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3 20: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的读后感10篇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是一本由[日]宫下规久朗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一):美术史大咖教小白你如何看名画

  最近两年,开始关注艺术普及类的书,零零总总读了一些。觉得最对自己胃口的却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艺术眼系列”,还有微博大热结集的《小顾聊绘画》。至于逼格较高的《如何看一幅画》,还有备受文艺青年推崇的蒋勋先生的“艺术美学”系列都一直属于“在读”状态。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书单,就会知道他是哪种人。所以列出我的这份书单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属于典型向往了解艺术,但无论知识储备还是欣赏水准刚达到初小及格线的那类读者。

  上周在豆瓣最受欢迎新书发现了这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副标题是《主题解读艺术史》。口语化的主标题明显瞄准了我这种受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副标题又有典型书卷气。正是这种落差让我立即下单。读过后记才知道,本书是以宫下规久朗先生2013年1月到4月,连载于《东京新闻》和《中日新闻》的专栏“神就藏在细节里——依主题解读艺术”为基础结集出版的。吸引我眼球的主标题《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是台湾译者杨明绮的翻译。如果完全按照日版的《主题解读艺术史》来推广营销,也许我就错过了这样一本无门槛的艺术类好书

  作者宫下规久朗,1963年生于日本名古屋,日本美术史专家,神户大学教授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美术史专业,后进入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学习。现在的研究方向是意大利17世纪巴洛克美术。但宫下先生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也造诣极深。在神户大学任教之前,曾在兵库县县立近代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工作,曾做过现代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展览负责人。正是因为宫下先生自身丰富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所以他现在不单单是研究高深艺术专业知识的象牙塔人,同时还将艺术史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大众读者,为普通人了解高雅艺术搭建桥梁

  这本书选取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66种日常事物,比如狗,鸡,玫瑰葡萄窗户,血,等等,这些生活平淡无奇的事物就像一把把钥匙, 帮我们打开通往名画之门,了解它们象征意义以及背后的故事。专栏在2013年连载时就备受关注,2013、2015年又先后结集出版了《主题解读美术史》和《主题解读美术史2》,都成为了当年的艺术类畅销书。宫下先生的选题贴近生活,是此系列的第一个亮点写作时,他还会考虑结合新闻热点。比如《头发》那一篇,开篇就提及AKB48成员深陷恋情选择光头以谢罪的新闻。 下文又自然谈到头发的寓意

  宫下先生在介绍任何一个主题时,会同时关注它在东西方艺术中的解读。日本亚马逊和中国各大网络平台的读者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一点。有些主题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比如“梦”,在西方世界比喻为“神的启示”,在东方也有所谓的观音菩萨入梦的说法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二):名画解读

  挺喜欢书画等艺术的,看过太多的名画了。然而,画作真到到了眼前,有时也不过匆匆看过,或许还能讲讲画作背后的故事,比如像《蒙娜丽莎》被偷盗的过程。但画作里所含的意味可能并不十分了解或知晓。

  此书的封面,挺吸引读者的,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的精美画作,让读者有种欲读的想法。如果画面中只是看到了一对夫妇,而忽略了画面上的其它元素,未免有些可惜。那你能知晓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么?

  书中,不仅仅只解读了这幅佳作,还有许多其他的名画,它们以一种主题元素展现在哪儿,让读者加深理解蜥蜴、孔雀虚空天平梯子、桥等等元素所含的意义,进一步欣赏画作。

  同时,书中所附的名画,也加入了画家创作时间、收藏地点等等重要信息。无疑,这是很好的绘画资料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三):细节之下赏名画-----评《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

  “班班有名画”的校园活动让很多的家长认识到了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学习欣赏名画的必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市面上相关浅显易懂的,便于孩子们赏鉴的世界级名画作品吸引着众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关注。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便是一本大众版的,不可多得的名画赏鉴读物作为一本名画类赏鉴读物,这里分享了有150多幅的世界级名画作品。海量的画面,生动文字图文并茂讲解是本书的亮点所在。尽管市面上有不少的绘画类读物,本书最大的关注点还在于其普及知识与实物鉴赏并行创作宗旨。哪怕是属于零基础水平的读者而言,我觉得都可以透过本书的饿内容品味画作背后的诸多精彩。正如编者推荐般,这是一本觉不一样的入门级绘画读物。没有了错综复杂历史脉络归类讲述,更多的侧重于由画面的某个细节着重细数画作的看点。如是的表现手法无疑于给予读者最为直观深入品读

  究竟什么是细节呢?翻开本书的目录,我豁然开亮地知晓着作者别出心裁的创作思绪。狗,猪,猿猴,鸡,猫,老鼠----从动物起始,到状物的分享历历可见地将书中名画中的某个细节环节放大式地提取而出,进而借助这个细节由此及彼地介绍它背后的隐藏深意。在翻阅的过程中,哪怕是绘画艺术门外汉的读者可以很感性地知晓着这些细节代表的寓意和内涵。看一副跨世纪的名画实则渗透着太多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背景资讯。而此刻书中的讲解却是由繁入简地进行提炼概括,进而将同一类细节的名画安排在一起进行赏鉴。这样的创作方式自然也轻而易举地让读者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的,更加深刻地进行名画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对于解读名画,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感悟名画折射的精彩所在。

  其实就在前不久,孩子的学校就围绕着名画的赏鉴艺术节活动。而这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现如今的讲述更带给我的孩子相当大的影响效果。由最初的只是看整体的名画,到现如今的由面到点的细致分析赏鉴。身为一名家长,我更甘娟孩子从最初的感性认识逐步地过渡到了现如今的品读艺术,赏鉴名画的层理性了解。这对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赏鉴名画,提升艺术修养水平无疑有着不可估量作用

  期盼着有更多此类的经典作品分享,带给人们饱满的艺术精神食粮!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四):宫下规久朗,点燃绘画的文明之光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颗明珠,不像科学的发展那般依靠积累完成一代超越,艺术上,我们很难说当今的艺术家超越了他们的前辈。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地域特点,因此,最好的艺术就是为人喜闻乐见的,而不是大众理解不了的。

  西方艺术,尤其是绘画,不仅浓缩了历史上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而且成为了解人类文明史的一把钥匙,透过它们,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与文明发展。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缺乏对于西方绘画的民间普及,除了艺术院校的科班学生,那些世界名作对于普通大众高不可攀,甚至找不到靠近它们的合理路径,纵使好奇兴趣驱使去一探究竟,到头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论是人类绘画史上的两个高峰,还是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再到印象派的演变,这些文明史上的绘画瑰宝对于大众难道就只是某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是某次国际拍卖上的天价名画么?

  日本作家宫下规久朗用《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为我们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跨国东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桥梁,不仅能够认识到人类审美的不断完善,而且能够深切体会到人类对于个性解放追求

  正如画家作画需要画布、油彩与画笔,宫下规久朗在引领我们普通读者走入绘画世界时,并不铺陈庞大的创作背景或是时代历史介绍,而是从众多画作中大量出现的各个艺术元素出发,向读者展示它们在表象背后画家所赋予的隐喻,帮助我们理解领会画作的寓意。像我们常见的公牛出现在画作中不仅是欧洲之名的由来,更是基督教中路加的象征;土豆代表了社会底层食物;而星辰代表着神与神性;船的意向源自诺亚方舟,代表教会

  优秀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和人们的喜好改变的,他就像个发出提醒的人,每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出现,虽然很多时候他的面目不怎么好看

  如果伦勃朗认为他晚年走向衰落的艺术生命是他的画风带来的麻烦的话,显然,他并不愿意放弃,正相反,他那一副《自画像》(1685)像是在怒吼,在向那些艺术创作的清规戒律展示他的蔑视,随后创作的《被屠宰的公牛》,更像是得寸进尺的叫嚣。

  若是没有宫下规久朗对于“公牛”在绘画寓意上的注解,这幅《被屠宰的公牛》摆在眼前我或许只会欣赏到他对于屠宰后公牛肌肉纹理刻画,而了解之后,便能引申到伦勃朗晚年无人资助、变卖家产,又被主流艺术所排挤的愤懑无奈无处宣泄,而借这幅待宰的公牛淋漓尽致表达

  在19世纪,艺术会在教会失败废墟拔地而起,会为人们带来拯救内心安宁,它让人们意识天堂就在眼前。老茧密布的手掌、一朵花儿花瓣,文森特.梵高认为,人们最好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劳动者。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的第一幅杰作,这幅作品是梵高到彼时所有感想的一个摘要,那些所感所想将会令他成为一名革命艺术家。被选用的浓黑色彩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绘画效果,形而上角度来看,你会感受到的绝不是迷人乡村人文风情,而是沉闷忧郁,它们是被泥土裹挟的锄头在清洗之前的颜色

  正是宫下规久朗对于土豆意向的解答,这一份土豆晚餐,不妨说成是底层人民的一次圣餐。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梵高像个大老粗,沾满颜料的画笔在他手中就像是一件劳动者的工具,画面看来就像是被挖过被铲过而不是被画笔抚摸过,梵高和他所描绘的人物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极具感染力

  梵高描绘自然的作品,永远都是那么质朴粗陋,气息浓烈,更加真实。他的疾病作为侵略者的同时也是伟大作品的催生者,在疾病发作时的痉挛间歇中,文森特看见了最热烈世间景象,仿佛着了魔一般,他开始认为人世间也应该有天堂的存在。当自然景色成为脑海中的影像之后,就变得疯狂起来,正如《星空坚定不移无所畏惧喧嚣着,却是全新的。

  梵高创作了《星空》,宫下规久朗用“星辰”的意向让我领会到梵高的精神追求和宗教理想

  席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莎之筏》作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借助一艘具有“船”的意向的竹筏,展现了“梅杜莎号海难”的惨烈,在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时代大背景下,表达了他的良知正义感,对当时笼罩在法国上空的黑暗专制统治不满。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很好理解,画中的人们代表当时的法国民众,远方的船是希望所在,而红色围巾暗指法国的民主思想,现实就是逆风的困境

  若是没有宫下规久朗点破“船”的象征意义,这幅画作在我看来只能是海难那干瘪的一瞬间,而借助这一番解读,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就变成了一次真实的环境气氛的饱满体验

  对于绘画我们应当持有一个充满热情信念,不仅仅是去观看作品,而是去感受作品中那汹涌澎湃生命力,通过画家画笔的力量和炫目的色彩,我们将会体验那些土地,那些花朵,那些劳动的面孔。这些画作在天赋才能的生命渐渐逝去的过程中给我们人类以安慰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五):品画与母题

  我是因为胡歌老师拍摄ELLE杂志封面时手捧这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才开始读的。本书由日本美术史家,神户大学教授宫下规久朗所著,封面是扬·凡·艾克所绘的《阿诺芬尼夫妇像》。按照书中的解读,品鉴这幅画,画中的夫妇二人固然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但实际上画面中的狗,镜子中的观礼者,以及吊顶灯上的那根蜡烛,更为阐明画中深意的象征物,本书将这些象征物称之为“母题attribute”。

  我特意去查了母题的含义,觉得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的阐释很有代表性“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其实我觉得母题某种程度上就是“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是把人类的情感加诸于物上,使普通的物体行为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例如红豆代表相思,折柳代表惜别。

  这本书共介绍了猫、狗、狮子等动物,鱼、肉、水果等食物,门、窗、梯子等物品,还有其他各类等总共66种母题,每种母题以2-3幅画作为例进行解读,通过例子教给读者解读的具体方法。不过母题也是具有文化的差异性的,不单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宗教间的乃至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画的解读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我们现在对画解读也只是去猜测作者的心思而已,并不可能完全了解。

  品画有如读诗,却比读诗更难一些,因为文字比画更容易传达人类的情感,这是不用质疑的,不然我们现在就不会使用文字进行交流。看完这本书有去逛一逛美术馆的冲动,去探究画者的深意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摘录让我很有感触的作者引用的两句话:“握住一把种子,生命在掌中躁动。”“希望是让灵魂不动摇的锚。”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六):好比语文阅读理解:同学们,请找出词眼。

  在豆瓣看到新书推荐《这幅画还可以看这里》,感觉挺有意思,发现作者在它之前出过一本《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于是先把第一部买来看。总体感觉,艺术解读专业性偏强,阅读趣味性偏弱,带着浓厚的神学色彩(本来就是宗教理论),但因为涉及的鉴赏物体都是比较大众化的,所以还是很好理解。所谓的零基础名画解读。

  因为作者是日本美术史家,所以书中对欧洲名画的解读也会加入日本文化视角,也就更接近中国了。

  以这种方式解读名画,还是挺特别的,就像以前语文阅读理解里抓词眼一样,抓住词眼,并读懂词眼,基本就知道整篇文章的表达了,包括背景、叙事、心情等。

  在这些画中,且不说被解读的物体算不算词眼吧,但每个物体的存在都有其意义,不是随意偶然,要么是现实存在,要么是画家的意图。猪、狗、猫、葡萄、玫瑰、彩虹、镜子、书等都被作者简单明了地注释了意义,篇幅很短,但没有冗句,让读者毫无门槛地进入绘画世界。至于能进入几重门,那就真真是因人而异了。

  不曾想过,猪是食欲和淫乱的象征,鱼是耶稣的象征,猿猴在西方是邪恶的化身(所以美猴王在西方是没有英雄形象的)。而有些也非常好理解,例如梯子是通往天国的路,计时器代表着有限的时间,马是英雄的坐骑,乌鸦能占卜吉凶。但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在画中表达同样的意思呢,肯定也不是的,所以别以为看完这种“速成教科书”,你就能有恃无恐地进入美术馆了。

  每一种事物,在画作中都有着不同的象征,其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意义。欣赏名画,这是多么值得发呆的事情。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七):美学以外的基督

  在这个国家中,相比能认识字、看懂书的人,能读懂一幅油画的人也许更少。至少对大多数像我这样没有系统读过西方经典、上过主日学校、学过西方美术的人而言,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和灶神上天宫的年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装饰,都塞满了大大小小的神仙,内容我都不信。

  相比西方古典油画(暂且不论这个术语的使用是否妥当),传统国画可能更好懂。也许要感谢义务制教育里要求背诵全文的古文课本,就算对墨的浓淡、山的皴法一无所知,大写意山水、梅兰竹菊四君子和八大山人的乌鸦仍然是一个中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欣赏的,仿佛有某种不可名状的能力与生俱来。中国画里,山便是山,水便是水,山也可以不是山,水也可以不是水,写意无需考证,画家要说的和看客欣赏的,都尽在不言中,自有一种不需要解释的默契,仿佛解释反而有辱斯文。就算偶尔母题涉及经典,举着梅枝的无非是柳梦梅,分肉的十有八九是陈平,骑牛出关的大多是老子,其丑无比的不是钟馗就是达摩。在东方文化的语境里,读一幅画总不会太难,就算难,也不至于到无处下口的地步。

  然而“无从下口”这四字,却真是我面对大多数西方经典的感受。看西方的画,有太多东西不懂了:一幅好好的仕女,为什么非得有那么多繁琐的细节?她脖颈上的珍珠,袖口的花纹,背后隐隐的一幅画,手中握着的精致的十字架。如果用东方传统的美学来衡量,这些应该统统去掉,没有什么比留白更能体现品格的高贵,没有任何一种细节能超越洛神衣袖灵动的线条。那么多年,东方和西方似乎都在一根直线的两端背道而驰。西方执着了几千年寻找真实表现细节的photorealism,这几年随着科技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要成为人新的器官,才终于大彻大悟一般提起极简主义和扁平化。在线条的这一端踽踽独行了几千年的东方几乎失笑,仿佛一个世纪以前看他们把神奈川冲浪里狂热地捧到天上、抄到画里、穿在身上。

  失笑也不是没有反思。

  自从看吴飞说鲁迅的小说《药》是对耶稣故事的另一个写法,我就再也回忆不起来那篇文章里插画的原本模样。吴飞说“夏瑜受难的故事与耶稣受难的故事在很多地方相互呼应:二人都有—个母亲,都被身边的人出卖都怜悯看守他们的士兵狱卒,都遭到羞辱毒打,都遭到自己深爱的同胞的奚落,而且他们的血都成了别人的食物。”这些话似乎一下就打破了横在我和无数幅基督受难像之间的无形壁垒。罗马士兵、圣母和荆棘似乎顿时穿墙而来,不再是听完耸耸肩说“你开心就好”的西洋镜里的异族传奇故事。代换成夏瑜、人血馒头之后,这个相同母题里的人物突然有了温度、可以体会和代入,可以触及心底柔软酸痛的一块。

  简单来说,母题的解释帮助我们打破东西方包括审美在内的文化障碍,直达作为人类的共性,直达所有的善与恶、柔软和坚硬,所有把我们区别于神的、让我们有切肤之痛的真实和幻想。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八):艺术画中的细节赏析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给欣赏艺术画的人另一种体验,关注点从主体的人物、景观转向画中的细节,如水果、蝴蝶等,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代表着善恶、宗教信仰等的象征。

  作者宫下规久朗,日本知名美术史家,神户大学教授,曾获得三得利文艺奖,代表作《卡拉瓦乔:灵性与观点》。本书主要描绘了艺术画中不起眼的细节,密斯•凡•德罗说,“上帝就是在细节里”。书中大约列举了66种画中“装饰物”,包括动物、食物、交通工具、身体器官等,它们每一件“饰品”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详细介绍之后,作者有附上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理论”结合“实际”的感觉,给人重新体验画中真正的含义。如镜子,在《宫中侍女》画中,看画中人物多为宫中的侍女们的形象,但这张画却将国王与皇后的身影画在画面中央的镜子里,借由镜中光线的反射,赞美国王的荣光。

  西方绘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动物,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大量动物的暗喻,大约23种,包括人们熟悉的狗、猪、老鼠、鸽子,还有不常见的老鹰、蜥蜴等。狗是最古老的家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西方世界中狗是忠诚的象征,《阿诺芬尼夫妇像》中狗依偎在女性的身旁,象征着新娘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之心。蜥蜴在画中很少出现,在艺术领域中始终扮演着不起眼的角色,它是冷血又无情的象征。《青年肖像》中蜥蜴的出现让人们对青年有着不同的猜想和解读,无论哪种诠释都让人觉得肖像画中的青年是个性格古怪,让创作者印象深刻的人。

  通过动物的诠释更加看到了东西文化的不同,因为作者是日本人,所以书中时不时有着东西方暗喻的不同理解,在很多动物中笔者都写出了东西方的对比含义。如龙,在东西方分别代表着善与恶。在印度和中国,龙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在中国更是皇帝的象征,在日本,日本画家会以龙隐没在乌云间的情形创作云龙图,狩野探幽的《云龙图》出现在妙心寺法堂的天花板中,而在西方,龙却是象征着恶魔与异端,画家乌切罗的《圣乔治与龙》展示着恶龙以双足站立,姿势怪异。西方的龙没有特定的形象,只能任凭想象。猿猴,在西方被藐视,异端、邪恶的象征,而在东方,画家却正经以猿猴为题作画,像毛松作画《猿图》。当然,在相差中也有相同,如狗、马的暗喻。

  除动物之外,植物、食物、器官等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总之,本书告诉着人们艺术中细节的奥秘,全新的体验与赏析。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九):感谢那些不辞屈就的人

  我至今仍然记得当年第一次打开文学理论书的情景。名词错综复杂,概念变化万千,我看着那些“行话”,第一次体会到这样一个事实:所谓字都认识,却完全看不懂意思这种事情,也是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我不想去理会问我为什么跪着看书的舍友。

  我知道有些时候,对于专业的事情,最好让专家来处理;我也明白,有些时候我们想要提出的问题,实在浅显又无稽,专家们甚至觉得不值一答;所以与此同时,只好敬佩所有肯俯下身来,屈就我们较低智商的科普、艺普工作者,感谢你们让我终于能找到一条通向知识大门的捷径——毕竟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要远远好过我一次又一次地借用网络,拼凑出毫无联系的点阵——况且,那实在是效率太低了。

  说回手头的这本书。拆开塑封的时候就感叹,不愧是艺术类书籍,用纸上佳,虽然受到开本大小的限制,但印刷细腻,图像的细节尽管做不到纤毫毕现,也算不负使命。收录了一百五十余副画作,其中不乏名作,并针对其中的意象提出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解释。

  作为东方人的宫下规久朗,因为更贴近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而让他在解释西方通俗意象时更注重讲解的内容与方式,能够针对画面中出现的各类意象,从形象提到隐喻,从隐喻再到概念,结结实实给我等艺术类小白普及了一把艺术常识。对于刚刚入门的人来说,作者也许比长期沉浸于西方文化的作者更适合成为我们的入门师父。很多时候,一直在山里的人,会意识不到自己一直在用山作为背景——但对于我们山外面的人来说,很容易在缺失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认定山这件事物难以理解。毕竟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很难系统地学习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艺术传统,更别说再加上各类宗教BUFF,如果不是深入浅出的讲解的功劳,估计在欣赏画作时,我们只剩“我觉得这风景好美”这种纯粹的感官体验了。

  在很多绘画中会出现动物,其中有一些代表了一些好的或者坏的品质,例如忠诚、贪婪、诱惑;还有一些则是固定人物的象征,例如公鸡代表使徒彼得,狮子代表马可,老鼠象征圣女菲娜,羊象征了耶稣。画作中的植物也代表了很多含义,芦苇跟种子具备宗教含义,而马铃薯和豆子则代表了俗世间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另外一些事物,例如书与沙漏,则从某种意义上展示着人类认知与时间上极限。得知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作者的主题有着不小的帮助。虽然一一对应未免简单粗暴,但至少能为我们提供某种方向上的指引。

  说来,近期出版了不少这类艺术类普及知识的小册子。对于略有闲暇读书的人们来说,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于如何才能欣赏一幅画,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认为主题先行,也有人按照作家的人生来解读,有人认为按照流派更容易划分,更有一些人根据画面中出现的不同物件来认知,也许,他们最终的目的跟作者提到的一样:

  “若是像这样(先看标题,确认主题是否相符,再观察是否写实,用色)表面性地鉴赏一番便草草结束就太可惜了”。

  其实我就是想,万一有机会去欣赏这幅画的真迹时,多看懂一点点,辜负得少一点,就是好的啊。

  :此书更适合入门级读者,是艺术普及类书籍,如果你已有一定的欣赏功底,或许会觉得太浅。趣味性很不错,翻看起来不会觉得无聊~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十):终于敢踏进美术馆

  我一向对画作之类的无感,无论是西洋画还是水墨画。

  平常看一些对艺术画作的赏析,觉得评价一幅画的色彩啊构图啊立意啊挺扯的,唯一惊讶的就是写这些赏析的人都怎么认出一幅画里面谁是维纳斯谁又是狄安娜,只有我脸盲吗?

  还有一些评论家会写画中的笔触和用色怎么怎么有谁谁谁的特点,体现出某个历史时期的潮流什么的,我也只能默默惊叹,能从印刷品中看到笔触的细节,真是眼神儿太好。

  有一阵经常在微博上看顾爷发的一些名画科普,不过基本上也只是看看他怎么从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时期的画作扯到最后的广告上,纯粹看热闹。

  总之,在我的印象里,名画什么的,基本上等同于“钱”吧。

  拍卖能卖个天价,要是懂一些艺术知识,也能赚点广告费。倒是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认真真地去看一幅画,所以永远不在我的旅行行程里出现的,肯定就是美术馆了(吉卜力三鹰美术馆除外)。

  就连翻开这本书也纯属意外事件。

  我读日本作者的书有一个坏习惯,看到中文会在脑子里用日文过一遍。

  书中第三页印了一句话:“上帝就在细节里”。

  这句话虽然出自一位德国建筑家之口,在日本却相当有名。不知道是日本人本身就爱抠细节,还是因为日剧《相棒》的收视率太高。那个电视剧里有一集的题目就是「神は細部に宿る」,讲的是漫画家的漫画成了杀人事件的预言。

  让我要继续翻一翻这本书的,大概就是因为儒雅的右京先生在剧中重复多次的这句话吧。

  书名是《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日文书名是「モチーフで読む美術史」,那么就是教读者从一幅画的意象中判断这幅画的含义吧。

  整本书的内容也是由一篇篇具体的意象解析组成的,从动物、植物、食品到自然现象、日常事物等。看起来蛮简单的,不存在没见过的东西。

  比如第一篇是关于狗的,就是封面上的那副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