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加把劲!》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再加把劲!》经典影评有感

2022-01-19 08:5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加把劲!》经典影评有感

  《再加把劲!》是一部由林立仁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加把劲!》影评(一):Try Harder!

  比预想浅,然而代表性、信息量足够

  跟拍没有很完整深入(比想象中浅),然而所选人物均很有代表性,内外围的信息量也足够了:移民国家的种族现实;各地大学资源风格地理现况;美国课堂折射的文化差异(尤其物理老师:创意、用心、交代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关于孩子个性的塑造、教育文化、社会大环境……都有启发。

  在几位角色的个性和认同渐渐定型的轨迹中,孩子成长背景的制约/支持的力量的所长慢慢显露出来:家庭的压抑和反叛,家庭困难和早熟独立,白纸一张等待塑造,禀赋、现有实力和成长空间,从找学府就开始涉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读书以外的磨练和意志……看下来确实有某人比较看好/不看好,甚至有你不自觉会牵挂的角色。

  尽管混杂了各种问题几率偏见,但似乎大学也能某程度正确筛选人,尽管也可能会漏——(某程度上)也见不同名校的传统(信息量之一)。

  《再加把劲!》影评(二):美国版衡水中学的故事

  今年金红棉影展的第二部,这部真的比那部死气沉沉的开幕片《潮汐之寂》好很多,哈哈。

  虽然片子还是典型的PBS的做法。美国导演真的基本上离了采访就不会做纪录片了,欧洲导演恰恰相反,这个武断的结论来自于,将这部片子和某年也是金红棉影展上看的法国纪录片《入学考试》进行的比较。本片导演林立仁是第五代中国移民,不过这种对于中国学生的共情能力却是显而易见的。故事结构非常完整,有头有尾,Debbie Lum真是个很有经验和能力的女性导演,而且态度十分真诚,在面对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能看出那些学生都比较信任导演。其实PBS公立电视台纪录片这个做法不容易做出纪录电影的感觉来,很容易变成一部电视纪录片,不过导演控制的还是蛮好,虽然没什么留白,但是胜在绝不拖泥带水,拳拳到肉,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要反应,都绝不含糊,看完倒也十分熨帖。

  我很惊讶广州那些一心送孩子去国外上大学的国际班家长们都去哪里了,居然没有把影厅塞满。在美国读顶级公立高中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申请美国大学是什么样子的所有细节在这部片子展示的一览无余,非常地贴切和到位。他们为什么不来看呢?周末还有一场,不看真的可惜了。简直就像美国高考指南一样。

  那些上着AP课的高中生,和我们奥数的学生们简直一模一样啊。而且大部分都是亚裔,简直就像衡水中学转学过去的一样。但是看完一想,美国顶尖高校的录取比中国的顶尖高校还有更多不可确定的因素。内卷真的是无处可逃。

  没有任何数据基础,但最后发现,除了那个作为神一级存在的亚裔学生在提前批就被哈佛录取了之外,其他爬藤成功的只有考取布朗大学的黑白混血女生,还有最后神奇地被斯坦福录取的白人落魄男生。剩下的华人学生不管多么优秀,基本上就是去了UC伯克利、UCLA这些公立名校,被藤校一片片地拒掉。美国的高校界限也是如此分明,藤校和斯坦福这种顶级私校高高在上,接下来是UC伯克利、UCLA这些。里面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选择上的对比,一个华裔的小胖子,最后在UC圣地亚哥和UC伯克利之间选择,尽管UC圣地亚哥的专业很对他的理想,他在高中关系亲密的物理老师也劝说他去UC圣地亚哥,但显然母亲的意见占据了上风,他最终还是去到了名气更大的UC伯克利。而前面提到的黑白混血女生,在手握布朗和康奈尔两所藤校OFFER的情况下,尽管在拉扯她长大的黑人母亲属意康奈尔的情况下有过摇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她自己心仪的布朗大学,和导演成了校友。

  导演就是为了拍虎妈才来到的这个学校,亚裔家长(基本上就是华裔)对孩子的执念和控制,在本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过也许导演自己作为华裔并且有过类似体验的缘故,处理起来还是比较温情的,点到为止。翻了翻这位导演的履历,处女作是2012年左右拍摄华人新娘嫁给美国老头子的跨国婚姻纪录片,后来拍摄了一部华裔虎妈的纪录片,她是第五代移民了,还是主拍华人题材,还是可以说明一点问题的。

  种族问题、政治正确在片中有过讨论,作为华裔云集的湾区顶级公立中学,受到了斯坦福的刻意打压,充分可见美国社会矛盾的顽疾的教育系统中的体现。片中采访提到,斯坦福宣讲教师在被问到为什么压低该校录取率(实际上就是华裔录取率)随即反问,“你愿意你的周围都是和你一样的人吗?”然后学生们就哑了火无一人再能和敢做回应的那一幕,简直就是无比讽刺但又无奈的悖论写照。经过几百年发展的美国精英教育体制,走到这里,感觉也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一种死胡同。

  无奈,死胡同,还是很多很多人前仆后继地钻,藤校录取率年年降低,高昂的学费,挡不住虎妈们的勇敢的心。

  《再加把劲!》影评(三):反内卷,人人有责

  “内卷”这个词,这两年基本充斥了二次元、三次元的所有世界。究竟,我们是怎么卷起来的呢?究竟,真的是亚洲人的“内卷”天性导致的吗?看了《再加把劲》这部纪录片,我觉得内卷或许真是一种天性使然,加之家庭、生活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外部施压以及自我精神的过度鞭策导致。

  《再加把劲》可以算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有趣的纪录片。在我以为美国的中学教育制度都是采取快乐教育模式之时,这样的一部作品至少让我看到了原来西方资本主义、追求自由平等、乐观积极的国家里也有一所衡水中学、毛坦工厂。

  影片开头先是展示了一种常人认为的美国高中生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青春欢乐的生活状态、轻松简单的学习氛围……但与其他青春校园电影略有不同的是,片中的学生大多是亚裔面孔,而且通过拼接多位学生对于洛厄尔高中进行评价的镜头,使观众可以对这所学校快速地产生一个初步印象,这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第一个有趣的视点:有谁能想到这么多亚裔集中在一所学校里呢?而且这所被称为像监狱的学校,能培养出多少位进入常青藤的学生?

  随后,第二个有趣的视点也出现了,一位亚裔的毕业年级的男学生出现在镜头中。他虽然对着摄像机进行自我介绍,并且带领导演、摄像进入学校参观,但实际上观众已经将自己带入成为影片中看不见的、扛着摄像机的人,就仿佛男主角在对着观众自己说话。这样处理被拍摄对象与摄影机关系的方式使我体验到了镜头的“呼吸感”。而且这样跟随被拍摄对象进行录制的过程,会帮助观众快速走进纪录片想要讲述的故事背景与内容中去。就好比我自己,通过这样的具有真实感的跟随镜头,迅速地进入了洛厄尔高中,在亚裔男生的带领下,看到了一所追求精英式教学风格里每个渴求理想大学生活的学生的面貌。

  片中的主人公不少,除了两个性格迥异的亚裔男生,和一个精力充沛总是笑眯眯的亚裔女生,还有一位有着16分之1黑人血统的女生和一位年级低一级、生活让人忍不住唏嘘的白人男生。虽然人物众多,但这些孩子们的性格却各有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线,且较完整。只有一位被所有学生奉为学霸、甚至是学神的男生,他在片中被记录的画面更像是拿来与其他主人公做横向比较的,几乎是个工具人的作用。如果影片可以再多展现一些关于这位“学霸”学习生活状态,而不是单纯通过学生、老师的评价等方式,或许会更能体现出片名里的再加把劲的意义,尽管此意义是对那些申请斯坦福、布朗等顶尖学府的学生而言。

  不过,从另一角度分析也能理解导演删减这一人物情节的原因。毕竟片中展现的学生形象已经足够丰富,额外的枝节或故事内容或许也很有趣、画面很精美……但为了保证影片整体所要叙述的内容、保证主题的统一,忍痛删去和情节无关的镜头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本部纪录片在宣传时用了颇具噱头的标题企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校园版《甄嬛传》,谁能笑到最后?”但实际上片中内容远比这标题有趣且有意义。

  虽然,反对内卷是我们大部分人类现阶段的梦想之一,但梦想只所以是梦想,就是因为其难以实现的现状罢了。在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其实已经足够优秀,但还在往更优秀、分数更高、绩点更满的方向上前进。五个不同状态的学生的内卷路,各有各有的“卷”法。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Alvan,一个充满活力与热爱跳舞的男生。他的梦想是进入布朗大学,成为脑科医生。片中前期给出了一组关于他的镜头:Alvan身着西装,在一个活动上用十分专业的生物学知识阐释自己小组最近的实验成果,并且赢得了一位生物/医学博士生的赞叹,认为他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是十分出色的。而Alvan在镜头前展现出来的青春活力也让观众对这个学生实现大学梦想的可能性显得格外期待。随后他的物理课老师因病要暂时离开校园时,镜头给到了这个男生难过哭泣的表情,这也展示了他做为一个孩子脆弱、善良的一面。诸如此类作用的镜头在片中可以多次看到,这样也给成年观众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尤其是有孩子的、正面临考学压力的观众。Alvan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看起来再优秀、坚强的人,在其内心也有压力与焦虑。而片中的主角学生们也逐渐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纠结与复杂的内心。

  比如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是黑人的非裔女生Donna,她在面对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压力来源——她的母亲。Donna的妈妈要求女儿制定严格的时间规划表,她幻想着女儿能考上斯坦福和哈佛,甚至在手机上设置了波士顿(哈佛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尤其是母女二人在车上的谈话,数次让我觉得窒息。但女儿似乎已经习惯了将母亲的期待安置在自己的肩膀上,由自己承担所有压力的来源,她面对镜头说出了母亲对自己的期待,以及她自己做出的许多违背内心的选择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快乐。在倾诉完自己的内心世界后,Donna笑着说自己本不想说这个,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说了出来,这一镜头也使我内心受到触动。为什么导演能在与被拍摄对象的相处过程中,挖掘出许多学生们的内心想法,甚至是那些不敢与家人吐露的、真实的、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呢?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事情。

  影片内容的展开方式,是通过字幕提示距离申请XX大学还有几天,以及距离XX大学放榜还有几天等,使我们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与这些期待人生重大转折点的学生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共情体验。虽然影片的结局,除了学神不出意外地进入了最高学府,以及非裔女生Donna同时被两所常青藤学校录取外,其他学生几乎都没能进入自己当初最理想的学校。而值得庆幸的是,影片开头带领大家参观、介绍学校的亚裔男生,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进入了理想学校,影片展现的他是积极内卷,而母亲却是反内卷的角色,与另一个亚裔学生Alvan的母亲作出明显对比。而低一个年级、家庭不幸的男生Shea,在几个月后如愿被斯坦福录取。其实在快要结局的时候,影片展示他的绩点与成绩都要比其他顶尖学生低了许多,降低了观众对于他实现梦想的期待值。这样的镜头组接方式也可理解为“欲扬先抑”,给了观众一个惊喜。

  看完这部纪录片,忍不住要问,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内卷?但也忍不住回答,内卷,可能也只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