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精选

2022-01-04 00:0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精选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是一本由金韵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一):沟通,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软肋,他们心甘情愿托起孩子的美好人生。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刻起,他们的人生从此有了不一样的颜色。随着孩子牙牙学语到后来一天天的长大,他们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父母该如何和孩子沟通这个问题也会逐渐的横亘在双方的面前。面对日益凸显的沟通问题,如何把话说进孩子心里,保持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面对与孩子对话难、说不听、对着干等难题,金韵蓉老师的《把话说进孩子心里》一书,完美的解决了与孩子沟通难的问题。众所周知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来源于尊重与爱,如何让孩子理解并遵从父母的意愿这需要双方之间平等的沟通。金老师作为资深儿童心理与行为治疗师,有着扎实的心理学学院教育背景,及十余年临床心理辅导工作经验。她在面对自家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这本《把话说进孩子心里》一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亲子教育,儿童心理学,也可以看到来自父母的示范和榜样的力量。

  金韵蓉老师的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更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这本书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的主题都在都在教我们如何做高质量的亲子沟通,首先我们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比如第一个章节:孩子是迷你版的我们,因为父母是孩子会话启蒙的范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意识到吵架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家庭生活里的风向标,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充分的信任我们。

  父母是孩子的唯一,父母的话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随口之言可以锚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鼓励亦有批评,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的行为表现都是内心的投射,他们的内心犹如小小的雷达,敏感且易于感受。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与爱是无条件的。孩子的成长之路亦是父母精进的过程,然而时间在不断地向前,是不断的开始亦是不断的结束。面对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技巧也需要双方的意愿度,我们要成为孩子愿意说真话且可以依靠的那个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天与后盾。

  另外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情绪,更要关注自己的语言情绪,孩子有着自己的心理感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要注意语言内容也要关注语言所投射的情绪,孩子的内心是敏感脆弱的,孩子不是出气筒,双方要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一样的认知时,他们要有权利说“不”,当然面对孩子激烈的反驳时,金老师指出“允许孩子申辩是尊重他的发言权,丹这并不等同于允许孩子使用没有礼貌的语言来说话。”这就需要练习,当然练习需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练习意味着一定会有不止一次以上的错误,而且练习的过程也绝对不是快速的;第二,在进行任何形式的练习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它背后的原理。

  解决问题在于互动沟通方式,亲子问题的沟通需要倾听了解孩子的心声和情绪以后,帮助孩子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能仅仅停留在谈话上,我们要深入了解孩子遇到的真实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帮孩子解决问题。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让我们学会和孩子保持高质量的沟通,让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不再是难题,让孩子在安全有爱愿意聆听的家庭里健康成长。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二):榜样的力量

  本文为作者金韵蓉自序

  我出生在台湾岛南部地区一个叫作旗津的小离岛上,曾经,它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和高雄市市区隔着一个停满货轮和渔船的高雄港,与市区连接的唯一交通工具是总充斥着鱼腥味的通勤渡轮。现在的旗津已经是个观光胜地,以美丽的白沙滩海岸线和新鲜的海鲜料理而闻名。

  我的父亲跟着海军造船厂从大连抵达旗津,在淳朴的小渔村里遇见了同是海军子弟、从南京造船厂辗转来台的母亲。两个祖籍都是山东的年轻人结婚后住在造船厂的校官宿舍里,6 年内生了 4 个孩子,我是老四,和大姐相差 6 岁。

  记忆中父亲和母亲没红过脸,没吵过架,就算是有,我相信也都是背着我们几个孩子,所以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目睹父母吵架带来的恐惧和不安。

  父亲出生在贫困的山东省农村,出生后不久就成了孤儿。父亲 9 岁那年,他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去世了。父亲花了两年,白天打零工,夜里饥寒交迫地睡在陌生人家的屋檐下,就这么边打工边赶路,走走停停一路从山东平度徒步走到了烟台,再从烟台搭船到大连投奔他闯关东的亲大哥。到了大连进入海军造船厂成为小学徒后,11 岁的父亲才终于安顿下来,但他仍与学校无缘,从来没有坐在教室里上过一天学。

  母亲的童年是富裕和幸福的。她常告诉我们,念小学时,她每天早上都得赖在床上吃一碗热豆腐脑后才愿意下床洗漱,然后再坐上马车上学,马蹄在青岛青石板路上发出“嗒嗒”的响声。出于我外公工作的原因,母亲随他辗转迁移于青岛、上海、重庆、南京,虽经战乱,生活却也安全舒适。

  出身如此迥异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仿若浪漫的爱情小说,其实却简单平淡。学徒出身的父亲凭着自己的聪明本事和勤恳耐劳一路被长官拔擢,在被长官介绍给母亲时,已经升为造船厂的总领班。而身为厂长女儿的大小姐,母亲和比她大 9 岁的父亲的甜蜜“恋爱”,往往不过是两人拎着一个柚子、骑着自行车到旗津的三角公园散步。

  我之所以在这里如此详细地描述父母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的记忆中不仅没有父母彼此之间的嘶喊和争吵,也没有父母对我们的怒吼和打骂。在我记忆中,有一件事足以说明从来没有进教室念过一天书的父亲的教育风格。

  5 岁那年冬天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刚睡醒就发现家里出了“大事”。那天早上,父亲在穿衣服时发现挂在墙上的长裤口袋里的一个 2 元铜板不见了。那个年代买一支糖厂做的红糖冰棒只需要 1 角,所以 2 元铜板对完全没有零用钱的孩子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父母很生气,把我们 4 个孩子都叫到了客厅,逐个询问是否偷拿了钱。我们都未承认,于是父亲就处罚我们跪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好好地反省,直到有人承认,大家才能站起来。

  直到今天我还在思索,为什么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的父母会懂得如何处理手足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他们没有让我成为吃瓜群众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哥哥姐姐们罚跪(因此免于让他们在小妹妹面前感到备受羞辱,失去尊严),也没有先入为主地让我们觉得他们早就认定了谁有可能偷钱(因此免于让某个孩子被贴上再也揭不下来的“坏孩子”标签)。他们没有打骂,只是让我们一字排开跪在地上,安静地思考要不要“投案自首”。

  这桩公案最后以喜剧收场,也因此让我到今天印象都还如此深刻。我不知道和哥哥姐姐们在客厅里跪了多久,父亲和母亲就笑眯眯地出现了。原来母亲扫地时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个 2 元铜板,它是父亲早上拿衣服时从口袋里掉出来的,而且掉下来的时候正好卡在一个比较深的地板缝里,父亲一时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

  回到客厅的父亲让我们都站起来,大家坐定后,父亲告诉我们他找到了那个 2 元铜板,而且那是因为他自己不小心而犯的错。父亲不仅为冤枉了我们而跟我们道歉,还为了弥补这桩冤案,决定全家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之后我们还去吃了电影院对面巷子里的大排骨面。

  我记得那天我们几个孩子都高兴得不得了,我不知道当时已经读小学的哥哥姐姐们从这件事里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我只知道我自己感觉非常快乐、非常安全,至今记忆犹新。

  对提供给我幸福、温暖童年的父母,我一直满怀爱意,心存感恩,除此之外,他们还赢得了我的尊敬。对从来没有接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父亲和因战乱迁移而无法连续上学的母亲来说,他们不可能懂得什么叫作亲子教育,也不可能懂得儿童心理学,他们所做的,不过就是因为爱、因为用心、因为珍惜所拥有的孩子和家庭,而表达出最淳朴良善的心念,这为他们的子女做出了受用一生的典范。

  所以,当我开始书写关于亲子沟通的这本书时,我也想回到最淳朴良善的原点,那就是所有高明的沟通技巧,都远不及发自内心的力量,所有为孩子选择的情商提高课程,也都远不及来自父母的示范和榜样的力量。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三):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希望父母怎么回应我?

  听过金韵蓉老师关于亲子沟通的课,很赞同她的观念,所以这次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把话说进孩子心里—高质量亲子沟通》。

  金韵蓉,资深儿童心理与行为治疗师,“樊登读书·新父母”沟通力导师,畅销书作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课程讲师,拥有扎实的心理学学院教育背景,及十余年临床心理辅导工作经验。曾出版畅销书《爱在左,管教在右》《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等。

  “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不爱你了!”

  “你再哭,妈妈就自己回家,不要你了!”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个差劲的孩子呢!”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教都不会!”

  ......

  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呢?

  我们一直知道,父母对孩子要温暖与无条件的爱。那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回到孩童时代,希望父母如何温暖又无条件的爱自己呢?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高质量亲子沟通》提到:餐桌上的情绪氛围、父母之间的日常对话、父母和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会在无声无形中内化成孩子的个性发展模式,同时也灌输给孩子生命观、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我想到小时候我父亲因工作原因,很喜欢在餐桌上分析遇到的各种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现在的我懂得识人——一个人小动作,我就看出他的想法。所以我一直很感谢父亲教会我这个技能。

  小时候家里穷,所以母亲总是对我说她如何节省,或者谁跟我们家借钱,导致我们家一直不富裕。导致长大后的我,不仅仅在金钱方面很小气,很吝啬,别人跟我借东西我都不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些东西是可以借的,完全没必要那么小气。后来我是遇到一些事,才慢慢懂得做人不应该那么小气,那么吝啬的。

  所以通过自身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父母的一言一行真的会左右孩子的想法,影响长远。

  如何与孩子沟通?答案很简单,对等的沟通,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个体。即接纳孩子为自己说话和说“不”

  中国的教育,是不允许孩子回嘴的,认为那是不礼貌,顶撞长辈,也觉得藐视结合挑战父母的权威。

  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当自己被错怪了,是不是很想跟父母申辩,想跟父母说明事情的真相?

  所以,孩子也是一样。给孩子辩解和回嘴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明白孩子的想法,才能公平的判断是非对错。

  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做了一件事,我忘记是什么事了,当时我二话不说的批评了他,他当下是很委屈的,过后他偷偷告诉他爸爸事实是怎么样,是孩子的爸爸告诉我。

  我为了表达歉意,当晚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告诉我真相,而我真真实实跟孩子道歉,表示以后不会这样,然后我看到孩子眼中的泪花。

  所以,我们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说话之前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在亲子沟通进入到激烈化阶段,请用成年人管控情绪的能力优势,迅速离开冲突现场,免得激化事端后更不好收拾,同时也给孩子做个好的示范。离开现场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非常生气,感觉会说出并非本意的花,所以我要离开这个房间,让自己安静下来,这样才能更公平的听见你的想法。”

  第二,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不管这个情绪是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允许孩子向我们哭诉,将“管教”的冲动按压下来,学会张开双臂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表示支持,孩子才会更信任父母。

  第三,听孩子说,不要急于马上下结论。

  有家长会说自己一直都很有耐心听孩子说话,也没有断章取义,但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他们沟通,对父母任何关系的问话都知识应付几句或者用简短的两个字回答。

  事实上,孩子不愿意沟通的情况是跟家长创造出来的沟通模式有关,比如,是否给多点时间给孩子陈述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否做到按捺住自己焦急的心情,专心、耐心地听孩子说话?是否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有不耐烦的表现?是否表现出在乎孩子的话和心理感受?是否做到信任孩子所陈述的事实?

  想一下,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是不是整天围在自己身边转,“爸爸妈妈”喊个不停?从幼儿园回来,芝麻大的事都想跟父母说,但突然这个曾经粘人的孩子怎么突然不整天围绕在自己身边了呢?

  想想自己是不是有出现过不像以前那样温柔、慈爱的接纳孩子童言童语的时候?有出现过急躁、焦虑地知道、纠正孩子说的话?有过不分青红皂白扭曲孩子的意思?

  反思过后,我们要做到不打断孩子的话,给孩子尊重,帮助孩子练习有自信地表达,而不是大喊大叫、撒泼打滚,大方承认自己的错,向孩子说“对不起”承认“权威并不是永远正确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亲子关系越发牢固。

  有朋友跟我说,她的孩子跟她哭诉陪伴的时间太少了,她很内疚。我将这本书的一页内容拍给朋友看,告诉她,如果平日里工作太忙,每周可以设定一段不被打扰的亲子对话时间。比如我们家设定每周二晚上开家庭会议,家庭会议不对孩子进行批判,而是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建议,说说各自的心声。如果真的没时间,那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给孩子写信,告诉孩子看到了他们哪一个好的品质,说说自己今天的工作情况,自己的心情。

  只有自己愿意敞开心房对待孩子,孩子也一样愿意敞开心房向我们倾诉他的心声。

  沟通好了,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我想这就是温暖且无条件的爱孩子吧!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四):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成为孩子想要聊天的人

  前几天在电梯口,听到一位妈妈正在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怎么那么粗心,你看看你试卷上,错的那些地方该错吗?把错的地方回家抄10遍,10遍不会抄20遍……孩子只是低着头跟在妈妈的后面,一句话也不敢说。

  我心里不禁在想:即使这个孩子回家按照妈妈的话抄上10遍,甚至20遍,就真的都回了吗?下次就不会粗心了吗?除了成绩,这位妈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公共场所,大声训斥,孩子心里会怎么想?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这位妈妈在公共场所被领导大声训斥,她会怎么想呢?肯定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觉得很丢人。

  既然这样的沟通方式行不通,那么,我们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把话说进孩子心里呢?

  资深儿童心理与行为治疗师金韵蓉老师在《把话说进孩子心里:高质量沟通》(以下简称《把话说进孩子心里》)中指出:所有高明的沟通技巧,都远不及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

  我们只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应有的尊重,才能提高亲子沟通质量,获得和谐的亲子关系。

  金韵蓉老师在《把话说进孩子心里》中说道,沟通不只是语言内容,更是情绪。

  要想提高亲子沟通质量,我们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很生气,你还能好好和孩子说话吗?你还能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结果很可能就是把孩子当做出气筒,大声呵斥一番,不但气没消,反而愈发生气。

  当我们带着情绪和孩子沟通时,孩子也会带着情绪和去我们沟通,因为情绪就像打哈欠一样,是可以传染的。

  所以,我们在抱怨孩子大声和我们讲话,对我们的话感到不耐烦时,是不是要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孩子只是在我们身上学到的而已。

  我们要学着说出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本来就很生气,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很生气;妈妈看到你考试没考好,很生气,很难过;妈妈看到你骑车骑那么快,很担心你的安全……

  当我们先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情绪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没有那么生气了,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自己希望他怎么做。

  当我们用语言说出我们的情绪时,孩子也就在我们身上学习到如何表达他们自己的情绪。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才能打开亲子沟通的大门。

  (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很多孩子回家后就钻进自己房间里,父母连和他们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高质量的沟通了。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给孩子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反正我说了你们也不会听,就算听了也只会教育我,那我还是不要说出来了。

  不是孩子不想沟通,而是父母没有去聆听。

  如何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

  1.在自己脱口而出之前,请先深呼吸3次。

  和孩子沟通时,你是不是会这样做:孩子没说几句,你就开始生气,开始批评孩子,结果孩子事情还没有说完,就只能听你在那说个没完。

  金韵蓉老师在《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指出,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需要孩子的意愿,而达成这个意愿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深呼吸管住脱口而出的言语伤害,给自己一个暂停并三思的机会。

  深呼吸,管住嘴,给孩子说话的空间。

  2.换位思考,问问自己: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回应我?

  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所以,当我们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回应时,那么我们就可以时不时地反问自己: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希望妈妈或者爸爸怎么回应我呢?

  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沟通问题时,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孩子的感受。

  所以,换位思考,我们才能静静地听孩子讲话。

  3.每周设定一段固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

  父母越来越忙,忙着工作;孩子也越来越忙,忙着学习。

  亲子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设定一段不被打扰的亲子沟通时间,养成一个亲子定期深入聊天、说心里话的习惯。

  作者金韵蓉和他的儿子就设定了“母子深情对谈时间”,通过不断地定期沟通,他儿子敢很诚实地跟作者说任何事情,不怕被骂,也不怕被嘲笑。即使长大进入职场,乃至结婚成家之后,他们深情对谈的习惯还是保持着。

  所以,请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固定时间,专心、耐心地听孩子讲话。

  我们认真听孩子说,孩子才能认真听我们说。

  “你做错事还有理了是吧?”

  “你翅膀硬了是吧,都敢顶嘴了!”

  “我是你爸,我说的你就得听,不准再顶嘴!”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特别熟悉?因为无论是我们小时候,还是现在的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这么和孩子沟通的。这些话说出去之后,孩子的反应是什么呢?继续顶嘴,或者直接回到自己房间关门大吉,甚至有孩子直接离家出走。

  孩子不仅没有听进去,而且还可能关闭亲子沟通的大门。

  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

  知道了还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们才有办法帮助或者安慰他们,他们才更愿意与我们沟通。

  放下父母高高在上、权威等这些想法,允许孩子说“不”,让孩子平等地和我们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走进孩子的世界。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说话之前先倾听孩子说了什么,给予孩子说话的机会,让我们把话说进孩子的心里,成为孩子想要聊天的人。

  带着爱和尊重,让亲子沟通越来越顺畅。

  金韵蓉老师在《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提高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法,例如,帮助孩子迈过学习不好的坎儿;帮助孩子交朋友;打开孩子的想象力之门等。

  如果你也有亲子沟通的问题,不妨翻开金韵蓉老师的这本书,你一定可以找到属于你的亲子沟通密码。

  我是@Helen告,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