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6岁之后的生日,我过一次崩一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26岁之后的生日,我过一次崩一次

2022-03-18 14:41:50 作者: 世相君 来源:新世相 阅读:载入中…

26岁之后的生日,我过一次崩一次

  今天想聊个挺困扰我的话题:

  我,26 岁,被打上“大龄女”的生活。

  前些天,打电话去咨询 HPV 九价,26 岁的第 7 个月,能不能打?

  “不行,超龄了。”

  听到“超龄”这两个字,我心头一紧。好多事都在提醒我,要“超龄了”——

  研究生毕业工作才第一年,还没缓过神,00 后的实习生都来了,有潜力,人缘也好。

  朋友圈里结婚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连小一两岁的学弟都当爸了,而我恋爱还没着落。

  不止我一个,身边人都是,很迅速就被归为“大龄”那一类。

  在报社入职时,还没搞明白稿子要怎么写, 98 年的实习生,已经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过奖了。@W

  24 岁,去互联网大厂实习,同组一个女生,22 岁,已经有一年工作工作经验,还跳过一次槽了。

  “又穷又苦”的 20 多岁只属于我。月薪 4000 ,只喝便利店 8 块钱一杯的美式,但他们天天一起叫星巴克,我很尴尬。@MM

  最最尴尬的是,“你的领导比你小”,会像根刺一样戳你。

  “大龄”不是写在你身份证上的,是刻在你紧绷的神经里的。

  过生日不敢放真实年纪,统统放“1”和“8”,是不想让人家想,快 30 了,还“一事无成”。

  新认识一位朋友和同事,都会下意识算下她/他年纪,看对方的现状,和年龄匹不匹配。

  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在“社会默认的年纪”,要有“社会默认的成就”。

  “年龄摆在这”,可以说,是一句负面评价。

  仿佛后面跟着的,就是你即将要停摆的人生

  相信你也会有同感:

  单维持“不超龄”这件事,就需要足够小心翼翼。更不要提超过同龄人。

  朋友说,“我按部就班也没出什么错地走到现在,也已经很大了。”

  她有多大呢?26 岁,毕业才一年。

  人生履历,就像手持绿码一样通畅。6 岁上一年级,一路没复读,保研一次性过,去了第一家投简历的公司,“什么都没耽误”。

  但她还是觉得自己,“大了”。

  因为大家对 26 岁该长什么样子,又变了。

  一个真假难辨,却总是在传播的消息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年薪百万的年轻人年龄,已经从 27 岁降到了25 岁。

  另一个是来自互联网大厂的消息。“过去 35 岁升到阿里 P8 同等职级是市场默认的年纪,这两年,逐渐降到 33 岁。”(来自:晚点)

  不要小看这 2 岁的调档,它能催生许多自我怀疑。

  而且我还发现:

  年龄越小的人,越会觉得自己“大龄”。

  之前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我被人生大学开除了”。

  什么是被开除呢?

  你 22 岁没考上研究生,再考,你就是快被开除。

  你 27 岁没硕士毕业,再拖,你就是快被开除。甚至北京市落户政策都会卡你,“不超过 27 岁”。

  我朋友@WW 最近很想重返学校,读个博士,读一直渴求的创意写作。但读完要 35 岁了,身边人问,你这个年龄,是要把自己的路堵死吗?

  我想起同事@MM 和我说,考研失败的那一年,她认真研究了一个问题:

  怎么把身份证的年龄改小一岁?

  当然没改成。

  不是她尤其在意这一岁,而是她确实害怕,这一岁,会把她拖入人生掉队的恶性循环。

  于是我们变得对年龄“斤斤计较”起来。

  比如:

  ——“要不要 35 岁去读博呢?”

  这后面还有一串问题要问:读完就 40 岁了,能干什么呢?职场上你的同龄人早就甩掉你了,职级比你高,年薪比你多,甚至还在业内出了爆款项目。

  而你呢?

  你面临的是重新审视 —— 40 岁,该是资深了,却像新手。

  我想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也都得到过类似的质问。

  但我想分享给你另一个答案:

  “你不去读,你也会 40 岁啊。”

  我还想分享一个很打动我的例子,日本一位 50 岁的家庭主妇安政真弓,在陪儿子备考过程里,圆了多年前的梦,考上了东京大学。(在日本,相当于清华北大)

  “看着儿子备考,我好羡慕哦,我也想考进东大啊。”

  这个决定听起来当然像天方夜谭。虽然安政真弓念过大学,但很多年过去了,记忆力也不行了。抚养两个儿子也占据了她大部分精力,肯定拼不过年轻人了吧?

  安政真弓也有点信不过自己,但还是试了一试。

  她最熟练的是做手帐,那就用做手帐的方式做学习笔记,“ 3 个月一个大目标,一周一个小目标”,战线不宜长,任务不宜多。

  也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文学学科,多拿分。更重要的是,信念感。

  这是她一个人的决定。

  她没有告诉孩子要考东大,也没告诉丈夫。孩子一天学 10 小时,她学 15 小时。

  最终结果出来了,那一年,东京大学第一名 454 分,她 417 分,被录取了。

  之后就是 50 岁后“不可思议”的新人生——

  她在樱花季入学,像 20 多岁的年轻人一样,住进学生宿舍。学的是地域研究,辅修拉丁文,甚至还去了法国留学。

  2016 年,她毕业了,特别兴奋:

  “我还可以阅读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我很兴奋,因为毕业后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她很喜欢看自己的笔记,上面记着她完成的课程,读完的书,这让她少点焦虑,

  “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这么远了。”

  我想起媒体人周轶君说,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把脑海里那些关于年龄的限制放一放,具体去做一些事情。

  就像去年 74 岁的导演许鞍华在拍完《第一炉香》后被问,是你最后一部电影吗?

  她回,我当然不希望它是最后一部,我想继续拍,我还想去国外念书,学编剧课,学写剧本。

  一个 74 岁的老人,决定去当 freshman。(一年级新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要写这个题。

  朋友@C 和我说,她曾一度陷入怀疑,选什么是对的?

  当时出国读书,回北京工作,做很辛苦的媒体,收入还可以,但支不起北京安居的生活。

  而另一条轨迹,是她的一位男性好友——

  那位男生留在了成都,工作,结婚,还读了个在职硕士。

  有次过年回家,好友来接。她坐在后座,看着副驾上他怀孕的太太,他的车,他的人生,他甚至也有了个硕士毕业证。

  他什么都有了。

  “我问我自己,我有什么呢?”

  我们也许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

  坐在后座上,旁观别人的人生,发现别人“领先”了好多。

  但,是真的吗?

  我想请你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来自读者@lily。

  不是所有人都共享同一个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

  是各自过上了想要的人生,才是最好的结局。

  我还想给你看看我同事@过期CD 最近做的一个,“25 岁后的决定”。

  学画画。

  “如果不学的话,好像也会这样到 30 岁。”

  这是她最近画的画,有些稚嫩,但她在画了。

  最后我还想大声告诉你一个在那些“大龄焦虑”之外的好消息:

  过去近 200 年以来,全球预期寿命一直在持续且快速地增长。

  也就是说,你会活很久。

  那些让你在 26 岁就达到什么的规则,早就过时了。

  韩国作家金亨锡在他的书《活着活着就100岁了》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陪一位 90 多岁的老教授散步。对方问他,“金教授今年多少岁呀?”

  他回,76 岁。

  老教授沉默了一阵子,羡慕地感叹道:

  “真是黄金年纪啊!”

  所以,别怕,你一步都没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