书算是一本好书?装帧精美?出版社权威?作者知名?文笔优美?都可能是。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那就是版次。一般来说,版次越多的书籍,受欢迎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是一本好书。有这么一本书,已经出到第11版了,影响力很大,恰好又是我感兴趣的主题,是我一定会无脑下单的那种。这本书就是《感知艺术》。

  其实艺术这个主题,现在有很多书了。之前我读过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希利尔的《希利尔讲艺术史》,林凤生的《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还有很多不错的艺术类书籍也非常值得一读,比如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史蒂芬·法辛 的《艺术通识》,威尔·贡培兹 的《现代艺术150年》等等。

  这本《感知艺术》能出版这么多次,一定有它特别的地方。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读到这本书的真实感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感知艺术》全书共9章,涉及8大主要艺术门类: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整本书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对每一种艺术类型,作者都从三个维度做了分析:这个艺术是什么?这个艺术是如何创作的?这个艺术如何影响到人的感官?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整本书做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见文末)。看了这个思维导图,你一定会发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严谨、工整。

  这本书还有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地方,就是信息密集度特别高。什么意思?坦白讲,现在市面上很多书都是口水书,整本书其实用1000字以内足够概括了,但是硬是凑成一本书,读起来索然无味。读这本书,您绝对不会有这种感觉。这么说吧,我在书中找不到一句多余的废话。再加上这本书是全彩的,如果您入手了这本书,绝对是值得的。

  此外,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温度的一点是,书中解读了两幅中国的名画,一幅是明代的《山溪漫行图》,还有一幅是南宋的《踏歌图》。

  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看这幅图,可能觉得习以为常,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专业的艺术家眼里,这些图可是很有特色的。比如作者就拿《踏歌图》来普及了一个专业的词汇:散点透视。

  作者是这么说的:

  “散点透视特别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体现,是文化和惯例等额外因素的产物。马远(1140~1230)的画作《踏歌图》中,画面被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前景和背景。画作的前景包括一些细节,延伸至中景。在中景部分出现了分割,因此背景和前景相互分离,因为中间有一块开放部分,可能是深远的中景。前景代表近处的事物,其丰富的细节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此,仔细揣摩着多个元素,包括艺术家在画树叶、岩石和水时的笔触。随后出现了分割,背景若隐若现,悬浮在空中,几乎是另一个独立的整体。尽管前景给我们一种空间感—一空间从近前逐渐推远,但背景却感觉扁平,加深了对山高度的感知。然而,透视上明显的变化来自这样一个观点,即对自然外貌的表现不能以牺牲对自然活动的检视为代价。这幅画作邀请观看者进入空间中去审视它们,而不是从某一个位置欣赏全景。艺术家一部分一部分地透露出景色,就好像观看者是行走在其中。散点透视使观看者可以进行一场私人的旅行,带来私人的、精神上的影响。”

  怎么样?是不是从来没有这么欣赏过我们老祖宗的宝贝?这就是专业人士跟我们普通人的区别。

  不过,您别担心。如果您能认真阅读这本书的话,这些技能您也会有的。这本书里作者会专门教您怎么去对艺术作品做批评。在每一章节的末尾,作者还会给出一个详尽的案例分析。

  这本书很专业,但是坦白讲,我是一个艺术的门外汉,读起来还是稍微有点吃力。如果您已经掌握了一门专业的艺术,相信您从这本书里得到的认识一定会比我更深刻。如果您跟我一样,那其实这本书真的很值得入手。不妨花点时间,想一下心中的“月亮”,拿来读一读吧。

  没准,您真的懂了海顿的这句话: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感知艺术》读后感(十):艺术无处不在,你却只用它来鸡娃?——《感知艺术》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为孩子报名学习美术、舞蹈等艺术培训班,希望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这种鸡娃的做法无疑是有效的,很多孩子也因为有艺术特长而被人羡慕。 艺术是很有格调的学问,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从小学习,不是科班出身,而因此对艺术望而却步,即便再喜欢也被潜意识里的不自信吓退了探索的脚步。 艺术分类广泛,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艺术的身影,比如雕塑、绘画、写作、电影、舞蹈等等。我一直以为所有的艺术学科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略知一二,作为一名小白想了解艺术应该是很难的。 直到有幸阅读了《感知艺术》,艺术原来是可以通过我们自有的直觉感知的,就像识别颜色和味道。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丹尼斯·J.斯波勒,他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有多部著作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 《感知艺术》至今已出到第11版,可见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说到艺术,很多人会觉得深奥、难懂,作者整理的《感知艺术》第11版就是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兴趣。 01艺术可以让世界活起来 丹尼斯·J.斯波勒说:人类是富有创造力的物种,无论在什么领域,我们都能像依靠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依靠自己的创造力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等类。我们经常在建筑物里听着音乐,看着墙上挂着的画作,或者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话剧或电影。 我们喜欢画画,喜欢用画笔记录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爱看电影和书籍,有时会陷入电影或书中的情节无法自拔。我们喜欢听歌,无论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总能找到符合我们当时心境的音乐。 生活就像一幅黑白画,是艺术为画面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如果没有艺术,那我们的生活将如死水一样没有任何波澜。 艺术分为纯艺术和应用艺术。“纯艺术”一般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喜剧、舞蹈和自20世纪以来的电影,他们因其纯粹的美学价值而得到人们的欣赏。“应用艺术”包括建筑和装饰艺术,指的是装饰目的强于表达目的的艺术形式。比如装饰品、纺织品或室内装修。 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应用艺术。 02艺术是能被感知的 我们能感知冷、感知热,感知光明与黑暗。这是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

  可是,艺术怎么感知呢? 萨姆是一位建筑工人,每天与沙土、水泥和碎石子打交道,直到选修了“艺术导论”这门课,工地上的所有建筑材料在他眼中变成了各种图案、色彩、线条和形状。一栋栋的建筑物在他眼中也鲜活起来,他能透过建筑物看到历史。为此他去过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增长了见识,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人生非常的枯燥和乏味。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能让一个响当当的汉子热泪盈眶,重新认识人生,重新感受生命的精彩与美好。 当我们初涉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会感到不适,就像刚接触艺术。可不幸的是,有些艺术家和少数故弄玄虚的人会把艺术变得富有迷惑性,以提高自身的价值,除了少数人能看透外,绝大多数人都懵懵懂懂。 实际,艺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懂。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拜师张旭后并没有被传授书法秘诀,反而被老师带着去爬山、游水、赶集和看戏。 颜真卿很着急,便向老师请教书法秘诀。可老师给的回答却是:学习书法一要勤学苦练;二要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可颜真卿想要老师传授行笔落墨的技巧,老师只好告诉他自己的技巧:“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可见,人类本能的感知和领悟是艺术的点睛之笔。 03如何感知艺术? 首先,要能识别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其次,必须学习关于这些内容的术语。 再次,必须理解和感知联系反应的原因和途径。 在学习艺术前我们会提出三个问题,比如: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的? “它是什么”能让我们感知艺术品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或者音乐中的时间,又或者舞蹈中的时间和空间。也能通过这个问题意识到艺术的多种形式,比如:景物、人体、悲剧、故事片等等。 “它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让我们认识并反应出作品中的技术元素。比如:一幅画是油彩绘制的还是版画印刷的。也能认识并反应出组成艺术作品的元素,即构成艺术作品的线条、颜色、形状等等。当然,我们感知到的都是组成艺术品的部分,这些部分是通过有效工具联系到一起的。 比如:一幅水墨画包括远景、近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让我们看出画作的层次,并能感受到画作中作者想着重表达的景色。 “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这种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比如:我们对雕塑的反应可能是生理的,我们可以触摸一件雕塑作品,以感知它的光滑或坚硬。当然,同时我们也会有心理感受,比如:蓝色给人冷静的感觉,红色则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而雕塑作品会用水平线和平缓的曲线让我们感觉柔软或温和;用角、斜线或不连贯的线条表现动感。 原来艺术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感知,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像美食和空气一样陪在我们左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感受,就能感知艺术向我们传递的情感。 鸡娃的家长们请继续鸡娃,但是不要再对艺术望而却步了,通过学习我们也可以迈进艺术的殿堂,与娃们探讨艺术的美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