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地一行客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锦集

2022-03-29 00: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锦集

  《天地一行客》是一本由季羡林 / 老愚,编选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一):天地一行客:纸短情深意味长……

  季羡林作为国学泰斗、北大终身教授、东方文化学者、作家、思想家,其著作颇丰,各种选本层出不穷,若要一般读者了解先生的精神世界,有些难度。《天地一行客》这本小册子,编选了先生的隽语录,“内容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印度文化,读书与治学,人生与世相等”,是了解先生思想精髓的一条捷径。 书不太厚,196页;语言淳朴,绝不说教;道理深入浅出,皆是生活体验而来。 “每次走在它(幽径中的一树古藤)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风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原来每个人都不圆满,烦恼会光临每个人的人生直播间,唯有对生命的热爱,才能缓释这些不愉悦; “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作为一个佛学家,一生研究佛学,敢于说真话,“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宗教不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像佛教这样彻底的悲观还是绝无仅有的”,宗教的悲观在于寄托于来世,此生还未活明白,来生更不可托付,季先生这份通透,难得的坦诚; 在《爬格子的价值》中说到文字的意义:“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好的作品能让读者读的明白,打得开思想的结,懂得爱,便是上品; “原来我以为天地是又宽又大的,现在才觉得天地是极小极小的,小得容不下我这一具单薄的躯体。”人不过是这天地间一行客,始终不是主人:从来处来,到来处去。这中间的时光叫做你的一生。你看不见的一双手,已将我们的命运之牌,洗了又洗,拨了又拨,无论身心的成长,性情的磨砺,情绪的稳定…… 这一生,你将如何生?生如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其实你我都籍籍无名,活得明白,死得通透,安然瞑目,善始善终就是最好的注脚。 季老先生,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百岁老人,用他一生的脚步,丈量着生命的深度。 读这本书,更多的是从季先生平淡的语言叙述里,让思想得以升华,每一句都平常,待品时,每一句都饱含深意。 季先生谈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标准:“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 我想先生的文字都做到了:励志,乐观,智慧,提高精神境界和伦理道德水平,以及高尚的审美享受。 这本书真心值得你把它当做枕边书,用心读一读:得生活的审美,得宗教的理性,得文学的认知,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得生命的感悟,得名利态度…… 可谓,纸短情深意味长……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二):季羡林: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

  多年前就曾读过季先生的日记,那是一本选编的日记合集,书的名字很诗意,《此心安处是吾乡》,取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一句词:

  日记记录了他1946年—1947年自德国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的这一时期。尤记得当时读来的那份“失望”,德高望重、稳居神坛的学术泰斗,一篇篇日记却找不到丝毫大学者、大先生理应体现或刻意体现出来的,对关心人类发展与学术未来、社会问题的艰深思虑与担忧。竟是满篇琐碎日常的“神仙下凡”体验——今天看了几页书、和哪几个朋友出去吃饭了,饭菜口味如何、明天要和谁去办什么事顺便去见谁很高兴……诸如此类,没有“凡尔赛”,没有身份焦虑,没有“主角光环”,通篇完全是普通人的无趣流水账日常,时不时的小确幸或者小确丧,偶尔蹦出来一两个风趣句子,真是能让你笑上老半天,印象最深的便是,几乎每一次的日记中都提到了读书、读书、读书,不禁感慨,这老先生的日记挺无聊啊。

  但是,这不正是一个人真实的体现吗?这不正是一个人的真性情吗?

  在一切被外界神话了的人设之外,他是可敬可爱可亲的,是质朴鲜活爽直的。

  最近又有幸读了季先生的文章合集《天地一行客》。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的思考、读书与治学、哲学与美学、人生百态等,更多看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对文化的哲思,对治学的严谨,言语犀利之外更显真诚,其风骨让人深感敬佩。

  《天地一行客》这一章汇集了先生对人生、对自我、对自然的感受与思索,感情恬淡。

  在《永远的母亲》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凄,情到深处,令人动容。

  《浮躁的文化人》中,又现先生的耿直,对国人“假谦虚”嘲讽:

  在《我的文学观》《写作者须知》《教授架子》中,先生都毫不留情的批评与嘲讽了做人做事不端正的风气,让人直感痛快。

  还有先生关于“老龄化”的评述:

  此言可谓为中老年群体出了一口恶气。仅以物理年龄而不结合精神状态去判断,并且认为“老年人”百无一用的观念,狭隘之极。在这本书中,多篇文章都是先生已值高龄时写就,齐白石、黄永玉等诸多大师,都是暮年仍然活跃在自己的领域,佳作频出。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如今一位位真正的大学者、大师们,都离我们远去了,但愿他们的所学能够被他们的学生传承;但愿他们的精神与风骨,能够被天下的读书人所恪守。

  关于先生的评价太多了,然而最让我感到最亲近而平和的,是季先生的学生唐师曾的评价: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识分子,穿蓝色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的“欧米茄”手表之外,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温、良、恭、俭、让,像所有的北大老师那样和蔼可亲。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三):季羡林: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

  多年前就曾读过季先生的日记,那是一本选编的日记合集,书的名字很诗意,《此心安处是吾乡》,取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一句词:

  书中的日记,记录了他1946年—1947年自德国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的这一时期。尤记得当时读来的那份“失望”,德高望重、稳居神坛的学术泰斗,一篇篇日记却找不到丝毫大学者、大先生理应体现或刻意体现出来的,对关心人类发展与学术未来、社会问题的艰深思虑与担忧。竟是满篇凡人的琐碎日常——今天看了几页书、和哪几个朋友出去吃饭了,饭菜口味如何、明天要和谁去办什么事顺便去见谁很高兴……诸如此类,没有“凡尔赛”,没有身份焦虑,没有“主角光环”,通篇完全是普通人的无趣流水账日常,时不时的小确幸或者小确丧,偶尔蹦出来一两个风趣句子,真是能让你笑上老半天,而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几乎每次的日记都写到了读书、读书、读书。那时不禁感叹,这老先生的日记这么无聊啊。

  但是,这不正是一个人真实的体现吗?这不正是一个人的真性情吗?

  在一切被外界神话了的人设之外,他是可敬可爱可亲的,是质朴鲜活爽直的。

  最近又有幸读了季先生的文章合集《天地一行客》。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的思考、读书与治学、哲学与美学、人生百态等,更多看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对文化的哲思,对治学的严谨,言语犀利之外更显真诚,其做人行事与行文之风骨,让人深感敬佩。

  《天地一行客》这一章汇集了先生对人生、对自我、对自然的感受与思索,感情恬淡。

  在《永远的母亲》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凄,情到深处,令人动容。

  《浮躁的文化人》中,又现先生的耿直,对国人“假谦虚”嘲讽:

  在《我的文学观》《写作者须知》《教授架子》中,先生都毫不留情的批评与嘲讽了做人做事不端正的风气,让人直感痛快。

  还有先生关于“老龄化”的评述:

  此言可谓为中老年群体出了一口恶气。仅以物理年龄而不结合精神状态去判断,并且认为“老年人”百无一用的观念,狭隘之极。在这本书中,多篇文章是先生值高龄时写就,齐白石、黄永玉等诸多大师,都是暮年仍然活跃在自己的领域,佳作频出。

  整本书合上,脑海中都是这位学识渊博、耿直朴实、直言不讳的老人,他们那一代为国为民勤谨求索,无私奉献的真正的学者们,如今一位一位都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愿他们的所学被他们的学生所传承;但愿他们的精神与气节被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所恪守。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关于先生的评价太多了,然而最让我感到最亲近、平实而生动的,是季先生的学生唐师曾的评价: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识分子,穿蓝色中山装,别英雄钢笔,除了手上的“欧米茄”手表之外,没什么特殊。白天出门上班,晚上推自行车进楼。温、良、恭、俭、让,像所有的北大老师那样和蔼可亲。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四):一本讲真话的人生大书,读懂季羡林的人生哲学

  壹对于季羡林先生的了解,最初是源于他的日记。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类层次的学者,大学时所写的日志,怎么也得是文化感满满,非常高大上的感觉?

  结果他的日记里,多是一些吐槽。这看起来也是十分好笑,季羡林先生整个人充满了烟火气。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本关于季羡林先生的书--《天地一行客》。这本书主要是将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进行辑录。书中内容涵括读书与治学、人生与世相等,展现季羡林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季羡林先生,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天地一行客》是一本讲真话的人生大书。我们能够感受到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了解他那个年代的一些人和物。

  一、授业恩师

  在授业恩师章节中,我们看到了陈寅格、汤用彤、胡也频、郑振铎、俞伯平、叶公超等学者的简单介绍。我们对于他们的了解,大多来自百度百科或者西南联大的相关记载。而在季羡林笔下,这就是他平日里接触的老师。

  在百度百科中,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季羡林先生用了大段的文字,告诉我们陈寅恪先生不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他的追求。

  二、没有真情不动笔

  在当下写作课盛行的时代,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写作套路。写作小白只要学会了套路,十万加不是问题,月入过万不是梦。可是,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流水线上造出来的东西,看多了也是乏味。

  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德是三爱。写什么东西,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不相信而写出来的要读者相信,这确实不太道德。

  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套路,填充所搜集的素材。常常用我有个朋友,我有个同事这样的开头,确实很难赢得读者的信任。

  三、不完美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可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特别是完美主义者,常常因为追求完美,最后变成了拖延症患者。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因为不完美的人生,才是人间的真实。

  我们这辈子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大家都会慢慢变老,然后要去面对死亡。我们对于季羡林先生有些误解,认为这样的大学者,不应该热衷于名利。

  可是,季羡林先生讲到,他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热衷于参与政治的原因。人生嘛,大家越活越老,自己活得开心就好。

  《天地一行客》这本书,读起来并没有晦涩难懂的学问。季羡林先生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给我们讲述了众多人生道理。他这一生坎坷,经历了十年动乱,受尽了苦难,却仍不失赤子之心。

  人生之路,年纪越多,我们看得越透彻。或许,最难的不是看清众生相,而是难得糊涂。

  我是杰克小镇,有两个娃的超级奶爸,当个有趣的独立阅读推广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