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个星期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那个星期天”

2022-04-22 23:30:05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春水煎茶推荐 阅读:载入中…

“那个星期天”

  那段时间很忙,忙于上课、忙于活动、忙于小升初的琐碎事务。同样忙碌的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写博,微信提示音接二连三,解锁一看是S同学发来的,一连串的语音叽叽喳喳、满腔怒火,甚至还夹杂着摔打东西的声音,原来是爸爸妈妈在吵架。

  父母吵架的原因无非鸡毛蒜皮,而一向懂事、心思细腻的小S却并不这样想,她认为一切都是因为二胎弟弟的到来,虽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欢乐,但更多的是喋喋不休的吵闹、争执,自己现在在家事事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成为又一次争吵的导火索。她哪里又懂得产后不久的妈妈在情绪、身体方面也有着微妙的变化。她认为妈妈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弟弟身上,而承诺自己的事情却没有一一实现,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简直就是多余。

  听得出来,孩子内心是极为失落的,能以这么直接的方式向我求助,也足以可见对我的信任。毕业在即,我不希望因为这些琐事而影响学习,所以,我从孩子角度、父母角度,从家庭到学校以及不久以后的小升初等,和孩子一起分析了问题,尽我之力给孩子最大的宽慰,当时,孩子也表示聊完之后内心有所缓解。最后,我说了一句:到学校找个时间,咱俩再好好聊聊。

  其实,还是对孩子不大放心,孩子倾诉中流露出的压抑也绝非三言两语就能完全释放。我也在想以什么样的方式进一步引导更合适,既能避免与家长直面的尴尬又能让孩子真正理解父母。几天以后,一篇课文——《那个星期天》的学习给了我新的启发。

  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史铁生先生童年时代盼望母亲带自己出去玩儿,结果未能如愿,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刻画了作者的心情变化。梳理完课文,开始带着学生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句子、读句子、谈体会、品味情感。儿童话的语言,学生虽有共鸣,但这样的学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文本内容也不禁又让我想到搁置几天的小S问题。

  于是,我由教材迁移到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再让其他学生,以旁观者角度来体会父母的心理,也希望能旁敲侧击地刺激到小S的内心。大部分孩子都能理性、客观的看待自己曾经对于父母的各种不理解,却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真实想法。我索性以母亲的身份融入了自己的事例,我想到5岁的儿子有时会要求我带着去隔壁小区的湖边看小鱼,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却常常被我一再推脱,儿子也会再次可怜的降低标准“妈妈,我就去看一眼,如果小鱼还在我们就回来,好不好?”

  类似这样的事例,这样的哀求还有很多,当时无暇顾及,可当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聆听作者、学生渴望父母陪伴的独白之后,自责与亏欠顿时涌上心头。向学生描述这些的时候我是饱含感情、有所哽咽的,教室也异常安静,我告诉学生:“也许你们对于父母是有所怨恨的,老师和你们的父母一样,也想时时刻刻陪伴自己的孩子,但成人的世界有很多身不由已,父母每一次的失约也都非内心所愿,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的宝贝,父母无非是想为你们创造更好的未来,老师希望在座的你们懂得感恩,像父母爱你们那样去理解、回报他们……”

  也许是唤醒了内心对父母珍藏已久的爱,孩子们听得很专注,我默默注意到,聪明的小S内心也经历了一番挣扎,也曾几度悄悄抹眼泪。又一个星期天,孩子发来信息开心地告诉我自己能主动帮爸爸妈妈做事了,在他们偶尔争吵时也尝试着做润滑剂,古灵精怪地去调解矛盾。

  正如学习需要自我内驱力,感情的流露也要顺其自然才更真实,教学也好、管理也罢,二者相辅相成,若能不失时机地把握每一次契机,将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那个星期天”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